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初中学生难教、难管,归根到底是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出现扭曲或缺乏。现阶段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方式不健康。青少年人生的成功和失敗与家庭特别是父母的言行、教育方法、责任等密切相关。但是,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许多父母无原则的溺爱、迁就子女,使其从小就养成懒惰、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惯。他们在生活中稍不如意,便采取各种极端方式进行抵制反抗,严重者甚至离家出走,使极少数未成年人养成极端自私自利的性格,无法与别人交往、无法和社会沟通,这些孩子不懂得爱的艰辛,对于被爱似乎很麻木,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更别说关心社会了。
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软弱乏力。目前存在的社会不净、家庭不管、学校不力的状况,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软弱的主要原因。担负着重要职责的中小学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同样显得无助和乏力。一方面,学校自身存在教育偏位德育与智育失衡的问题。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不得不把抓教学质量摆在突出的位置,使思想道德教育课的课时经常被其他课程所挤占,而且也忽略了传统美德课,造成孩子们对我国优秀传统的不了解。另一方面,学校重视德育的理论灌输,轻视道德的实践教育;重视道德规范教育,忽视道德信仰教育。由于道德教育的理论、内容只有通过实践内化为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才能推动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提高,而道德实践活动恰恰是我国青少年所缺乏的。
三、青少年思想行为功利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除了学校德育教育的缺失、父母不良言行的影响外,现实社会中的腐败现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因素也严重腐蚀了青少年的思想,导致青少年思想行为功利化现象明显。社会是青少年最好的老师,上述现象对青少年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教育和现实的落差,不但导致青少年信仰的失落,而且也是青少年极端自私行为、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形成的现实根源。当前,部分青少年对社会以及人生缺乏理想与信念;爱国主义精神缺失,民族精神淡薄;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以及中华民族的光荣历史知之甚少;对民族英雄、模范人物缺乏仰慕之心和应有的敬重,而更多的是对现代影视偶像的盲目崇拜与追逐,出现了价值观念错位的现象。
四、遵纪守法的制度意识和约束意识淡漠。有些学生出言不逊,污言秽语,哥们义气,打架斗殴,早恋。进出未成年人禁入的网吧歌厅等娱乐场所也成为一些学生的家常便饭。
现在的校园里,不少学生动不动就张口骂人,并且刺耳难听。他却坦然自若,不知羞耻。同学间有个小误会或小冲突,就找人“摆平”,手持器械,大打出手的斗殴事件屡屡发生。甚至不计后果。大部分同学选择“看到校园里同学违纪违规现象会不管不问”。男女同学的非正常交往现象也司空见惯,有的男女学生染发烫发,奇装异服,在众目睽睽之下,手牵着手大摇大摆地进出校园,或在其他同学面前张扬显示。对此,老师管不了也不敢管。影响极其恶劣,败坏了校风校纪。上网吧等娱乐场所的同学更是屡见不鲜。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要求全社会一起来关心、支持,形成学校、家庭与社会的道德合力,不断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针对上述诸多问题,可采取以下方式予以克服:
一、发挥家庭道德教育的基地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青少年人性和理想的养育所,因此,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父母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言谈举止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都在塑造着孩子的心灵。孩子们对是非美丑善恶的最初判断,常常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的。那些为人正派、积极进取、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父母,会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人生榜样。相反,那些消极度日、自私自利、愚昧无知的父母,只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关爱而不溺爱”,父母的爱应该给孩子温馨的感觉、做人的真谛、自我锻炼的环境、克服困难的勇气、正直高尚的人生观来体现。同时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经常沟通感情,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惑父母亲应与孩子共同观赏积极健康的文艺作品,提高孩子的审美和辨别能力,懂得一个人的美不在外表而在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充实的知识、健康的体态,文明的举止言谈。这样的爱才能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二、坚持学校教育的导向作用。如果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么学校则是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关键场所。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课堂,要把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摆在首位,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力军,教师的言行不仅反映教师自身道德水平的高低,而且时刻对学生具有潜在的影响力,这就是所谓的“身正为范”的教育影响力,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师都要自觉地把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放在各项工作的第一位,真正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以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行和人格魅力教育和影响学生。同时,紧紧围绕着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诚实守信和为人民服务的重点,不断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要不断改进教学形式和方法,使学校的德育课程成为广大青少年学生喜爱的课程,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渠道。学校必须保证德育课程的课时与质量,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德育课程,定期检查该课程的进展以及效能。因此,要尽量在其他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并将之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使其无处不有,无时不在。
三、净化社会的道德教育环境。社会环境的净化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学校育人的“小环境”必然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为此,一是要加强研究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大众传媒和网络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尤其是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更大。网络由于其快捷和便利的特征,为青少年获取知识和信息创造了条件。但是,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和复杂性等特征,网上信息良莠不齐,如果管理不好,一些有害信息就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有的青少年因此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如何深入分析和研究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牢牢掌握网络教育的主动权,已经成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二是要加强社区教育。社区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养育的主要土壤,青少年生活的社区应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提供全面关怀。它不仅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完善的社区环境和充分的活动设施,而且对家庭、学校的教育进行监督。社区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我们要整合各种资源,精心搭建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活动平台,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互衔接。因此,要转变教育观念,掌握科学方法,着力营造培养孩子良好心态、健全人格和道德修养的育人环境。
