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说这两年教育的流行语排行榜,“核心素养”一定榜上有名。今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让我们这些在“核心素养”的迷雾中苦苦摸索的老师们,终于看见了一丝指路的光。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最为关注的莫过于人文底蕴这一方面。《素养》中提到,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这意味着从学生长远的发展来看,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仅着眼于字词句、阅读方法、习作方法等,而应以语文为载体,将中国长久以来的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等传承到下一代的脑中、心中。但,落实到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来,我们又应怎么去做呢?
今年,区里的教研活动开始发生了变化,不再以教师为主角,而让学生站上了舞台,训练他们的表达能力,让表达像呼吸一样自然。是呀,语言是工具,它是我们用以沟通、交流的方式,只是这工具中还承载了美妙的人文气息。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表达无处不在。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准确、优美的表达中,我们还用担心学生无法积累深厚的人文底蕴么?于是,学校的课堂也开始发生了变化。40分钟的课时,我们将其拆分为两部分:5分钟的学生表达时间和35分钟的教师授课时间,即“35+5”课程模式。
一、说什么
课程模式虽已确定,但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这5分钟里,学生表达要说什么?曾经有教师让学生说教材里的内容,背一首课文中的古诗,或是哪篇课文里要求背诵的自然段。但是操作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学生的参与度大不如从前,或是囫囵吞枣随便一说了事,或是萎靡不已不愿重复课本内容。因此说的内容不应是教材里的内容。教材的内容毕竟有限,没有办法将中国博大精深的汉语文化一一承载,再加上学生本就对教材内容无比熟悉,长久下去说者无意,听者无趣。这5分钟,应该说说教材之外的,新鲜的东西,这既是对教材的拓展,也是学生广泛阅览的好契机。
可学生是想说什么课外内容就说什么吗?有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讲起了一个个笑话,逗得下面的同学哈哈大笑。这说者是越发得意,听者是越觉有趣了,可是语文的人文气息却消散了。所以,教师还是得给学生提供一个讲话的方向。规定一个主题,丢给学生一间空屋子,而屋里的内容,就由学生自行决定了,这样一来学生既不会说跑偏,又不会过于局限。
二、怎么说
解决了说什么的问题,我们就要考虑怎么说?怎样的表达才算是优美的,像呼吸一般自然的呢?高年级和低年级的学生的表达肯定要有区别。《语文课程标准》里对不同学段学生口语表达的教学目标可作为参考。《标准》里提到第一学段的学生表达需要达到以下几方面的要求: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有表达的自信,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但是由于课前表达是面对全班同学的,讲话的场合不同,那么要求也就有所区别。因此,根据课标,结合实际情况,对第一学段的孩子提出以下表达目标:
1.学着用普通话简要讲述与老师给定的主题相关的内容;
2.面对同学不怯场,有表达的自信;
3.态度自然,有礼貌。
而到了第二学段,课标上对学生口语交际的要求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如学说普通话,变成了能用普通话交谈,简要地讲述见闻,变成了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的故事也力求具体生动了。因此,在课前表达上,对第二学段孩子的要求为以下几点:
1.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讲述与老师给定的主题相关的内容;
2.学着使用恰当的肢体语言增强表达效果;
3.能根据所讲材料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到了第三学段,课标中提到学生要能根据对象和場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同时要注意自己的语言美。而第三学段的教材中也涉及到辩论、演讲、朗诵等形式的表达内容。因此,对第三学段的孩子提出以下表达目标:
1.能有条理地讲述与老师给定的主题相关的内容,语气、语调适当;
2.面对同学落落大方,能用恰当的肢体语言增强表达效果;
3.语言优美,能针对材料内容提出自己的思考。
当然,以上的一些要求,只是一些初步的想法,还有很多细节有待商榷。比如,学生讲完后,其实也可以与台下观众互动,还有如何让学生在讲台上的姿态显得自然等等。
但是,从我们班级的实施情况来看,在这样的要求与训练下,以前不敢上台的孩子,现在变得落落大方,并且能够自信地在人前说出自己的想法。
三、怎么听
在学生上台的表达的时候,我们还发现,在下面当观众的一些孩子却并不认真,根本不知道台上的同学讲的什么内容。这不仅影响台上的演讲者,还浪费了这5分钟的时间。那么这5分钟,台下的孩子要干什么呢?他们最重要的事就是当一位合格的听众。
因此根据课标和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的一些现象,建议对学生的倾听提出以下要求:
1.身体坐端,目视发言者;
2.注意观察发言者的仪态;
3.倾听时积极动脑,了解所讲内容;
4.听后提出疑问或建议。
在这样的倾听要求下,“观众”们既没浪费时间,还能在台上同学讲完后,与其进行沟通、交流,这既是另一种表达训练,又从对别人的建议中反思自己下次的表达。
在这样一个学期的训练后,我们班级以前那些站上台连话都不敢说的学生,现在已经能够句通意顺地表达自己,同时他们敢于和下面的观众进行眼神和肢体交流。“35+5”的教学模式在我校已铺展开来,不管是校内外赛课或校内教研课,我们都将课前这宝贵的5分钟留给学生展示。在教师们这样长期的坚持下,我校的学生们正在将表达内化为自己的人文情怀与积淀。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最为关注的莫过于人文底蕴这一方面。《素养》中提到,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这意味着从学生长远的发展来看,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仅着眼于字词句、阅读方法、习作方法等,而应以语文为载体,将中国长久以来的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等传承到下一代的脑中、心中。但,落实到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来,我们又应怎么去做呢?
