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为学生终身体育服务,那么就要认真研究“接受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接受体育,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价值观,才能真正形成达成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
关键词:体育教学接受理论主体意识培养
学生为什么喜欢参加体育活动但却不喜欢上体育课?为什么走出校门后,绝大多数学生会与体育运动“再见”?这既有社会原因,也有学生个人因素,而更重要的是在体育教育中,学生的主体体育意识与接受理论的契合问题。
一、接受理论
“接受理论”原本是20世纪60、70年代诞生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流派。德国康斯坦茨学派观点:应在作家、作品和读者三维时空中研究文学,而且着重突出读者的接受意识和再创造在实现文学价值中的地位与作用。他们认为:文学作品包括两极:一是具有未定性的文学文本;一是读者阅读过程的具体化。意思就是说,文学本文只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定完成的图示结构,它的存在意义和价值要靠读者通过阅读对之具体化。这一阐释将读者放在了决定文学价值的重要地位。只有读者期待视野与文学本文的“视野融合”,才能谈得上接受。
体育教育追求的核心是让学生接受体育,形成终身体育价值观;只有学生的体育期待与体育运动的“视野融合”,学生在接受体育过程中,理性上的价值参与和非理性上的情感参与才会贯穿学练全过程。
二、学生主体意识价值观
在传统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的制约下,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受到时空限制,课堂上“教师思维”主宰着“课堂思维”。
中学的体育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到体育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身体活动过程中,通过反映、选择、整合、内化等环节,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主体体育意识,并转化为一种积极参与的行为方式。因此,要使学生接受体育,必须突出体育价值感知、理解和情感体验。
1.学生的内在需要
每一个人的内在需要是以他的价值观来确定的。从学生体育学习的价值观看,男生多着眼于强、健、力的运动项目,女生则多喜欢参加美、健、柔运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喜欢足球运动的学生,他在学习动作或练习时,就不会感到枯燥。由于内在驱动是具有自己直接需要的学习,即使与有当前运动不相符合的心理定势,他也会保持高度的学习注意,他们的潜能会得到开发,自我价值的趋向与努力的程度会成正比。
2.学生的心理需要层次
学生的体育需要是有层次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一个从生理的、情绪的、心理的、自我实现的渐进过程。我们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的体育价值观不断地上升。也就是说,当学生体育需要层次越高时,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就越浓,学习效益也就越深远。体育运动的特征创造了良好的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成人、学生与社会交互的途径。
3.潜在的互动因素
当然,也还有一些潜在的互动因素,会影响学生的投入数量与主体意识价值观。如学校或社会上良好的场馆设施,较多的室内羽毛球场、乒乓球馆、网球场地等,也能增加学生参与的数量。也就说明,学校应不断完善体育场地设施。二是学生与学生、班与班、校与社会间的比赛,也会增加互动的氛围和效果。如学校足球赛、乒乓球赛、健身操表演、综合性运动会等。三是要为不同体育水平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体育竞赛的机会。如改单一的田径运动会为综合性运动会,增设学生喜欢的球类、素质类运动项目,给学生人人参与运动会的机会等。
三、开放式的体育教学
1.学习内容的自主性
中学生都具有一定的体育学习基础与潜能,当他们选择了自己喜好的运动项目后,就能具有解决问题的自我需要。当学生把爱好的足球与健身目的建立起了联系之后,足球就变成了他稳固的、健康的联结。从教学角度来讲,强化了这一联结,就加强了他对体育的正确观念;今后他走入社会后,只要想到健康锻炼,他就会想到去打足球。
所以,体育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运动项目选择时,一是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运动选项;二是要科学指导每一个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特点与爱好,选择适应自己的运动项目;三是要启发学生考虑将来的环境、条件与发展,每人形成2~3个优势运动特长。让学生做到体育学练的过程,就是自我实现的过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
2.教学手段的开放性
课程改革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力培养学生在今后人生道路上可以更好地不断学习和持续发展的素质。当学生能进行发现与解决问题的学习,学习积极性就会提高,学习印象就会深刻,技术掌握会更加牢固,心理状态会更加愉悦,而且会将这种良好的状态带到终身的体育健身中去。
传统的讲解与示范、分解与综合、游戏等教学方法,是几十年总结出来的体育课基本的教学方法;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是开放性的、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学习方式,我们只要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的学习方式有机整合,就能启发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感觉自己智慧的力量,获得发现问题的喜悦感,解决问题的挑战欲,体验创造的乐趣所在,成就一种征服命题的快感。从而有效地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3.评价方法的激励性
评价是一条撬动学生全面发展的无形杠杆,对学生正、负反馈都会促使他们的成功。学生获得体育学习成功的情感体验,会增加进一步尝试的信心,获得失败的体验会使他感觉到问题的所在。
所以,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要真正体现评价的反馈、调节和激励功能。评价方案的选择,一是要考虑到学生和老师能较好地进行操作。二是要把隐性课程的学习态度、情感意志、探究能力、交往能力等心理、社会适应方面的能力,提升到显性层面。三是要能激励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提高锻炼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为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了有利的契机。只要广大体育教师结合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引入“接受理论”,深入研究、身同感受,积极实践。让学生的体育期待与体育运动的“视野融合”,必将使学生接受体育,形成终身体育价值观,和促进体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责任编辑:梁天梅)
