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阳节设了茶席,专门邀了些年逾花甲的茶兄茶姐,啜了仙山之物——武夷岩茶。来的大都是经历了文革的政协委员兼茶友,且对革命样板戏无不谙熟。啜饮间,有人亮了嗓子,唱起了《沙家浜》,把京剧韵味儿十足的西皮流水注入大家的茶杯中。我把这个茶友会落座的茶席,称之为“阿庆嫂茶席”。
京剧迷们咿咿呀呀的唱腔,让阿庆嫂又回到了我们的茶席边。
把阿庆嫂作为主题,引入茶席,是我的创意使然,但也有点用意的。阿庆嫂入我茶席,究竟何德何能?还是引用剧中人物刁德一所唱的一句台词:“这个女人不寻常。”这个女人就是阿庆嫂!她的“不寻常”之处在哪里?了解一下剧情吧:抗战时,阿庆嫂利用自己开办的春来茶馆,作为掩护新四军伤病员在沙家浜养伤的地下联络站,巧妙地与日寇汉奸展开斗争,凭三寸巧舌击败强敌。阿庆嫂给人的印象是干练、机智、从容、老辣。《沙家浜》其中有场戏,表现的是“斗智”的故事,其场景是在阿庆嫂的春来茶馆中。阿庆嫂在与刁德一、胡传魁的对唱中,体现了她的能言善辨、大智大勇。尤其是阿庆嫂驳斥胡传魁、刁德一的几句唱词,更是耐人回味: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有什么周详不周详?”
仔细品味这段唱词,果真看出阿庆嫂的不寻常之处。她不卑不亢、处变不惊、心思缜密、机智勇敢。她在敌强己弱的情况下,能应对自如,巧言善辨。阿庆嫂道出了经营茶馆的规矩,也道出了以茶待客是常礼。作为茶馆经营者,客人不管来自哪一方,你都必须以诚相待。这与孔子所说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的礼仪思想非常相符。作为茶馆经营者,对每一位入座的客人,都是笑脸相迎,这与佛寺中笑口常开弥勒佛的心态又是相符的。弥勒佛被誉为欢喜神。他笑口常开,给人以亲切、和蔼、宽容的感觉。因为大家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没有必要去盘问人家的底细。喝完了茶馆主人递过来的那一杯茶,说了声谢谢之后,他就告辞了。你又不是搞特工的,干嘛要对人家底细摸得那么透?非得看到人家屁股上的胎记和血液里的DNA,你才肯离去?所以,最好还是“过后不思量”。不思量,更是一种良性心态,忘了就忘了呗,有什么好责怪的?
阿庆嫂唱词中最有哲理意味的是六个字:人一走,茶就凉。
初读这六个字,一个“凉”字透出冷冰冰的残酷现实。一帮人落座茶馆,你阿谀我也好,我奉承你也罢,不过是在同一茶席上逢场作戏罢了。只是杯中的茶水,还没凉下去没淡下去的时候,留有一些温热而已。“人一走,茶就凉”道出的更是无法让人褒扬的世象,也把并不纯美的世风,道得直截了当。作为阿庆嫂来说,她以客人为衣食父母,不分客人身份贵贱,是红派还是青帮,多个心眼也有必要。但原则上是喜迎四方客,笑纳八方财。喝茶时,主客相见,热情待之。我给你客人沏杯茶,你记不记住我不要紧,这就是阿庆嫂等茶馆馆主一以贯之的为人准则。你客人若是坐下来喝杯茶,少不了要交流感情,你我他在用茶过程中,相互说了一些礼貌话之后,人离座而去,留下了狼藉杯壶,主人敬茶告了一段落。茶杯终于停了下来,茶就凉了。
“人一走,茶就凉”之间,还有一层因果关系:茶凉的前提是人走了。人走了,空留壶杯,失去了人气,须知这茶的凉热,是由人气的聚散来决定的。人气聚才热旺,人气散则冷淡。“茶就凉”这三字还有另一层禅意:茶水的温热,与人的热情是互动的。壶中的热情是需要时时添加的,一杯热茶握在手心,传递到心灵深处,会氤氲出一些暧昧,有了这点暧昧,你就会关注对方的杯子,且莫空了。一旦给茶杯停止了注水,杯中的茶水自然就慢慢地凉下去了,暧昧随之淡去。阿庆嫂的七星灶和铜壶,天天都在烧煮这些看似平常但又错综复杂的人情世故。
