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条小鱼都在乎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p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么一个故事。
  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男人来到海边散步。他一边沿海边走着,一边注意到,在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它们被困在浅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虽然近在咫尺。被困的小鱼,也许有几百条,甚至几千条。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的。
  男人继续朝前走着。他忽然看见前面有一个小男孩,走得很慢,而且不停地在每一个水洼旁弯下腰去——他在捡起水洼里的小鱼,并且用力把它们扔回大海。这个男人停下来,注视着这个小男孩,看他拯救着小鱼们的生命。
  终于,这个男人忍不住走过去:“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
  “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
  “哦?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
  “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拾起一条鱼扔进大海。“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听了这个故事,我很震撼:故事中的小鱼不正是学校中受教育的孩子吗?那小孩不正应是我们老师吗?
  作为一名母亲,我深知每个孩子在妈妈心中的分量,他寄托了她所有的希望和期盼,以及所有,尽管每一个孩子的先天素质不同。
  但作为一名老师,我懂得:每个人的天赋潜能都各不相同,每个生命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这就决定了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古人尚且重视这些,面对竞争如此激烈的改革大潮,我们的教育更应该重视个性化教育。应该如何进行个性化教育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通过情感教育,弘扬学生的自主性。
  首先,要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主宰自己。正如苏格拉底所言:认识你自己。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的潜力有多大,自己都要认识到。契诃夫说过:世界上有大狗也有小狗,小狗绝不要因为大狗的存在而惶恐不安,小狗尽可以叫出自己的声音。自主意味着自己能管理自己,能独立自主地作出决定。其次,要让学生敢于面对生活的挑战。让学生有经受挫折的耐力,有面对困境的韧性,有摆脱困境的勇气。
  发展学生自主性的重要措施。教师充分相信学生,相信学生能自己解决问题,给学生以重任,关心学生的思想行为动向,为学生自主观念的确立开辟道路。同时,我们要满怀期望地对待每个学生,这样往往会产生“皮克马利翁效应”,因为期望意味着一种关心、一种信任、一种鼓励。这种期望必须是符合实际的,不能过高过低,要为学生领会,为学生感动。
  第二,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发展学生的独特性。
  事实上,人与人是不同的,就性格来说,有人坚定果断,有人优柔寡断;有人勇敢,有人怯懦;有人自觉,有人盲从;有人自制力强,有人任性。不同的性格特征要求有不同的教育形式、方法,要反对片面强调整齐划一的倾向。在教育中既要有丰富多彩的课程及各具特色的教材,也要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个别化的教学方法,即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发展学生的独特性。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首先要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包括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特长、需求、信念、情緒变化、家庭状况、价值标准等。其次,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帮助他们“在无数的生活道路中,找到一条最能鲜明地发挥他个人的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生活道路”,“要在每一个人身上发现和找出能使他在为社会谋福利的劳动中给他带来创造的欢乐的那条‘含金的矿脉’……我们的任务就在于在学校里不要使任何一个学生成为毫无个性、没有任何兴趣的人。每一个学生都应当从事一件他自己感兴趣的事,每一个学生都应当有一个进行心爱的劳动的角落”。再次,有针对性的教育,并不排斥社会发展的统一要求。有针对性的教育,必须是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进行,是引导学生以不同学习方式达到这些要求,是在达到这些要求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特殊的才能、特殊的兴趣、爱好。
  第三,通过启发手段及审美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性。
  创造性表现为不拘泥原有的形式、范例、观点,通过自己的智慧运作而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观点、见解。启发式教育一改过去“你讲我听”的教育手段,通过教师的启发,让学生发散式地思考,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从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探究的态度,掌握探究的方法。
  实施启发式教育,要求教育者创设一定的环境,充分尊重学生的特殊性,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解除学生的恐惧心理,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畅所欲言,敢于提出问题,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使每一个学生能力和创造性得到最充分的开发。
  第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完整的个性。
  不同的活动内容对个性的完整发展是有利的。艺术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科技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兴趣和爱好;体育活动有利于健全学生的体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顽强拼搏精神、公正观念、竞争意识、超越意识等;公益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助人为乐等道德品质。教育者应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丰富完善学生的个性。
