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重阳的真意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teng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传统节日,常常在农历的“五”日居多,如元月十五上元节、二月十五花朝节、五月初五端午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而以“九”为节的似乎只有重阳节。《易·乾》有云:“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孔颖达疏:“言九五,阳气盛至于天,故云‘飞龙在天’。此自然之象,犹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 六十四卦中,乾卦的卦象是六条横线,实际是两个接续的乾卦,分别为六十四卦的上下二卦,自下而上分别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和上九,上九表示至高的天,九五位于上卦中间位置,仅次于天位,象征即中有正,所以“九五”便成为帝王身份的代称。而在阳数中,“九”更是极阳,象征极致和崇高。那么“九九”重阳之名便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如果我们回看重阳节的传说,就会发现,今天重阳节的民俗大致在两千年前就已经定型。完整的文人整理过的重阳节传说在公元6世纪末出现在齐梁时期吴均的《续齐谐记》中: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隋书·经籍志》录《续齐谐记》
  这则传说流行于汉末,相传桓景即是东汉人,费长房则是汉时著名的术士,据《后汉书·方术列传八十二》载,长房学习方术于壶公,能医怪病、除妖鬼,想见其能。原文中说重阳登高、饮酒等“盖始于此”,可见,在南朝时,人们在九九重阳节的各种民俗就已形成。一个节日走向成熟的标志就是形成稳定的民俗形式,在漫长的文化史中,它还具备着完整的汉民族文化心理图示,这就是“生之性”,或“生之德”。基于祓除灾害的节日,通常都成为汉民族重要的节日。这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庆祝或纪念,而是发源于汉民族“生之德”的文化心理。儒家文化核心是“仁”。仁最早写作“|二”,字形面貌为一竖二横,一奇为阳,二偶为阴,阴阳和合,万物始生。所以“生之德”便是“仁”的源头意义。“仁”后来的一系列意义都或多或少从“生之德”演化而成。如“仁者爱人”“仁者,人也”等等。《易·系辞》有云:“天地之大德曰生。”这种“生之性”既要求成己,又要求成物。仁德如天地之德,不仅给以生命,更让生命存续;不仅让生命存续,更让存续的生命反过来体悟这种“生之性”,推己而及人,最终成就《系辞》所说的“自强不息”的话语图景。而这个图景的前提正是“天行健”,正是取其生生不息地运行之意。
  如此,就知道重九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了。两个至阳的数字连在一起,不仅呈现出盛大、崇高的意味,更重要的是,在登高山、插茱萸和佩绛囊的这些民俗活动中,由于传说中祓除灾害的意义早已远去,只剩下传统的纪念活动,而人们和亲朋好友在一起,回到天地自然中,体会天地好生之德,并解放自身肉身的有限禁锢,把精神同天地自然万物一同呼吸,同于大通,这本身就是一种“生之德”的精神享受。
  如此,重阳节作为老人节便十分自然了。汉族文明较早地从神话和神灵信仰中脱出,形成了“实践理性”的品格,这种品格注重实际功效,所以世俗社会的经验十分重要。与西方纯粹理性的智慧相比,东方智慧更接近于实际经验的趋利避害,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发挥老人旺盛的创造力。而中华民族的孝文化,不仅仅源于道德和伦理,还在于老人是现实经验的发现者、持有者和教授者。传递经验,究其现实的功用,正是“生之德”的一种具体呈现。
  重阳节的文化意义远不止此,它在两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一定经历过许多文化的交融和重组,才成就了令人回味的“遍插茱萸、登高望远”,其中真意,确实值得一番玩味。
  编辑/林青雨
其他文献
梁漱溟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只有中学毕业文凭,却被蔡元培请到全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教印度哲学;在城市出生成长,然而长期从事乡村建设;一生致力于研究儒家学说和中国传统文化,是著名的新儒家学者,可是却念念不忘佛家生活。  ◎仕宦之后 家学渊源  梁家是一个仕宦之家,其父梁济官至内阁中书,其秉性笃实,一身侠骨,不肯随俗浮沉。家学渊源,慈父训教对梁漱溟影响颇深。  梁漱溟八九岁时,有次丢失了一串常玩的铜钱,
