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背景】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可见,透过语言文字,品味其中蕴涵的情感,是情感类文本教学的必由之路。
语文教学包含“语”与“文”,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写作,然而这一切取决于教师能否抓住学生心理,以情感为主脉络,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挖掘文本内在情感,领悟文本真谛。
小学生正处于情感的敏感期,尤其是小学中段学生,他们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与审美能力,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导,在一堂堂语文课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然而,在语文常态课教学中,教师牵着学生走,将自己的情感体验强加于学生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师在课堂上意气风发、激扬文字,而学生却无动于衷,激发不了学习兴趣,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
可见,如何寻找文本有效的情感激发点,触动学生敏感的心灵,有其必要性。
【案例描述】
案例1:《去年的树》
一、激情导入
师: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童话故事——
生:去年的树。
师:我们将会认识这样一对好朋友,它们不是人类,但是它们的友情却弥足珍贵。
二、初读感知
师:孩子们,现在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述了什么内容。下一环节我们一起来接龙讲故事。
师:我们要讲的故事叫做《去年的树》。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谁来接着讲————
生1:鸟儿天天给树唱歌,树天天听鸟儿唱。
……
生6:鸟儿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鸟儿唱起去年的歌给灯火听。唱完后又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师:讲故事的同学,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把自己的感受融进了故事里。这次请大家默读课文,把那些让你感受深刻、能够引发你思考的内容勾画下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做好批注。
师:这篇童话故事除了小鸟和大树,还有哪些有趣的角色?
生1:树根
生2:大门
生3:小女孩
师:他们还会说话呢,这种写作手法叫做?
生:拟人
师:这也是童话的一大特点。
三、细读品味
师: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数数这些角色之间共有几组对话?
生:四次。
师:同学们找对了,说明你们读书非常认真仔细。
师:出示第一次对话,师引读,练读。
师:出示三组对话,练读。
【分析与思考】
这是我执教四上语文《去年的树》时的教学片段。通过反复磨课,我力求备好课堂上的每一句话,并写了一份完备的教学实录稿,自认为万无一失。因为我相信自己朗读的能力,我肯定能带领学生感受树与鸟坚贞不移的友情。
然而,真实的课堂与我想象的截然相反。无论我用饱含深情的话语讲述,用充满焦急的心情示范演读,学生的反应非常平静,如同一湖清水,没有涟漪,也没有高潮。他们平淡地讲述一个真切的故事,并且聪明地套用我的语言回答问题,看似非常完美,但没有从自身角度感受这段真挚的友情,无法触动心灵深处真实的声音。
一上完课,我深刻意识到这堂课缺乏有效性,没有生命力,没有抓住文本精髓。我迫不及待地与指导师交流,并翻阅名师的视频、教学实录,渴望寻找到教学情感类文本的有效方法。我发现情感类文本教学,做到“情动辞发,触动学生敏感的心灵”后,接下来的环节才能如水到渠成,浑然一体。
一、 以“情”为线,未成曲调先有情
小学生的情感真实细腻,当他们阅读情感类文本时,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悟。作为一名独立的阅读主体,他们渴望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感受,倾听同伴的心声。
教师在课堂上是引导者,不能替代学生去感受,更不能向学生强硬施加感受。当我观看《慈母情深》教学视频,我被师生间融洽的氛围所打动,也认识到以“情”为线索的重要性。
案例2:《慈母情深》( 王崧舟)
师:当慈母两个字映入你眼帘的时候,你的脑中会闪过怎样的画面?生:母亲在为儿女辛勤的工作。
生:母亲带着一群儿女在玩。
生:母亲在灯很暗的时候为我补衣服。
师:你们注意到了老师在慈母情深的深下加了一个着重号,为什么?生:可怜天下父母心,母亲对孩子的情很深。
生:梁晓声对母亲不是一般的感情,而是非常深厚的感情。
