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乐美》:女性的崛起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8566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树人大学语言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
  【摘要】:《莎乐美》是王尔德在成功塑造了道连格雷这个鲜明的唯美主义代表的角色后,用女性的角色再次阐释了唯美主义。同时,在19世纪末妇女解放的大浪潮影响下,莎乐美的角色不仅符合唯美主义审美,并且着重描述了她的成长和觉醒。同时剧中,莎乐美和月亮这一意象结合,呈现出了女性的多面性。
  【关键词】:王尔德;莎乐美;唯美主义;意象
  王尔德本人是同性恋,亦因此于1896年被判入狱,随后家庭分崩离析,身体每况愈下,精神也受到极大的打击。在当时,人们对同性恋还没有那么宽容,他也无法公开表达自己的性向,甚至在压力下,他选择结婚生子。对于一个自负而自恋的艺术家来说,这无疑是痛苦的。同时,19世纪末,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女性在这样的环境下,结合自身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女权运动。当时的文学作品对这一浪潮都有所反映,例如,国人耳熟能详的话剧《玩偶之家》由易卜生创造于1879。因为其同性恋身份,王尔德从某种意思上来说是弱势群体,他对于同样是弱势群体的女性是欣赏的,同情的,也是支持的。所以他笔下的女性也带有了时代的特色,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纯洁无瑕,懵懂无知;或者仅仅是男性的附庸,牵线木偶。1893年,王尔德取材于圣经故事写成了一部独幕诗剧——《莎乐美》,将自己的唯美主义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充分融入了该作品中,同时还将希腊神话里的意象结合其中,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充满了力量的女性形象。
  一、
  莎乐美在圣经中并没有名字,她拥有的只是一个身份——希罗底的女儿。《圣经》在《新约马太福音》14:1-12中用了短短两百字描述了这个故事。
  那时,分封的王希律听见了耶稣的名声,就对臣仆说:“这是施洗的约翰从死里复活,所以这些异能从他里面发出来。”起先希律为他兄弟腓力的妻子希罗底的缘故,把约翰拿住锁在监里。因为约翰曾对他说:“你娶这妇人是不合理的。”希律就想要殺他,只是怕百姓,因为他们以约翰为先知。到了希律的生日,希罗底的女儿在众人面前跳舞,使希律欢喜。希律就起誓,应许随她所求的给她。女儿被母亲所使,就说:“请把施洗约翰的头放在盘子里,拿来给我。”王便忧愁,但因他所起的誓,又因同席的人,就吩咐给她。于是打发人去,在监里斩了约翰,把头放在盘子里,拿来给了女子,女子拿去给她母亲。约翰的门徒来,把尸首领去埋葬了,就去告诉耶稣。[1]
  这个故事中的主角是希律和希罗底,他们因为自己的欲望违背了教义,杀死了圣徒,最后定会受到惩罚。这是一个宗教故事,而莎乐美只是一枚面目模糊的棋子。王尔德对于这个故事的再创作,去掉了其中道德教化的部分,突出了他的主张——“一切艺术都与道德无关,道德不应成为文学作品的目的,不应在作品中宣扬道德信条”。[2]希律觊觎其王兄的权位和美貌的嫂子发动政變,杀兄夺嫂。在圣经中,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先后生下了该隐和亚伯。但是农夫该隐嫉妒自己的猎人弟弟,因为后者的贡品受到了上帝的青睐。他杀死了亚伯,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杀人犯。希律的弑兄行为是圣经盖章的原罪。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雷特》中,悲剧的起源也是他的叔叔克劳迪斯杀死了自己的哥哥,娶了嫂子。然而,希律相比该隐和克劳迪斯更为不堪。他对继女莎乐美虎视眈眈。为了一睹莎乐美的九层纱之舞,他不惜杀死了圣徒。为这个人物的再蒙上更深的一层非道德阴影。
