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一考点是考查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
有言道“言为心声”,作者通过文章倾吐心声、表达情感,这常常被我们理解为就是文章的主旨或中心思想的表现。事实上,文章中反映出来作者的“观点态度”并不完全等同于“文章主旨”或“全文中心思想”。因为我们有时所分析的内容只是作者就事物或事件的某一点某一面某一情形表达某种感受某种看法,这里的“观点态度”或许只是文章主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局部”现象而不能代表文章主旨或中心思想。中考试卷的设题考查也不是仅仅就着眼于分析概括全文主旨这一点,它可以针对文章的某一段或几句话来设题,考查我们是否能细察、领会、感悟文章作者在文中表达出来的相关的情感态度。了解并明确这一点将有助于我们既善于结合全文旨意理解文段,又能较好地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例1用简短的词语概括《云南的歌会》一文的主要内容。
解题策略: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关键是找准中心句、主旨句、点题句、警策句、议论抒情句等。这些句子一般都表明了作者的写作目的,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文章思想感情高度浓缩的结晶。我们可通过读“标题”(确定文章写作的重点)、读“首尾”(看表达作者观点的主旨句、情感句)、辨结构(把握不同文体的结构特点)、读“细节”(从细致入微处体会作者写作意图)的方式来探究解答。概括段落大意,其法与概括文章要点是一致的。参考答案:①山野对歌②山路漫歌③金满斗会。
例2《阿长与<山海经>》一文重点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一事,表现了“我”对长妈妈的敬意和怀念,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在前面一部分中大写对她的憎恶和讨厌?
解题策略:对句段的安排意图的探究要看句段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句段往往具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如开头往往有开篇点题、为后文作铺垫、设伏笔和总领的作用,中间往往是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结尾则是照应,总结和深化的作用,画龙点睛,点明主旨等。同时还要注意辨别文体,不同的文体,其行文段落安排需要不同,如说明文结构总分总,议论文行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散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等等,抓住这些,能帮助我们确定句段的意图和作用。另外,把握文章的写作技巧,也有助于理解文章句段意图的探究。参考答案:欲扬先抑,更有利于表现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二、把握行文的布局意图
例3试分析《背影》一文作者写父亲,为什么详写送别买橘子的过程,而对于回家奔丧、南京游逛都一笔带过?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解题策略】文章行文的侧重点及布局是依据表达中心的需要来确定的。在写作中哪一部分要详写,哪一部分要略写,哪一部分要先写,哪一部分放后,这都是作者匠心的体现。要探究其意图,根本点要看是否有利于文章中心的表达。此种题型主要涉及文章的详略、记叙的顺序,以及议论文的论据,说明文的说明顺序等题型。解答时要明确中心,体会作者的匠心,并掌握解答的基本思路即可。参考答案:详写买橘子的过程特别是父亲的背影写的比较细致,是因为这一部分能突出父亲对我的关爱,而其他部分与主题关系不大,故略写。详略得当,能够使文章中心突出,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三、把握作品的思想意图
例4.如何认识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所描绘的理想世界?
解题策略:解答此种题型一定要结合写作背景,弄清文章的整体倾向,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反复把玩,细心体察;同时要掌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不可执着一端。参考答案:作者虚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对于当时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的生活,作者深感痛苦和不满,但要想改变又不可能,于是他憧憬这样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没有战乱,人们生活宁静安乐、风气淳朴、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但这样的社会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只是一种空想。
四、把握人物的言行意图
例5.“本来村里还有一个老信客。一次,村里一户人家的姑娘要出嫁,姑娘的父亲在上海谋生,托老信客带来两匹红绸。老信客正好要给远亲送一份礼,就裁下窄窄的一条红绸捆扎礼品,图个好看。没想到上海那位又托另一个人给家里带来口信,说收到红绸后看看两头有没有画着小圆圈,以防信客做手脚。这一下老信客就栽了跟头。”根据上述内容,评说《信客》中老信客的做法。
解题策略:评判作者的观点,评判作品中人物的言行,首先要明确态度,或赞成,或反对,或补充;反对驳斥类的,一定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不是所有的反对意见都能体现“创造性思维”。不要空谈,要用具体的事例与作者对话。上文写了老信客因为一条红绸,被人糟蹋了名誉的事件。这道题目旨在引导考生对小事的关注,强调做事勿以恶小而为之。参考答案:老信客做法是不好的,因小失大,毁掉了自己的信誉。“信客就在一个信字。”诚信是职业的生命,诚信要以不贪为前提。