师:如果不经王老师的提醒,你对这个深字有独特的感觉,那你就有一种独特的语文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你的脑中会闪过怎样的画面?”“你们注意到了老师在慈母情深的深下加了一个着重号,为什么?”等话语中,可以看出王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他用平实的话语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并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让他们有话可说,有情可表。此时的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他与学生一样,沉浸在安全和谐的氛围中,诉说着情感的印记。
诚然,教师在课堂教学的领导者,但高效和谐的语文课堂犹如弹奏琵琶曲,首先要有引子来奠定全曲的抒情基调。让学生通过情感这条脉络,倾听师生共同协作的曲子。如果在导入过程中,生硬的说教语言,会使学生反感,让他们对文本失去好感。所以,教师要运用质朴深情的语言,引发学生共鸣。有效的课堂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而是学生与教师共同感受文本,感受心灵的震撼。
二、 以“词”为本,弦弦掩抑声声思
解读情感类作品时,需要着重抓住关键词,进行延伸拓展。当我在教学《去年的树》时,学生回答到鸟儿“天天”给树唱歌,可见鸟儿是遵守承诺,我却没有将“天天”延伸开,没有让学生想象鸟儿无论在风和日丽、狂风暴雨或是艳阳高照时,天天为树唱歌的动人场景,没有让学生感受鸟儿“一定”会回来的坚定。 可见,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充分预设学生的回答,并适时抓住学生的发现点拨指导,给予学生发现问题的成就感相当重要。然而,在默读环节,学生读完并写好批注后,我还是没有抓住有利时机,让学生谈谈印象深刻的词语或者句子,而是出示重点词语和对话,扼杀了学生充盈的情感,因为在默读、写批注后正是最佳交流机会。我明显感觉到,在这一环节后,教学的情感渐入滑坡,学生跟着我的感觉走,却没有强烈的自我认同感。
王崧舟老师在解读文本时,围绕一个“深”字,深入细致地剖析,让我对“以词为本”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藏在“震耳欲聋”声音里的“深”,藏在对母亲的刻画中的”,藏在四个“立刻”中的“深”,藏在母亲“塞”钱动作里的“深”,藏在我的成长中“深”,这五处词语的解读,使课堂节奏环环相扣,教师与学生探讨词语的妙用,共同感受平凡词语中的闪光点。
两个案例相互对比,教学效果呈现出巨大反差。究其原因,是我没有抓住“以词为本”来解读课文,没有形成一整套体系。失败的教学过程,让我对教学有了新的认识,“以词文本”不是空谈,而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它来源于文本,却高于文本。它要求教师深入研读文本,寻找关键词,联系上下文铺开一张教学网。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对词语的深入解读中感受文本内在的价值,感受弦弦掩抑声声思的美妙琴音。
三、 以“辞”为源,说尽心中无限事
情动则辞发,在教学过程中,只要调动学生的情感线,他们的感受,他们真实的语言会源源不断地涌入课堂。青年教师罗才军老师的 《伯牙绝弦》,对“学生之辞”与“教师之辞”进行了深刻诠释。
案例4《伯牙绝弦》(罗才军)
师:伯牙得遇钟子期什么感觉?
生1:伯牙得遇钟子期非常高兴。
师:非常高兴,怎么说的?
生1:善哉善哉,世上知音唯有钟子期也。
师:真有古文的味道,寻寻觅觅原来你就在这里,世间知音唯有钟子期也!真妙。
生2:伯牙得遇钟子期非常兴奋,他感慨道:“善哉善哉,此人知我所志,明我所念,真乃知己也。”
师:真乃知己也,真棒啊,谁再说说?
生3:善哉善哉,终有人懂我心,懂我志向,懂我胸怀,懂我者,钟子期也。
师:相识满天下,知音却只有这么一个呀!
生4:善哉善哉,吾终有知音,此乃好事,吾不用孤也。
听完这堂课,我意犹未尽。罗老师与学生们合奏的曲子琴音缭绕,优美舒缓。这是六年级的一篇文言文,在上课结束时,师生充满文言气息的对话,仿佛带领我们进入了伯牙与子期的世界。当学生说出“善哉善哉,终有人懂我心,懂我志向,懂我胸怀,懂我者,钟子期也”时,教师不是用“你说的太精彩了”来赞扬,而是用一句“相识满天下,知音只一人”来合奏,一唱一和如此自然。
我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语比较单一,没有与文本紧密结合,脱离了学生的实践,仅仅用“你的情感真丰富”、“看来你已经读懂了鸟儿的内心”、“你说的真棒”等,缺乏深度与广度。同时,我也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在用“辞”上下功夫,博古通今不是单单对哲人的要求,作为语文教师要涉猎古今作品,丰富内在涵养,让语言变得灵动。
【诠释】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小学中段语文情感类文本的教学策略亦是如此。但课堂如何设计,不能离不开“情动辞发,触动学生敏感的心灵”这条思路,相信以“情”为线,以“词”为本,以“辞”为源,可以为教学打开更加宽广的天地。在大力提倡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今天,实施开放性教学,培养学生求知意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无疑是我们一线教师孜孜以求的。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可见,透过语言文字,品味其中蕴涵的情感,是情感类文本教学的必由之路。
