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河学院音乐学院,黑龙江 黑河 164300)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欧洲歌剧的历史,试将欧洲歌剧唱法与我国的民族声乐唱法相比较和分析,通过这种方法,试對欧洲歌剧唱法的艺术特点进行总结,并将其运用在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并与我国的民族唱法相融合,实现我国文化的多元化和声乐艺术的多元化, 并结合实例试图找出我国民族唱法美声化和欧洲歌剧唱法民族化的可能途径。
【关键词】:歌剧唱法;高校;音乐教育
从欧洲歌剧唱法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看,在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中推广和应用这种唱法,既是借鉴他人之长的需要,也是推荐我国民族唱法,将二者有效融合的需要。高校的学生如果能从歌剧中了解西方的语言、文化、精神追求和艺术表现手段,再反观我们的声乐教学,取长补短,将会促进我国声乐教学的高效开展。
一、让学生了解欧洲歌剧的发展史
我们现在所说的欧洲歌剧唱法,是以欧洲传统声乐技术,尤其是以意大利声乐技术为主体的演唱风格,融合各个国家的不同语言特点以及各自不同的审美观。其基本的发声要求是相对一致的,称为世界范围内公认的最科学的演唱方法。歌剧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自歌剧开始,按照年代的顺序通常分为4个时期。即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美声和浪漫时期、真实主义时期与现代歌剧。 第一个辉煌出现在巴洛克时期。以亨德尔的歌剧为代表。其后经过众多作曲家的努力,歌剧进入古典时期,在莫扎特的时代步入 第二次辉煌,尤其以他的晚期4部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女 人心》和《魔笛》为代表。第三个时期,美声和浪漫时代的歌剧,以罗西尼的《塞尔维亚理发师》,贝里尼的《诺尔玛》和多尼采蒂的《爱情 灵药》为代表。1850年以后,意大利语歌剧的标志性人物威尔第的《纳布科》《弄臣》《茶花女》《阿依达》《命运之力》和《奥赛罗》与德语歌剧的划时代人物瓦格纳的歌剧《汤豪塞》《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指环》,将歌剧艺术推向历史最高点。第四个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歌剧由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领衔进入真实主义时期,代表作品有《波西米亚人》《托斯卡》《蝴蝶夫人》和《图兰朵》等,并在歐洲各 国家和民族间发扬光大,紧接着由法语歌剧《佩利亚斯与梅利桑 德》,德语歌剧《莎乐美》,英语歌剧《皮特格雷姆斯》等催生了一系列现代歌剧的产生。 可见,作为西方核心艺术形式,歌剧具有高度浓缩、高度综合、高度技巧的特点。歌剧的历史是由伟大的作曲家、戏剧家及其伟大的作品构成。其伟大性在于通过创造剧中的人物而使自己的艺术达到不朽,它的流行悄然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思想和对文化艺术形式的追求。
二、欧洲歌剧唱法对声乐教学的借鉴作用
欧洲歌剧唱法的成长与发展与歌剧是分不开的,而且业已成为世界各国歌唱家所喜爱和推崇的一种歌唱方法。自20世纪以来,欧洲歌剧唱法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卡鲁索、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吉利、美籍希腊女高音歌唱家卡拉斯以及当今世界三大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多明戈和卡雷拉斯。他们的歌唱将欧洲歌剧唱法的优势和特点展现在世人面前,为人类声乐艺术的 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将欧洲歌剧唱法引入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源自欧洲唱法自身的优点:音色优美,富于变化;科学地划分了人声的声部,大体上分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声部;重视音区的和谐,统一科学地划分了人声的声区—— —高声区、中声区、低声区并
且发现了换声区的换声点;发声方法科学,音量的可塑性大,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采用了一整套的科学训练技巧,如歌唱时要打开喉咙,可使声音变得宏亮丰满具有穿透力;呼吸中气息要下沉要有支点;唱高音时“关闭”唱法的运用。 在声乐教学引入歌剧唱法时,教师应对学生提三点要求:保持自然优美的嗓音,在整个歌唱音域范围内能将声音保持均匀与统一;进行严格训练,将具有高度技巧性的音乐作品唱得轻松自如;聆听赏析优秀歌唱家的歌唱并能融会贯通,充分掌握欧洲歌剧唱法的风格,并对学生提出如下具体要求,使其科学掌握,并与我国的民族唱法相融,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唱水平和音乐素养。
