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归来者的诗与第三代诗歌的变革
这一时期的南京诗歌创作异常丰富,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诗人。而且南京地域文化的滋养,推动了第三代诗歌的变革,使这一时期南京的诗歌创作成为当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时间上看,这一时期的诗歌可划分为两个阶段:恢复发展期和创新期。1976年至1984年为恢复发展期,化铁、赵瑞蕻、高加索、丁芒、文丙、沙白、杨苡、叶庆瑞等一批诗人复出。经过对“文革”的短暂控诉后,他们逐渐摆脱了公共性的、集体化的情绪抒发和精神回望,开始各自寻找独特的创作基地,书写自我的性灵,创作了许多出色的山水诗、田园诗、风物诗、儿童诗、乡土诗、散文诗、军旅诗等,丰富了南京诗坛。1984年至1992年是创新期,老一辈诗人继续贡献自己的优秀作品,韩东、小君、小海、于小玮、海波、叶辉等青年诗人也迅速崛起,成为诗坛变革与诗歌转型演进的中坚力量,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
各年龄层的诗人群体不断涌现。老一辈诗人重新焕发出浓郁的诗情,高加索、贺东久、化铁、徐明德、孙成惠、赵瑞蕻、臧云远、叶庆瑞、王德安、孙友田、黄东成、吴野、邓海南、忆明珠等诗人或叙述苦痛往事,或抒发积郁情感;文字或朴实,或灵动;内容涉及个人遭遇、社会变迁、山水田园、生命思索等,为南京诗歌的复兴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刘国尧的诗集《山丹又红了》既注重诗歌形式的构筑又有真情实感,感染力十足。高加索复出后发表了《泪花吟》《秋天里的春天》等作品,深受读者好评。嵇亦工《新战友之歌》等诗作深情抒发了对军人的致敬与赞美之情。贺东久的《恐惧》《唯一》等诗作颇具哲理意味。徐明德的《迷舟》《我站了一千公里》等从生活中攫取与提炼典型情境,诗情充沛、节奏鲜明。文丙《迟熟的高粱》等乡土诗、儿童诗别具一格。
1984年前后,以韩东、于坚、朱文、刘立杆、于小玮、吕德安等为代表,“他们”诗群作为第三代诗群的中坚力量成立于南京,有力地推动了“朦胧诗”之后的当代诗歌变革。“他们”诗群的《山民》《有关大雁塔》《温柔的部分》《尚义街六号》《纸梯》《可以吹过草地的风》《必须弯腰拔草到午后》等诗作都是极为精彩的作品,在当代诗坛占有重要地位。除了“他们文学社”,南京还出现了其他重要的青年诗歌群体,成为第三代诗歌团体的中坚力量。“日常主义”诗群成立于1983年,与“他们”诗群交相辉映,在诗坛产生了一定影响。成员有海波、叶辉、祝龙、林中立、亦兵、海涛、马亦军等,有作品结集《路轨》。代表作有叶辉《难以回头的现象》、祝龙《对话》、林中立《评价》、亦兵《背景》等。“超感觉诗”团体成立于1982年,成员有常征、王一民、樊迅、陈飙、马巧令、姚永宁、张启龙,有油印诗刊《超感觉诗》,代表作有川流《猎熊者》、姚渡《清明》等。“阐释主义”诗群成立于1983年,成员有陈建、糜志强、刑国富、王玉炳、祁冠宇、杨云宁,代表性作品有杨云宁《其它,及其它的》、糜志强《秋之吟》等。社团自编诗集有《无心集》《魂是风》等,另有自办诗歌刊物《东方潮》。“新口语”诗群成立于1985年,成员有赵刚、朱春鹤,诗歌作品集结有铅印本《诗集》,代表作有赵刚《祖宗》、朱春鹤《下午》等。“呼吸诗”团体成立于1985年,成员有盲人(茹础耕)、贝贝(贡文海)、月斧(王干)、岸海(段岸海)、南岛 (张兆华),代表作有月斧《失题》、贝贝《默许》,诗歌作品结集有铅印本《青春的白鸽》、油印诗刊《我们》。“色彩诗”团体成立于1985年,成员有王彬彬、張晓梅、王全红、蔡飞、静静等,代表作有王彬彬《日子》、静静《声色对峙》等。“东方人”诗群成立于1986年,成员有柯江、闲梦、也耕、林林、晓阳等,代表性作品有闲梦《尴尬》、柯江《孤独》等,并有自办诗报《白帆》。可以说,南京以其自由多元的创作环境和勇于创新的人文精神,孕育了许多青年诗歌创作团体,使他们创作出了许多颇具探索意义的作品,亦使南京诗歌产生了全国性影响。
二、散文队伍的壮大与文体意识恢复
经历短暂的恢复期后,南京散文创作迎来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南京散文创作队伍不断壮大,散文家的文体意识得以恢复。南京作家们充分发挥散文包罗万象的形式特点,调动个人的才情,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散文作品。这其中既有对个人经历的回顾与思考,又有对世事、风物、乡土的描绘。从散文类型来说,回忆散文、乡土田园散文(游记)占据中心地位,报告文学和杂感也取得不俗成绩。复出的老一辈作家纷纷从牛棚、工厂、农村走出来,重新回到文坛,面对痛苦的过往,开始了对悲剧性历史的控诉和对往事的深情回顾,创作了大量回忆性散文。蒋元椿与魏玉翠《钟山风雨起苍黄》、陈白尘《哭翔鹤》《云梦断忆》、高晓声《摆渡》、章品镇《花木丛中人常在》、艾煊《湖上的梦》、海笑《春夜苦闹思银杏》、叶志诚《忆方之》、丁芒《老柳犹飞三月絮》、姜滇《窗前有棵石榴树》、高峰《新枝绿且艳》、苏叶《能不忆江南》、忆明珠《表姑》、魏毓庆《秦淮月·春蚕篇》等作品精彩纷呈。其中,陈白尘的回忆散文集《云梦断忆》作为南京当代散文的优秀代表,开创了记忆散文、文革叙事的另一种形态,具有典范意义。
表现山水田园、乡土风物的游记散文是与回忆性散文并存的另一种散文类型。作家多以寄情山水、流连于地方风情来表现历史、社会的变迁,隐喻个人的价值取向,塑造一种理想人格或精神品质,抒发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以南京为背景的游记写景散文是此期南京散文的一大特色,作家沉浸在南京的山水城林、古物风情之中,寄托着对南京的沧桑巨变的感慨及对这座城市与自我互渗关系的深情回顾。程千帆《玄武湖忆旧》、梅汝恺《石城花树》、忆明珠《鸡鸣寺》、赵瑞蕻《秦淮河上的遐思》、魏毓庆《枝带晋时春》、丁家桐《秦淮百姓家》、梁晴《魁光阁小憩》、黄蓓佳《樱花大道》、薛冰《从周处台到芥子园》、黄裳《秦淮拾梦记》、姜滇《桃云》、王德安《秦淮河边拾瓷乐》等散文写南京的各色建筑、景色、文物,让人读来兴味盎然。此外,凤章的散文集《蔷薇河风情》、赵翼如《家乡的阁楼》等,也都是较出色的散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