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民

来源 :当代中国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ckham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杰民
  1949年生,陕西丹凤人。现任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馆长,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文联委员,陕西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
  
  李杰民书法的线条形态和表现力是十分丰富的,他略带“火”味的线条反映了他对书法艺术挚热的追求,圆润平直的线条反映了他淡于名利的人生哲理,多变的曲线又表达着他既钟爱传统古典的书法又难以摆脱大都市现代文化的感染。杰民以自己的聪明和对传统的深刻感悟,大胆地借鉴了古人、今人的书法艺术成就,锤炼着自己的线条。他通过线条的曲和直、长和短、润与涩、圆和方、紧和散、滑和枯,诉说着他对书法艺术生命意义的情绪,诉说着他平坦而又曲折的人生经历,诉说着他为人谦和直率的性格,也诉说着他处世的畅快与烦恼。正是他丰富的书法线条表现形式,才给人以有厚度、有深度的美感。这种美感来源于杰民成熟的审美追求,以及练达的创作心态。
  杰民这位土生土长的商洛人,在以大自然赋予商洛人秉赋独具的灵秀与对现实环境平淡心境的倔犟对立中去体悟抒发艺术生命意识。他以自然平淡的方式生活着,同样也以自然平淡的心态不懈地诠释着书法中的技巧、墨法、章法。他的书法创作在内容形式上未去作恣意的追求,而是注重激情的构思,注重显示一种人格化的内涵。他的书法语言给人一种渲染情感、抒发心态、体味孤独的感觉,其方圆兼备、起伏流动的线条,更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和节奏。其作品所表现出的精神性,乃是他的一种对至高境界的追求。他的创造过程实际上是在古人不期而遇的过程,是重温人造型感觉的一种体验。
  


  杰民先生可谓在人格修养方面达到了一种随性自然的境界,其风格无不显现着雅而不俗、熟而不滑、疏而不散、沉静而不失凝重,粗犷而不失灵秀。杰民出生在古老的商山脚下,虽然古代商山的那种“宜隐逸、堪图画”的美境已不复存在;旷怀高古的商州地域文化被今天一浪高过一浪的市民文化所淹没,但在他的书法作品中总不时地透着一种朴实、自然,一种高品味的人文文化精神,一种不竭的恬淡的李翔境界。他的这种文化积淀,是秦楚文化所孕育出来的那种独特的地域文化的体现。杰民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他对乡土的深深眷恋之情和对传统伦理的批判与肯定,其人格精神深深植根于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他善于从环境中汲取营养,以炼铸自己旷达清逸的个性特征;他善于从别人身上取到长处,甚至是面对他的学生,他更喜欢同道们对他的书法直言挑刺,他往往为了求解朋友们的一种新的观点,或者新的表现形式,而大量阅读书法史料和碑帖,甚至夜不成寐,当然,这也与他在多年的书法教学中严谨治学精神分不开。也正因为如此,才使他的书法在不断的思考中否定,在否定中不断升华;才使他对难以捉摸的人生有了深刻而明晰的认识和理解,才使他在寂寞的艺术实践中很快地走出了徘徊与彷徨,从而开始形成自家独特的书法艺术语言和特征。
  


