村寨里的跨国婚礼

来源 :焦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m6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佳碧村隐于澜沧江边的群山之中,这个古老的藏族村寨生活古朴而滞后。2007年7月,这个村寨却因为村中的一个藏族姑娘与一位比利时青年的跨国婚礼而沸腾了。一群外国人来到这个小村庄参加了他们的婚礼,当地人按照古老的传统喝酒,彻夜歌舞。
  
  美丽姑娘卓玛啦
  
  有一首歌唱道:你有一个花的名字,美丽姑娘卓玛啦,你有一个花的笑容,美丽姑娘卓玛啦。你像一只自由的小鸟,歌唱在那草原上。你像成天飞舞的彩蝶,闪烁在那花丛中……“卓玛”是藏族姑娘最常见的名字,意为仙女,在名字后面加“啦”是一种敬语。德钦县佳碧村的卓玛不是生活在草原上的格桑花,她的家在梅里雪山山脚下,澜沧江在她的村庄不远的山谷里转了一个巨大的“U”字。群山之巅银雪覆盖,雪山下之下的佳碧村却可以生长橘子,植被繁盛,冬暖夏凉。
  一位来参加婚礼的朋友对卓玛说:我从昆明转车到德钦,再从214国道上沿着那么曲折的山路下行,逐渐看到大山深处你的村庄,真是只有感叹,实在是太惊诧于你的活力,你从这样的环境里居然走了出去,而且过得如此精彩。卓玛,我真是太佩服你了。
  其实这也正是我的感受。群山之中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居然就走出了格桑卓玛这样的姑娘,她先是在北京学习了3年饭店管理,之后赴爱尔兰留学1年,在昆明的一次偶遇结识了比利时人马修,在相恋4年半之后,他们在卓玛的小村庄按当地的习俗举行了婚礼。
  为卓玛感到惊叹不是因为她取得什么特别的成就,重要的是她不仅改变了自己,更改变了自己的家庭,甚至自己的村庄。她的妹妹是整个乡里唯一考取大学本科的女生,她的弟弟正在昆明读旅游管理专业,她的家里有全村唯一的抽水马桶,她正在国外寻找资金帮助村里盖一所新的小学,她的家人出资在村庄建起了一座小寺供村中老人转经,她的老公在来中国之前不懂一句汉语,现在他不仅可以在中国做户外领队,更可以用简单的藏语跟她的家人和村里人交流,并且拥有了一个藏族名字尼玛顿珠……
  卓玛说她和老公已找到了一笔钱来重新修建学校,来年就可以开工,到时老师可以住得好一点,设施也提高很多,村子里大孩子也不用跑到乡里去寄读。从卓玛的经历中就可以看到知识的力量。
  
  有朋自远方来
  
  在任何地方,婚礼的过程都有着既成的习俗,越偏远过程似乎越繁杂。何况卓玛的老公是一个外国人,他的家人和朋友必须从千万里之外的比利时赶到中国,再奔赴这深山中的村庄。
  卓玛老公的出场是非常戏剧性的,他把自己的婚礼作为了一场旅行秀,他组了一个国外旅行团专程来参加自己的婚礼。当他带着十几位穿着吊带背心的老太太和因为好奇而戴着红军帽的老头走进佳碧村时,全村人都惊叹了。其实因为马修和他的朋友,村里的人们早已习惯了有外国人来往,但包括他们的朋友在内一下子来了40多位外国人,如此庞大的国际友人阵容,引得乡派出所也来关注了。
  马修的亲友团由爸妈和妹妹以及妹妹的好朋友们组成。作为一位资深的红酒专家同时也因为比利时的传统,马修的爸爸在昆明花了7000多元买了几十瓶香槟带到佳碧村,当“嘭彭”的开瓶声响起,为佳碧村的这场婚礼增色不少。
  


