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对河北省838个农户的实际调查,分析农民组织化的现实困境并提出相应政策措施。研究表明,农民主体性弱化、农村精英缺失、组织运行效果较差、政府主导力量不足等因素制约着农民合作组织的创建、运行及可持续发展。提出加强农民合作文化建设,培育新型农民和农村精英,强化农民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明晰产权,实行企业化管理机制等突破农民组织化困境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组织化;现实困境;路径选择;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 F32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1-0444-03
收稿日期:2014-03-22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编号: HB09BYJ047)。
作者简介:张素罗(1966—),女,河北保定人,博士,教授,从事农村公共管理、农业经济管理等研究。E-mail:[email protected]。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为破解“三农”难题、统筹城乡发展推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其主体性发挥的程度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在家庭联产承包制环境下,农民组织化的实践探索逐步拓展,政策环境逐步优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水平。但相对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以及新农村建设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综合目标,对农民组织化的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本试验基于对河北省838个农户的调查情况,揭示农民组织化的现实困境,以期为突破农民组织化瓶颈的路径选择提供决策参考。
1调查对像与方法
本次调查覆盖了河北省11个设区市106个行政村,从个人特征、家庭特征、村庄特征等方面对当地没有农民合作组织、已有合作组织但未参与、参与合作组织等3类农民群体进行调查,分析农民组织化的现实困境。按照拟定计划和问卷有效性的判断标准,每村发放问卷8份,其中调查普通农民家庭6户,村干部2户,共发放并回收848份问卷,实际有效样本838份,有效率为 98.8%。
2农民合作组织的组建困境
调查结果表明,838个受访农户中有645个选择本村还未组建农民合作组织。通过对“如果当地没有农民合作组织,您认为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可知(表1),农民合作组织的组建困境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2.1组织主体缺乏
农民合作组织的组织主体与组建方式具有多样性。从我国和河北省农民组织化进程来看,农民合作组织主要有以下
表1组建农民合作组织的障碍因素调查结果
组建农民合作组织的障碍因素比例(%)没有人组织46.4人心不齐,难以组织42.1农民不愿意加入18.0当地经济发展落后,大家自给自足,不需要合作19.6缺乏资金37.8政府支持力度不够35.4村级组织或经管站、农技站等涉农部门服务功能到4.3位,没必要再成立别的组织其他0.9注:该题为多项选择,表中比例总和不为100%。
几种组建方式:供销社兴办、龙头企业领办、社区合作组织领办、涉农部门领办、能人牵头领办等。但组织主体的缺失正是农民组织化水平较低的重要制约因素。据统计,在645个受访农户中,46.4%的农户认为当地之所以没有农民合作组织,主要是因为“没有人组织”,既缺乏来自于供销社、涉农部门、社区合作组织以及龙头企业等外部力量的推动,又少有农村“能人”等内部力量的催生。
2.2农民自身因素制约
调查结果显示,42.1%的农户认为“人心不齐,难以组织”制约着农民合作组织的组建,37.6%的农户将未能组建合作组织的原因归结为“农民不愿意加入”和“当地经济发展落后,大家自给自足,不需要合作”。由此可见,农民作为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主体,虽然一定程度上认识到需要有一个组织来提供技术、信息、购买及销售等服务,以改变自己单独面对市场的不利局面,但由于受小农经济模式影响下的思想观念、合作意识以及文化水平等农民个体因素制约,呈现出农民“想致富,无门路,盼致富,怕风险”的合作困境,因而阻碍了农民组织化进程。
2.3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政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需要通过政策、法规等来催化、引导、推动农民合作组织的产生与发展,这对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具有更高层次的作用。目前,虽然政府作为农村改革的第二主体正在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为农民合作组织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政策与法律环境,但支持力度尤其是资金支持力度与覆盖面还不能满足农民组织化的需求。调查结果显示,当地未组建农民合作组织的37.8%的农户认为“缺乏资金”是组建农民合作组织的重大障碍,35.4%的农户认为制约合作组织发展的因素是“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3农民的合作意愿与行为困境
在被调查的已有农民合作组织的样本村中,54.2%的农户没有参加任何合作组织。为了解农民不参与合作组织的原因,本次调查设置“当地已有农民合作组织,如果您没参加,为什么”一题,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影响农民参与合作组织的因素调查
不参与合作组织的原因比例(%)自己能够解决生产中的问题,不需要跟别人合作29.0跟别人合作办事效率低,容易产生纠纷,麻烦34.1对这些合作组织不了解37.2觉得参加了也没什么用,对自己帮助不大29.8觉得不应该交会费或者会费多少不合理10.9害怕搞财产公有化,让自己利益受损15.2其他3.5注:该题为多项选择,表中比例总和不为100%。
