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正能量”到“中国文化梦”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x0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能量
  “正能量”早已是网络热词,物理学上的“正能量”是以真空能量为基准,能量高的为正,能量低的为负。我们现在常用的“正能量”一词显然已经引申为“向善的思维和心态、积极的情绪和作为”。
  一个人的能量是非常巨大的,这种能量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中国传统观念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说,人的天性里带着正能量;但现在有一些学者反对“人性本善”说,提出“人性向善”说,即人性之能量正负均有,不过全面衡量的话,正能量总是能战胜负能量。
  显然,有些时刻,正能量是败倒在负能量之下的。否则,也不会出现那么多的“激情犯罪”。但从总量看、从长时间来看,“人性向善”仿佛在被不断验证。案例显示,一个穷凶极恶的“杀人魔王”,也曾因为不愿意在母亲面前杀人,而被束手就擒,说明在他的心底,还残存着一点点正能量。社会上出现的更多的是让人温暖甚至感动的平凡故事,这些都是弥漫在我们周围的正能量。
  人的正能量从哪里来?如果是天生的,就应当“持而保之”,不能让其流失;如果是后天得来的,就应当“勤修精进”,不断积累。这两种功夫都需要不断学习、修炼。
  南宋大儒朱熹非常注重修养功夫,他在主持白鹿洞书院时曾制定了一系列学规,对后世影响极大。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们也不妨看看这些“教条”是否对我们仍有启示:
  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愤窒欲,迁善改过。
  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这些可以看作是保持和积累正能量的方法。一个人,如果正能量积蓄、负能量释放,就会情绪愉悦、思维敏捷、态度积极、面目一新,为人做事自然会别开生面、想有所成;一个社会如果正能量聚积、负能量消解,则会充满凝聚力、向心力、包容力、驱动力,社会面貌也会向上、和谐、生动。
  “正能量”,能量无穷!
  ◎中国梦
  中国梦,也成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新名词。的确,梦想能昭示人们前进的方向,凝聚人们奋起的力量。
  换个角度看,“中国梦”必然包含着中国对世界的贡献。这种贡献包括稳定、繁荣、和平、责任,我们觉得更应包含文化、理想、观念、价值,这就是“中国文化梦”。
  新的文明格局下,中国文化到底能不能对世界有重大贡献?会有什么样的贡献?这些疑问引起过无数有识之士的思考。
  近一个半世纪以来,无数仁人志士都在探寻中国命运改变之途径,半个多世纪以来,以当代新儒家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持续思考中国文化的“内在转化”等问题,思考中国文化如何在新的文化格局中独树一帜乃至为世界文化提供新动力的问题。
  毫无疑问,中国传统文化有它的不足,比如科学和自由思想资源缺乏。但是,同样,它也有大量所谓“普世价值”可以弥补其他文明体系的不足。
  比如“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推己及人、换位思考的温润与悲悯情怀,是中国文化里面非常柔韧的部分,绵延不绝、生命力顽强。
  比如“天人互益”的观念。“天人合一”、“天人互益”观念包含着中国人对生命本身、人与天地、人与万物关系及生命本身的深邃思考,充满对规律的敬畏、对欲望的节制。人与自然乃至宇宙的互益与和谐相处的观念,对现在资源环境遭到的无情掠夺和破坏行为将起到警示和平衡作用。
  比如“天下一家”的情怀。即是对超越国界的人本身的重视。《孔子家语》记载一个典故:楚王打猎时丢失一张弓,但他阻止下属去寻找,他说:“失弓的是楚国人,得弓的也是楚国人,何必去寻找呢?”孔子说:“失弓的是人,得弓的也是人,何必计较是不是楚国人呢?”在孔子的心目中,天下的任何人,都是平等的“人”。
  比如“使文明持久”的智慧。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是世界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并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体系,这种生生不息,需要智慧。现在企业界流传一句话:做得大不如做得强,做得强不如做得久。一种文化何尝不是如此。
  现在,我们提“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最终还要“文化自强”。面对历史给我们的机遇,中国文化如何回应世界的文化期待?其答案也就是我们的“中国文化梦”。
  编辑/徐展
  作者简介:李路,中国孔子基金会《儒风大家》主编,山东儒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
其他文献
古人常把那些为官清廉的官吏作为“官镜”,写入历史典籍,以褒扬他们的功德和事迹,为后来的做官者留一个榜样。近日读史,看到三面这样的“官镜”,今天读来,仍感一股正气扑面。从政者常照照这样的镜子,当会有所教益。  ◎“傻官”丙吉  西汉时有一位操守廉洁,被人们称为“傻官”的丙吉。他出身低微,由于为人敦厚,正直能干,一步一步做到了宰相的高位。当初,皇帝刘询被贬为庶民时,曾受到他的特别保护,之后,又是他扶助
