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儒家、道家、墨家百家争鸣,教育欣欣向荣,而随着社会的变迁,我们经历了闭国锁门,落后就挨打。于是国人疯狂地崇洋媚外,认为外国的什么都好,甚至摒弃了许多传统文化,孩子们过“万圣节”、“圣诞节”却不知道“端午节”、“清明节”。哪里还知道我们是四大发明的始祖,我们的唐宋文化曾经独领风骚。所以传承民族文化迫在眉睫,弘扬民族精神义不容辞。
国学教育 传统文化缺失 传承 弘扬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8)26-0007-01
国学是国家文化的传承,是民族精神的灵魂,是国民教育的精髓。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学校作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如何做好国学文化教育,让学生接受国学文化的熏陶,沐浴国学经典,传承文化精髓,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
1.解放思想,将国学经典的种子撒进校园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基本定型期,以宽厚仁爱、忠诚孝悌、谦卑恭让为主要内容的国学经典,对于规范青少年学生日常言行、提高道德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其在广大青少年学生盲目过洋节、仿洋礼,刻意而浅表地倾洋的大背景下,让国学替代洋学意义非凡。例如:大多数学生知道平安夜、圣诞节,却不知道缔造新中国的伟人毛泽东的诞辰纪念日,也不知道中国传统节日及其来历。这给我们基层教育敲响了警钟,也引起了教育届、教育人的反思,如何弥补传统文化的缺失,成为整个社会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我校在国学教育推进过程中首先从理论上武装自己,将国学教育纳入日常教学内容之一,与语文、数学、英语、品德、法治等课程同安排、同部署,实现国学教育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真正把国学教育与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联系起来,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提高。其次拓展国学教育的阵地,动员教师向家长、学生宣传讲解国学教育的重要性,并初步形成学校国学教学模式,营造“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研习的文化氛围。再次树立榜样的力量,听讲座、看视频、学先进,让“要我读”变成“我要读”,号召人人诵经典,事事向经典看齐。通过解放思想,让“国学经典之花”在学校播下了种子。
2.明确方向,让国学经典的幼苗茁壮成长
改善读书环境,创设读书氛围,让国学经典走进校园是我们国学教育的实施方向。但最初推广起来困难重重:部分老师的理论知识不过关;国学经典教学方面资料不足,内容不能与时俱进;学生缺少国学教育的成长环境;古诗词教育弱化等,都导致学生德育教育的缺失。尤其在农村小学,因地域和当前农村社会经济现状等因素,大量留守儿童家庭的教育简单粗放,仅仅停留在隔代照管、吃饭穿衣的水平上,甚至“手机陪伴”使大量少年儿童迷恋网络游戏,网络段子等代替了少儿读物。学生读书很少,对国学经典了解更少,更别提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长者先,幼者后。称尊长,勿呼名。”也更不懂“当师叙,勿违背”这些道理。因此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经不起挫折,担不起责任,在家中家长舍不得管,在学校老师不敢管。这一现象成为国学教育的“拦路虎”、“绊脚石”,也让国学教育难成气候。
配置图书资源,创建读书机制,为国学教育扎根校园保驾护航。为了让国学经典在基层学校顺利开展,广大老师相互奔走,寻求援助,动员家长,建立起了简单而实用的“图书走廊”“图书角”“图书交换屋”等,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亲近自己喜欢的书。并积极投身“文明校园”“美德家庭”“礼仪班级”建设活动,倡导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讲礼仪、诵经典,使国学经典在学校生根发芽。
3.创设氛围,让国学经典之花璀璨绽放
通过开展多种经典诵读活动,引领国学教育茁壮成长。我校以《弟子规》、《三字经》、《声律启蒙》和《百家姓》等经典读物为载体,开展的“晨诵——午读——周省”模式深受师生青睐。 “晨誦”不仅是老师的乐园,更是学生的沃土,老师绘声绘色地尽情诵读,学生津津有味地模仿,人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一展自己的诵读风采; “午读” 让学生逐人讲解自己了解的国学小故事,惟妙惟肖、兴味盎然; “周省”是国学教育的灵魂,借助这个平台,老师讲解《弟子规》、《三字经》、《声律启蒙》、《百家姓》,教授学生做人道理、行为礼仪等,学生通过“读、说、讲、演、感”将国学经典文化传承发扬,让国学教育之花在校园茁壮成长。还借助“经典诵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国学经典演讲比赛”、“国学经典成果展”等活动,使国学教育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大放异彩。读书卡,书签,旧报纸剪贴,课本剧展演等将国学教育推向高潮。让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国家之本乃传承,民族之本乃教育。作为一名基层教育者,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是职责所系、使命所在,只要牢牢抓住构建社义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旋律,结合实际,继承创新,国学经典之花将会永不凋零。
