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人学之维?

来源 :教育探索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inbow09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借助马克思人学理论的睿智和深邃,在分析了高职院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观、内容观、方法观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弊端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相应的新举措,从而为建构出新形势下的一种以“生成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宗旨的本真的属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思路。
  关键词:马克思人学;高职院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s'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u Rui-ying
  ( Huaqiao university; Fujian electric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362000, China )
  Abstract: to pick the Marxist Human Science's wisdom and profound,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ing malpractices in the target concept , content concept, method concept ,subject and object concept , and the value concept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s'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so as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thought for constructing a 'free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an' as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of authentic hum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 theory and practice.
  Key words: Marxist Human Scienc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一、引言
  在当下的中国,随着工具理性的普遍张扬,急于追赶现代文明以及建设市场经济所引发的对功利的巨大渴求,加之历史上“人”的理念的缺失等,导致人们对科学的盲目崇拜及社会价值的迷失,而高职院校作为社会与时代的一分子,当然很难完全排除现实环境的功利思想对自己的不利影响,为此出现了部分学生片面追求实用技能和求职资格,而忽视了教育多元价值和人文精神的趋势。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阶级性,对人本身、人存在的意义价值及其自我完善的问题进行积极认真的思索,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个性,围绕他们如何成人、成才而进行“真、善、美”基本维度的教育。
  而马克思人学思想作为一门从整体上左右人的存在、人性、人的本质、人的活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生价值、人生目的、人生道路等基本原则的学问,无疑为我们科学地认识人、做好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方法论基础。为此,借助马克思人学理论的睿智和深邃,在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忽视人或对人片面性理解的批判性反思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中诸多重大问题进行人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及价值观的指导和统摄,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人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入之生成的过程,从而为建构出新形势下的一种以“生成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宗旨的本真的属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思路,无疑是一个必须如此的选择。而把这一思想自觉地贯彻、融入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必将会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带来重大的变革。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人学理论的背离
  1.在本质观上,过于强调人的“共性”,忽视甚至抹杀人的丰富多彩的“个性”
  人的本质问题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基础,它决定了人学基本内容及解决其他人学问题的框架。而马克思人学思想的科学性就在于对人的本质理解的科学性。马克思结合社会现实,在对传统人学理论批判反思的基础上,对人的本质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而由于社会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要从社会生活本身即从实践的角度去理解人的本质。这样,马克思主义人学就突破了传统的思维方式,真正实现了从实践出发去理解人,实现了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的根本转变,这就科学地解决了对人的理解问题。因此,用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界去反思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要以现实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作为研究对象。
  然而,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由于对马克思人学的片面理解,我们往往把人视为一种抽象的存在者,是一种摆在眼前的,可以用理性的、概念的方式来静观的对象,是超验性的、实体性的。于是,出现了片面强调教育应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首要目的,而忽视了个体所存在的独特、内在的需要,从而将社会和个人对立起来的错误倾向。而就对待教育对象——学生方面说,它尽管将学生看作一个整体来研究其需求与特征,但通常将这种整体看成为一个抽象的整体,而较少将这种整体看作为一个由无数生机勃勃的个体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它较少考虑学生的个体需要,忽视了个体心理积极性的存在,个体也因其价值被不同程度地忽略而失去获得趋同社会期望的内在动力。具体表现为:在教育方法上上,过分依赖单一的强制性的外部灌输方法,使教育对象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不利于教育对象自主性、能动性和自由性的培养。在教育内容上,过分强调教育内容和目标要求的一致性,用统一的理想化的标准来要求和塑造每一个人,忽视了不同人群的道德性和思想性的差异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育目标上,过于强调培养整齐划一的“听话型”和“服从性”人格,忽视和抹杀了不同教育对象之间的丰富多彩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不利于教育对象个性化人格的培育等。   2.在价值观上,过于强调人的“工具性价值”,忽视现实的个人的“目的性价值”