  总之,个性化教育是一种生态的教育、和谐的教育、快乐的教育。一句话,就是为人人走向成功的教育!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十分艰难的任务。我们必须始终坚信每条小鱼都在乎,才会把这条路坚定地走下去。
其他文献
大家知道,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一、导语引趣法  好的导语像戏剧的序幕,令学生心驰神往;像巨大磁石使学生倍受吸引;像投石激浪让学生启开思维的大门,点燃智慧的火花。因此,教者要重视导语的设计。如教学《狼》时,设计如下导语
期刊
作为班主任,与学生学习生活在一起,这是一种缘分。老师不仅要给学生讲课,做思想工作,更应该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这是班主任师德修养水平的体现。  一、关爱他们  爱是阳光,她能将最坚硬的冰角融化,爱是春雨,她能滋润万物焕发生机,爱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但却是最好的“灵丹妙药”只要我们用的恰当,的确能受到良好的效果,于是在平时的上课中,我尽量让他们多回答问题,让他们感觉他们在老师的心目中。课外我在经常
期刊
想象作文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新的形象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指出:最杰出的艺术就是想象。想象是创新的先导,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来源于科学家们的想象。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想象之源;捕捉、
期刊
学习的成功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智力因素包括智力、知识和能力属于心理结构系统。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情感、兴趣、意志、信心等,属于心理动力系统。人的智力因素是有限的,如一些伟大的科学家,在小时候有智力并不高,但经过后天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成为著名的科学家。由此可见非智力因素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动机的培养  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因而在化学教学中要经常穿插一
期刊
【摘要】 初中历史课情境的创设,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认知特点,符合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点,文章联系教学实际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探讨。  【关键词】 历史课;情境;优点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认知特点,可以投入、运用或渗透情感,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图片、录音、影视、多媒体等创设、渲染出历史教学具体、形象、生动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最佳的环境和氛围中去感
期刊
在当前作文教学中,学生感到作文难,“没意思”。每次作文不是草草了事,就是东拼西凑。作文水平总是提不高,尤其当今教育发展的新潮流,要求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如何写作文,师生往往是望而生畏。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坚定的走出当前作文的误区,寻找一条作文教学的改革之路。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的充实是没有止境的”。中考作文的命题也体现了“写作离不开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原则。这
期刊
一、理解人本管理内涵是前提  (一)依靠教师。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曾经热衷于片面追求教学质量,错误地认为在学生身上做文章就行,却忽视了在课堂上占主导地位,在学校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教师。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校长主任们越来越认识到,决定一所学校成败、一个班级优劣的,不仅仅是教学,也不仅仅是把提高教学质量的力量全投注在学生身上,而是在于依靠拥有知识与智慧、才能与技巧的教师。教师是学校学校
期刊
当前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是学习的启蒙阶段。此时的孩子,由于生理和心理双重因素的正常制约,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一碰到困难和挫折,便会产生低落的情绪,注意力的持续性比较低,对美术课堂上的创作缺乏了解。这些,使得本应充满活力的艺术学科在孩子面前变得黯然失色。那么,如何克服这种求知的浮躁,让他们爱上这个课堂,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 寻找创作的源泉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被纯技能、技巧的追求所垄断,并
期刊
幼儿科学教育是教师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主动探究、帮助幼儿形成科学情感和态度,掌握科学方法,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科学经验的活动。生活中,幼儿随时都有可能提出一些疑问。当孩子对发生在身边的科学现象感到好奇、产生疑问时,我们不仅仅要让孩子知道一些科学的概念,认识具体的事物,更重要的是应该让孩子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鼓励孩子大胆地猜想、发问、验证。从而懂得科学就在身边,无处不在 
期刊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小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学生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体目标有四个方面,即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些目标怎样才能实现呢?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由于学生观、发展观、知识观和课程观的束缚,使我们面对这门新课程时感到有一定困难。因此必须改变过去习惯了的课程观念和教学方式,领会新课程的根本目标,才能上好这样的课程。教材中的各个目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