三、、歌剧音乐网状立体性对学生思维的构建
传统歌剧音乐体系不同于中国戏曲的 “线性”音乐体 系。它在处理多声部的音乐关系时,是倾向于纵向的立体思维,即特别注重主调旋律与其它声部的和声关系。在歌剧音乐结构的铺排中,主调音乐体系占有绝对的优势。在这种音乐织体中,一般来说,只有一个横向的主要曲调具有旋律的或完整旋律的意义,即以一个旋律为主轴线,其他声部则以枝杈的形式形成分支线,按照和声、曲式等规则与主轴线相接,都作为辅助性的因素从属于这一主调旋律,对其主调起衬托作用,或突出其基调,或强化其节奏,或丰满其音响效果,或渲染其情绪色彩,或加强其形象的刻画,或增添其乐曲的气氛等等。这种树状结构的直线枝形 铺排,尽管重重叠叠,枝上有枝,线外有线,但由于主旋律构成了对全句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提挈性结构主轴,因而各条支线脉路分明,结构形式严密,枝杈皆有归宿。而其艺术必然以实体的块面为基本的造型手段,必然追求艺术的雕塑感、立体感、体积感。西方绘画的重视透视、重视明暗、重视色块就是最好的证明。另外,由于欧洲处于漫长的资本主义社会和地处海洋的地域位置,造就了西方人开放、自由的性格和求变的心理特征。同样是时间的、动态的艺术,歌剧音乐将乐曲的音响(织体)块面化、立体化,体现了西方文化将时间过程空间化的特征。与之相应,西方音乐也就尤其重视纵横交叉、网状铺叠的立体状织体思维,音乐结构枝形铺排,由主到次,递相叠加,犹如枝 繁叶茂的大树,着力追求绵密厚实、紧凑和谐的富有块面感的音响效果。欧洲歌剧唱法引入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传统中国艺术以外的其他艺术精髓,歌剧音乐织体呈网状立体性的更为深刻,也在其文化传统和美学传统之中。西方人重视理性思维,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创造了求异忌同、标 新立异的开拓精神。思维视野不受地域限制,偏向于重视空间,注重全球乃至太空,注重空间的横向性思维,视野宽阔,遍布微观、宏观和宇宙观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形成多维、开放、系统性的抽象思维方式。可以让我们高校的学生得到极大的锻炼。
参考文献 :
[1]李翔.简述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的异同
[2]刘奎民.浅析歌剧唱法对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借鉴作用
[3]李芸.美声唱法对通俗唱法的可借鉴之处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欧洲歌剧的历史,试将欧洲歌剧唱法与我国的民族声乐唱法相比较和分析,通过这种方法,试對欧洲歌剧唱法的艺术特点进行总结,并将其运用在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并与我国的民族唱法相融合,实现我国文化的多元化和声乐艺术的多元化, 并结合实例试图找出我国民族唱法美声化和欧洲歌剧唱法民族化的可能途径。
【关键词】:歌剧唱法;高校;音乐教育
从欧洲歌剧唱法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看,在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中推广和应用这种唱法,既是借鉴他人之长的需要,也是推荐我国民族唱法,将二者有效融合的需要。高校的学生如果能从歌剧中了解西方的语言、文化、精神追求和艺术表现手段,再反观我们的声乐教学,取长补短,将会促进我国声乐教学的高效开展。
一、让学生了解欧洲歌剧的发展史
我们现在所说的欧洲歌剧唱法,是以欧洲传统声乐技术,尤其是以意大利声乐技术为主体的演唱风格,融合各个国家的不同语言特点以及各自不同的审美观。其基本的发声要求是相对一致的,称为世界范围内公认的最科学的演唱方法。歌剧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自歌剧开始,按照年代的顺序通常分为4个时期。即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美声和浪漫时期、真实主义时期与现代歌剧。 第一个辉煌出现在巴洛克时期。以亨德尔的歌剧为代表。其后经过众多作曲家的努力,歌剧进入古典时期,在莫扎特的时代步入 第二次辉煌,尤其以他的晚期4部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女 人心》和《魔笛》为代表。第三个时期,美声和浪漫时代的歌剧,以罗西尼的《塞尔维亚理发师》,贝里尼的《诺尔玛》和多尼采蒂的《爱情 灵药》为代表。1850年以后,意大利语歌剧的标志性人物威尔第的《纳布科》《弄臣》《茶花女》《阿依达》《命运之力》和《奥赛罗》与德语歌剧的划时代人物瓦格纳的歌剧《汤豪塞》《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指环》,将歌剧艺术推向历史最高点。第四个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歌剧由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领衔进入真实主义时期,代表作品有《波西米亚人》《托斯卡》《蝴蝶夫人》和《图兰朵》等,并在歐洲各 国家和民族间发扬光大,紧接着由法语歌剧《佩利亚斯与梅利桑 德》,德语歌剧《莎乐美》,英语歌剧《皮特格雷姆斯》等催生了一系列现代歌剧的产生。 可见,作为西方核心艺术形式,歌剧具有高度浓缩、高度综合、高度技巧的特点。歌剧的历史是由伟大的作曲家、戏剧家及其伟大的作品构成。其伟大性在于通过创造剧中的人物而使自己的艺术达到不朽,它的流行悄然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思想和对文化艺术形式的追求。