关键词:体育教学接受理论主体意识培养
学生为什么喜欢参加体育活动但却不喜欢上体育课?为什么走出校门后,绝大多数学生会与体育运动“再见”?这既有社会原因,也有学生个人因素,而更重要的是在体育教育中,学生的主体体育意识与接受理论的契合问题。
一、接受理论
“接受理论”原本是20世纪60、70年代诞生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流派。德国康斯坦茨学派观点:应在作家、作品和读者三维时空中研究文学,而且着重突出读者的接受意识和再创造在实现文学价值中的地位与作用。他们认为:文学作品包括两极:一是具有未定性的文学文本;一是读者阅读过程的具体化。意思就是说,文学本文只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定完成的图示结构,它的存在意义和价值要靠读者通过阅读对之具体化。这一阐释将读者放在了决定文学价值的重要地位。只有读者期待视野与文学本文的“视野融合”,才能谈得上接受。
体育教育追求的核心是让学生接受体育,形成终身体育价值观;只有学生的体育期待与体育运动的“视野融合”,学生在接受体育过程中,理性上的价值参与和非理性上的情感参与才会贯穿学练全过程。
二、学生主体意识价值观
在传统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的制约下,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受到时空限制,课堂上“教师思维”主宰着“课堂思维”。
中学的体育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到体育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身体活动过程中,通过反映、选择、整合、内化等环节,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主体体育意识,并转化为一种积极参与的行为方式。因此,要使学生接受体育,必须突出体育价值感知、理解和情感体验。
1.学生的内在需要
每一个人的内在需要是以他的价值观来确定的。从学生体育学习的价值观看,男生多着眼于强、健、力的运动项目,女生则多喜欢参加美、健、柔运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喜欢足球运动的学生,他在学习动作或练习时,就不会感到枯燥。由于内在驱动是具有自己直接需要的学习,即使与有当前运动不相符合的心理定势,他也会保持高度的学习注意,他们的潜能会得到开发,自我价值的趋向与努力的程度会成正比。
2.学生的心理需要层次
学生的体育需要是有层次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一个从生理的、情绪的、心理的、自我实现的渐进过程。我们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的体育价值观不断地上升。也就是说,当学生体育需要层次越高时,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就越浓,学习效益也就越深远。体育运动的特征创造了良好的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成人、学生与社会交互的途径。
3.潜在的互动因素
当然,也还有一些潜在的互动因素,会影响学生的投入数量与主体意识价值观。如学校或社会上良好的场馆设施,较多的室内羽毛球场、乒乓球馆、网球场地等,也能增加学生参与的数量。也就说明,学校应不断完善体育场地设施。二是学生与学生、班与班、校与社会间的比赛,也会增加互动的氛围和效果。如学校足球赛、乒乓球赛、健身操表演、综合性运动会等。三是要为不同体育水平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体育竞赛的机会。如改单一的田径运动会为综合性运动会,增设学生喜欢的球类、素质类运动项目,给学生人人参与运动会的机会等。
三、开放式的体育教学
1.学习内容的自主性
中学生都具有一定的体育学习基础与潜能,当他们选择了自己喜好的运动项目后,就能具有解决问题的自我需要。当学生把爱好的足球与健身目的建立起了联系之后,足球就变成了他稳固的、健康的联结。从教学角度来讲,强化了这一联结,就加强了他对体育的正确观念;今后他走入社会后,只要想到健康锻炼,他就会想到去打足球。
所以,体育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运动项目选择时,一是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运动选项;二是要科学指导每一个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特点与爱好,选择适应自己的运动项目;三是要启发学生考虑将来的环境、条件与发展,每人形成2~3个优势运动特长。让学生做到体育学练的过程,就是自我实现的过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
2.教学手段的开放性
课程改革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力培养学生在今后人生道路上可以更好地不断学习和持续发展的素质。当学生能进行发现与解决问题的学习,学习积极性就会提高,学习印象就会深刻,技术掌握会更加牢固,心理状态会更加愉悦,而且会将这种良好的状态带到终身的体育健身中去。
传统的讲解与示范、分解与综合、游戏等教学方法,是几十年总结出来的体育课基本的教学方法;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是开放性的、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学习方式,我们只要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的学习方式有机整合,就能启发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感觉自己智慧的力量,获得发现问题的喜悦感,解决问题的挑战欲,体验创造的乐趣所在,成就一种征服命题的快感。从而有效地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3.评价方法的激励性
评价是一条撬动学生全面发展的无形杠杆,对学生正、负反馈都会促使他们的成功。学生获得体育学习成功的情感体验,会增加进一步尝试的信心,获得失败的体验会使他感觉到问题的所在。
所以,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要真正体现评价的反馈、调节和激励功能。评价方案的选择,一是要考虑到学生和老师能较好地进行操作。二是要把隐性课程的学习态度、情感意志、探究能力、交往能力等心理、社会适应方面的能力,提升到显性层面。三是要能激励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提高锻炼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为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了有利的契机。只要广大体育教师结合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引入“接受理论”,深入研究、身同感受,积极实践。让学生的体育期待与体育运动的“视野融合”,必将使学生接受体育,形成终身体育价值观,和促进体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责任编辑:梁天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