语文教学包含“语”与“文”,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写作,然而这一切取决于教师能否抓住学生心理,以情感为主脉络,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挖掘文本内在情感,领悟文本真谛。
小学生正处于情感的敏感期,尤其是小学中段学生,他们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与审美能力,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导,在一堂堂语文课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然而,在语文常态课教学中,教师牵着学生走,将自己的情感体验强加于学生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师在课堂上意气风发、激扬文字,而学生却无动于衷,激发不了学习兴趣,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
可见,如何寻找文本有效的情感激发点,触动学生敏感的心灵,有其必要性。
【案例描述】
案例1:《去年的树》
一、激情导入
师: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童话故事——
生:去年的树。
师:我们将会认识这样一对好朋友,它们不是人类,但是它们的友情却弥足珍贵。
二、初读感知
师:孩子们,现在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述了什么内容。下一环节我们一起来接龙讲故事。
师:我们要讲的故事叫做《去年的树》。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谁来接着讲————
生1:鸟儿天天给树唱歌,树天天听鸟儿唱。
……
生6:鸟儿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鸟儿唱起去年的歌给灯火听。唱完后又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师:讲故事的同学,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把自己的感受融进了故事里。这次请大家默读课文,把那些让你感受深刻、能够引发你思考的内容勾画下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做好批注。
师:这篇童话故事除了小鸟和大树,还有哪些有趣的角色?
生1:树根
生2:大门
生3:小女孩
师:他们还会说话呢,这种写作手法叫做?
生:拟人
师:这也是童话的一大特点。
三、细读品味
师: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数数这些角色之间共有几组对话?
生:四次。
师:同学们找对了,说明你们读书非常认真仔细。
师:出示第一次对话,师引读,练读。
师:出示三组对话,练读。
【分析与思考】
这是我执教四上语文《去年的树》时的教学片段。通过反复磨课,我力求备好课堂上的每一句话,并写了一份完备的教学实录稿,自认为万无一失。因为我相信自己朗读的能力,我肯定能带领学生感受树与鸟坚贞不移的友情。
然而,真实的课堂与我想象的截然相反。无论我用饱含深情的话语讲述,用充满焦急的心情示范演读,学生的反应非常平静,如同一湖清水,没有涟漪,也没有高潮。他们平淡地讲述一个真切的故事,并且聪明地套用我的语言回答问题,看似非常完美,但没有从自身角度感受这段真挚的友情,无法触动心灵深处真实的声音。
一上完课,我深刻意识到这堂课缺乏有效性,没有生命力,没有抓住文本精髓。我迫不及待地与指导师交流,并翻阅名师的视频、教学实录,渴望寻找到教学情感类文本的有效方法。我发现情感类文本教学,做到“情动辞发,触动学生敏感的心灵”后,接下来的环节才能如水到渠成,浑然一体。
一、 以“情”为线,未成曲调先有情
小学生的情感真实细腻,当他们阅读情感类文本时,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悟。作为一名独立的阅读主体,他们渴望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感受,倾听同伴的心声。
教师在课堂上是引导者,不能替代学生去感受,更不能向学生强硬施加感受。当我观看《慈母情深》教学视频,我被师生间融洽的氛围所打动,也认识到以“情”为线索的重要性。
案例2:《慈母情深》( 王崧舟)
师:当慈母两个字映入你眼帘的时候,你的脑中会闪过怎样的画面?生:母亲在为儿女辛勤的工作。
生:母亲带着一群儿女在玩。
生:母亲在灯很暗的时候为我补衣服。
师:你们注意到了老师在慈母情深的深下加了一个着重号,为什么?生:可怜天下父母心,母亲对孩子的情很深。
生:梁晓声对母亲不是一般的感情,而是非常深厚的感情。