有言道“言为心声”,作者通过文章倾吐心声、表达情感,这常常被我们理解为就是文章的主旨或中心思想的表现。事实上,文章中反映出来作者的“观点态度”并不完全等同于“文章主旨”或“全文中心思想”。因为我们有时所分析的内容只是作者就事物或事件的某一点某一面某一情形表达某种感受某种看法,这里的“观点态度”或许只是文章主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局部”现象而不能代表文章主旨或中心思想。中考试卷的设题考查也不是仅仅就着眼于分析概括全文主旨这一点,它可以针对文章的某一段或几句话来设题,考查我们是否能细察、领会、感悟文章作者在文中表达出来的相关的情感态度。了解并明确这一点将有助于我们既善于结合全文旨意理解文段,又能较好地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例1用简短的词语概括《云南的歌会》一文的主要内容。
解题策略: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关键是找准中心句、主旨句、点题句、警策句、议论抒情句等。这些句子一般都表明了作者的写作目的,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文章思想感情高度浓缩的结晶。我们可通过读“标题”(确定文章写作的重点)、读“首尾”(看表达作者观点的主旨句、情感句)、辨结构(把握不同文体的结构特点)、读“细节”(从细致入微处体会作者写作意图)的方式来探究解答。概括段落大意,其法与概括文章要点是一致的。参考答案:①山野对歌②山路漫歌③金满斗会。
例2《阿长与<山海经>》一文重点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一事,表现了“我”对长妈妈的敬意和怀念,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在前面一部分中大写对她的憎恶和讨厌?
解题策略:对句段的安排意图的探究要看句段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句段往往具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如开头往往有开篇点题、为后文作铺垫、设伏笔和总领的作用,中间往往是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结尾则是照应,总结和深化的作用,画龙点睛,点明主旨等。同时还要注意辨别文体,不同的文体,其行文段落安排需要不同,如说明文结构总分总,议论文行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散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等等,抓住这些,能帮助我们确定句段的意图和作用。另外,把握文章的写作技巧,也有助于理解文章句段意图的探究。参考答案:欲扬先抑,更有利于表现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二、把握行文的布局意图
例3试分析《背影》一文作者写父亲,为什么详写送别买橘子的过程,而对于回家奔丧、南京游逛都一笔带过?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解题策略】文章行文的侧重点及布局是依据表达中心的需要来确定的。在写作中哪一部分要详写,哪一部分要略写,哪一部分要先写,哪一部分放后,这都是作者匠心的体现。要探究其意图,根本点要看是否有利于文章中心的表达。此种题型主要涉及文章的详略、记叙的顺序,以及议论文的论据,说明文的说明顺序等题型。解答时要明确中心,体会作者的匠心,并掌握解答的基本思路即可。参考答案:详写买橘子的过程特别是父亲的背影写的比较细致,是因为这一部分能突出父亲对我的关爱,而其他部分与主题关系不大,故略写。详略得当,能够使文章中心突出,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三、把握作品的思想意图
例4.如何认识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所描绘的理想世界?
解题策略:解答此种题型一定要结合写作背景,弄清文章的整体倾向,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反复把玩,细心体察;同时要掌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不可执着一端。参考答案:作者虚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对于当时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的生活,作者深感痛苦和不满,但要想改变又不可能,于是他憧憬这样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没有战乱,人们生活宁静安乐、风气淳朴、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但这样的社会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只是一种空想。
四、把握人物的言行意图
例5.“本来村里还有一个老信客。一次,村里一户人家的姑娘要出嫁,姑娘的父亲在上海谋生,托老信客带来两匹红绸。老信客正好要给远亲送一份礼,就裁下窄窄的一条红绸捆扎礼品,图个好看。没想到上海那位又托另一个人给家里带来口信,说收到红绸后看看两头有没有画着小圆圈,以防信客做手脚。这一下老信客就栽了跟头。”根据上述内容,评说《信客》中老信客的做法。
解题策略:评判作者的观点,评判作品中人物的言行,首先要明确态度,或赞成,或反对,或补充;反对驳斥类的,一定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不是所有的反对意见都能体现“创造性思维”。不要空谈,要用具体的事例与作者对话。上文写了老信客因为一条红绸,被人糟蹋了名誉的事件。这道题目旨在引导考生对小事的关注,强调做事勿以恶小而为之。参考答案:老信客做法是不好的,因小失大,毁掉了自己的信誉。“信客就在一个信字。”诚信是职业的生命,诚信要以不贪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