  婚礼仪式是从下午开始准备的,两位新人盛装打扮。7月的天气自然是炎热的,他们却必须穿着皮毛的传统服装。新郎新娘都对当地的习俗充满了敬意。爸爸头顶大皮毛的帽子从下午一直到深夜,妈妈穿着传统藏装坐在一大群当地女宾的席位上直到深夜,而且一直试图与卓玛的家人沟通,虽然并不太成功,最后只好使用微笑。
  卓玛有3个爷爷1个奶奶,3个爸爸1个妈妈,是的,他们是一个别具特色的一妻多夫的藏族家庭。3个爷爷中一位已经早逝,她的小爷爷年轻时做过土匪,脾气火爆,尤其是喝了酒之后。据说当初他对卓玛的奶奶一见钟情,在一个月明风清之夜带着几人跑到她的村子把她抢了回来,成就了一段当地佳话。但是在卓玛的婚礼过程中老人家一直好脾气地享受着整个过程。大爷爷是一位真正好性情的老人,每天坐在门口看到孩子经过就想逗。卓玛的大爸爸是现在的一家之长,夏天就住在村子的夏季牧场,为了女儿的婚礼专程回家来。在这样的家庭里只有最长的才被孩子们称为爸爸,其余的都是叔叔,但为了尊重,卓玛姐弟们称两位叔叔为二爸爸和小爸爸。
  其实在卓玛所有的家长中,最令我好奇的是她奶奶的弟弟,老爷子头上束着红缨束,脸色黝黑,很瘦但很有力。他年轻时做过真正的土匪,和一群弟兄在当地东奔西杀,最后在监狱里待了几年。因为从家里要走大约一天的山路才能到姐姐家来,所以当卓玛的弟弟结婚时,老姐姐一看见老弟弟就哭了。他们两个已经很久没见过面了。这一次卓玛的婚礼,老弟弟又来了。老姐弟俩总是紧挨着坐在院子里,也不说话,就坐着。
  
  婚礼正式开始了
  
  一场传统的婚礼分送亲礼和迎亲礼两部分,大概需要三天两夜。送亲礼由女方举办,男方会派出能说会唱的迎亲使者前往参加。送亲礼几乎要进行一天一夜,少不了歌舞说唱。出嫁的姑娘出门前,父母要作临行嘱咐,出门时要唱告别歌,此时领头的喜官手中捧着洁白的哈达,带领着送亲队伍绕柱而歌。新娘在将要离家时,父亲会当着参加婚礼的众亲朋好友,谆谆教导女儿为人处世之道;而新娘的朋友们在新娘出门时,会奋力阻拦,男方的迎亲使者就要使出浑身解数,把新娘带出重围。
  出门后,迎亲路上,送亲使者会百般刁难,遇水唱水,遇山唱山,过桥唱桥,用歌的形式提出许多问题要迎亲使者回答。迎亲使者要在既定的时间内带新娘回新郎家。送亲、迎亲队伍一路上歌声不断,曲调固定而歌词全部即兴。新娘被接到新郎家后,再由男方举办迎亲礼,少不了又一番歌舞说唱狂欢。婚礼之前,有朋友打趣马修,你要如何抢新娘呢,马修便双手一摊,茫然地说道:我不知道,我到这里来只是娶媳妇……还好,因为卓玛嫁的是外国人,所以这个环节就省略了。
