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高课堂教学,教师要认真备课,采取活的教法,转变观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课堂效益;提高;方法
我们经常听到效益这个词,在社会经济中,经济效益:是指以尽量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量多的经营成果,或者以同等的劳动耗费取得更多的经营成果。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和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进一步落实。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提高课堂效益不仅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也是中学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而我们老师经常谈论的课堂效益笔者认为应该是指在一节课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学会更多的解题方法和思路。
笔者是教授信息技术课的老师,结合自己的授课经验,认为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益有以下几种策略:
1 课前认真备课,提高课堂效益
老师一定要对教材前后章节理解透彻,知道本节课在本教材中承前启后的作用。理清上课的思路,为上好本节课制作辅助教学课件,甚至制作学习网站,发放有关学习资料等。
集体备课也是提高课堂效益的有效途径。“研讨出真知,研讨出效率。”新课程改革在倡导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也要求教师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发挥“集团效应”的优势。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内容广泛,变化快,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对于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刚刚起步的今天,教学中无现成的经验可循。仅凭个人经验,单兵作战,磨时间,耗体力,不能解决实质问题。只有加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智慧,共同研究,共同进步,抓好、抓牢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和效益。有鉴于此,当前集体备课在各地倍受青睐,并已成为学校教研活动中的“重头戏”和“亮点”。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离不开计算机、投影仪等硬件和教学软件的使用(有条件的学校可做到人手一机、多媒体网络教学)。课前对硬软件的准备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因此,教师在课前一定要认真地检查机器(教师机、学生机、网络设备等)的性能,确保机器设备能正常运转,所需软件都已安装并能正常运行,布置给学生的上机任务能在学生机上实现。设想如果很多学生上课时电脑是坏的,那么肯定无法提高课堂效率。
2 上课过程中,老师的严格要求,可以提高课堂效益
有些老师在匆匆讲解完知识点和布置完任务后就自己去网上聊天去了,根本不管学生是否会做,有没有认真在思考。老师认真的巡视指导,也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关键。这样老师才能知道学生掌握知识的薄弱点在哪里。如果老师本身懒散,学生更加没有上这堂课的激情了,更不要说和老师完成互动。
信息技术课与其他科目的课还有一点区别,老师要利用多媒体网络电子教室控制学生电脑进行演示。但有些老师认为多次控制广播会引起学生的抗议,其实在必要时用网络电子教室软件控制广播讲解重难点、易错点也是提高课堂效益必不可少的环节。当然,老师控制广播的时候要精讲,控制广播的时间点也要得当。
上课时,还要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就会用心去学习,这就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保障。
3 布置有趣且有价值的课堂任务,提高课堂效益
要使学生真正喜欢信息技术课,必须深挖教材,然后根据学情、根据教学内容,分别制定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好学”、“乐学”。
比如,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即教师利用电脑技术为学生提供生活中的某种情境,设计一个难度不大的问题,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点上,经过“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
一次,在讲授《Excel——电子表格的修饰》这节课时,我让学生自己设计课程表,课堂给了一份设计好的样品给大家看。并没有讲解修饰方法和步骤。经过学生之间的一番讨论,教师的适时点拨。同学们根据Word中学习的知识,都制作出了精美的课表。有的作品甚至比老师给出的样品更漂亮。我把大家设计的课程表打印出来让他们贴在了文具盒里,学生们非常的高兴。
还可以采用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布置课堂任务。比如笔者在讲授引导层动画制作时,与地理知识有机结合,让学生制作地球围绕太阳运动这样一个动画,学生很感兴趣。并提出了很多的问题进行探讨,比如:在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过程中,还有自转要如何制作等。最后,这节课不仅要完成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还让学生巩固复习了其他课程的知识,很好的提高了课堂效益。
4 引入竞赛机制。提高课堂效益
笔者在听一堂公开课时看到,教师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竞赛的办法完成任务,哪个小组获胜就能得到奖励品。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最后任务都完成得非常好。课堂引入竞赛机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分层教学,提高课堂效益
笔者在自己平时上课时,通常围绕一个教学内容,布置多个任务,并制作一些任务学习资料,随任务发给学生。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借助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来完成简单的任务制作,能力强的学生也可以借助学习资料来完成拓展任务的制作。这样采取分层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益,再也没有“好生没事做。差生做不完”的局面了。
6 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课堂效益
及时的反馈,科学的评价,有助于学生了解自身信息技术掌握的程度,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明确努力的方向,促进教与学的共同提高。
但是,与其他学科相比,因为信息技术课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结果等方面都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并且信息技术的评价过程较长,评价的题目和方法也是较早公布的,如果仅仅依靠期末一次纸笔测试考查学生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显然难以适应信息技术教与学的需要。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把评价的重心放在了平时,即分章节、分阶段进行评价。例如,在学习有关word方面的知识点之后,为了及时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笔者从语文教师那里拿来一篇学生的优秀习作,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自己编排这一篇文档。学生完成操作任务之后,先由小组的同学进行评价,教师在综合学生的意见之后,最后给予该生相应的结论性等级评价。
在这样的考核评价过程中,体现的不仅仅是考核评价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学习的过程,加强了师生的交流,发挥了团体的作用,让学生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自身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还使教师能够全面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以此作为制订下一步教学计划的依据。