  希罗底则为了自己的欲望和利益,违反教义,嫁给了小叔子。她清楚地知道希律对自己女儿的心思,但为了自己的利益,她没有好好保护莎乐美,甚至在最后因为约翰谴责她的行为,她就鼓励,赞成莎乐美的要——割下约翰的头颅,并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约翰的死亡。但相比希律,希罗底更加能直面自己犯下的错误,也敢于直面命运。面对正义的使者,约翰的痛斥和死亡威胁——多次重复出现的“死亡天使拍打翅膀的声音”,希律是懦弱的,“且慢,我又听到了。你们还没听见吗?那就像是翅膀拍打的声音” [3]。他害怕的是最终的审判,也害怕传说中约翰能复活死人的神迹,因为这样他的兄长也会复活。希律的形象除了非道德,又添加了胆小懦弱。而希罗底则更加具有反抗精神,她憎恶约翰的诅咒,想要让他闭嘴。但是她懦弱的丈夫,却畏于约翰的身份,只会隐忍作罢,甚至还觉得约翰说的对——一切的灾难都是女人带来的。她敢于挑战希律,当希律说:“这个先知从没有说过我什么坏话,除了说我不该娶了我哥哥的妻子。也许他是对的。再怎么说,你也的确是生不出孩子。” [4]希罗底犀利地指出,她已有莎乐美,真正没有孩子的是逃避现实,不敢面对约翰的希律。和希律相比,希罗底这个角色更加有力量。这是本剧中除了莎乐美外,唯一的女性角色,即使有不少道德上的缺陷,但希罗底是不屈服于命运的,也是传统观念的挑战者。
  而剧中所谓道德的化身约翰也并非在道德上完美无缺,虽有大义在心,对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九死不悔,但是却无法平等对待女性。初次见莎乐美时,他就妄下判断:“退后,巴比伦的女儿!邪恶就是通过女人才来到这个世上的。” [5]约翰代表的是旧的秩序,在那个父系氏的社会中,一切的错都是女性的错,例如,是夏娃经不住蛇的诱惑,才怂恿亚当吃下禁果;《圣经·旧约·士师记》希伯莱英雄参孙也是屡次被爱人大利拉出卖,最终也因为将自己最大的秘密告诉于她,而被囚且剜去双眼。但是,在新时代这些旧时的糟粕就应该被摒弃,女性的角色不再是工具,她有了自己的目的和力量。和男性一样,她也是多面的,复杂的。所以代表着旧秩序的约翰也陨灭了。
  二、
  本剧的主角莎乐美,是一朵无关道德的妖冶之花。王尔德同情女性,塑造了有魅力的女性形象。 但是他并没有遵从文以载道,去创造那些高大上的女性。莎乐美的成长富有层次感,从一开始旁人看到的纯洁少女,到情窦初开爱上了约翰,再到被约翰拒绝而因爱生恨,转而利用自身的美貌操纵他人,最终得偿所愿,亲吻了约翰,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最初的莎乐美看似纯真,在年轻的叙利亚军官眼里她就像一位小小的公主,两只脚宛如一对白色的鸽子。“她那白白的小手颤动着,像振翅回巢的鸽子,又像翩翩飞舞的白蝴蝶”;“她像一只迷路的鸽子……一朵绽放在风中的水仙花……一朵银白色的花朵” [6]。这里的白鸽,白蝴蝶,白色的水仙,都是对莎乐美外表的比拟。在暗恋者的眼中,她就是纯洁本身。而她对自己的认知,一开始也是如此。“这冰清玉洁的月亮啊……我敢肯定她依然是处子之身……对,她是一位处子,从未被人玷污过。她就像其他女神一样,从来都没有让男人染指过。” [7]这是莎乐美一开始对自己的类比。但事实上,她对身边的力量一清二楚,也知道自己的价值,和达到目的的手段。她感觉到希律的鼠目一直盯着她看,“我不知道这算是什么意思,或者说,我对这种意思知道得太清楚了” [8];她觉得犹太人野蛮,仪式愚蠢,希腊人怪异,埃及人沉默寡言。在她身边萦绕的男性角色都是不堪一提的,直到她听到了约翰的声音。一开始,她就对这人充满了好奇,因为他是让希律害怕的人,让希罗底憎恶的人,他站在这个让莎乐美窒息的世界的对立面,自然对她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她洞悉年轻的叙利亚军官对她的爱慕,所以利用他对自己的爱——“明天等我乘着轿子经过买偶像的人们所在的桥边时,我会透过薄纱面巾望着你……看着我。啊!你知道你会去做我请求你的事。” [9]从这里可以看出,莎乐美并不是养尊处优、懵懂无知的公主,这种操纵他人的能力是与生具来的。   约翰从水牢中现身,一开始仍是不断地诅咒希律和希罗底,但是更多地是对希罗底的诅咒。他坚信,女性的欲望是万恶之源,而男人只是一时被迷惑。