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语言是一种教师必备的素质,与课堂教学效果有着密切联系,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本文探讨了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语言存在着什么问题,以及如何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能力。
关键词:教学语言能力;传统课堂教学;新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H19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和推进,打造高效课堂的的理念和要求被越来越多的提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受到了比以往更多的关注,而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与课堂教学的实际效率和效果显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作为教师知识传授的主要手段和必备工具,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必要素质,即使是在信息化程度如此之高的现代社会,新型教辅手段也替代不了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授业解惑这一基本方式,教师教学语言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
一、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
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比较偏重于老师传授学生接受的授受关系,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是知识的权威,学生是接受对象,重细致讲解和准确记忆。在这样一种缺乏沟通互动的灌输式课堂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方面往往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
(一)教学语言缺乏启发性
提问是任何一门学科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有针对性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已经学了的知识、反馈教学信息,还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并激发学生的发散思考。尤其是在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课程中,不只要求教师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能够通过有效的提问,引导促进学生的高效思考。教育学家布鲁姆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将课堂上的提问分成两大类:一是低级认知提问,如知识提问、应用提问等;二是高级提问,如分析类提问、综合提问等。显然,相比较而言高等级的提问更加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这也正符合了现代教育对学生培养的要求。然而,在传统教学课堂当中,教师的提问却过于注重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的反馈,第一类低级认知提问却占据了较大比例。例如:英语五大基本句子结构是哪些,名词的定义是什么,“我是一名士兵。”这个句子怎么翻译等等。虽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开始认识并重视高级认知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然而由于目前教师不能很好的掌握学生的思维水平,进而把握好提问的深度和方式,往往弄巧成拙反而造成啟而不发的问题。
(二)教学语言缺乏感染力
课堂教学语言的环节中所包含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包括口头语言、形象语言、肢体语言、黑板板书等等。大部分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是以口头讲述为主、书写板书为辅,由于老师在课堂的传统形象是端庄而严肃的,也使得肢体语言较少,从而使课堂氛围显得不够生动活泼。同时,由于在传统课堂当中,知识传输多而师生互动少,教师的课堂语言平淡乏味,缺少重音、节奏、语气、停顿的变化,在教师没有丝毫感染力的声音刺激下,学生在学习时只会觉得无趣沉闷,影响学习积极性,更遑论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提升课堂学习效率了。
二、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能力
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能力,既是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教师自身发展和提升岗位专业素质的必然需求。针对如何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能力这一问题,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 拓展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语言的表达是一门高深的艺术,教师要有意识地磨练,才能达到理想境地。因此,平时的口头训练和书面语言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工作之余应该多多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在看电视、听广播、参加讲座的时候也要多加留意其中的语言表达,注意吸取其中的优点,比如语言的生动、幽默、富有激情等。此外,多听其他优秀教师的讲课,学习借鉴他们成功的授课方式方法,也是一条能提升自身课堂教学语言能力的捷径。
(二)加强课堂教学语言的启发性
启发式教学是今年来得到广泛认同和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主要是通过启发性的教学语言体现出来的。课堂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指的是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要引起学生的联想进而有所领悟。在课堂教学开始前,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有目的设置问题,做好准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步骤地提出问题,把学生引入到课堂交流情景中,激发他们的联想,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当然在学生理解遇到困难时要适当的予以提示点拨,畅通他们的思路,最后以此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学习到课堂知识,更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兴趣和能力。
(三)加强课堂教学语言的感染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学生认识事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获得间接知识,即不是通过自身亲自实践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而是通过课本知识,获得前人在实践中取得的认知成果。这样学生可以快速地接受前人的知识累积。但这种课本中的知识,是用书面语言来传递知识信息的。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感知教材,教师必须把较为艰深的、死板的书面语言变成浅显易懂的、比较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也更有兴趣去探寻知识。这也就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通俗化、有生气、有活力,能感染学生、吸引学生。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使用鲜活的语言,要有幽默感,举例要生动、贴合学生实际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抛弃陈词滥调,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不断使用鲜活的词汇,使学生对教师的语言具有新鲜感,从而加深记忆。与此同时,课堂教学时语音语调的变化也是很重要的,一堂课从头高亢到尾当然不行,轻声细语不好,平铺直叙、平淡无奇也不妥。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对教学语言的语速、语调等进行调节,做到语速适中、语音动听、语调抑扬顿挫,从而用声音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使整个课堂生动起来。
课堂教学语言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与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应当不断学习提升、总结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加强教学语言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风格,以便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璐. 试论青年教师教学语言能力的培养[J]. 教育探索,2012.
