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感性的阳光

来源 :金色年华·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的改革,近几年来步子迈得很大,但前几年单纯地强调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的观念对一线教师的影响可谓深入人心。因此,纵观现今语文课堂教学,不难发现,语文的学习几乎被枯燥乏味的条理梳理和技巧训练充斥,语文的人文性几乎得不到体现。因此,本文以“让语文课堂充满感性阳光”为题,从“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和“在学生与课本间架起一座桥梁”两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人文性;感性;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指“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的经验,并有助于学习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但是,纵观现今语文教学的状况,教师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理科式的条分缕析,肢解原文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课文,探研所谓的微言大义,课堂作业和课后练习林林总总,触及到文本的骨架,筋脉乃至神经未梢,学生照搬答案,不敢越雷池半步。他们本身所具有的联觉本能和创造需要被扼杀,语文的学习成了枯燥乏味的技巧的训练。语文课呼唤感性,语文课堂需要生命力,语言文字训练要与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结合,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中把语文的学习当作一种生命的需要。
  一、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是机械地将看到的语言转向说出的语言,而是通过内部言语的加工编码,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或改造原文的词句、段落和文章结构,从而将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保存在显意识甚至潜意识领域之中。可见阅读具有全息性、体验性、内隐性的特点,阅读的内隐属性,常表现为读者与文本的“会意”,也就是指作者与读者心灵突发性的“碰撞”,是双方情感同频共振过程中境界的融合。
  学生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不应该用自己对课文的深加工来替代学生阅读的艰苦求索。学生阅读是从模糊情态中获得独特认识和体验的过程,教师不应将知识点从文章整体中分离出来,进行“碎尸万段”式的剖析,也沒有必要在自己认为十分重要,难懂的地方,细枝末节都不放过,而不考虑学生的现状。要引导学生按照“披之——感物——体情”或“寻言——明象——悟道”的顺序展开阅读,培养学生的内省体察能力和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情思。
  二、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教材不是不可挑战的金科玉律,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两者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教师要教会学生带着猜测,期待的心里和批判精神去阅读,评价作品。遇到疑难时,要善于提出假设,产生分歧时,要敢于进行“二度创作”。发现空白时,要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审视、填补。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有机结合。
  (一)移情体验,走入人物内心学生在阅读感悟课文时,往往会因为没有过切身的体会而无法感受人物的心情,感受,为了让学生能与课文中人物产生共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移情体验;唤起其生活中类似的经历,从而达到“将心比心”的效果。
  (二)读写结合,加深理解运用读写结合的办法,也是帮助学生进行感悟的好方法,许多老师经常运用。但我们也常常会发现有些读写的训练完全是一种形式,没有真正起到效果。比如在上《沁园春·长沙》这一课时,课后让学生写一写想对毛泽东先生说的话,学生写来写去无非“毛泽东先生胸怀天下”之类“,毫无意义;如果让学生想像他为什么要来橘子洲,来长沙,……他有什么深刻用意呢?这样就能引导学生从本课的时代背景和当时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入手,显然这样题材会丰富得多。因此读写训练点的选择是对课文的感悟和语言文字的训练有机结合的关键。
  (三)表演再现,加工教材课本中,许多不同体裁的课文都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形象性,学生的表演是对教材内化后的外在表现,是学生在对作品的认知与自身原有经验的融洽与建构的基础上,借助动作、语言、神态等手段来表达情绪,展现自我的方式。在表演过程中,没有对话的,补上了对话,为了更好地表现,还外加一些动作。内心的想法变成了内心独自,这是对教材再创造的结果。
  此外,教师还要树立“超文本”的大语文教育观,即不要死死拖守教材钻坚仰高,固守一隅,应跳出语文教语文,积极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不断拓展信息渠道,使学生拥有充满生机和意蕴的生活。引导学生看电视,听广播、上网,使课内、课外知识融化贯通。
  语文课堂呼唤感性的阳光,也就是在教学中,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起来。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吸收文学作品的精华,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情感体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与启示,领会其中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加厚学生人文底蕴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
  [2]任长松.《走向新课程:给教师的18条建议》.
  [3]魏国栋,吕达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解析》.
其他文献
西美尔对女性风情话语解读的重要意义并不仅在于他首开先河,看到了两性交往中身体语言的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透过这种观察,西美尔看到了人类物种的“终极性分裂”。 Simmel
去产能不是单纯的经济决策,涉及到企业发展、技术创新、社会稳定、地方意愿等多种因素.rn过剩产能问题的解决,主要依靠市场机制,通过市场实现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但政府宏观
带病就不可投保?错!相对于健康人群,病人对保险的需求其实更为迫切,原因是他们更能够体会风险造成的危害,对未来风险可能会带来的财务损失更为恐惧,他们希望通过购买保险的方
期刊
建筑工程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建筑设计是一项繁重而又责任重大的工作,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安全、适用、经济和合理性.为了提高建筑质量,消除隐患,本文指出建
《挽歌诗三首》是陶渊明对死亡的一次精神漫游,他以虚拟的方式探讨死亡问题,并外化为具体的诗歌表达.本文将以对比阅读的方式,对其文本内容,内部结构以及诗体形式,作一简要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竞争机制下,建筑工程施工项目要获取利润,需要施工企业对建设项目进行严格的成本控制管理.只有实行科学的施工组织计划,减少施工中的人力、物力的浪
东胡时期鲜卑人的婚配方式分为掠女、以牛羊为聘礼、为妻家服役;另有父兄死,妻后母执嫂等习俗,女子婚嫁前有一定的性生活自由。髡头是鲜卑发式的一个特点,男子娶妇,女子出嫁
提起白居易,无人不知他是中唐时期与李白、杜甫齐名的大诗人;而一提起苏轼,大家都知道他是北宋时期的豪放派大词人的杰出代表.
摘 要: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是:注重培养促进人的发展,将教育和生活紧密相连,致力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世界;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让语文走向  语文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语文又具有丰富的思想性、生动的情境性、广阔的开放性,最能把学生引入五彩的生活世界、独特的心灵世界。而生活本身就是“大语文”,课堂并非孤立于世界之外的学习空间。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生活、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