3.1对组织化的必要性认识不足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是建设现代农业、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增强农业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以及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等的必然要求。但调查结果显示,58.8%的受访农户认为没有必要参加农民合作组织,其中,29.0%的农户感觉“自己能够解决生产中的问题,不需要跟别人合作”,而29.8%的农户则“觉得参加了也没什么用,对自己帮助不大”。这一认知因素严重制约着农民的合作意愿及合作行为。 5.2.2政府适度参与,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一是宣传引导与典型示范双管齐下,强化农民合作意识与行为。二是提供政策支持,营造农民组织化的良好环境和发展空间。激励组织主体,催生并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组织;提供财政、金融、技术、市场信息等要素支持,扩大经营规模,拓展服务功能,突破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瓶颈;适度强化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中“统”的功能,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重新打造农民组织化的传统载体。三是加强法律法规与制度建设,促进农民合作组织规范化。各级政府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框架下,还需出台具有约束力的地方性条款或规章制度,用以引导、规范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但政府应把适度行政参与手段视为一种组织资源加以充分有效地利用,指导而不介入,保证农民合作组织的“草根性”[2]。
5.2.3提高合作组织运行效率,增强吸引力、凝聚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明确定位。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合作组织在遵循组织利益与组织成员利益高度一致原则的基础上,首先要把盈利最大化作为组建和发展的宗旨和根本目标。二是产权明晰合理。产权关系是农民合作组织中各种经济关系的基础。在按劳分配为主的基础上,合理设置股金结构,逐步建立以社员为主体的产权制度[3]。三是实行农民合作组织企业化管理机制,提高组织运行效率和效益,为组织成员凝成利益共同体和提高一体化程度提供物质基础。招聘并有效激励训练有素的经营管理人才;建立健全组织规章制度和组织管理机构,通过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规范成员的经济行为,增强农民合作组织自我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钟杰. 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农民合作——欠发达地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的政府行为分析[D]. 南宁:广西大学,2007:52-54.
[2]张广荣,郭洪生. 基于农民视角的农民组织化制约因素分析及路径选择[J]. 商业时代,2013(8):110-111.
[3]孙亚范,王凯. 农民生产服务合作社的发展和运行机制分析——基于江苏省的调查[J]. 农业经济问题,2010(11):28-33,110-111.
(上接第321页)
[10]孙殿军,高彦辉,赵丽军,等. 中国饮茶型氟中毒现况调查[J].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8,27(5):513-517.
[11]刘庆斌,刘晓波,王在君,等. 饮茶型氟中毒病区居民经砖茶摄氟量与氟骨症病情相关分析[J]. 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2013,34(1):4-6.
[12]冯雪,肖斌. 陕西茶园茶叶氟含量及影响因素[J]. 西北农业学报,2011,20(1):109-113.
[13]谢忠雷,陈卓,孙文田,等. 不同茶园茶叶氟含量及土壤氟的形态分布[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38(2):293-298.
[14]马立锋,石元值,阮建云,等. 湘、鄂砖茶主产区茶园土壤氟含量状况及影响因素[J]. 茶叶科学,2002,22(1):34-37.
[15]杨阳. 湖南茶叶氟含量研究[J]. 福建茶叶,2007(1):13-14.
[16]王凌霞,付庆灵,胡红青,等. 湖北茶园茶叶氟含量及土壤氟分组[J]. 环境化学,2011,30(3):662-667.
[17]魏世勇. 恩施茶园土壤中氟的赋存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8):2328-2329.
[18]袁连新,胡歌鸣. 农业土壤中水溶性氟的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以湖北省荆州市为例[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34(7):191-194.
[19]马立锋,石元值,韩文炎,等. 湘浙部分茶园氟质量分数的分析[J]. 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22(1):28-32.
[20]夏静芬,傅建斌,罗春林. 茶园土壤水溶性氟与全氟和pH值的相关性研究[J].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9,16(2):41-45.
[21]陆丽君,宗良纲,罗敏,等. 江苏典型茶园的茶叶氟含量及其影响因素[J].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0):2183-2185.
[22]谢忠雷,邱立民,董德明,等. 茶叶中氟含量及其影响因素[J]. 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1(2):81-84.
[23]郑路. 安徽省长江以北地区土壤水溶性氟含量及分布特征[J]. 农村生态环境,1997,13(3):26-28,33.
[24]李孝良,陈效民,孙莉,等. 安徽省几种不同母质发育的稻田土壤氟含量及其影响因素[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9,32(1):73-77.
[25]李张伟. 粤东凤凰茶区茶叶和土壤氟含量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J]. 土壤通报,2010,41(5):1222-1225.
