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标理念下,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几方面结合具体事例进行探索。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初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不断获得提高的核心因素,而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是创新学习所必备的思维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从初步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入手,围绕创造性思维“求新、求异、求变”的实质,借助各种数学创新教育素材,根据数学的规律和特点,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那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当如何培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阐述:
一、力求创新多变,探索思维的求异性
求异思维是指抛开常规思维,另辟蹊径,能够克服从众性,保持独立性,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在数学上则表现为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来探索问题,产生多种有别于一般的思维形式。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创新。老师要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在“新”和“异”上做文章;面对初中生思维能力较弱这一特点,教师应有意识地“设疑”,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开阔视野,然后由教师从各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论证,并得出正确结论;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尝试一点“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哪怕看起来微不足道或幼稚可笑的,只要有利于发展创新能力,有利于现实和未来的需要,就应当受到赏识和鼓励。
案例1. 在教学分式方程时,我选择了下面一道题作为课堂练习:
水池有甲、乙、丙、丁四根进水管,甲、乙、丙三管同时打开,12分钟可注满水池,乙、丙、丁三管同时打开,15分钟可注满水池,甲、丁两管同时打开,20分钟可注满水池,如果四管同时打开,需要多少时间可注满水池?
大部分学生会习惯地设未知数,列方程组去解题,却有一个学生迅速给出答案是10分钟。他的解题思路是:据题意可推出两个甲管、两个乙管、两个丙管、两个丁管同时打开一分钟,可注满水池的 1/12 1/15 1/20 ,即1/5 ,所以甲乙丙丁同时打开一分钟可注满水池的 1/10,因此,注满水池需10分钟。
这种解法跳出了常规的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模式,方法上别具一格,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一个很好的展示。
二、不断开拓思路,诱发思维的发散性
思维的发散性,表现在思维过程中,不受固定解题模式的束缚,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并延伸,求得多种不同的的解决办法,衍生出各种不同的结果,这是一种不定势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具有多向性、开放性、立体性的特点,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对初中生来讲,经常创设基本的数学“开放型”的问题情境(即多法多解的试题),或组织学生进行生动有趣的“活动”,持续留给学生想象和思维的“空间”,揭示多渠道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在过程中“学会”并“会学”,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得到主体的智力发展。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的思维活跃,教师的思维更应开放,教师只要细心大胆挖掘,这样的结合点随处可见:
案例2. 在教学工程问题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课外活动时数学老师来教室布置作业,有一道题只写了“学校需要制作一块广告牌,请来两名工人,已知师傅甲单独完成需4天,徒弟乙单独完成需6天……”因校长叫他接听一个电话而暂时离开教室,留下的残缺题你能帮他补齐吗?
学生讨论后,总结出几种问题:(1)两人合作需几天完成?(2)一人先做几天再和另一个合作,需几天完成?(3)两人合作再一人离开,几天完成?(4)若徒弟先做一天,再师徒两人合作完成,制作费共500元,问每人各得报酬多少元?(5)若徒弟先做一天,再师徒合作一天,由于师傅有事离开,剩下的由徒弟完成,还需几天?
这类题具有很强的发散性,对初中学生来说,易把他们的思维引到一个广阔的空间,提高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类题的题设与结论不匹配,需要周密思考,恰当运用数学知识去发挥、探索、推断,从而得到多个结果。
三、经常反向设疑,培养思维的逆向性
有一道趣味题是这样的:有四个相同的瓶子,怎样摆放才能使其中任意两个瓶口的距离都相等呢?可能我们琢磨了很久还找不到答案。那么,办法是什么呢?原来,把三个瓶子放在水平面上的正三角形的顶点上,将第四个瓶子倒过来竖直指向三角形的中心位置,答案就容易求出来了。
把第四个瓶子“倒过来”,多么形象的逆向思维啊!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使解决它变得轻而易举,甚至因此而有所发现,创造出惊天动地的奇迹来,这就是逆向思维和它的魅力。 教学中,也不妨启迪学生进行反向思考,克服思维定势的干扰,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开辟数学教学的新天地!
四、加强厚度训练,提高思维的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最终要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在教学中,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唯一的目的,而是手段,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教学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
为此,我们常常可以在课堂上将所讲授的内容制造一定的空白地带,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或者在给学生解答了某一问题后并不终止解题活动,而是尽可能地从各个不同角度进行旁敲侧击,让学生对所解出的问题适当加以变化和发展,有力推动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面对的是不知道结果的情景,是没有统一答案的问题。置身于其中的学生不再是消极地听课,而是积极的求智者。
案例3. 在教学“全等三角形的应用”时,我选择了这样的一道题:
我家要安装一块三角形的镜子,但镜子不小心打破了,碎成如图1的样子。问:利用哪一块可配一块与原来一样的镜子?
镜子碎了,哪一块能确定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呢?学生处于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之中。一方面很感兴趣,非常想解决这个问题;另一方面由于认知水平不够,又无法立即解决,引发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才是真正的问题。 这类问题的创设,能引发学生合理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进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初中数学课堂上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一门学问,需要的是教师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综观全局,充分协调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创设民主氛围,确保学生心理自由,采取灵活的教学技法,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课堂的异彩缤纷。
参考文献:
[1]桂正花.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中),2012(9).
