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时代为很多行业领域都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也为一些新兴领域提供了成长平台。在信息时代,视觉文化逐渐形成,而信息素养逐渐成为当代人必须要具备的一种素养。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不断提高,在教育领域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已成为我国教育领域发展的必然的趋势。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可基于视觉素养视角,引入多样性的教学视觉要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理解。
关键词:小学语文;视觉素养;教学应用
前言:
著名的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言,世界对于人来说只是一系列的图景。信息时代背景下,大众每天都在接收着碎片化的信息,这些信息很多是以图片为载体的。可以说信息时代推动了读图时代的形成。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读图时代的优势,借助信息技术教材插图,巧妙的调整教学结构,全方位为学生呈现视觉元素,借此加深学生的学习理解,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助于学生视觉素养的发展。
一、巧妙媒体导入,创设情境
著名的心理学家斯佩里曾经提出过左右脑分工理论。其通过割裂大脑实验,证明人虽然有两个大脑,但左右脑的分工并不均等。换言之,其认为,左脑有左脑的任务,右脑有右脑的优势。比如,左脑一般会负责逻辑性、理性较强的工作。例如语言分析、逻辑分析等等。而右脑会负责抽象、性感性较强的工作,例如身体协调、视觉分配、知觉分配与形象记忆等。左右脑的有效融合,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大脑,用于人体。而其所提出的这一理论,也恰好验证了人类大脑是可以利用不同方式处理信息的,人类的大脑是可以提供图像化机能的。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可以基于视觉素养这一视角,带领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力。在现代社会,网络技术不断发展,逐渐融入我国教育领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有效的帮助。而在视觉素养教育理念的前提下,教师则可借助网络导入教学内容,创建多样化的教学情景,借此激发学生的大脑,使之左右脑达到平衡发育状态,进一步打造全新教育体系。
例如,在讲解《赵州桥》这篇文章时,虽然文章中详细的为学生介绍了赵州桥,甚至详细地描述了赵州桥桥体的特点。但是小学生的思维能力相对偏低,透过干巴巴的文字,他们很难在脑海中构建相关的场景,也很难体会到赵州桥所传递出的古人智慧与内在情感。如何让学生站在本质角度上,更好的理解这篇文章的价值,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所以,在教学导入阶段,教师可利用网络技术,提前下载与赵州桥有关的视频或图片,作为拓展性资源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可以更好的体会文章中的文字描述,在视觉刺激的状态下,更加真实的感受到赵州桥的整体形象。在这一前提下,展开课文教学,所形成的效果必然会事半功倍。
又或者,在讲解《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与抗日战争有关的视频选段。用直观的视频画像冲击学生的视觉,撞击学生的心理,使之更好的体会狼牙山五壮士身上的精神。
总体来说,媒体导入这一教学方法可有效填补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在传递视觉素养的状态下,让学生与文字形成交融状态,更好的加深学生的理解,挖掘学生的视觉与情感,为深度学习提供有效支撑[1]。
二、注重教材插图,深化理解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应用视觉素养,带领学生展开学习活动,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文本理解,促使其可以快速的融入文本氛围,达到深层次的学习状态。
结合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分析来看,在很多文章旁边都有与文本内容有关的插图,而这些插图自然也可作为视觉素养传递的重要载体。
例如,在讲解《小蜗牛》这篇文章时,通过观察教师可以发现,在这篇文章中一共包含4幅图片。分别对应着春天、夏天、秋天以及冬天。而在每一幅图片附近,所对应的都是文章主人公小蜗牛所处的季节。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不带领学生阅读文本内容,而是鼓励学生观察教材上的插画,引导其分析,这4张插画分别对应着什么样的季节,在这4张插画里有哪些景色、哪些物品呢。通过简单的观察,学生很容易就会找到正确的答案。例如,在春天的插画里,有即将要发芽的绿树;在夏天的插画里,有大大的草莓;在秋天的插画里,有满地落叶和饱满的蘑菇;在冬天的插画里,有皑皑的白雪。通过这一方式,有效奠定学生的学习基础,激发其对于自然的向往与亲近意识。之后,教师可按照常规教学,引入文本內容并与插画一一对应,带领学生了解其中的生字生词。这一方式既有效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所形成的局限,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视觉解读能力的提高[2]。
在语文课堂上,应用视觉素养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培养学生的图画解读能力,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例如,在讲解《青蛙写诗》时,教师依旧可以借助教材插图。通过对应性的插图,让学生了解逗号、句号、省略号。但是通过插图,学生只能够看到小蝌蚪、水泡泡以及连成串的小水珠。此时,教师需要对其进一步的细化,在黑板上画出逗号、句号、省略号,然后再鼓励学生结合客观的符号,对应文中的描述以及插图中的形象,以此清晰的加深学生的知识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视觉素养及感性素养。
综合来说,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巧妙利用插图,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直观意识及想象能力的优势,也可让学生在视觉感知的状态下,进一步加强对于知识的理解记忆,提高个人语用能力。
结论:
综上所述,在现代教育工作中,应用视觉素养已成为教师必须要掌握的一种技能。作为学生在课堂上的引导者,教师必须要加强自身的学科意识与敏锐能力,能够及时意识到现代社会的教育需求,紧跟时代教育脚步,利用多媒体设备,创建视觉情景;利用教材插图,深化学生视觉理解,巩固学生学习效果,在全面视觉素养教育体系下,强化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杨勤.视觉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教育观察,2018,10(03):108-109+128.
