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心里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能够使人们把认识活动集中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来,驱使自己去发现、去创造。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运用探究式教学,通过多种方式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中兴趣为先决条件。兴趣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习的动力,情境创设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恰当的情境创设,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自主地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创设生物探究式教学情景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途径有生活实例法、实验法和生物史实等多种方法,还可以利用热点新闻、信息技术等方面来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这一部分内容时,邀请了几个学生参与了一个小游戏:用第一个同学手沾些面粉,接着与第二个同学握手,然后第二个同学又与第三个同学握手……最后,让参与游戏的几个同学将手摊开让其他同学观察,游戏结束,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的一个结论也就得到了:接触传播是传染病的一种传播途径.再例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这部分内容时,从教学内容来看,因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传统做法是借助于挂图和模型进行教学,静态的、远离学生生活的图形显得呆板、无趣,我在这一节借助于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直观地显现这一生理过程,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重点部位,借助于慢放、特写的手段提醒学生注意,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直观地感受心脏的四个腔室,随着视频感知血液循环动态的过程,通过该情境的创设,学生对血液循环有了很直观的感受,很轻松地就理解并掌握这部分知识。
二、科学设疑,培养逻辑思维
常言道:“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或平淡之处生疑问;或于深层蕴藉之处生疑问;或于新知识与旧知识得比较中生疑,在质疑问难中迸发出多彩的火花。同时,教师应注意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和驱动力,并与学生的知识经验相联系,以调动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善于将学生的认知水平逐步从具体向抽象过渡,抓住原型的本质特征,对原型进行抽象,把复杂的原型客体加以简化和纯化,并对抽象的假设或命题进行逻辑转换,以构建一个能反映原型本质联系的模型。这一过程当然离不开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训练,而这种既能联系具体,又能联系抽象的性质,正是科学假设所特有的。科学假设是一种科学的猜测,是对未来的客观世界领域进行科学的、猜测性的解释,是人们探知科学的未知领域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学中要告诉学生科学设疑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猜想。通过引出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实践过程,训练学生进行科学设疑,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如探究酵母菌的呼吸类型时,学生联系课本所学知识提出假设,并通过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来验证自己的疑问。当然这样的设疑的提出应该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并非是一种凭空的设想,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又如教学“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做出“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什么?”的设疑。如此教学环节的设计将会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的实质。
三、自主实验,增强探究体验
实验是学生获取生物知识最直观、最有效的渠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特有功效,让学生在丰富的实验操作和感知体验中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究。在做实验的前几天就把任务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弄清楚实验的目的、要求认真研究假设和提示,制定实验方案。实验方案的制定应该本着可行性原则,既要简便易行,又要便于观察,并且鼓励创新性思维。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着重指导学生学会通过实验学会探究的方法。指导他们从自身实践中得出答案的思路及步骤、方法。通过设计实验——实验操作——思考分析——得出结论,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增强兴趣、提高能力。在实验结束之后,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验证,找出试验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或教训,完成表格或实验报告,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讲评、讨论总结,使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和学习,认识上不断得到加强,兴趣上不断得到增长、能力上不断得到提高。
如在探究“植物呼吸释放的气体是什么”这一问题时,在实验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建立装置,通过正确的方法进行实验,收集到气体并进行检验。检验的过程也由学生自己完成,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和带火星的小木棍边,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如果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且木棍上的火星熄灭,则确切说明植物呼吸放出二氧化碳。若是澄清石灰水无反应且木棍复燃则说明植物呼吸放出氧气。使用这样的方式教学不仅有趣,还加深了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一举数得。
四、应用媒体,优化探究教学
多媒体的应用可以使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发生变革,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课堂教学中一些难以实现的问题,可以产生非常好的直观性效果,又能避免生物实验所引起的人身安全、环境污染等不利因素的产生。多媒体的应用还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可以通过一些生物虚拟实验,为学生提供动手和思考的机会,以提高学生分析实验和改进实验的能力。
如讲解“心脏的结构”这部分内容时,便可以发挥多媒体声、图、文、动画、视窗、色彩等多种媒体和手段的优势。在用语言讲解的同时,在荧屏上展示出心脏的结构图以及心脏收缩和舒张的动态形象。用鼠标指示心肌、心房、心室以及心房和心室相通、心室和动脉相通,讲到哪部分,哪部分作相应的运动,最后再展示心脏全貌。这样,可以更加形象逼真。在讲解这部分的难点--心脏瓣膜时,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都有能开闭的瓣膜。这些瓣膜只能向一个方向开,这样,就保证了血液按一定的方向流动,而不能倒流。为了形象生动的讲解,可以在荧屏的图像上,跟随血液流动的路线逐个说明,房室瓣只能转向心室开,所以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动脉瓣只能转向动脉开,血液也就从心室流向动脉。在讲解中,可以通过遥控器控制演示慢镜头动画、局部放大和定格图,既有利于教师的讲解提问,又利于学生的观察思考。