一、家庭教育方式不健康。青少年人生的成功和失敗与家庭特别是父母的言行、教育方法、责任等密切相关。但是,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许多父母无原则的溺爱、迁就子女,使其从小就养成懒惰、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惯。他们在生活中稍不如意,便采取各种极端方式进行抵制反抗,严重者甚至离家出走,使极少数未成年人养成极端自私自利的性格,无法与别人交往、无法和社会沟通,这些孩子不懂得爱的艰辛,对于被爱似乎很麻木,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更别说关心社会了。
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软弱乏力。目前存在的社会不净、家庭不管、学校不力的状况,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软弱的主要原因。担负着重要职责的中小学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同样显得无助和乏力。一方面,学校自身存在教育偏位德育与智育失衡的问题。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不得不把抓教学质量摆在突出的位置,使思想道德教育课的课时经常被其他课程所挤占,而且也忽略了传统美德课,造成孩子们对我国优秀传统的不了解。另一方面,学校重视德育的理论灌输,轻视道德的实践教育;重视道德规范教育,忽视道德信仰教育。由于道德教育的理论、内容只有通过实践内化为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才能推动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提高,而道德实践活动恰恰是我国青少年所缺乏的。
三、青少年思想行为功利化。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除了学校德育教育的缺失、父母不良言行的影响外,现实社会中的腐败现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因素也严重腐蚀了青少年的思想,导致青少年思想行为功利化现象明显。社会是青少年最好的老师,上述现象对青少年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教育和现实的落差,不但导致青少年信仰的失落,而且也是青少年极端自私行为、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形成的现实根源。当前,部分青少年对社会以及人生缺乏理想与信念;爱国主义精神缺失,民族精神淡薄;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以及中华民族的光荣历史知之甚少;对民族英雄、模范人物缺乏仰慕之心和应有的敬重,而更多的是对现代影视偶像的盲目崇拜与追逐,出现了价值观念错位的现象。
四、遵纪守法的制度意识和约束意识淡漠。有些学生出言不逊,污言秽语,哥们义气,打架斗殴,早恋。进出未成年人禁入的网吧歌厅等娱乐场所也成为一些学生的家常便饭。
现在的校园里,不少学生动不动就张口骂人,并且刺耳难听。他却坦然自若,不知羞耻。同学间有个小误会或小冲突,就找人“摆平”,手持器械,大打出手的斗殴事件屡屡发生。甚至不计后果。大部分同学选择“看到校园里同学违纪违规现象会不管不问”。男女同学的非正常交往现象也司空见惯,有的男女学生染发烫发,奇装异服,在众目睽睽之下,手牵着手大摇大摆地进出校园,或在其他同学面前张扬显示。对此,老师管不了也不敢管。影响极其恶劣,败坏了校风校纪。上网吧等娱乐场所的同学更是屡见不鲜。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要求全社会一起来关心、支持,形成学校、家庭与社会的道德合力,不断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针对上述诸多问题,可采取以下方式予以克服:
一、发挥家庭道德教育的基地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青少年人性和理想的养育所,因此,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父母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言谈举止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都在塑造着孩子的心灵。孩子们对是非美丑善恶的最初判断,常常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的。那些为人正派、积极进取、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父母,会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人生榜样。相反,那些消极度日、自私自利、愚昧无知的父母,只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关爱而不溺爱”,父母的爱应该给孩子温馨的感觉、做人的真谛、自我锻炼的环境、克服困难的勇气、正直高尚的人生观来体现。同时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经常沟通感情,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惑父母亲应与孩子共同观赏积极健康的文艺作品,提高孩子的审美和辨别能力,懂得一个人的美不在外表而在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充实的知识、健康的体态,文明的举止言谈。这样的爱才能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二、坚持学校教育的导向作用。如果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么学校则是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关键场所。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课堂,要把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摆在首位,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力军,教师的言行不仅反映教师自身道德水平的高低,而且时刻对学生具有潜在的影响力,这就是所谓的“身正为范”的教育影响力,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师都要自觉地把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放在各项工作的第一位,真正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以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行和人格魅力教育和影响学生。同时,紧紧围绕着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诚实守信和为人民服务的重点,不断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要不断改进教学形式和方法,使学校的德育课程成为广大青少年学生喜爱的课程,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渠道。学校必须保证德育课程的课时与质量,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德育课程,定期检查该课程的进展以及效能。因此,要尽量在其他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并将之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使其无处不有,无时不在。
三、净化社会的道德教育环境。社会环境的净化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学校育人的“小环境”必然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为此,一是要加强研究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大众传媒和网络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尤其是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更大。网络由于其快捷和便利的特征,为青少年获取知识和信息创造了条件。但是,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和复杂性等特征,网上信息良莠不齐,如果管理不好,一些有害信息就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有的青少年因此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如何深入分析和研究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牢牢掌握网络教育的主动权,已经成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二是要加强社区教育。社区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养育的主要土壤,青少年生活的社区应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提供全面关怀。它不仅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完善的社区环境和充分的活动设施,而且对家庭、学校的教育进行监督。社区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我们要整合各种资源,精心搭建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活动平台,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互衔接。因此,要转变教育观念,掌握科学方法,着力营造培养孩子良好心态、健全人格和道德修养的育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