莎乐美对此的第一反应是,“太可怕了,他真是太可怕了。”一是因为她从来没有听到过这样的言论。二是她已经深深被约翰吸引,对她来说约翰“宛如一尊纤细的象牙雕塑,一副银色的肖像。我敢肯定他是一个冰清玉洁的人。” [10]当莎乐美意识到这点,约翰就成了她的目标。但是,约翰则因为她是希罗底的女儿而厌恶她,甚至不屑说出她的名字。对约翰来说,莎乐美就是一个符号,一个乱伦者女儿的符号,充满了罪恶。但这些伤人的话,都没有让莎乐美退却,她反而进一步展露了自己的爱意,她一开始注意到了约翰的身体,用百合做比喻象征着身躯的纯洁和洁白无瑕。但是当约翰再次斥责她的时候,拒绝她抚摸身体的请求时,她就觉得他的身体开始令人厌恶——“就像麻风病人的身体。它就像是一面灰墙,毒蛇从上面爬过,蝎子在上面筑巢。它就像是一块惨白的裹尸布……” [11]她的注意力转向了约翰的头发——就像一串串黑葡萄,像黎巴嫩的杉树。只是约翰又拒绝了她,莎乐美再次受到打击,于是在她眼中那世上无比乌黑的头发覆满了污泥和尘土,就像头上的一顶荆冠,缠绕在项上的一团毒蛇。她不得不又转移目标——终于,她看到了嘴唇,那是象牙塔上红色的缎带,就像用象牙刀切开的石榴,世上的一切都没有他的嘴唇那样鲜红。她再次提出亲吻约翰嘴唇的请求。还是,被断然拒绝。莎乐美这次却没有退怯,没有觉得因为被拒绝,约翰的嘴唇就变得面目可憎。反而这成了她的终极目标。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每个儿童都要经历几个先后有序的发展阶段,儿童在这些阶段中获得的经验决定了他的人格特征。主要是本能的发展,本能的根源在于身体的紧张状态,多集中在身体的某些部位,称为动欲区。动欲区在发展的早期是不断变化的,首先是口腔。口唇期出现在生命的第一年,这个时期的动欲区是嘴。[12]情窦初开的莎乐美将自己的欲望固定在了嘴唇这一明显带有暗示的特殊身体部位,也造就了结局耸动的一幕。至此,她已从最初的懵懂少女,变成了有目标、有手段的女子。但是,这个目标并不道德, 它遵从的是内心原始的欲望。她的疯狂让叙利亚军官感到害怕,他举刀自戕,倒在了莎乐美和约翰之间。对他的死,莎乐美和约翰都是置若罔闻,莎乐美还是不断地重复着请求约翰允许她吻他的唇;而约翰也是一遍又一遍地诅咒她,将她视为乱伦母亲生下的女儿。最后,约翰回到了水牢,终结了这个死循环。
  莎乐美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为希律献上了七层纱之舞。在欲望的满足和对预言的恐惧中,希律欣赏完了舞蹈,却没料到莎乐美要的是盛在银盘上的约翰的脑袋。他想用世上最好的东西来交换,改變她的主意。但是莎乐美却是那么执着,她只要约翰的脑袋。最终,她如愿以偿。当脑袋盛在银盘上,恶毒的诅咒无法响起的时,在莎乐美眼中,约翰又回到了最初完美的状态——他的身体又变得洁白,头发又是乌黑的,嘴唇是鲜红的,甚至声音都宛如一座散发着奇异香味的香炉。可惜的是,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约翰都没有正式看过莎乐美一眼,这也让她绝望——“你把自己的脸藏在了你的双手和你满口的诅咒后面。你满心想着你的上帝,这使你的双眼犹如蒙上了绑带……如果你看见了我的话,你一定会爱上我。因为我看见了你,约翰,还爱上了你……爱情的神秘要远远胜过死亡的神秘,我们一定要只想着爱。” [13]莎乐美的爱超越了生死,带着变态的执着,不为一般人所理解。在她心中的约翰就是这个让她窒息的世界的对立面,她将约翰和自己等同起来,视为自己的救赎。她对约翰的爱就是对自己的爱,一如希腊神话中偏执的纳西索斯,爱上了自己的倒影,不吃不喝。最终超越生死,化为湖边的水仙花。而莎乐美也在完成了自己的目标,亲吻了约翰的嘴唇后,被她那个吓坏了的继父下令处死。这整个过程就是莎乐美自我意识的觉醒和通过强有力的手段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最后,她对约翰头颅的倾诉和亲吻则是唯美主义强调的在瞬间的高潮中,美的迸发。但是,就像极端的美是无法长久维持的,能定格瞬间的唯有死亡,莎乐美最终的结局也只能是毁灭。但是死亡没有削弱她作为强有力的女性的存在。
  三、