“有什么周详不周详?”阿庆嫂说出了为人处世原则:对客人不分亲疏,以好茶礼之。本是一句反问刁德一的话,但这反诘之语,却道出了常情:年年岁岁都是如此周到服务,已形成职业习惯了。因此,对客人不存在周详与不周详的问题。
可惜这是一出戏剧,更何况阿庆嫂的身份是地下共产党,这就难免要做到让红白两帮都信任,阿庆嫂不得不表现出几分诡谲来,这与茶道中的诚意、和谐实在是不太相干的。可见阿庆嫂的茶道包吃双边:既吃红帮的(新四军),也吃白帮的(胡司令之类),阿庆嫂实属驾驭江湖的老手。阿庆嫂能在与阴险奸诈的刁德一舌战中,针锋相对,戳穿刁德一的阴谋,所用利器就是她的不卑不亢和绵里藏针,还有就是她工于心计的圆融机巧。
时代在变迁,曾享有革命样板戏盛誉的京剧《沙家浜》,已经和它的“春来茶馆”进入了历史,今日茶馆多如雨后春笋。茶馆并非净土,正如春来茶馆,出没者中,红白青黑,各等人色都有,好在今天比阿庆嫂之类还巧言令色的馆主,处处都有。但是昨天阿庆嫂的经营之道却被我们今天的阿庆嫂们传承了下来,阿庆嫂的圆融机敏之术,在今天这个物欲恣肆的时代,更成了人们想获取的通天妙术。当代一些茶馆开发了阿庆嫂资源,还运用得蛮好,建人脉、赴社交、拉关系,做交易,都让当代阿庆嫂们走到了台前,都用得上阿庆嫂的圆融机敏之术去完成幕后的交易。试想想,当年阿庆嫂在敌对势力那么严峻的形势下,敢于周旋于红白两道之间,游说于青红帮派之中,真是如鱼得水。为什么青红两派都信任她呢?这才是我们今天对阿庆嫂茶道,需要探究的新课题。
京剧迷们咿咿呀呀的唱腔,让阿庆嫂又回到了我们的茶席边。
把阿庆嫂作为主题,引入茶席,是我的创意使然,但也有点用意的。阿庆嫂入我茶席,究竟何德何能?还是引用剧中人物刁德一所唱的一句台词:“这个女人不寻常。”这个女人就是阿庆嫂!她的“不寻常”之处在哪里?了解一下剧情吧:抗战时,阿庆嫂利用自己开办的春来茶馆,作为掩护新四军伤病员在沙家浜养伤的地下联络站,巧妙地与日寇汉奸展开斗争,凭三寸巧舌击败强敌。阿庆嫂给人的印象是干练、机智、从容、老辣。《沙家浜》其中有场戏,表现的是“斗智”的故事,其场景是在阿庆嫂的春来茶馆中。阿庆嫂在与刁德一、胡传魁的对唱中,体现了她的能言善辨、大智大勇。尤其是阿庆嫂驳斥胡传魁、刁德一的几句唱词,更是耐人回味: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有什么周详不周详?”
仔细品味这段唱词,果真看出阿庆嫂的不寻常之处。她不卑不亢、处变不惊、心思缜密、机智勇敢。她在敌强己弱的情况下,能应对自如,巧言善辨。阿庆嫂道出了经营茶馆的规矩,也道出了以茶待客是常礼。作为茶馆经营者,客人不管来自哪一方,你都必须以诚相待。这与孔子所说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的礼仪思想非常相符。作为茶馆经营者,对每一位入座的客人,都是笑脸相迎,这与佛寺中笑口常开弥勒佛的心态又是相符的。弥勒佛被誉为欢喜神。他笑口常开,给人以亲切、和蔼、宽容的感觉。因为大家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没有必要去盘问人家的底细。喝完了茶馆主人递过来的那一杯茶,说了声谢谢之后,他就告辞了。你又不是搞特工的,干嘛要对人家底细摸得那么透?非得看到人家屁股上的胎记和血液里的DNA,你才肯离去?所以,最好还是“过后不思量”。不思量,更是一种良性心态,忘了就忘了呗,有什么好责怪的?