国学教育 传统文化缺失 传承 弘扬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8)26-0007-01
国学是国家文化的传承,是民族精神的灵魂,是国民教育的精髓。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学校作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如何做好国学文化教育,让学生接受国学文化的熏陶,沐浴国学经典,传承文化精髓,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
1.解放思想,将国学经典的种子撒进校园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基本定型期,以宽厚仁爱、忠诚孝悌、谦卑恭让为主要内容的国学经典,对于规范青少年学生日常言行、提高道德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其在广大青少年学生盲目过洋节、仿洋礼,刻意而浅表地倾洋的大背景下,让国学替代洋学意义非凡。例如:大多数学生知道平安夜、圣诞节,却不知道缔造新中国的伟人毛泽东的诞辰纪念日,也不知道中国传统节日及其来历。这给我们基层教育敲响了警钟,也引起了教育届、教育人的反思,如何弥补传统文化的缺失,成为整个社会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我校在国学教育推进过程中首先从理论上武装自己,将国学教育纳入日常教学内容之一,与语文、数学、英语、品德、法治等课程同安排、同部署,实现国学教育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真正把国学教育与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联系起来,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提高。其次拓展国学教育的阵地,动员教师向家长、学生宣传讲解国学教育的重要性,并初步形成学校国学教学模式,营造“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研习的文化氛围。再次树立榜样的力量,听讲座、看视频、学先进,让“要我读”变成“我要读”,号召人人诵经典,事事向经典看齐。通过解放思想,让“国学经典之花”在学校播下了种子。
2.明确方向,让国学经典的幼苗茁壮成长
改善读书环境,创设读书氛围,让国学经典走进校园是我们国学教育的实施方向。但最初推广起来困难重重:部分老师的理论知识不过关;国学经典教学方面资料不足,内容不能与时俱进;学生缺少国学教育的成长环境;古诗词教育弱化等,都导致学生德育教育的缺失。尤其在农村小学,因地域和当前农村社会经济现状等因素,大量留守儿童家庭的教育简单粗放,仅仅停留在隔代照管、吃饭穿衣的水平上,甚至“手机陪伴”使大量少年儿童迷恋网络游戏,网络段子等代替了少儿读物。学生读书很少,对国学经典了解更少,更别提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长者先,幼者后。称尊长,勿呼名。”也更不懂“当师叙,勿违背”这些道理。因此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经不起挫折,担不起责任,在家中家长舍不得管,在学校老师不敢管。这一现象成为国学教育的“拦路虎”、“绊脚石”,也让国学教育难成气候。
配置图书资源,创建读书机制,为国学教育扎根校园保驾护航。为了让国学经典在基层学校顺利开展,广大老师相互奔走,寻求援助,动员家长,建立起了简单而实用的“图书走廊”“图书角”“图书交换屋”等,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亲近自己喜欢的书。并积极投身“文明校园”“美德家庭”“礼仪班级”建设活动,倡导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讲礼仪、诵经典,使国学经典在学校生根发芽。
3.创设氛围,让国学经典之花璀璨绽放
通过开展多种经典诵读活动,引领国学教育茁壮成长。我校以《弟子规》、《三字经》、《声律启蒙》和《百家姓》等经典读物为载体,开展的“晨诵——午读——周省”模式深受师生青睐。 “晨誦”不仅是老师的乐园,更是学生的沃土,老师绘声绘色地尽情诵读,学生津津有味地模仿,人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一展自己的诵读风采; “午读” 让学生逐人讲解自己了解的国学小故事,惟妙惟肖、兴味盎然; “周省”是国学教育的灵魂,借助这个平台,老师讲解《弟子规》、《三字经》、《声律启蒙》、《百家姓》,教授学生做人道理、行为礼仪等,学生通过“读、说、讲、演、感”将国学经典文化传承发扬,让国学教育之花在校园茁壮成长。还借助“经典诵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国学经典演讲比赛”、“国学经典成果展”等活动,使国学教育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大放异彩。读书卡,书签,旧报纸剪贴,课本剧展演等将国学教育推向高潮。让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国家之本乃传承,民族之本乃教育。作为一名基层教育者,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是职责所系、使命所在,只要牢牢抓住构建社义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旋律,结合实际,继承创新,国学经典之花将会永不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