[2]张卫星.浅谈培养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J].中学时代,2012(12).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初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不断获得提高的核心因素,而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是创新学习所必备的思维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从初步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入手,围绕创造性思维“求新、求异、求变”的实质,借助各种数学创新教育素材,根据数学的规律和特点,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那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当如何培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阐述:
一、力求创新多变,探索思维的求异性
求异思维是指抛开常规思维,另辟蹊径,能够克服从众性,保持独立性,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在数学上则表现为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来探索问题,产生多种有别于一般的思维形式。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创新。老师要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在“新”和“异”上做文章;面对初中生思维能力较弱这一特点,教师应有意识地“设疑”,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开阔视野,然后由教师从各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论证,并得出正确结论;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尝试一点“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哪怕看起来微不足道或幼稚可笑的,只要有利于发展创新能力,有利于现实和未来的需要,就应当受到赏识和鼓励。
案例1. 在教学分式方程时,我选择了下面一道题作为课堂练习:
水池有甲、乙、丙、丁四根进水管,甲、乙、丙三管同时打开,12分钟可注满水池,乙、丙、丁三管同时打开,15分钟可注满水池,甲、丁两管同时打开,20分钟可注满水池,如果四管同时打开,需要多少时间可注满水池?
大部分学生会习惯地设未知数,列方程组去解题,却有一个学生迅速给出答案是10分钟。他的解题思路是:据题意可推出两个甲管、两个乙管、两个丙管、两个丁管同时打开一分钟,可注满水池的 1/12 1/15 1/20 ,即1/5 ,所以甲乙丙丁同时打开一分钟可注满水池的 1/10,因此,注满水池需10分钟。
这种解法跳出了常规的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模式,方法上别具一格,是创造性思维形成的一个很好的展示。
二、不断开拓思路,诱发思维的发散性
思维的发散性,表现在思维过程中,不受固定解题模式的束缚,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并延伸,求得多种不同的的解决办法,衍生出各种不同的结果,这是一种不定势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具有多向性、开放性、立体性的特点,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对初中生来讲,经常创设基本的数学“开放型”的问题情境(即多法多解的试题),或组织学生进行生动有趣的“活动”,持续留给学生想象和思维的“空间”,揭示多渠道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在过程中“学会”并“会学”,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得到主体的智力发展。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的思维活跃,教师的思维更应开放,教师只要细心大胆挖掘,这样的结合点随处可见:
案例2. 在教学工程问题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课外活动时数学老师来教室布置作业,有一道题只写了“学校需要制作一块广告牌,请来两名工人,已知师傅甲单独完成需4天,徒弟乙单独完成需6天……”因校长叫他接听一个电话而暂时离开教室,留下的残缺题你能帮他补齐吗?
学生讨论后,总结出几种问题:(1)两人合作需几天完成?(2)一人先做几天再和另一个合作,需几天完成?(3)两人合作再一人离开,几天完成?(4)若徒弟先做一天,再师徒两人合作完成,制作费共500元,问每人各得报酬多少元?(5)若徒弟先做一天,再师徒合作一天,由于师傅有事离开,剩下的由徒弟完成,还需几天?
这类题具有很强的发散性,对初中学生来说,易把他们的思维引到一个广阔的空间,提高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类题的题设与结论不匹配,需要周密思考,恰当运用数学知识去发挥、探索、推断,从而得到多个结果。
三、经常反向设疑,培养思维的逆向性
有一道趣味题是这样的:有四个相同的瓶子,怎样摆放才能使其中任意两个瓶口的距离都相等呢?可能我们琢磨了很久还找不到答案。那么,办法是什么呢?原来,把三个瓶子放在水平面上的正三角形的顶点上,将第四个瓶子倒过来竖直指向三角形的中心位置,答案就容易求出来了。
把第四个瓶子“倒过来”,多么形象的逆向思维啊!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使解决它变得轻而易举,甚至因此而有所发现,创造出惊天动地的奇迹来,这就是逆向思维和它的魅力。 教学中,也不妨启迪学生进行反向思考,克服思维定势的干扰,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开辟数学教学的新天地!
四、加强厚度训练,提高思维的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最终要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在教学中,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唯一的目的,而是手段,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教学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
为此,我们常常可以在课堂上将所讲授的内容制造一定的空白地带,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或者在给学生解答了某一问题后并不终止解题活动,而是尽可能地从各个不同角度进行旁敲侧击,让学生对所解出的问题适当加以变化和发展,有力推动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面对的是不知道结果的情景,是没有统一答案的问题。置身于其中的学生不再是消极地听课,而是积极的求智者。
案例3. 在教学“全等三角形的应用”时,我选择了这样的一道题:
我家要安装一块三角形的镜子,但镜子不小心打破了,碎成如图1的样子。问:利用哪一块可配一块与原来一样的镜子?
镜子碎了,哪一块能确定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呢?学生处于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之中。一方面很感兴趣,非常想解决这个问题;另一方面由于认知水平不够,又无法立即解决,引发认知冲突,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才是真正的问题。 这类问题的创设,能引发学生合理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进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初中数学课堂上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一门学问,需要的是教师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综观全局,充分协调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创设民主氛围,确保学生心理自由,采取灵活的教学技法,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课堂的异彩缤纷。
参考文献:
[1]桂正花.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中),2012(9).
[2]张卫星.浅谈培养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J].中学时代,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