今年,区里的教研活动开始发生了变化,不再以教师为主角,而让学生站上了舞台,训练他们的表达能力,让表达像呼吸一样自然。是呀,语言是工具,它是我们用以沟通、交流的方式,只是这工具中还承载了美妙的人文气息。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表达无处不在。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准确、优美的表达中,我们还用担心学生无法积累深厚的人文底蕴么?于是,学校的课堂也开始发生了变化。40分钟的课时,我们将其拆分为两部分:5分钟的学生表达时间和35分钟的教师授课时间,即“35+5”课程模式。
一、说什么
课程模式虽已确定,但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这5分钟里,学生表达要说什么?曾经有教师让学生说教材里的内容,背一首课文中的古诗,或是哪篇课文里要求背诵的自然段。但是操作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学生的参与度大不如从前,或是囫囵吞枣随便一说了事,或是萎靡不已不愿重复课本内容。因此说的内容不应是教材里的内容。教材的内容毕竟有限,没有办法将中国博大精深的汉语文化一一承载,再加上学生本就对教材内容无比熟悉,长久下去说者无意,听者无趣。这5分钟,应该说说教材之外的,新鲜的东西,这既是对教材的拓展,也是学生广泛阅览的好契机。
可学生是想说什么课外内容就说什么吗?有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讲起了一个个笑话,逗得下面的同学哈哈大笑。这说者是越发得意,听者是越觉有趣了,可是语文的人文气息却消散了。所以,教师还是得给学生提供一个讲话的方向。规定一个主题,丢给学生一间空屋子,而屋里的内容,就由学生自行决定了,这样一来学生既不会说跑偏,又不会过于局限。
二、怎么说
解决了说什么的问题,我们就要考虑怎么说?怎样的表达才算是优美的,像呼吸一般自然的呢?高年级和低年级的学生的表达肯定要有区别。《语文课程标准》里对不同学段学生口语表达的教学目标可作为参考。《标准》里提到第一学段的学生表达需要达到以下几方面的要求: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有表达的自信,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但是由于课前表达是面对全班同学的,讲话的场合不同,那么要求也就有所区别。因此,根据课标,结合实际情况,对第一学段的孩子提出以下表达目标:
1.学着用普通话简要讲述与老师给定的主题相关的内容;
2.面对同学不怯场,有表达的自信;
3.态度自然,有礼貌。
而到了第二学段,课标上对学生口语交际的要求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如学说普通话,变成了能用普通话交谈,简要地讲述见闻,变成了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的故事也力求具体生动了。因此,在课前表达上,对第二学段孩子的要求为以下几点:
1.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讲述与老师给定的主题相关的内容;
2.学着使用恰当的肢体语言增强表达效果;
3.能根据所讲材料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到了第三学段,课标中提到学生要能根据对象和場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同时要注意自己的语言美。而第三学段的教材中也涉及到辩论、演讲、朗诵等形式的表达内容。因此,对第三学段的孩子提出以下表达目标:
1.能有条理地讲述与老师给定的主题相关的内容,语气、语调适当;
2.面对同学落落大方,能用恰当的肢体语言增强表达效果;
3.语言优美,能针对材料内容提出自己的思考。
当然,以上的一些要求,只是一些初步的想法,还有很多细节有待商榷。比如,学生讲完后,其实也可以与台下观众互动,还有如何让学生在讲台上的姿态显得自然等等。
但是,从我们班级的实施情况来看,在这样的要求与训练下,以前不敢上台的孩子,现在变得落落大方,并且能够自信地在人前说出自己的想法。
三、怎么听
在学生上台的表达的时候,我们还发现,在下面当观众的一些孩子却并不认真,根本不知道台上的同学讲的什么内容。这不仅影响台上的演讲者,还浪费了这5分钟的时间。那么这5分钟,台下的孩子要干什么呢?他们最重要的事就是当一位合格的听众。
因此根据课标和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的一些现象,建议对学生的倾听提出以下要求:
1.身体坐端,目视发言者;
2.注意观察发言者的仪态;
3.倾听时积极动脑,了解所讲内容;
4.听后提出疑问或建议。
在这样的倾听要求下,“观众”们既没浪费时间,还能在台上同学讲完后,与其进行沟通、交流,这既是另一种表达训练,又从对别人的建议中反思自己下次的表达。
在这样一个学期的训练后,我们班级以前那些站上台连话都不敢说的学生,现在已经能够句通意顺地表达自己,同时他们敢于和下面的观众进行眼神和肢体交流。“35+5”的教学模式在我校已铺展开来,不管是校内外赛课或校内教研课,我们都将课前这宝贵的5分钟留给学生展示。在教师们这样长期的坚持下,我校的学生们正在将表达内化为自己的人文情怀与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