期刊
楚汉相争是中国历史上不朽的传奇。后人经常对项羽的失败和刘邦的胜利表示遗憾,但两人相比,刘邦确实更适合做一个统治天下的皇帝,而项羽只适合做一个在战场中所向披靡的统帅。  作为两汉四百年基业的奠定者,刘邦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个出身平凡的人并没有多少过人的才华,但他却具有几项与生俱来的出众能力:卓越的领导才能、为所欲为的勇气、远大而明确的目标,以及为达到这个目标而抛弃一切的决断力。  刘
期刊
走过了22年的人生路,迄今为止,最无悔的时光就是大学期间身着汉服生活的三年。男子蓄发、把汉服作为生活的常服,这些行为在当今社会大多数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也许正因为有了这样不被理解的大环境,这三年多的经历才让我学到不少,其中最为可贵的我想是一种信仰。  初识汉服还是在读高中的时候。老实说,开始我对汉服的喜爱既不是因为文化认同也不是因为民族情感。我仅仅是觉得汉服很美,加上那时自己对所谓“古代”的一些东
期刊
古人的智慧常令后人叹为观止。在清幽淡远的秋天,有一个极具人文元素的节日被人们打上千年的烙印。农历九月九日,双九重逢,故称“重九”,九是阳数,又称“重阳”。高旷开阔,是秋天的感受;缤纷豪迈,是重阳的诗情;吟咏感喟,是人生的况味。  ◎相携登高意味浓  在古代,民间有重阳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想想看,天高云淡,秋风送爽时节,登上高处一览大自然之美,怎不令人心旷神怡,烦
期刊
中国的传统节日,常常在农历的“五”日居多,如元月十五上元节、二月十五花朝节、五月初五端午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而以“九”为节的似乎只有重阳节。《易·乾》有云:“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孔颖达疏:“言九五,阳气盛至于天,故云‘飞龙在天’。此自然之象,犹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 六十四卦中,乾卦的卦象是六条横线,实际是两个接续的乾卦,分别为六十四卦的上下二卦,自下而上分别为初
期刊
编者按:  曾经的他,是一名业务精湛的资深律师,为建设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而勤恳工作奋斗;如今的他,还投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德的教育与实践,积极参与企业文化和企业伦理道德建设,成为知名德育专家。他曾被聘为海南省监狱管理局传统文化顾问,全面参与了海南监狱系统“传统文化进监狱”项目,用传统文化教育改造服刑人员,引起国内外瞩目;更因年轻时拜太极拳八卦掌名家杨家仓先生为师,习练太极拳三十余年,成为了
期刊
China,当这个名字传入华夏大地的时候,中国人只是微微扬了扬眉,继续揉弄手中的泥巴。他们正在从事的不过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周而复始一直如此,但这把泥与水变成如玉似晶的陶瓷的魔术,在罗马帝国的黄金贵族与沙漠绿洲里的银刀部落眼里,就是不折不扣活生生的神话。  China,秦呐,这个名字由Sina演变而来,西域人就是如此称呼着中国。罗马帝国早期与中国对应的朝代是秦,当古罗马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到达
期刊
主讲/王占新  地点/山大国学堂  整理/本刊编辑部  心平健康学是王中平创立的,其核心内容是围绕着自然力和平衡论来讲解的。它以自然力为核心,以平衡论为主导,来研究人和万事万物的关系。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无形的自然力,在协调着所有的平衡,而且和每个人都发生作用,包括在我们的思想上和表现上。例如我们害羞会脸红、吓一跳脸白、悲伤时流泪,这些都可以用心平健康学的理论和现实结合来说明,我们任何一种心情状态,自
期刊
经过考古工作者近两个月的发掘,在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境内一个初步推断为战国前与冶铜有关的聚落遗址被发现。该遗址发掘出土了大量铜器、陶器、铜矿渣等器物。据介绍,遗址中发现大量铜块和铜炼渣,表明附近可能有炼铜遗迹,该遗址极有可能是与冶铜有关的一个聚落。蒋志龙说,东川是著名铜都,铜矿开采冶炼有悠久的历史,这次发掘表明,这个地方至少在战国以前就已经开采和利用矿产资源了。该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滇北地区青铜时代考
期刊
中国画是诗性的,中国画有禅的意味。读王维的诗,悠然而生中国古画诗情禅境:  一幅静夜中,竹林幽深,月影星稀,高雅绅士抚琴吟诵凝思的画面跃然纸上。国画是诗境和意境的相映成趣,诗意绘画,画咏诗心。  中国画是哲学的。中国绘画重要的是让人心生体悟,东方的感悟主义和诗画的融合,能够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老子哲学“知其雄而守其雌,知其白而守其黑。”是国画笔墨纸白,黑白相应,执实守虚的画境。国画的境界往往就在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