  月亮这个意象在贯穿剧本的始末,渲染着背景氛围。剧中人物根据自己的心境,都看到了不同的月亮,暗示着剧情的走向。一开始,它就是天上的一轮满月。是希罗底的侍从第一个注意到了,形容它就像是一个从坟墓里爬出来的女人,一个已经死了的女人,还在寻找死人。在大多数文明中,太阳代表阳,月亮代表阴;太阳代表生,月亮就代表死。所以,月亮的代表是死亡,并且是跟女性有关。 随后,莎乐美也注意到了月亮,对她来说,月亮冰清玉洁,有一种处子之美。就像希腊神话中的月神阿尔忒弥斯。她喜欢和保护不嫁的处女们,是三大处女神之一。她自由独立,热爱户外生活,反对男女婚姻。这是月亮的第二个象征,纯洁的处子。当月亮的形象再次出现时,年轻的叙利亚军官已经死去,他成了月亮第一个索取的死人,他是为莎乐美而死的。接着,希律也注意到了月亮——“今晚的月亮样子很奇怪。也许是个疯女人,一个到处寻找愛人的疯女人。她还是一丝不挂的,身上光溜溜的。” [14]这里,将月亮和莎乐美彻底结合在一起,她今后的命运就是为爱疯狂,为爱跳了七层纱之舞。而希罗底对于月亮的评价是,当众人纷纷都在讨论约翰的神迹时,认为他们都疯了。而他们疯了的原因,就是看月亮的时间太久了。这里月亮是和疯狂联系在一起。在莎乐美跳七层纱之舞时,希律注意到月亮开始变红,红得就像血一样。这里象征最终的冲突和死亡。剧末,在莎乐美死前,最后一缕月光撒在她身上,把她给照亮。至此,月亮就是莎乐美,莎乐美就是月亮。月亮象征着死亡、纯洁、疯狂、力量。而生为女性的莎乐美也是这样的综合体,她不再是那个圣经中模糊的身影,不再是希罗底利用的工具,希律垂涎的对象。她拥有了自己的名字,意识还有目标,她象征着女性的崛起。
  参考文献:
  [1] 中国基督教协会译. 圣经[M]. 上海:中国基督教协会, 1996.57
  [2] 黄源深译. 王尔德. 道林格雷的画像[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3]-[11] [13] [14] 吴刚译. 王尔德. 莎乐美[M].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12] 林尘译. 弗洛伊德. 自我与本我[M].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其他文献
(烟台南山学院人文学院外语系, 山东 烟台 265713)  【摘要】:芥川龙之介的作品《鼻子》在中国有多个译本,其中,发表于 1921年的鲁迅译本和 1997 年的林少华的译本特色鲜明。鲁译本从形式到内容上力求保持原文特色,林译本则较充分发挥了译者的创造性;使用了丰富多样的汉语表达。笔者从时代背景、译者翻译观和目标读者这三个角度对林译本和鲁译本进行对比研究。  【关键词】:《鼻子》;鲁译本;林译
期刊
(武汉纺织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00)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准的提高,人们的审美观也发生了变化。消费者对品牌包装设计的认识也有所不同,尤其是插画设计比较突出,同时插画元素成为品牌包装设计重要的载体之一,是表述与代表的重要途径。许多品牌包装设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化,与世界的沟通和交流不断增多,消费者文化水平的提高,使得品牌包装设计的功能与形式同
期刊
(江汉大学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艺术修养在不断的提高,中国的现代平面设计工作在与时俱进,但在追求创新发展的同时也在追求传统文化。因此,中国的平面设计要想走出国门,必须以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作为根基,不断的将中国的傳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平面设计作品相融合,凝聚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作品。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进行分析