二、欧洲歌剧唱法对声乐教学的借鉴作用
欧洲歌剧唱法的成长与发展与歌剧是分不开的,而且业已成为世界各国歌唱家所喜爱和推崇的一种歌唱方法。自20世纪以来,欧洲歌剧唱法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卡鲁索、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吉利、美籍希腊女高音歌唱家卡拉斯以及当今世界三大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多明戈和卡雷拉斯。他们的歌唱将欧洲歌剧唱法的优势和特点展现在世人面前,为人类声乐艺术的 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将欧洲歌剧唱法引入普通高校的声乐教学,源自欧洲唱法自身的优点:音色优美,富于变化;科学地划分了人声的声部,大体上分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声部;重视音区的和谐,统一科学地划分了人声的声区—— —高声区、中声区、低声区并
且发现了换声区的换声点;发声方法科学,音量的可塑性大,音与音的连接平滑匀净;采用了一整套的科学训练技巧,如歌唱时要打开喉咙,可使声音变得宏亮丰满具有穿透力;呼吸中气息要下沉要有支点;唱高音时“关闭”唱法的运用。 在声乐教学引入歌剧唱法时,教师应对学生提三点要求:保持自然优美的嗓音,在整个歌唱音域范围内能将声音保持均匀与统一;进行严格训练,将具有高度技巧性的音乐作品唱得轻松自如;聆听赏析优秀歌唱家的歌唱并能融会贯通,充分掌握欧洲歌剧唱法的风格,并对学生提出如下具体要求,使其科学掌握,并与我国的民族唱法相融,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唱水平和音乐素养。
三、、歌剧音乐网状立体性对学生思维的构建
传统歌剧音乐体系不同于中国戏曲的 “线性”音乐体 系。它在处理多声部的音乐关系时,是倾向于纵向的立体思维,即特别注重主调旋律与其它声部的和声关系。在歌剧音乐结构的铺排中,主调音乐体系占有绝对的优势。在这种音乐织体中,一般来说,只有一个横向的主要曲调具有旋律的或完整旋律的意义,即以一个旋律为主轴线,其他声部则以枝杈的形式形成分支线,按照和声、曲式等规则与主轴线相接,都作为辅助性的因素从属于这一主调旋律,对其主调起衬托作用,或突出其基调,或强化其节奏,或丰满其音响效果,或渲染其情绪色彩,或加强其形象的刻画,或增添其乐曲的气氛等等。这种树状结构的直线枝形 铺排,尽管重重叠叠,枝上有枝,线外有线,但由于主旋律构成了对全句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提挈性结构主轴,因而各条支线脉路分明,结构形式严密,枝杈皆有归宿。而其艺术必然以实体的块面为基本的造型手段,必然追求艺术的雕塑感、立体感、体积感。西方绘画的重视透视、重视明暗、重视色块就是最好的证明。另外,由于欧洲处于漫长的资本主义社会和地处海洋的地域位置,造就了西方人开放、自由的性格和求变的心理特征。同样是时间的、动态的艺术,歌剧音乐将乐曲的音响(织体)块面化、立体化,体现了西方文化将时间过程空间化的特征。与之相应,西方音乐也就尤其重视纵横交叉、网状铺叠的立体状织体思维,音乐结构枝形铺排,由主到次,递相叠加,犹如枝 繁叶茂的大树,着力追求绵密厚实、紧凑和谐的富有块面感的音响效果。欧洲歌剧唱法引入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传统中国艺术以外的其他艺术精髓,歌剧音乐织体呈网状立体性的更为深刻,也在其文化传统和美学传统之中。西方人重视理性思维,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创造了求异忌同、标 新立异的开拓精神。思维视野不受地域限制,偏向于重视空间,注重全球乃至太空,注重空间的横向性思维,视野宽阔,遍布微观、宏观和宇宙观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形成多维、开放、系统性的抽象思维方式。可以让我们高校的学生得到极大的锻炼。
参考文献 :
[1]李翔.简述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的异同
[2]刘奎民.浅析歌剧唱法对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借鉴作用
[3]李芸.美声唱法对通俗唱法的可借鉴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