师:如果不经王老师的提醒,你对这个深字有独特的感觉,那你就有一种独特的语文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你的脑中会闪过怎样的画面?”“你们注意到了老师在慈母情深的深下加了一个着重号,为什么?”等话语中,可以看出王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他用平实的话语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并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让他们有话可说,有情可表。此时的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他与学生一样,沉浸在安全和谐的氛围中,诉说着情感的印记。
诚然,教师在课堂教学的领导者,但高效和谐的语文课堂犹如弹奏琵琶曲,首先要有引子来奠定全曲的抒情基调。让学生通过情感这条脉络,倾听师生共同协作的曲子。如果在导入过程中,生硬的说教语言,会使学生反感,让他们对文本失去好感。所以,教师要运用质朴深情的语言,引发学生共鸣。有效的课堂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而是学生与教师共同感受文本,感受心灵的震撼。
二、 以“词”为本,弦弦掩抑声声思
解读情感类作品时,需要着重抓住关键词,进行延伸拓展。当我在教学《去年的树》时,学生回答到鸟儿“天天”给树唱歌,可见鸟儿是遵守承诺,我却没有将“天天”延伸开,没有让学生想象鸟儿无论在风和日丽、狂风暴雨或是艳阳高照时,天天为树唱歌的动人场景,没有让学生感受鸟儿“一定”会回来的坚定。 可见,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充分预设学生的回答,并适时抓住学生的发现点拨指导,给予学生发现问题的成就感相当重要。然而,在默读环节,学生读完并写好批注后,我还是没有抓住有利时机,让学生谈谈印象深刻的词语或者句子,而是出示重点词语和对话,扼杀了学生充盈的情感,因为在默读、写批注后正是最佳交流机会。我明显感觉到,在这一环节后,教学的情感渐入滑坡,学生跟着我的感觉走,却没有强烈的自我认同感。
王崧舟老师在解读文本时,围绕一个“深”字,深入细致地剖析,让我对“以词为本”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藏在“震耳欲聋”声音里的“深”,藏在对母亲的刻画中的”,藏在四个“立刻”中的“深”,藏在母亲“塞”钱动作里的“深”,藏在我的成长中“深”,这五处词语的解读,使课堂节奏环环相扣,教师与学生探讨词语的妙用,共同感受平凡词语中的闪光点。
两个案例相互对比,教学效果呈现出巨大反差。究其原因,是我没有抓住“以词为本”来解读课文,没有形成一整套体系。失败的教学过程,让我对教学有了新的认识,“以词文本”不是空谈,而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它来源于文本,却高于文本。它要求教师深入研读文本,寻找关键词,联系上下文铺开一张教学网。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对词语的深入解读中感受文本内在的价值,感受弦弦掩抑声声思的美妙琴音。
三、 以“辞”为源,说尽心中无限事
情动则辞发,在教学过程中,只要调动学生的情感线,他们的感受,他们真实的语言会源源不断地涌入课堂。青年教师罗才军老师的 《伯牙绝弦》,对“学生之辞”与“教师之辞”进行了深刻诠释。
案例4《伯牙绝弦》(罗才军)
师:伯牙得遇钟子期什么感觉?
生1:伯牙得遇钟子期非常高兴。
师:非常高兴,怎么说的?
生1:善哉善哉,世上知音唯有钟子期也。
师:真有古文的味道,寻寻觅觅原来你就在这里,世间知音唯有钟子期也!真妙。
生2:伯牙得遇钟子期非常兴奋,他感慨道:“善哉善哉,此人知我所志,明我所念,真乃知己也。”
师:真乃知己也,真棒啊,谁再说说?
生3:善哉善哉,终有人懂我心,懂我志向,懂我胸怀,懂我者,钟子期也。
师:相识满天下,知音却只有这么一个呀!
生4:善哉善哉,吾终有知音,此乃好事,吾不用孤也。
听完这堂课,我意犹未尽。罗老师与学生们合奏的曲子琴音缭绕,优美舒缓。这是六年级的一篇文言文,在上课结束时,师生充满文言气息的对话,仿佛带领我们进入了伯牙与子期的世界。当学生说出“善哉善哉,终有人懂我心,懂我志向,懂我胸怀,懂我者,钟子期也”时,教师不是用“你说的太精彩了”来赞扬,而是用一句“相识满天下,知音只一人”来合奏,一唱一和如此自然。
我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语比较单一,没有与文本紧密结合,脱离了学生的实践,仅仅用“你的情感真丰富”、“看来你已经读懂了鸟儿的内心”、“你说的真棒”等,缺乏深度与广度。同时,我也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在用“辞”上下功夫,博古通今不是单单对哲人的要求,作为语文教师要涉猎古今作品,丰富内在涵养,让语言变得灵动。
【诠释】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小学中段语文情感类文本的教学策略亦是如此。但课堂如何设计,不能离不开“情动辞发,触动学生敏感的心灵”这条思路,相信以“情”为线,以“词”为本,以“辞”为源,可以为教学打开更加宽广的天地。在大力提倡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今天,实施开放性教学,培养学生求知意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无疑是我们一线教师孜孜以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