提高信息技术课课堂效益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总结经验。让学生在课堂45分钟能完成的尽量不带出课堂去做,让学生真正减负。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课堂效益;提高;方法
我们经常听到效益这个词,在社会经济中,经济效益:是指以尽量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量多的经营成果,或者以同等的劳动耗费取得更多的经营成果。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和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进一步落实。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提高课堂效益不仅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也是中学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而我们老师经常谈论的课堂效益笔者认为应该是指在一节课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学会更多的解题方法和思路。
笔者是教授信息技术课的老师,结合自己的授课经验,认为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益有以下几种策略:
1 课前认真备课,提高课堂效益
老师一定要对教材前后章节理解透彻,知道本节课在本教材中承前启后的作用。理清上课的思路,为上好本节课制作辅助教学课件,甚至制作学习网站,发放有关学习资料等。
集体备课也是提高课堂效益的有效途径。“研讨出真知,研讨出效率。”新课程改革在倡导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也要求教师合作探究,形成研讨氛围。发挥“集团效应”的优势。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内容广泛,变化快,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对于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刚刚起步的今天,教学中无现成的经验可循。仅凭个人经验,单兵作战,磨时间,耗体力,不能解决实质问题。只有加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智慧,共同研究,共同进步,抓好、抓牢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和效益。有鉴于此,当前集体备课在各地倍受青睐,并已成为学校教研活动中的“重头戏”和“亮点”。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离不开计算机、投影仪等硬件和教学软件的使用(有条件的学校可做到人手一机、多媒体网络教学)。课前对硬软件的准备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因此,教师在课前一定要认真地检查机器(教师机、学生机、网络设备等)的性能,确保机器设备能正常运转,所需软件都已安装并能正常运行,布置给学生的上机任务能在学生机上实现。设想如果很多学生上课时电脑是坏的,那么肯定无法提高课堂效率。
2 上课过程中,老师的严格要求,可以提高课堂效益
有些老师在匆匆讲解完知识点和布置完任务后就自己去网上聊天去了,根本不管学生是否会做,有没有认真在思考。老师认真的巡视指导,也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关键。这样老师才能知道学生掌握知识的薄弱点在哪里。如果老师本身懒散,学生更加没有上这堂课的激情了,更不要说和老师完成互动。
信息技术课与其他科目的课还有一点区别,老师要利用多媒体网络电子教室控制学生电脑进行演示。但有些老师认为多次控制广播会引起学生的抗议,其实在必要时用网络电子教室软件控制广播讲解重难点、易错点也是提高课堂效益必不可少的环节。当然,老师控制广播的时候要精讲,控制广播的时间点也要得当。
上课时,还要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就会用心去学习,这就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保障。
3 布置有趣且有价值的课堂任务,提高课堂效益
要使学生真正喜欢信息技术课,必须深挖教材,然后根据学情、根据教学内容,分别制定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好学”、“乐学”。
比如,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即教师利用电脑技术为学生提供生活中的某种情境,设计一个难度不大的问题,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点上,经过“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
一次,在讲授《Excel——电子表格的修饰》这节课时,我让学生自己设计课程表,课堂给了一份设计好的样品给大家看。并没有讲解修饰方法和步骤。经过学生之间的一番讨论,教师的适时点拨。同学们根据Word中学习的知识,都制作出了精美的课表。有的作品甚至比老师给出的样品更漂亮。我把大家设计的课程表打印出来让他们贴在了文具盒里,学生们非常的高兴。
还可以采用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布置课堂任务。比如笔者在讲授引导层动画制作时,与地理知识有机结合,让学生制作地球围绕太阳运动这样一个动画,学生很感兴趣。并提出了很多的问题进行探讨,比如:在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过程中,还有自转要如何制作等。最后,这节课不仅要完成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还让学生巩固复习了其他课程的知识,很好的提高了课堂效益。
4 引入竞赛机制。提高课堂效益
笔者在听一堂公开课时看到,教师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竞赛的办法完成任务,哪个小组获胜就能得到奖励品。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最后任务都完成得非常好。课堂引入竞赛机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分层教学,提高课堂效益
笔者在自己平时上课时,通常围绕一个教学内容,布置多个任务,并制作一些任务学习资料,随任务发给学生。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借助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来完成简单的任务制作,能力强的学生也可以借助学习资料来完成拓展任务的制作。这样采取分层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益,再也没有“好生没事做。差生做不完”的局面了。
6 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课堂效益
及时的反馈,科学的评价,有助于学生了解自身信息技术掌握的程度,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明确努力的方向,促进教与学的共同提高。
但是,与其他学科相比,因为信息技术课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结果等方面都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并且信息技术的评价过程较长,评价的题目和方法也是较早公布的,如果仅仅依靠期末一次纸笔测试考查学生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显然难以适应信息技术教与学的需要。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把评价的重心放在了平时,即分章节、分阶段进行评价。例如,在学习有关word方面的知识点之后,为了及时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笔者从语文教师那里拿来一篇学生的优秀习作,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自己编排这一篇文档。学生完成操作任务之后,先由小组的同学进行评价,教师在综合学生的意见之后,最后给予该生相应的结论性等级评价。
在这样的考核评价过程中,体现的不仅仅是考核评价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学习的过程,加强了师生的交流,发挥了团体的作用,让学生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自身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还使教师能够全面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以此作为制订下一步教学计划的依据。
提高信息技术课课堂效益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总结经验。让学生在课堂45分钟能完成的尽量不带出课堂去做,让学生真正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