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新课程倡导历史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从内容到形式都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除了正文部分外,教科书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选取了许多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献资料、注释等史料。这些史料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对于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情感,促进道德修养的提升,形成多元意识是大有裨益的。因此,用好历史史料,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翻开新编历史教科书,一篇篇精彩的导言,一幅幅生动的图片,一段段详实的文献资料,大大增加了教材的可读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史料,精心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一文,导读框中引用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大师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体会画中人温柔、宁静的微笑中散发的人性的魅力,感悟画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作品所彰显的强大生命力。诸如此类具有吸引力的历史史料在这一课中就有十多处,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它们作为探究历史的证据,来探求历史的真相,寻找历史的规律。
二、培养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最显著、最根本的特点是它的过去性。生活在現代社会里的中学生很难理解几百年、几千年甚至几十万年前人们的生存状态,再加上中学生的心理、智力水平发展有限,领悟历史的能力教差,便一知半解地死记硬背教材中已有的结论,这严重制约了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样的历史学习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历史史料能比较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鸦片战争》一文,对鸦片大量输入中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文中引用了歌谣《炮子谣》、林则徐上书道光帝的奏折、《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表》、英国鸦片走私船等丰富的图文史料。教学中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这些图片、歌谣、统计表,发掘其内涵,提取有效信息,再结合正文内容,学生就不难理解鸦片大量输入中国,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
教学实践证明,史料教学是历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学生通过阅读历史史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不但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表象和时空概念,获取正确的历史知识,还能使他们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促进学生归纳、分析、判断、综合等各种能力的提高。
三、转变学习方式
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史料教学对于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着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学习《汉谟拉比法典》时,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法典的条文来了解法典的内容,从而认识法典的本质特征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比让学生记住教科书上的结论效果更好。
新教材还特别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了许多制表、填图、填表的训练。例如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示意图》上填写南昌、井冈山根据地的位置;描出秋收起义队伍向井冈山进军的路线。在《红军长征路线图》上找出瑞金、遵义、吴起镇的位置;数一数红军长征走过多少个省等等。教学中引导学生相互合作、边学边做,这样的训练既使学生掌握了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同时也增强了团结协作的精神。
史料教学还是构建探究式课堂的桥梁,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就必须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善于探究的精神。教学中让学生直接接触史料,通过阅读、分析、鉴别,寻找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例如《江南地区的开发》中,《史记》和《宋书》对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有不同的描述,学生通过对这两段史料的比较、分析、探究,再结合课文内容,就不难得出结论。
四、加强情感教育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历史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之一。历史教材中蕴涵丰富的情感教育因素,相对于抽象的文字表述而言,历史史料以其生动、形象的特点更能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例如近代史上《邓世昌》、《孙中山》、《林则徐》、《李大钊》等爱国者的历史图像很丰富,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正文内容,对他们的爱国事迹进行生动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当中华民族面临深重灾难的时候,总有不少先进的中国人以中华民族的振兴为己任,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由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材中还有许多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也是情感教育的极好素材,例如从徐悲鸿“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中感悟其铮铮铁骨,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从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体验生命的意义,激励学生思考如何善待人生、珍惜人生;从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中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
总之,历史史料以其生动详实、直观形象的特点在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这些课程资源,以图育情、以史为鉴,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力,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让学生在了解历史的同时,明白事理,形成健全健康的人格,提升道德修养。
新课程倡导历史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从内容到形式都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除了正文部分外,教科书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选取了许多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献资料、注释等史料。这些史料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对于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情感,促进道德修养的提升,形成多元意识是大有裨益的。因此,用好历史史料,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翻开新编历史教科书,一篇篇精彩的导言,一幅幅生动的图片,一段段详实的文献资料,大大增加了教材的可读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史料,精心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一文,导读框中引用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大师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体会画中人温柔、宁静的微笑中散发的人性的魅力,感悟画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作品所彰显的强大生命力。诸如此类具有吸引力的历史史料在这一课中就有十多处,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它们作为探究历史的证据,来探求历史的真相,寻找历史的规律。
二、培养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最显著、最根本的特点是它的过去性。生活在現代社会里的中学生很难理解几百年、几千年甚至几十万年前人们的生存状态,再加上中学生的心理、智力水平发展有限,领悟历史的能力教差,便一知半解地死记硬背教材中已有的结论,这严重制约了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样的历史学习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历史史料能比较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鸦片战争》一文,对鸦片大量输入中国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文中引用了歌谣《炮子谣》、林则徐上书道光帝的奏折、《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表》、英国鸦片走私船等丰富的图文史料。教学中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这些图片、歌谣、统计表,发掘其内涵,提取有效信息,再结合正文内容,学生就不难理解鸦片大量输入中国,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
教学实践证明,史料教学是历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学生通过阅读历史史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不但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表象和时空概念,获取正确的历史知识,还能使他们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促进学生归纳、分析、判断、综合等各种能力的提高。
三、转变学习方式
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史料教学对于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着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学习《汉谟拉比法典》时,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法典的条文来了解法典的内容,从而认识法典的本质特征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比让学生记住教科书上的结论效果更好。
新教材还特别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了许多制表、填图、填表的训练。例如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示意图》上填写南昌、井冈山根据地的位置;描出秋收起义队伍向井冈山进军的路线。在《红军长征路线图》上找出瑞金、遵义、吴起镇的位置;数一数红军长征走过多少个省等等。教学中引导学生相互合作、边学边做,这样的训练既使学生掌握了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同时也增强了团结协作的精神。
史料教学还是构建探究式课堂的桥梁,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就必须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善于探究的精神。教学中让学生直接接触史料,通过阅读、分析、鉴别,寻找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例如《江南地区的开发》中,《史记》和《宋书》对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有不同的描述,学生通过对这两段史料的比较、分析、探究,再结合课文内容,就不难得出结论。
四、加强情感教育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历史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之一。历史教材中蕴涵丰富的情感教育因素,相对于抽象的文字表述而言,历史史料以其生动、形象的特点更能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例如近代史上《邓世昌》、《孙中山》、《林则徐》、《李大钊》等爱国者的历史图像很丰富,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正文内容,对他们的爱国事迹进行生动描述,使学生认识到当中华民族面临深重灾难的时候,总有不少先进的中国人以中华民族的振兴为己任,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由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材中还有许多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也是情感教育的极好素材,例如从徐悲鸿“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中感悟其铮铮铁骨,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从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体验生命的意义,激励学生思考如何善待人生、珍惜人生;从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中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
总之,历史史料以其生动详实、直观形象的特点在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这些课程资源,以图育情、以史为鉴,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力,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让学生在了解历史的同时,明白事理,形成健全健康的人格,提升道德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