  在婚礼当中,还有新郎新娘双方家人互赠礼物的环节,卓玛家送给马修父母的是一对精心打制的银酒杯,而马修家人带来的礼物则是别致的瑞士军刀。要知道藏族婚礼上互赠的礼物通常是青稞、布匹等物。两家人均双手接过对方馈赠的礼物,整个仪式轻松而友好,
  晚餐之后,一楼的大客厅里座位已经摆好,爷爷、舅姥爷等上一辈亲人都坐在最上首,男方家长和长亲坐在临窗的椅子上,以大爸爸为首的长辈坐在地中间的垫子上。男人的背后是女人,卓玛的奶奶和姑奶奶等老人家坐在首席。而卓玛和马修由同样盛装的伴娘与伴陪着坐在灶台对面的柱子下。灶台上摆满了各种供品。按着藏族婚礼的传统风俗,新娘出嫁前会表示出悲伤的情绪,但是卓玛却一直开心地笑着,毫不掩饰自己的喜悦。
  一位长者的歌唱开场,他在歌声里劝导小夫妻要恩爱、勤劳,过上美好生活。接下来还有两位联唱,大意也是劝导年轻人向上,并祝福他们未来的美好生活。在歌唱的间隙,总有人高声说笑话调解气氛,引得全场大笑,只可惜我们听不懂藏语。最后由大爸爸站起来总结性发言,祝福两个孩子。大约在午夜12点,全场歌声响起,两位新人站起来,伴娘和几位此次婚礼的主持者站在他们身边,一边大声的唱着祝福的藏歌一边将摆在灶台上的供品传送到最上面的供台上。这是一个极其庄重而喜庆的时刻,歌声中甚至令人忘记了空间存在,仿佛在经历一段圣洁的宗教仪式。如果我是卓玛,也许我会幸福地落泪吧,亲历过程中的卓玛和马修幸福得似乎忘记了感情表露。他们在相恋了4年半的时光之后,终于决定用一场藏式婚礼来确定他们要在一起,除了相守在一起,其他的似乎都不再重要。
  仪式过后,通宵歌舞开场。年轻人已跑到另外一家彻夜歌舞。德钦是弦子之乡,在婚礼夜晚的弦子歌舞中,弦子的演奏者也是领舞者,且都为男性(民间有女子拉马尾胡琴会掉头发的说法),起舞时数名男子边拉胡琴边歌舞,在舞队中起到领舞的作用。姑娘们也渐渐加入其中,不时有人将酒端给舞者,边舞边饮,酒伴舞性狂欢通宵。而在婚礼现场就开始晕晕欲睡的老人家们这时精神百倍,二楼的平台上外国来宾正在欢声笑语中痛饮,隔着楼板,各得各的乐。
  清晨,睡在露台上的我在最初的晨光中醒来,二楼的狂欢者睡得正欢,而一楼依旧传来歌声,急奔而下,大开的窗户外的大树上泛着清冷的光,奶奶笔直地坐在窗前还在观看,大爷爷和舅姥爷席地坐在垫子上聊着天,而几位平时走路要拄拐的老人家此时肩并肩还在边歌边舞,跳得累了由人扶着到座位上坐下来休息,然后再接着跳。
  