[26]赵明,王文娇,蔡葵,等. 崂山绿茶水溶性氟含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山东农业科学,2008(9):64-66.张卫民,徐建明. 高校农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途径[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447-449.
关键词:农民组织化;现实困境;路径选择;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 F32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1-0444-03
收稿日期:2014-03-22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编号: HB09BYJ047)。
作者简介:张素罗(1966—),女,河北保定人,博士,教授,从事农村公共管理、农业经济管理等研究。E-mail:[email protected]。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为破解“三农”难题、统筹城乡发展推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其主体性发挥的程度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在家庭联产承包制环境下,农民组织化的实践探索逐步拓展,政策环境逐步优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水平。但相对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以及新农村建设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综合目标,对农民组织化的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本试验基于对河北省838个农户的调查情况,揭示农民组织化的现实困境,以期为突破农民组织化瓶颈的路径选择提供决策参考。
1调查对像与方法
本次调查覆盖了河北省11个设区市106个行政村,从个人特征、家庭特征、村庄特征等方面对当地没有农民合作组织、已有合作组织但未参与、参与合作组织等3类农民群体进行调查,分析农民组织化的现实困境。按照拟定计划和问卷有效性的判断标准,每村发放问卷8份,其中调查普通农民家庭6户,村干部2户,共发放并回收848份问卷,实际有效样本838份,有效率为 98.8%。
2农民合作组织的组建困境
调查结果表明,838个受访农户中有645个选择本村还未组建农民合作组织。通过对“如果当地没有农民合作组织,您认为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可知(表1),农民合作组织的组建困境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2.1组织主体缺乏
农民合作组织的组织主体与组建方式具有多样性。从我国和河北省农民组织化进程来看,农民合作组织主要有以下
表1组建农民合作组织的障碍因素调查结果
组建农民合作组织的障碍因素比例(%)没有人组织46.4人心不齐,难以组织42.1农民不愿意加入18.0当地经济发展落后,大家自给自足,不需要合作19.6缺乏资金37.8政府支持力度不够35.4村级组织或经管站、农技站等涉农部门服务功能到4.3位,没必要再成立别的组织其他0.9注:该题为多项选择,表中比例总和不为100%。
几种组建方式:供销社兴办、龙头企业领办、社区合作组织领办、涉农部门领办、能人牵头领办等。但组织主体的缺失正是农民组织化水平较低的重要制约因素。据统计,在645个受访农户中,46.4%的农户认为当地之所以没有农民合作组织,主要是因为“没有人组织”,既缺乏来自于供销社、涉农部门、社区合作组织以及龙头企业等外部力量的推动,又少有农村“能人”等内部力量的催生。
2.2农民自身因素制约
调查结果显示,42.1%的农户认为“人心不齐,难以组织”制约着农民合作组织的组建,37.6%的农户将未能组建合作组织的原因归结为“农民不愿意加入”和“当地经济发展落后,大家自给自足,不需要合作”。由此可见,农民作为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主体,虽然一定程度上认识到需要有一个组织来提供技术、信息、购买及销售等服务,以改变自己单独面对市场的不利局面,但由于受小农经济模式影响下的思想观念、合作意识以及文化水平等农民个体因素制约,呈现出农民“想致富,无门路,盼致富,怕风险”的合作困境,因而阻碍了农民组织化进程。
2.3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政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需要通过政策、法规等来催化、引导、推动农民合作组织的产生与发展,这对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具有更高层次的作用。目前,虽然政府作为农村改革的第二主体正在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为农民合作组织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政策与法律环境,但支持力度尤其是资金支持力度与覆盖面还不能满足农民组织化的需求。调查结果显示,当地未组建农民合作组织的37.8%的农户认为“缺乏资金”是组建农民合作组织的重大障碍,35.4%的农户认为制约合作组织发展的因素是“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3农民的合作意愿与行为困境
在被调查的已有农民合作组织的样本村中,54.2%的农户没有参加任何合作组织。为了解农民不参与合作组织的原因,本次调查设置“当地已有农民合作组织,如果您没参加,为什么”一题,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影响农民参与合作组织的因素调查
不参与合作组织的原因比例(%)自己能够解决生产中的问题,不需要跟别人合作29.0跟别人合作办事效率低,容易产生纠纷,麻烦34.1对这些合作组织不了解37.2觉得参加了也没什么用,对自己帮助不大29.8觉得不应该交会费或者会费多少不合理10.9害怕搞财产公有化,让自己利益受损15.2其他3.5注:该题为多项选择,表中比例总和不为100%。