总之,作为生物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所具有的探究心理倾向,把学生的认识活动集中到生物学习上来,并对生物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果学生们能够驱使自己去发现生物知识、去研究生物知识、去应用生物知识,生物教学效率一定有质的飞跃。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中兴趣为先决条件。兴趣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习的动力,情境创设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恰当的情境创设,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自主地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创设生物探究式教学情景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途径有生活实例法、实验法和生物史实等多种方法,还可以利用热点新闻、信息技术等方面来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这一部分内容时,邀请了几个学生参与了一个小游戏:用第一个同学手沾些面粉,接着与第二个同学握手,然后第二个同学又与第三个同学握手……最后,让参与游戏的几个同学将手摊开让其他同学观察,游戏结束,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的一个结论也就得到了:接触传播是传染病的一种传播途径.再例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这部分内容时,从教学内容来看,因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传统做法是借助于挂图和模型进行教学,静态的、远离学生生活的图形显得呆板、无趣,我在这一节借助于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直观地显现这一生理过程,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重点部位,借助于慢放、特写的手段提醒学生注意,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直观地感受心脏的四个腔室,随着视频感知血液循环动态的过程,通过该情境的创设,学生对血液循环有了很直观的感受,很轻松地就理解并掌握这部分知识。
二、科学设疑,培养逻辑思维
常言道:“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或平淡之处生疑问;或于深层蕴藉之处生疑问;或于新知识与旧知识得比较中生疑,在质疑问难中迸发出多彩的火花。同时,教师应注意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和驱动力,并与学生的知识经验相联系,以调动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善于将学生的认知水平逐步从具体向抽象过渡,抓住原型的本质特征,对原型进行抽象,把复杂的原型客体加以简化和纯化,并对抽象的假设或命题进行逻辑转换,以构建一个能反映原型本质联系的模型。这一过程当然离不开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训练,而这种既能联系具体,又能联系抽象的性质,正是科学假设所特有的。科学假设是一种科学的猜测,是对未来的客观世界领域进行科学的、猜测性的解释,是人们探知科学的未知领域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学中要告诉学生科学设疑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猜想。通过引出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实践过程,训练学生进行科学设疑,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如探究酵母菌的呼吸类型时,学生联系课本所学知识提出假设,并通过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来验证自己的疑问。当然这样的设疑的提出应该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并非是一种凭空的设想,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又如教学“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做出“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什么?”的设疑。如此教学环节的设计将会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的实质。
三、自主实验,增强探究体验
实验是学生获取生物知识最直观、最有效的渠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特有功效,让学生在丰富的实验操作和感知体验中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究。在做实验的前几天就把任务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弄清楚实验的目的、要求认真研究假设和提示,制定实验方案。实验方案的制定应该本着可行性原则,既要简便易行,又要便于观察,并且鼓励创新性思维。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着重指导学生学会通过实验学会探究的方法。指导他们从自身实践中得出答案的思路及步骤、方法。通过设计实验——实验操作——思考分析——得出结论,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增强兴趣、提高能力。在实验结束之后,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验证,找出试验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或教训,完成表格或实验报告,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讲评、讨论总结,使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和学习,认识上不断得到加强,兴趣上不断得到增长、能力上不断得到提高。
如在探究“植物呼吸释放的气体是什么”这一问题时,在实验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建立装置,通过正确的方法进行实验,收集到气体并进行检验。检验的过程也由学生自己完成,将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和带火星的小木棍边,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如果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且木棍上的火星熄灭,则确切说明植物呼吸放出二氧化碳。若是澄清石灰水无反应且木棍复燃则说明植物呼吸放出氧气。使用这样的方式教学不仅有趣,还加深了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一举数得。
四、应用媒体,优化探究教学
多媒体的应用可以使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发生变革,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课堂教学中一些难以实现的问题,可以产生非常好的直观性效果,又能避免生物实验所引起的人身安全、环境污染等不利因素的产生。多媒体的应用还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可以通过一些生物虚拟实验,为学生提供动手和思考的机会,以提高学生分析实验和改进实验的能力。
如讲解“心脏的结构”这部分内容时,便可以发挥多媒体声、图、文、动画、视窗、色彩等多种媒体和手段的优势。在用语言讲解的同时,在荧屏上展示出心脏的结构图以及心脏收缩和舒张的动态形象。用鼠标指示心肌、心房、心室以及心房和心室相通、心室和动脉相通,讲到哪部分,哪部分作相应的运动,最后再展示心脏全貌。这样,可以更加形象逼真。在讲解这部分的难点--心脏瓣膜时,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都有能开闭的瓣膜。这些瓣膜只能向一个方向开,这样,就保证了血液按一定的方向流动,而不能倒流。为了形象生动的讲解,可以在荧屏的图像上,跟随血液流动的路线逐个说明,房室瓣只能转向心室开,所以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动脉瓣只能转向动脉开,血液也就从心室流向动脉。在讲解中,可以通过遥控器控制演示慢镜头动画、局部放大和定格图,既有利于教师的讲解提问,又利于学生的观察思考。
总之,作为生物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所具有的探究心理倾向,把学生的认识活动集中到生物学习上来,并对生物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果学生们能够驱使自己去发现生物知识、去研究生物知识、去应用生物知识,生物教学效率一定有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