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谢飞这几天很忙,约了几次,才把时间敲定。冒着大雨进了他的办公室,还是一如既往的谦和。他侃侃而谈的还是对学院教育的隐忧,说得最多的还是精英教育和普及教育如何协调。想北京电影学院,78班(第五代)和84班(第六代)以后,10多年,没出过特别出色的电影人。虽然原因多多,但学院教育也是个不容忽视的硬伤。谢飞能直面这个症结,实在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
(□新电影 ■谢飞)
值得警惕
□这几天,我们做了北电几个学生的采访。在采访中,我们发现现在的学生,感觉他们想为电影事业作出成绩,而不单纯是为了电影艺术。
■这几年,招生的数目成几倍的增长,这也跟整个中国大学都在扩招是一个趋势。我们在96、98年以前,基本都是500多学生,再往前也就300多学生。最有名的78班也只有150多人。这几年除了本科、研究生、专升本,2年制的,还有夜大。这五年来,学生有3000多。常规的四年制本科生还是三、五百人。跟中国很多大学都是一样,这就跟过去吸收的学生不一样。过去跟西方的电影学院是一样的,强调艺术高精尖人才的教育,包括像音乐学院,像指挥家,一年只招两三个。像我在电影学院学习的时候,人都不多。像导演系,一个班最好是15个学生。因为艺术教育,最好的方式是手把手地教,师资力量要比较多。最好是3个老师教一个学生。
□现在是一个老师教3个学生还不止。
■学生数目非常多,就业就成了问题。我们不光是培养艺术家,还得培养影视、广播等专业人才,要适应市场的需要。所以,学生对电影工业化的观念也越来越强。但这也存在一个问题,去年那个世界大学生影展,中国学生的专业技术不如国外,而国内的,北京电影学院也不比兄弟院校强。这值得警惕,我回过头来想,普及教育还是精英教育,这两者如何协调。今年,大概要毕业600人,明年大概1000多人。这样多的学生,大量的要在影视工业中发展。人数这么多,可能很多学生的理论、实践能力就很难保证。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两种人才都要照顾到,还要保持我们好的传统,好的优势。
□这几年学生的去向,你有所了解吗?
■不是特别清楚,但就我的了解,前几年,除了表演系的有几个存活外,改行的也不少。像技术性人材,大量的去拍电视剧和广告去了。
经济效益
□现在电影学院还是偏重艺术人才的教育吗?
■应该是什么都教,但艺术人才的培养永远是艺术院校的主要目标。阳春白雪,虽然曲高和寡,但它是艺术的未来。现在,教影视传播的学校大概有60多所,但是能教影视制作专业,包括编导摄录美的,我觉得不超过10个,有称职的师资和设备。电影学院还是有这样的优势。很多人说老师和设施只是个成才环境,而才华,你18岁之前,还没考进来时,有才便是有才,没才就是没才。前段时间,我刚参加了一个世界影视学校研讨大会,像巴黎的影视学校,导演只招几个人,考就考半年,而且在学历、职业、年龄上没什么限制,而且还让你拍出片子来。能拍出来,只是说明你能工作了,而学校要的是人才,并且都是少而精。我们这边呢,扩招,还是把经济效益放在重要地位。学生量太大了,像表演班,都是三、四十人。两三个老师对付这么多学生,一堂课下来,有的学生可能演都没有演。现在普遍培养成为很多艺术学院的重点,它是满足市场一般性的需要和学校的经济收入。但是精英教育要发现天才,并给他创造的机会。像我们第三代、四、五代能出现这么多人才,就是因为坚持的是精英教育。
□你个人还是倾向于精英教育?