期刊
近些日子以来,传出了韩国将汉服作为其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向联合国提交申请的消息。一时间,国人议论纷纷,愤慨不已。  近些年来,韩国剽窃中国文化的事件层出不穷,先是将端午节作为“非遗”成功申请,而后又将“中医”改作“韩医”欲再次申遗,甚至是对甲骨文、汉字、活字印刷等等都不曾放弃过剽窃的念头。  那么在此类事件发生之后,国人又真正该做些什么呢?骂韩?批韩?以至于游行示威?有用吗?  韩国为何敢于大肆剽
期刊
秋分之后,“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秋季气候干燥,不少人难以避免地出现鼻干、咽干、咽痒、皮肤干燥、呼吸道疾病以及秋季腹泻等问题。秋季养生保健特别要注意防止寒凉之气伤身,特别是注意胃部的保暖,适时增添衣服。  ◎宜多吃“辛酸”果蔬  秋季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润、温润为主的食物,比如:芝麻、核桃、糯米等。秋天上市的果蔬品种花色多样,其中藕、荸荠、甘蔗、秋梨、柑橘、山楂、苹果、葡萄、百合
期刊
上海城隍庙大殿门口的石柱上刻着一副著名的楹联: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意思是说,如果你是一个好人,那么你就会心底坦荡无私,与世无争,坦然面对世态炎凉,这样,你就会身体安康,延年益寿,吃得好,睡得香;如果一个人做了善事,即使你不说,人不知道,天地会知道,就连鬼神也会对你钦敬有加。这副对联,言简意明,奉劝世人积德行善。  何为德?何为行?德是个人的高尚情操,但并不是“先天”
期刊
《周礼》《仪礼》《礼记》称为“三礼”。孔子所说的“礼经”是《仪礼》,“三礼”《仪礼》是孔子修订的。汉朝五经中的“礼”也是指的《仪礼》。唐朝以后的“礼”基本都是指的《礼记》。《礼经》指《周礼》的时代比较少,只有王莽、王安石等特定的时期。三礼中《周礼》讲天子礼,《仪礼》讲士大夫的礼,《礼记》是孔子以后到西汉前期儒生们作的与礼相关的各种论文的汇编。《周礼》又名“周官”,相传是汉景帝的儿子河间献王刘德从民
期刊
这是古代一位母亲写给儿子的一封信,短简,字微,充分发挥中国汉字的蕴籍和古典,有妙趣。  阅儿信,谓一身备有三穷:用世颇殷,乃穷于遇;待人颇恕,乃穷于交;反身颇严,乃穷于行。昔司马子长云:然虞卿非穷愁,不能著书,以自见于后世。是穷亦未尝无益于人,吾儿当以是自励也!  写信的母亲叫郑淑云,是明代女作家。我没有读过她的作品,单从这一短简,倒也叫我生出三分钦佩。  信里,母亲是这样讲的:人的这一生时常会遭
期刊
古人常把那些为官清廉的官吏作为“官镜”,写入历史典籍,以褒扬他们的功德和事迹,为后来的做官者留一个榜样。近日读史,看到三面这样的“官镜”,今天读来,仍感一股正气扑面。从政者常照照这样的镜子,当会有所教益。  ◎“傻官”丙吉  西汉时有一位操守廉洁,被人们称为“傻官”的丙吉。他出身低微,由于为人敦厚,正直能干,一步一步做到了宰相的高位。当初,皇帝刘询被贬为庶民时,曾受到他的特别保护,之后,又是他扶助
期刊
楚汉相争是中国历史上不朽的传奇。后人经常对项羽的失败和刘邦的胜利表示遗憾,但两人相比,刘邦确实更适合做一个统治天下的皇帝,而项羽只适合做一个在战场中所向披靡的统帅。  作为两汉四百年基业的奠定者,刘邦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个出身平凡的人并没有多少过人的才华,但他却具有几项与生俱来的出众能力:卓越的领导才能、为所欲为的勇气、远大而明确的目标,以及为达到这个目标而抛弃一切的决断力。  刘
期刊
走过了22年的人生路,迄今为止,最无悔的时光就是大学期间身着汉服生活的三年。男子蓄发、把汉服作为生活的常服,这些行为在当今社会大多数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也许正因为有了这样不被理解的大环境,这三年多的经历才让我学到不少,其中最为可贵的我想是一种信仰。  初识汉服还是在读高中的时候。老实说,开始我对汉服的喜爱既不是因为文化认同也不是因为民族情感。我仅仅是觉得汉服很美,加上那时自己对所谓“古代”的一些东
期刊
古人的智慧常令后人叹为观止。在清幽淡远的秋天,有一个极具人文元素的节日被人们打上千年的烙印。农历九月九日,双九重逢,故称“重九”,九是阳数,又称“重阳”。高旷开阔,是秋天的感受;缤纷豪迈,是重阳的诗情;吟咏感喟,是人生的况味。  ◎相携登高意味浓  在古代,民间有重阳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想想看,天高云淡,秋风送爽时节,登上高处一览大自然之美,怎不令人心旷神怡,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