[2]邱息良. 和青年教师谈数学教学中的语言艺术[J]. 中国科技纵横,2009.
关键词:教学语言能力;传统课堂教学;新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H19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和推进,打造高效课堂的的理念和要求被越来越多的提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受到了比以往更多的关注,而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与课堂教学的实际效率和效果显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作为教师知识传授的主要手段和必备工具,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必要素质,即使是在信息化程度如此之高的现代社会,新型教辅手段也替代不了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授业解惑这一基本方式,教师教学语言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
一、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
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比较偏重于老师传授学生接受的授受关系,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是知识的权威,学生是接受对象,重细致讲解和准确记忆。在这样一种缺乏沟通互动的灌输式课堂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方面往往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
(一)教学语言缺乏启发性
提问是任何一门学科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有针对性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已经学了的知识、反馈教学信息,还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并激发学生的发散思考。尤其是在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课程中,不只要求教师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能够通过有效的提问,引导促进学生的高效思考。教育学家布鲁姆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将课堂上的提问分成两大类:一是低级认知提问,如知识提问、应用提问等;二是高级提问,如分析类提问、综合提问等。显然,相比较而言高等级的提问更加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这也正符合了现代教育对学生培养的要求。然而,在传统教学课堂当中,教师的提问却过于注重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的反馈,第一类低级认知提问却占据了较大比例。例如:英语五大基本句子结构是哪些,名词的定义是什么,“我是一名士兵。”这个句子怎么翻译等等。虽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开始认识并重视高级认知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然而由于目前教师不能很好的掌握学生的思维水平,进而把握好提问的深度和方式,往往弄巧成拙反而造成啟而不发的问题。
(二)教学语言缺乏感染力
课堂教学语言的环节中所包含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包括口头语言、形象语言、肢体语言、黑板板书等等。大部分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是以口头讲述为主、书写板书为辅,由于老师在课堂的传统形象是端庄而严肃的,也使得肢体语言较少,从而使课堂氛围显得不够生动活泼。同时,由于在传统课堂当中,知识传输多而师生互动少,教师的课堂语言平淡乏味,缺少重音、节奏、语气、停顿的变化,在教师没有丝毫感染力的声音刺激下,学生在学习时只会觉得无趣沉闷,影响学习积极性,更遑论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提升课堂学习效率了。
二、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能力
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能力,既是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教师自身发展和提升岗位专业素质的必然需求。针对如何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能力这一问题,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 拓展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语言的表达是一门高深的艺术,教师要有意识地磨练,才能达到理想境地。因此,平时的口头训练和书面语言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工作之余应该多多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在看电视、听广播、参加讲座的时候也要多加留意其中的语言表达,注意吸取其中的优点,比如语言的生动、幽默、富有激情等。此外,多听其他优秀教师的讲课,学习借鉴他们成功的授课方式方法,也是一条能提升自身课堂教学语言能力的捷径。
(二)加强课堂教学语言的启发性
启发式教学是今年来得到广泛认同和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主要是通过启发性的教学语言体现出来的。课堂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指的是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要引起学生的联想进而有所领悟。在课堂教学开始前,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有目的设置问题,做好准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步骤地提出问题,把学生引入到课堂交流情景中,激发他们的联想,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当然在学生理解遇到困难时要适当的予以提示点拨,畅通他们的思路,最后以此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学习到课堂知识,更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兴趣和能力。
(三)加强课堂教学语言的感染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学生认识事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获得间接知识,即不是通过自身亲自实践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而是通过课本知识,获得前人在实践中取得的认知成果。这样学生可以快速地接受前人的知识累积。但这种课本中的知识,是用书面语言来传递知识信息的。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感知教材,教师必须把较为艰深的、死板的书面语言变成浅显易懂的、比较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也更有兴趣去探寻知识。这也就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通俗化、有生气、有活力,能感染学生、吸引学生。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使用鲜活的语言,要有幽默感,举例要生动、贴合学生实际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抛弃陈词滥调,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不断使用鲜活的词汇,使学生对教师的语言具有新鲜感,从而加深记忆。与此同时,课堂教学时语音语调的变化也是很重要的,一堂课从头高亢到尾当然不行,轻声细语不好,平铺直叙、平淡无奇也不妥。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对教学语言的语速、语调等进行调节,做到语速适中、语音动听、语调抑扬顿挫,从而用声音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使整个课堂生动起来。
课堂教学语言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与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应当不断学习提升、总结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加强教学语言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风格,以便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璐. 试论青年教师教学语言能力的培养[J]. 教育探索,2012.
[2]邱息良. 和青年教师谈数学教学中的语言艺术[J]. 中国科技纵横,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