■各类学校要有所分工。电影学院有好的设备、师资和教学经验,你就至少要保持精英教育的特长。培养出长久生命的艺术人才,而不是通用的一般人员。最近10年来,教育水平下降,与这很有关系,学生量太大了。培养艺术人才,费用很高。它不像是计算机和外语,发本书,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听就行了。艺术人才,它必须有相应的设备,要求老师一对一,面对面地教。旧社会,师徒甚至吃住都在一起。现在,只能做一些普及教育。其实这个问题也可以解决,办不同的学制和不同的方法,有的是精英,有的是普及。去年的影展,已让大家看到电影学院的教育质量下降,也是敲一个警钟。
□精英教育,我觉得可能有两种。一种是伯格曼那种精英,另一种是斯皮尔伯格式的。
■应该说两种教育我们都有,现在是商业片甚嚣尘上。像我们研究好莱坞的剧作和制作,讲了也是白讲。因为我们这儿的商业运作和他们有很大差距。像周星驰和冯小刚式的东方娱乐,那是要不断在工作中摸爬滚打,才能做到,仅仅是学院教育,远远不够。中国电影,还是在市场经济状态中运行。其实关键还是体制,体制如果开放的话,要艺术片有艺术片,要商业片有商业片,人才多的是。
越来越年轻的老师
□像波兰的罗兹电影学院和俄罗斯的格拉西莫夫电影学院也是这样吗?
■是的。你像金铁林带学生,他也不可能带三、五十个人,她得是彭丽媛,得有那样的好嗓子,得是人才,才行,得有这样的基础条件,才能把她调教出来,成为生命力更长的艺术家。但现在影视传媒这么发达,普及教育也是必要的。但普及教育还是得和精英教育区分开来,现在就有点一勺烩的意思,很难,出不了人才。像王小帅他们班,也是十几个人,挑得比较严,所以出了人才。这以后,比例越来越小。这几年,有一个杨超,也是毕业了好几年。就说导演系,不是一进来时有多么强。但几亿人的精神食粮还是由他们提供的。就说电视剧,像[宰相刘罗锅]、[大明宫词]、[大宅门]、[长征]、[雍正王朝]都是电影学院前前后后出来的导演拍摄的。但这几年,明显少了许多。
□听说电影学院要办一个大师班?
■没有(笑)。只是各系的系主任联合起来办一个班,有一个更整体更协调的把握。他们想招这样一个班,但生源不太理想。所以没成。
□除了生源的庞大,你觉得还有什么原因,致使电影学院教学质量下降。
■是师资年龄的过于及早地年轻化,一个原因,是一些老师60岁就退休了,退休就是让出名额,好让年轻的上来。事实证明,艺术教育应该以中老年教师为主,国外的艺术院校没有这个限制,只要你身体好,你就可以继续担任这个岗位。艺术教育的老师要有丰富的实践,甚至是有成就,他当导演50岁了,前面几十年,他有许多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再一个,他成家立业的任务已经完成,他有这个心情去言传身教。而现在,不光是硕士生,本科生也有当老师的,今天毕业,明天就站在了讲台上。他自己二十三、四岁,而学生也是20岁左右,他自己又急于成家立业,心思都放在自己的创作上,脑子不在学生上。教艺术的吧,一个需要经验丰富,一个需要非常强烈的爱心,他还要教你艺德和人生,而年轻教师上午在上课,下午就跑到剧组去了,而我们退休的老人全被别的学校聘去了,北师大的老师全是我们学校的,所以他们指导的学生在这次大学生影展上拿到奖,而你这儿,是他们老师的学生在教,这差距可想而知。他们有的都是张艺谋的老师,爱心正旺盛着,学生做什么作业,什么都爱看。这边呢,学生做完作业,就不管了。大学还是铁饭碗,毕业了当老师,就端上铁饭碗了。这还需要改革。
□你怎么看徐静蕾回校当老师?
■电影学院有点名人也无所谓,但电影学院还是需要货真价实的老师。名艺术家可能成为一个好老师,也不一定。金铁林自己唱歌不是很好,但他教学很厉害。艺术院校的老师不仅要业务知识扎实,还应有教学经验。不过,徐静蕾好像是挂名,反正我没有看见她上课。还有黄磊,他教课还是不错的,但我希望他再出去5到10年,有了丰富的表演经验,成为非常好的演员后,再回来教书,会更好。
比较好赚钱
□你近几年,所教的学生,有没有做导演的?