期刊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 成都 610101)  【摘要】:中国民族声乐是从民间戏曲、原生态民歌等传统艺术中发展而来,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独特标志。在经历了几十年的演出实践与理论学习中不断的发展进步,中国声乐、民族性、世界性这三个词汇在今天21世纪的中国声乐的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然而,近年来,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似乎进入瓶颈期,如何打破困境,将中国民族声乐推向世界的舞台,成为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重中之重,中国
期刊
【摘要】:十九世纪末期民族危机严重,本着救亡图存的理念,康有为等人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实施了戊戌变法。然而,变法的失败让康有为把他的精力转向金石碑版的研究以排除心中的愤懑,由此《广艺舟双楫》诞生,在此书中关于唐代书法康氏给予了猛烈的抨击, 康氏似乎将馆阁体的形成归罪到唐代时期,将唐代书法及其贬低甚至是否定,这并没有尊重客观历史。基于此笔者将从康有为“卑唐”思想产生的背景、内容及其局限性方面对其
期刊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1331)  【摘要】:陕西筝乐发展的脉络悠长深远,内容丰富、形式多元,在中国古筝诸多流派中独树一帜,它植根于陕西戏剧、说唱、民歌、鼓乐等民族民间艺术形式和人文生态环境之中,并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陕西;传统筝乐;发展  引言  自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至今,陕西筝的发展异乎寻常之快,从起步时的探索改编、积累曲目,到构架体系,逐步成熟,陕西筝乐以其善于
期刊
(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摘要】:在声乐演唱过程中通常需要一整套歌唱方法和独特的演唱规律,需要演唱者有较强的技巧、一套科学的方法,并且在演唱过程中要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演唱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对声乐作品进行创新,这种思维不仅可以对学生创造力进行锻炼,还可以培养学生在演唱时的直觉性和创新性。本文通过创造性思维的涵义着手,让读者了解到培养学
期刊
(江西服装学院,江西 南昌 330201)  【摘要】:随着我国设计领域的拓展,服装设计的艺术表现形式愈加丰富多彩。解构主义因其具有的时尚、前卫、独特的风格,十分适宜于服装艺术的表达。本文针对服装设计中解构主义的应用价值、常见问题及强化措施进行探究,供大家借鉴参考。  【关键词】:服装设计;解构主义;应用;内涵  进入20世纪70年代,服装设计领域中涌现了对解构主义的设计思潮。事实上,解构主义不但
期刊
(贵州民族大学,贵州 贵阳 551000)  【摘要】:彝族女版画家阿鸽,艺术之路充满了传奇色彩。阿鸽从大凉山走出来,用她手中的画笔画出那里的山山水水,反映凉山彝族人民的新生活。她创作过非常多优秀的作品。作为版画界的一个象征符号,从她的版画中的风格分析,她从一个写实的风格转变成写意、意象、抽象的结果,这既是一种审美的探索过程,也记录着阿鸽不断发展的轨迹。  【关键词】:阿鸽版画;阿鸽风格;作品赏析
期刊
(西南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摘要】:近年来,网络历史架空小说(以下简称架空小说)创作人员众多,作品数量庞大,在网络上拥有超高的人气,构成了创作网络类型小说的主力军。优秀的架空小说被出版、翻拍,影响力由网络进入现实,“架空”文化盛极一时,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各种评论褒贬不一。本文从巴赫金狂欢理论入手,试分析近年来架空小说的狂欢化特点以及此类小说翻拍影视作品火热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