阿庆嫂唱词中最有哲理意味的是六个字:人一走,茶就凉。
初读这六个字,一个“凉”字透出冷冰冰的残酷现实。一帮人落座茶馆,你阿谀我也好,我奉承你也罢,不过是在同一茶席上逢场作戏罢了。只是杯中的茶水,还没凉下去没淡下去的时候,留有一些温热而已。“人一走,茶就凉”道出的更是无法让人褒扬的世象,也把并不纯美的世风,道得直截了当。作为阿庆嫂来说,她以客人为衣食父母,不分客人身份贵贱,是红派还是青帮,多个心眼也有必要。但原则上是喜迎四方客,笑纳八方财。喝茶时,主客相见,热情待之。我给你客人沏杯茶,你记不记住我不要紧,这就是阿庆嫂等茶馆馆主一以贯之的为人准则。你客人若是坐下来喝杯茶,少不了要交流感情,你我他在用茶过程中,相互说了一些礼貌话之后,人离座而去,留下了狼藉杯壶,主人敬茶告了一段落。茶杯终于停了下来,茶就凉了。
“人一走,茶就凉”之间,还有一层因果关系:茶凉的前提是人走了。人走了,空留壶杯,失去了人气,须知这茶的凉热,是由人气的聚散来决定的。人气聚才热旺,人气散则冷淡。“茶就凉”这三字还有另一层禅意:茶水的温热,与人的热情是互动的。壶中的热情是需要时时添加的,一杯热茶握在手心,传递到心灵深处,会氤氲出一些暧昧,有了这点暧昧,你就会关注对方的杯子,且莫空了。一旦给茶杯停止了注水,杯中的茶水自然就慢慢地凉下去了,暧昧随之淡去。阿庆嫂的七星灶和铜壶,天天都在烧煮这些看似平常但又错综复杂的人情世故。
“有什么周详不周详?”阿庆嫂说出了为人处世原则:对客人不分亲疏,以好茶礼之。本是一句反问刁德一的话,但这反诘之语,却道出了常情:年年岁岁都是如此周到服务,已形成职业习惯了。因此,对客人不存在周详与不周详的问题。
可惜这是一出戏剧,更何况阿庆嫂的身份是地下共产党,这就难免要做到让红白两帮都信任,阿庆嫂不得不表现出几分诡谲来,这与茶道中的诚意、和谐实在是不太相干的。可见阿庆嫂的茶道包吃双边:既吃红帮的(新四军),也吃白帮的(胡司令之类),阿庆嫂实属驾驭江湖的老手。阿庆嫂能在与阴险奸诈的刁德一舌战中,针锋相对,戳穿刁德一的阴谋,所用利器就是她的不卑不亢和绵里藏针,还有就是她工于心计的圆融机巧。
时代在变迁,曾享有革命样板戏盛誉的京剧《沙家浜》,已经和它的“春来茶馆”进入了历史,今日茶馆多如雨后春笋。茶馆并非净土,正如春来茶馆,出没者中,红白青黑,各等人色都有,好在今天比阿庆嫂之类还巧言令色的馆主,处处都有。但是昨天阿庆嫂的经营之道却被我们今天的阿庆嫂们传承了下来,阿庆嫂的圆融机敏之术,在今天这个物欲恣肆的时代,更成了人们想获取的通天妙术。当代一些茶馆开发了阿庆嫂资源,还运用得蛮好,建人脉、赴社交、拉关系,做交易,都让当代阿庆嫂们走到了台前,都用得上阿庆嫂的圆融机敏之术去完成幕后的交易。试想想,当年阿庆嫂在敌对势力那么严峻的形势下,敢于周旋于红白两道之间,游说于青红帮派之中,真是如鱼得水。为什么青红两派都信任她呢?这才是我们今天对阿庆嫂茶道,需要探究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