[2]李二猛.浅谈视觉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7(02):64-65.
关键词:小学语文;视觉素养;教学应用
前言:
著名的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言,世界对于人来说只是一系列的图景。信息时代背景下,大众每天都在接收着碎片化的信息,这些信息很多是以图片为载体的。可以说信息时代推动了读图时代的形成。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读图时代的优势,借助信息技术教材插图,巧妙的调整教学结构,全方位为学生呈现视觉元素,借此加深学生的学习理解,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助于学生视觉素养的发展。
一、巧妙媒体导入,创设情境
著名的心理学家斯佩里曾经提出过左右脑分工理论。其通过割裂大脑实验,证明人虽然有两个大脑,但左右脑的分工并不均等。换言之,其认为,左脑有左脑的任务,右脑有右脑的优势。比如,左脑一般会负责逻辑性、理性较强的工作。例如语言分析、逻辑分析等等。而右脑会负责抽象、性感性较强的工作,例如身体协调、视觉分配、知觉分配与形象记忆等。左右脑的有效融合,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大脑,用于人体。而其所提出的这一理论,也恰好验证了人类大脑是可以利用不同方式处理信息的,人类的大脑是可以提供图像化机能的。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可以基于视觉素养这一视角,带领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力。在现代社会,网络技术不断发展,逐渐融入我国教育领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有效的帮助。而在视觉素养教育理念的前提下,教师则可借助网络导入教学内容,创建多样化的教学情景,借此激发学生的大脑,使之左右脑达到平衡发育状态,进一步打造全新教育体系。
例如,在讲解《赵州桥》这篇文章时,虽然文章中详细的为学生介绍了赵州桥,甚至详细地描述了赵州桥桥体的特点。但是小学生的思维能力相对偏低,透过干巴巴的文字,他们很难在脑海中构建相关的场景,也很难体会到赵州桥所传递出的古人智慧与内在情感。如何让学生站在本质角度上,更好的理解这篇文章的价值,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所以,在教学导入阶段,教师可利用网络技术,提前下载与赵州桥有关的视频或图片,作为拓展性资源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可以更好的体会文章中的文字描述,在视觉刺激的状态下,更加真实的感受到赵州桥的整体形象。在这一前提下,展开课文教学,所形成的效果必然会事半功倍。
又或者,在讲解《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与抗日战争有关的视频选段。用直观的视频画像冲击学生的视觉,撞击学生的心理,使之更好的体会狼牙山五壮士身上的精神。
总体来说,媒体导入这一教学方法可有效填补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在传递视觉素养的状态下,让学生与文字形成交融状态,更好的加深学生的理解,挖掘学生的视觉与情感,为深度学习提供有效支撑[1]。
二、注重教材插图,深化理解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应用视觉素养,带领学生展开学习活动,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文本理解,促使其可以快速的融入文本氛围,达到深层次的学习状态。
结合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分析来看,在很多文章旁边都有与文本内容有关的插图,而这些插图自然也可作为视觉素养传递的重要载体。
例如,在讲解《小蜗牛》这篇文章时,通过观察教师可以发现,在这篇文章中一共包含4幅图片。分别对应着春天、夏天、秋天以及冬天。而在每一幅图片附近,所对应的都是文章主人公小蜗牛所处的季节。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不带领学生阅读文本内容,而是鼓励学生观察教材上的插画,引导其分析,这4张插画分别对应着什么样的季节,在这4张插画里有哪些景色、哪些物品呢。通过简单的观察,学生很容易就会找到正确的答案。例如,在春天的插画里,有即将要发芽的绿树;在夏天的插画里,有大大的草莓;在秋天的插画里,有满地落叶和饱满的蘑菇;在冬天的插画里,有皑皑的白雪。通过这一方式,有效奠定学生的学习基础,激发其对于自然的向往与亲近意识。之后,教师可按照常规教学,引入文本內容并与插画一一对应,带领学生了解其中的生字生词。这一方式既有效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所形成的局限,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视觉解读能力的提高[2]。
在语文课堂上,应用视觉素养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培养学生的图画解读能力,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例如,在讲解《青蛙写诗》时,教师依旧可以借助教材插图。通过对应性的插图,让学生了解逗号、句号、省略号。但是通过插图,学生只能够看到小蝌蚪、水泡泡以及连成串的小水珠。此时,教师需要对其进一步的细化,在黑板上画出逗号、句号、省略号,然后再鼓励学生结合客观的符号,对应文中的描述以及插图中的形象,以此清晰的加深学生的知识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视觉素养及感性素养。
综合来说,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巧妙利用插图,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直观意识及想象能力的优势,也可让学生在视觉感知的状态下,进一步加强对于知识的理解记忆,提高个人语用能力。
结论:
综上所述,在现代教育工作中,应用视觉素养已成为教师必须要掌握的一种技能。作为学生在课堂上的引导者,教师必须要加强自身的学科意识与敏锐能力,能够及时意识到现代社会的教育需求,紧跟时代教育脚步,利用多媒体设备,创建视觉情景;利用教材插图,深化学生视觉理解,巩固学生学习效果,在全面视觉素养教育体系下,强化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杨勤.视觉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教育观察,2018,10(03):108-109+128.
[2]李二猛.浅谈视觉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7(02):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