■有一个,叫王斌。拍了两部主旋律电影[烛光]和[夏季如风]。[夏季如风]还有点说头,最近准备拍电视剧。其他的拍广告,或出国,或考研。真正当导演的越来越困难。包括杨超那个班也一样。现在,世事艰难,出人才的机会不多,当然这与我们的教学也有关。
□是不是在学校成绩好的学生,做导演的可能性更大一点?
■不一定,导演是一个综合能力,不光是电影语言的掌握,还有你的处世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当一般导演,是能力,当好导演,要才华。
□电影学院的学生还是在外面漂着的多?
■以前也有人说我们学校是落实分配最低的学校。但现在演艺圈的情况跟以前不一样了,学生也不愿意固守在某个部门。假如做个真实的调研的话,这拨500名毕业生,每人每年赚到了基本生活费,就算他就业了。也许他一个广告,一个电视剧就赚了一万块钱,那他的基本生活就有保障了。像我们学校出来的学生,据我了解,赚钱还比较容易。有的像美术系,录音系的学生自己早早就开了广告公司。很多学生有车,有房了。我感觉学影视的,在短期内,还是比较好赚钱(众笑)。在读书的时候,有的学生就开始赚钱了,毕业以后就更不用说了。
无往而不胜
□有人说电影导演一般喜欢找中戏表演系的学生,电影学院的学生大都在演电视剧?
■也不一定。我当副院长的时候,曾经建议过把表演系划到中戏去。文革中期,表演系曾划到中戏。国外很多艺术院校都没有设表演系,只有前苏联有,现在有没有,不太清楚。中戏因为它历史比较久远,声态形的训练比较扎实。都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强调体验,即改变自我,创造角色。我们这边要求一周看三部电影,而中戏就得用这个时间压腿。再加上,我们的师资不如他们的师资在戏剧表演上来得那么深厚。我们这边的学生都比较漂亮,但最能演戏的还是在中戏。你看姜文,也考过我们这儿,因为长得不好看(笑),没录取。去了中戏,经过开掘训练,结果成了非常出色的演员。不要太注重表演训练,像明星,简单训练一下,就可以去工作了。山口百惠就没有受过表演训练。其实,我们学校表演系的教育还算不错,也出了一些非常不错的演员,像谢园、张丰毅、王志文,年轻一点像袁立。张艺谋为什么喜欢找中戏的,可能是他的个人爱好(笑)。至于明星,是可遇不可求的,赵薇碰上了,就能红,比她漂亮比她会表演的,多的是,但没有她这样的机遇。
□你对管理系怎么看,会不会出现中国第一批职业化的制片人?
■现在的教育,还是培养制片主任。制片人是比导演更具综合性的人才,他是最高领导,这样的人什么都懂,能力也很强。[乱世佳人]导演换了几个,但制片人没动,他就能一直保持这个影片的质量。那个制片人对场景、摄制熟得一蹋糊涂,自身对艺术还有很深的见解,对市场规律更是熟练。我们制片人的教育应当是培养以前电影厂的厂长,一个戏谁来导,谁来演,动用多少资金。制片人是作出这种决策的人,而不仅仅是负责生产和安排剧组成员的吃喝拉撒。制片专业,是文革后才有的。以前是导演中心制,那时觉得领导,谁都可以干(笑),实际上不是这样。但现在还是这样,还没出来好的制片人。以后独立制片多的话,这样的人会多起来。
□你对那些中途改行的学生怎么看?
■我觉得挺正常。我在美国曾做过一年的学者访问,发现美国有上千所大学里都有传媒专业。现在影视传媒越来越受重视。你在你的工作当中,会一点视听手段,没坏处。说个笑话吧,我们这儿曾有几个表演系的学生去了日本,谈生意,一谈一个成。为什么,因为她说哭就哭,说笑就笑。长得再漂亮一点,口才好一点,真是无往而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