  王为国
  延伸阅读·评论
  在西安酷爱书画艺术的人很多,各种民间书画团社也多,常常见到一些人的名片上印有院长、社长、主任一类的头衔,吓你一跳。这种局面说繁荣也好,占山为王也好,但从长远计,宁滥勿缺而不要宁缺毋滥。于是,我们三五相好常聚在一起,到谁家去要吃要喝,展纸磨墨,涂的满墙是画,一地是字。这帮朋友里最痴情的要属肖云儒、费秉勋等。而去的最多的地方当然要数李杰民家,他那里案大,又有他老婆做的商州糊汤面,每有人来,他都迎自楼下。他额头高耸,我们都称他“高额”,送他家的名号是“破纸费墨堂”。
  我和杰民等原本不是出于书画门第,半生与正宗的书画组织无牵无挂,到了中年,豁然忘了往事,天地入虚襟,喜欢书画纯属天性,也就活得无拘无束,也因无拘无束就率直可爱起来。为《广艺舟双楫》的观点争吵得面红耳赤,为一支笔在墙角撕夺,弄的一脸墨黑。都是不惜书的,连写带画,通宵达旦,但不可乞要。凡旁人乞要或贪得无厌,变脸色难看,将写好的字一把撕了,若兴致来,急呼铺纸,一时笔如风雨,谁在旁边给谁,末了还问:谁还要?
  我是最珍惜笔墨的人,也从来看中谁送我的笔墨纸砚,为是长我智慧与笔力。杰民薪水有限,平时买一件衫子为省几元钱跑几条街,却不时数百元千元买纸买笔,且将好纸好笔送给大家。他初到西安,住一间陋室,下班后就关门练字,练过字的废纸叠起来在桌边半人多高。此习惯到现在,每晚还是要写三四个钟头的。朋友到来,让一一评判,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书法外寻工夫,字就写得自家面目清晰,真气淋漓了。
  若论朋友的书法,现在来看,费秉勋宽博,肖云儒刚毅,而李杰民则力沉雍容。杰民是注重传统的,据我所知,他临帖读帖所受的煎熬是平常人难以做到的,也正因为如此,成就了他极高的眼力和腕下工夫,杰民的字也就行蹈大方而不乏趣味,他的书法后劲无穷。
  杰民在书法上的追求与成功,全因他自身的天质,也决定了他要在征途上艰难地走,这其实也正同于我这一帮朋友,我们何尝不梦想着我们的大成功呢,但偏偏五十几岁了,又都知天命,正该是“我心素已闲,清川但如此”,书画成了另一种的生命形式,写写画画也就全为了生命的受活。
  (贾平凹)
其他文献
br>    杨挺山水画整体画风很明显:即标新立异、重笔墨线条、重金石书卷文学味、朴茂清新,瑰伟卓绝,意蕴深远,磅礴大宇。细述如下。    一重生活、重感受    杨挺每幅创作都是从他眼中的山水艺化为心灵的山水,正如美术评论家郑工评杨挺山水所言:“面对自然独开一面窗。晴也好,雨也好、雾也好,总用笔墨滋润着心中一方天地。他追求入世的自然,不是出世的山水。开窗取景,‘窗’作为一种符号被他强调了。”这个
期刊
但凡是投资就存在风险,这个应该是所有入市者都具备的潜意识,艺术品投资自然也是如此。就像某大型投资机构的创始合伙人所说:很多人都热衷于寻找项目,但真正考验一个投资者的是其对项目的判断力,在艺术市场这个大盘中,什么在涨,什么在跌,什么在井喷,什么在慢热,什么扑朔迷离,什么清晰了然好像也比较容易获知;但是真到了具体选择的时候,如何做资本投入布局,其实没那么简单,其中的一项难度就是,需要具备对具体项目的判
期刊
[平生论画]之七    最近在“光明网”上看到一条新闻—《××画展震撼北京观众》,这位号称“中国画泼麻皴法创始人,世界书画艺术家研究会名誉主席,世界著名书画大师”,其头衔是够大的。不仅如此,胆子也是够大的。能够斗胆说出如此大的头衔,可以说不是凡人。然而,业内听说其人者可能不多,至少笔者是第一次听说这位“世界著名书画大师”。这位“世界著名书画大师”在国内缺少知名度,是因为“截至2007年初,他在世界
期刊
1949年的历史转折,是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转折,是战争和建设的转折。因此,从大规模的解放战争转向大规模的生产建设,社会的现实图景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视觉的图象也随之有了相应的不同。  从1950年开始,改造中国画的问题就已经被提出。作为对新社会的积极回应,一个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国画”的概念通过艾青而点明了中国画发展的路向。他认为“新国画”必须“内容新”、“形式新”,“画山水必须画真山水”,“画风景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十二平均律在应用上的缺憾,结合对广泛应用的“音准曲线”的分析提炼,提出克服十二平均律之弊端的新世纪新的平均律——“新世平均律”。文中详细介绍了有关“新世平均律”各方面的数据;与十二平均律以及与五度相生律的关系;论证了“新世平均律”的科学、合理和实用性;提出了新的乐音音高标准。并得出明确结论:“新世平均律”是优于十二平均律的更为准确实用的平均律,适应新世纪音乐发展的需要,应该而且能够
期刊
新中国的建立,开始了社会形态的巨大转变。这些在民国时期功成名就的大师名宿,遇到了传统中国画能否以及怎样表现现实生活、表达人民尤其是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问题。因此,新中国画院建立的本身以及建院之初所要解决的课题,就是促进中国画从文化观念到笔墨语言乃至艺术主体创作心态的审美转换。北京中国画院曾组织画家深入首都钢铁厂、郊区农村、十三陵水库、密云水库、十大建筑工地,并沿长征路途写生,创作了《力争农业大丰收》
期刊
改革开放初期是一个激情涌动、思维活跃的年代。在逐渐解禁、宽松、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伴随着突破禁区的兴奋和自由探索的喜悦,北京画院的画家们率先组建各种画会,创作活动随之蓬勃展开,呈现出异常活跃的局面。各画种纷纷开始组建画会,举办展览,形成了改革开放初期北京画坛生机勃勃的新气象。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北京工笔重彩画会”(潘兹任会长)、“北京中国花鸟画研究会”(崔子范任会长,王培东任秘书长)、“北京中国画研究
期刊
近代以来,随着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冲突,调和论成为一种极富感召力的时代信念。林风眠作为20世纪中国绘画史中调和论的开拓者,以其独具优势的话语权取得了广泛的影响。然而,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在这一信念背后隐藏着一个危险的假设,即中西绘画的特性与目标是彼此对立的。如果说在传统派和西化派那里,尽管也不能完全排除中西对立的思维成分,但毕竟以差异性为理论前提,那么在融合派的思维逻辑中,则非得将相对差异推演为二元对
期刊
会议:“清风徐来—当代中国画发展的新机遇”学术座谈会  时间:2007年11月21日   地点:福建省画院学术报告厅  主持人:陈履生(中国美术馆学术一部主任)     陈履生(主持人):  我相信,在座的各位既有参加过“第三届全国中国画展”的画家,也有参加我们这个画展的画家。我们应该客观地、认真地面对当代中国画发展的现状,认真地面对自己的绘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的历史机遇中把握我们的发展方向。
期刊
赏读朱道平的山水画,最强烈的印象便是线与点的交响,纵横交错,繁简穿插,虚实相映,构筑出一幅幅清逸幽邃、静雅柔美的意象境界。它们并不具有视觉冲击的震撼力,却有着沁人心脾的感染力;它们并不具有客观世界的真境实感,却是令人神往的理想家园;它们既蕴含着传统艺术的神韵,却又散发着现代审美意识的灵性。  倘若借用传统绘画的品评标准,朱道平的山水应当列入逸品。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中写道:“逸虽近于奇,而实非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