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板块的分类中,特别将“文化传承与理解”放在了最高层面,同时也在课程目标的第11条“理解多样文化”和“学习任务群2 当代文化参与”中明确提出了传承和发扬乡土文化的要求。在高中阶段,研究性学习占了很大的学分比,它有利于培养高中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教师要巧妙运用研究性学习传承和发扬乡土文化,在提供研究性学习题目时,科学而合理地设计一些具有乡土特色的论题,以挖掘地方文化,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辩证地看待地方文化。
【关键词】新课标;研究性学习;乡土文化;传承;发扬
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了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课标》将语文课程性质准确定义为“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本理念的阐述一中,强调指出“检查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新课标》认为“语言文字的运用体现时代的发展状况和人的文化修养,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自觉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精华,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与传播”。在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板块的分类中,《新课标》特别将“文化传承与理解”放在了最高层面。在对“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诠释中,系统阐述说:“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
可见,“文化”一词,在《新课标》中被反复提及,而且被放在了最高地位。而对于乡土文化,《新课标》也反复提及,在阐述课程目标的第11条“理解多样文化”时,《新课标》要求“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作品,懂得尊重和包容,初步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这里的“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显然就是地方文化了,或者通俗地讲就是乡土文化。
在課程内容里,《新课标》的突出特色就是“学习任务群”的提出,而“学习任务群2 当代文化参与”则贯穿了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在这个任务群中,《新课标》对“学习目标与内容”的要求2为:“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开展社区文化调查,搜集整理资料,对社区的文化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生活演变等进行分析讨论,增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这里社区文化就是典型的地方文化,或乡土文化。在“教学提示”第三条中,《新课标》提示“利用家庭资源以及学校图书馆、校史馆、档案馆等,研究社会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利用图书室、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美术馆、音乐厅、影剧院、名人故居、革命遗址、名胜古迹,以及其他文化遗产等,通过实地考察,深化对某一文化现象的认识”。提示明确将地方文化放在了很重要的地位。
那么,面对新的课程改革,作为一线教师,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乡土文化传统?笔者认为,不妨从研究性学习入手,给地方文化开辟一条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之路。
高中阶段,研究性学习占了很大的学分比。国家开设这个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培养高中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可碍于高考的压力,很多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重视远远不够,即便有些学生有兴趣且能重视,但是囿于校园的小天地,也是很难施展开的。因此,很多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完成,大部分都来自网络,所谓的研究,不过是从网上搜集和下载一些相关的资料罢了。语文老师要如何巧妙利用这个平台,让学生轻松而高效地完成研究性学习?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提供研究性学习题目时,科学而合理地设计一些具有乡土特色的论题,比如清远市是一个具有多个民族聚集的地区,也是个美食之乡,更是一个旅游城市。教师应该设计一些切实可行的、让学生不能从网络下载而只能通过实地走访或对实际生活进行探究的题目。如:“壮族嬉水节的研究”“瑶族盘王节的研究”“清远鸡文化的研究”“清远擂茶文化的研究”“清远漂流文化的研究”等。这不仅有利于挖掘地方文化,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还能真正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
经过一年的探索,笔者发现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开展务实了很多,内容也丰富了很多。由过去的以网络下载资料为主,变成了现在的自主交流、探讨和整理材料,还有的甚至亲自采访相关人员。通过无记名调查问卷发现,贴近生活的研究性论题更受学生欢迎,90%以上的学生认为通过此类研究,增强了爱家乡的情感,更多地了解了家乡文化,95%以上的学生都表示会更好地宣传和继承家乡文化传统。
《新课标》的“第六部分实施建议——教学建议6提高课程开发与设计的能力,实现教师与课程同步发展”,明确要求“教师要具有专业发展意识,努力建构教学共同体……应遵循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规律,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整合相关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日常教学效率;要注意利用本学校、本地区的特色资源,关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学习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主题,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研究性学习结合地方文化,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辩证地看待地方文化。
高中生研究性学习资料都是要存档的,如果学生的研究很成功,又可以将之转变成校本教材来使用。《新课标》在“实施建议第四部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中要求,“为满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革命传统、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可见,如果能巧妙地利用好研究性学习来传承和发扬乡土文化,不仅能很好地贯彻《新课标》的文化精神,还能为校本教材的开发贡献一份力量。