  (转载自《西藏旅游》2000年第04期)
其他文献
老广州告诉我,广州素有“东山少爷”“西关小姐”的说法。为什么西关出小姐,东山出活像呢?据说是因为旧广州西关一带富者(商贾)多,东山一带富者(官宦)多。但官家小姐就不如富家小姐有风采,有魅力吗?不过西关女子似乎确实比东山女子多点儿故事:陈铁军“刑场上的婚礼”蜚声遐迩,区梦觉解放后担任广东省委领导、还有人们熟知的女英雄向秀丽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在西关这块土地上産了独特的文化、比起广州许多地方、西关并
期刊
曲阜传统婚嫁习俗极具鲜明地方特色,婚嫁礼仪程式详细规范。近年来,西风东渐,都市中的现代人离传统婚俗越来越远,不过,在一些偏远乡村,还保留着原汁原味的传统婚俗,笔者就有幸亲历了这样一场婚礼,至今那喜庆的场面和富有民族传统意味的婚礼程序,仍深深的印刻在脑海里。  在婚嫁礼俗中,婚礼一般是在白天举行的,但在曲阜却有在子夜时举行“夜婚”的习俗。现在虽然不在子夜时分举行婚礼,但其婚俗礼仪中还能看到“夜婚”的
期刊
一    “姐儿,姐儿……醒醒。”母亲轻轻地摇着沉睡的我。  “啊?”我睁开惺忪的睡眼。  母亲俯身对我说:“我下地去了,你快点起来,记得把粥熬好,我走了。”母亲吸着木鞋下阁楼,“咚哐,咚哐……”木鞋轻轻击打在木楼梯上,母亲下楼很久了,那悠长清脆的声音还在阁楼里萦回。  阁楼里残留着隔宿的暑气,我抹了抹鼻尖上的汗珠,撩开帐子,起身走到窗口。一股清凉的空气扑面而来,天空灰灰的,有一层薄雾。对面的黎叔
期刊
一    佛经上有“浮屠不三宿桑下”的说法,为的是在一棵桑树下面连续住上三宿,僧人会产生眷恋的情怀。  也许事实果真是这样。“黄莺久住浑相恋,欲别频啼四五声。”唐诗中如是说,鸟犹如此,号称“感情的动物”的人,自然更不必说了。  我就有这样的实际体会。近日,在贺兰山下住过了几天,一种流连忘返之情渐新地潜生心底。  然而,我之所以宛转低徊、流连无限,却并非着意于此地的风光。真正使我动心动容、感发奋起、
期刊
山南扎囊县地处雅鲁藏布江流域中游,距拉萨130公里。这里传统文化底蕴十分深厚,虽然现代文明已步入千家万户,但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还是风行乡里。2001年3月,我和朋友们到山南地区扎囊县过藏历年,听朋友说县里羊嘎村的一户农家即将为女儿举办婚礼,我们便央朋友带我们一同前往。  在西藏,人们大多会把婚礼日期安排在农闲时期,所以藏历年期间便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就在我们去参加这户农家女儿婚礼的当天,村里的另一户
期刊
那是在两年前的一天早上,忽然接到好友冯相才的一个短信,说他要在海南岛某风景宜人处,建造一座小屋子,作为其商海沉浮大半生的归隐之所,嘱我题写一个斋名。这当然是不能拒绝的事情,我当即回一短信云: “豪宅雅室,村夫俗子岂敢擅入?弟书法粗糙未入上品,有缘登大雅之堂,实是仁兄厚爱也!请问以何词句书之?弟当尽快伏案也。”  停了许久,相才兄的回复才传过来,洋洋洒洒俨然一篇短文,其文曰:“承蒙相允,先谢谢了!
期刊
在一个明朗的晴天,我和晴天猪领了结婚证,两人都在思量举办一个什么样的婚礼和亲朋好友分享。婚礼到底是一场做给别人的秀,还是成全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呢?人生的长途跋涉,是不是誓言、仪式、法律可以承诺的幸福?  每一朵花都知道或许明天自己就会凋零,但这生命的短暂性并不妨碍它们认真仔细的盛开,也不会遗忘每一片花瓣的芬芳。最终我们明白自己还是渴望一次对彼此最深情的表白,这将是对过去的坎坷释怀,以及在未来长久的沉
期刊
如果没有来过宝安观澜牛湖社区大水田村,人们很难想象在繁华的深圳居然还能找到这样宁静、厚重、淳朴、优雅的世外桃源,200年来,这个客家人生息繁衍、创业奋斗的古老村落一直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客家风俗风貌,宁静、安逸的就像一幅描绘中国田园风光、原生态客家人生活的套色木刻版画。这里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中成长起来的近代著名版画家、教育家陈烟桥的故里。如今,这里已成为国际艺术家聚集地,有世界最大、设备最好的版画工坊
期刊
在定这个栏目名字的时候,犹豫很久,到底是用“博物馆”还是“美术馆”?在国外很好办,一概统称Museum,画廊统称Gallery。但在中国,博物馆、美术馆、画廊、艺苑……这些名词让我在向外人介绍时很是头疼。国内这些机构名称的不明确性往往会带来很多的“误解”,直到国外的类似机构和相关人员的进入,才让人们对中国的这些艺术机构的定义和功能有了新的认识。  这几年间,美术馆和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开遍了整个中国
期刊
在当下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将70年前的故物分文不取完璧奉还,实为互联网时代的一段佳话。每一件流传的文物中,都有人们已知或未知的历史信息。这件遗物所寄托的,不止是家人间的亲情,还有一位素昧平生者的友情。  都说世上之事“无巧不成书”,我上网淘书,却淘得巧事一桩。父亲抗战期间在陪都重庆的《居民身份证》(内有公民证),竟于无意间失而复得。  几年来,我不时上网搜求旧书资料。当今多数藏家追求保值升值,藏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