3.1对组织化的必要性认识不足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是建设现代农业、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增强农业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以及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等的必然要求。但调查结果显示,58.8%的受访农户认为没有必要参加农民合作组织,其中,29.0%的农户感觉“自己能够解决生产中的问题,不需要跟别人合作”,而29.8%的农户则“觉得参加了也没什么用,对自己帮助不大”。这一认知因素严重制约着农民的合作意愿及合作行为。 5.2.2政府适度参与,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一是宣传引导与典型示范双管齐下,强化农民合作意识与行为。二是提供政策支持,营造农民组织化的良好环境和发展空间。激励组织主体,催生并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组织;提供财政、金融、技术、市场信息等要素支持,扩大经营规模,拓展服务功能,突破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瓶颈;适度强化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中“统”的功能,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重新打造农民组织化的传统载体。三是加强法律法规与制度建设,促进农民合作组织规范化。各级政府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框架下,还需出台具有约束力的地方性条款或规章制度,用以引导、规范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但政府应把适度行政参与手段视为一种组织资源加以充分有效地利用,指导而不介入,保证农民合作组织的“草根性”[2]。
5.2.3提高合作组织运行效率,增强吸引力、凝聚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明确定位。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合作组织在遵循组织利益与组织成员利益高度一致原则的基础上,首先要把盈利最大化作为组建和发展的宗旨和根本目标。二是产权明晰合理。产权关系是农民合作组织中各种经济关系的基础。在按劳分配为主的基础上,合理设置股金结构,逐步建立以社员为主体的产权制度[3]。三是实行农民合作组织企业化管理机制,提高组织运行效率和效益,为组织成员凝成利益共同体和提高一体化程度提供物质基础。招聘并有效激励训练有素的经营管理人才;建立健全组织规章制度和组织管理机构,通过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规范成员的经济行为,增强农民合作组织自我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钟杰. 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农民合作——欠发达地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的政府行为分析[D]. 南宁:广西大学,2007:52-54.
[2]张广荣,郭洪生. 基于农民视角的农民组织化制约因素分析及路径选择[J]. 商业时代,2013(8):110-111.
[3]孙亚范,王凯. 农民生产服务合作社的发展和运行机制分析——基于江苏省的调查[J]. 农业经济问题,2010(11):28-33,110-111.
(上接第321页)
[10]孙殿军,高彦辉,赵丽军,等. 中国饮茶型氟中毒现况调查[J].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8,27(5):513-517.
[11]刘庆斌,刘晓波,王在君,等. 饮茶型氟中毒病区居民经砖茶摄氟量与氟骨症病情相关分析[J]. 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2013,34(1):4-6.
[12]冯雪,肖斌. 陕西茶园茶叶氟含量及影响因素[J]. 西北农业学报,2011,20(1):109-113.
[13]谢忠雷,陈卓,孙文田,等. 不同茶园茶叶氟含量及土壤氟的形态分布[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38(2):293-298.
[14]马立锋,石元值,阮建云,等. 湘、鄂砖茶主产区茶园土壤氟含量状况及影响因素[J]. 茶叶科学,2002,22(1):34-37.
[15]杨阳. 湖南茶叶氟含量研究[J]. 福建茶叶,2007(1):13-14.
[16]王凌霞,付庆灵,胡红青,等. 湖北茶园茶叶氟含量及土壤氟分组[J]. 环境化学,2011,30(3):662-667.
[17]魏世勇. 恩施茶园土壤中氟的赋存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8):2328-2329.
[18]袁连新,胡歌鸣. 农业土壤中水溶性氟的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以湖北省荆州市为例[J]. 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34(7):191-194.
[19]马立锋,石元值,韩文炎,等. 湘浙部分茶园氟质量分数的分析[J]. 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22(1):28-32.
[20]夏静芬,傅建斌,罗春林. 茶园土壤水溶性氟与全氟和pH值的相关性研究[J].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9,16(2):41-45.
[21]陆丽君,宗良纲,罗敏,等. 江苏典型茶园的茶叶氟含量及其影响因素[J].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0):2183-2185.
[22]谢忠雷,邱立民,董德明,等. 茶叶中氟含量及其影响因素[J]. 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1(2):81-84.
[23]郑路. 安徽省长江以北地区土壤水溶性氟含量及分布特征[J]. 农村生态环境,1997,13(3):26-28,33.
[24]李孝良,陈效民,孙莉,等. 安徽省几种不同母质发育的稻田土壤氟含量及其影响因素[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9,32(1):73-77.
[25]李张伟. 粤东凤凰茶区茶叶和土壤氟含量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J]. 土壤通报,2010,41(5):1222-1225.
[26]赵明,王文娇,蔡葵,等. 崂山绿茶水溶性氟含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山东农业科学,2008(9):64-66.张卫民,徐建明. 高校农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途径[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447-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