[本文系清远市教育科研第十七批次立项课题《关于乡土文化在高中作文教学中传承与发扬的研究》(课题编号:17-43)的阶段成果]
【关键词】新课标;研究性学习;乡土文化;传承;发扬
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了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课标》将语文课程性质准确定义为“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本理念的阐述一中,强调指出“检查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新课标》认为“语言文字的运用体现时代的发展状况和人的文化修养,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自觉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精华,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与传播”。在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板块的分类中,《新课标》特别将“文化传承与理解”放在了最高层面。在对“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诠释中,系统阐述说:“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
可见,“文化”一词,在《新课标》中被反复提及,而且被放在了最高地位。而对于乡土文化,《新课标》也反复提及,在阐述课程目标的第11条“理解多样文化”时,《新课标》要求“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作品,懂得尊重和包容,初步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这里的“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显然就是地方文化了,或者通俗地讲就是乡土文化。
在課程内容里,《新课标》的突出特色就是“学习任务群”的提出,而“学习任务群2 当代文化参与”则贯穿了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在这个任务群中,《新课标》对“学习目标与内容”的要求2为:“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开展社区文化调查,搜集整理资料,对社区的文化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生活演变等进行分析讨论,增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这里社区文化就是典型的地方文化,或乡土文化。在“教学提示”第三条中,《新课标》提示“利用家庭资源以及学校图书馆、校史馆、档案馆等,研究社会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利用图书室、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美术馆、音乐厅、影剧院、名人故居、革命遗址、名胜古迹,以及其他文化遗产等,通过实地考察,深化对某一文化现象的认识”。提示明确将地方文化放在了很重要的地位。
那么,面对新的课程改革,作为一线教师,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乡土文化传统?笔者认为,不妨从研究性学习入手,给地方文化开辟一条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之路。
高中阶段,研究性学习占了很大的学分比。国家开设这个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培养高中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可碍于高考的压力,很多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重视远远不够,即便有些学生有兴趣且能重视,但是囿于校园的小天地,也是很难施展开的。因此,很多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完成,大部分都来自网络,所谓的研究,不过是从网上搜集和下载一些相关的资料罢了。语文老师要如何巧妙利用这个平台,让学生轻松而高效地完成研究性学习?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提供研究性学习题目时,科学而合理地设计一些具有乡土特色的论题,比如清远市是一个具有多个民族聚集的地区,也是个美食之乡,更是一个旅游城市。教师应该设计一些切实可行的、让学生不能从网络下载而只能通过实地走访或对实际生活进行探究的题目。如:“壮族嬉水节的研究”“瑶族盘王节的研究”“清远鸡文化的研究”“清远擂茶文化的研究”“清远漂流文化的研究”等。这不仅有利于挖掘地方文化,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还能真正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
经过一年的探索,笔者发现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开展务实了很多,内容也丰富了很多。由过去的以网络下载资料为主,变成了现在的自主交流、探讨和整理材料,还有的甚至亲自采访相关人员。通过无记名调查问卷发现,贴近生活的研究性论题更受学生欢迎,90%以上的学生认为通过此类研究,增强了爱家乡的情感,更多地了解了家乡文化,95%以上的学生都表示会更好地宣传和继承家乡文化传统。
《新课标》的“第六部分实施建议——教学建议6提高课程开发与设计的能力,实现教师与课程同步发展”,明确要求“教师要具有专业发展意识,努力建构教学共同体……应遵循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规律,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整合相关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日常教学效率;要注意利用本学校、本地区的特色资源,关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学习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活动主题,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研究性学习结合地方文化,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辩证地看待地方文化。
高中生研究性学习资料都是要存档的,如果学生的研究很成功,又可以将之转变成校本教材来使用。《新课标》在“实施建议第四部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中要求,“为满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革命传统、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可见,如果能巧妙地利用好研究性学习来传承和发扬乡土文化,不仅能很好地贯彻《新课标》的文化精神,还能为校本教材的开发贡献一份力量。
[本文系清远市教育科研第十七批次立项课题《关于乡土文化在高中作文教学中传承与发扬的研究》(课题编号:17-43)的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