  在马克思人学中,人是“价值的存在”,社会实践本身就是“人的价值活动”,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的活动。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现实的个人对社会和他人的有用性,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这是人的社会价值;二是由无数个他人构成的社会对个人的有用性,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这是人的自我价值。这两个方面都是构成人的价值的不可缺少的因素,绝不能片面地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而贬低另一个方面。如果这样就会陷入知识论立场上的主客二分模式的泥潭,最终导致人之目的地位的失落,进而使人“手段化”、“非人化”。
  然而,长期以来,在社会流行的片面人生价值论指导下,高职院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工作中,为迎合市场需要,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从而造成了只注意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对教育意义和价值的揭示;只注意培养学生作为工业社会所需的职业技能,而忽视了对人精神世界的培育和扩展;只注意了对学生的占有和改造,而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现状。在这种思路下,教育只见“物”,不见“人”,教育越来越疏远了马克思多次强调的“人的世界”和“现实的人”,远离了人的全面发展。而受这种模式的影响,部分学生也产生了“只有专业知识的学习才是真正的追求,只要掌握了专业知识,将来就能就业的错误认识。因此,不少学生对阅读中外文学名著,学习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学习艺术、哲学等知识不感兴趣,而对英语、计算机等考试非常热衷;对提高人文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活动不闻不问,对各类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却倾其所能。”[2]这种现象已影响到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造成部分学生思想认识水平低,辨别是非能力差;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不足、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独立生活能力不强,社会适应能力较低,不能较好地处理人际关系等现象,从而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以上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没有从根本上自觉的意识到“人是价值的存在”,没有意识到“人是目的”——而它们恰恰是确立学生之主体地位的立法依据。
  3.在内容观上,过于强调人的“精神性”,忽视人的“自然性”
  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要求和体现着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首先表现为人的需要的满足和利益的实现。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它不仅表现为人的欲望、情绪、意志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而且反映出人的一切实践活动的内在必然性,是人的生命存在、发展和延续的客观要求。而总的来说,人的需要又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其中物质是第一性的,正如马克思所言:“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必须要有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3]当然人除了物质需求外,还有精神的需求,精神的需求是更高层次的本质需求。“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对人的物质关怀和精神关怀统一起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但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们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存在着过于强调人的精神属性,即主要是指高度的革命性和理想性,用生活中英雄人物的完美形象来要求教育对象,而有意淡化人的自然属性,不重视学生的物质利益的偏差。将政治说教当成唯一的教育内容,而把物质需要看成是万恶之源,试图借助一切可能的教育手段,使学生无条件地接纳和认同既定的道德价值、道德规范与道德理想。毫无疑问,崇高的理想往往能够给人以巨大的鼓舞,引领人们不断向上发展。但是理想的巨大能动性是以其可通达性为基础的,如果某种理想信念教育严重脱离了人的实际需要,不关注人的自然性,不重视现实的个人的物质利益,把“现实的个人”看做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物,对每个人提出了“做圣人”和“做完人”的至高至纯的精神属性方面的要求,忽视了学生的道德生活需要,忽视了学生的思想问题主要是因其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而产生的事实,导致在制定思政教育内容时过于理想化、政治化,显得单一而且乏力,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教育就会无动于衷甚至产生厌烦心理。这也是高职院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人学经典理论中从人的需要出发,提出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无疑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客体需要,拓展了新的思维空间。
  4.在方法观上,过于强调人的“可塑性”,忽视人的“主体性”
  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人的主体性。认为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以人的存在为前提的,在这个意义上,人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体”,而整个世界则是人改造和认识的对象,也就是“客体”。而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一种为“我”而存在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曾深刻地指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既然主客体关系是以“我”的存在为前提的,这就意味着“主体”对“客体”具有逻辑的先在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使人向上的教育手段,它的本质是提升“我”的精神境界、使之达到完善,而“我”必须通过自我教育和顿悟才能实现思想的超越和升华,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承认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然而,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都有意无意存在着过于强调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在教育教学方法上相应地表现为单向式、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这种“你说我听”、“我压你服”、“我点你通”的单向强制灌输,常使教育者自觉不自觉地突出自己的角色地位,从自身兴趣爱好出发对学生施加教育,而不注意对学生进行需求引导。教师大多是向学生进行空洞抽象的说教,对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对学生关注的热点和敏感问题,讲不清就尽量回避,即使是偶尔涉及到“阴暗面”,也不能从理性思维的高度进行科学而透彻的分析,不能真心实意地解决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和深层次的思想问题,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只能被动接受,难以实现心悦诚服,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际上已经成了单向度的“标准模式”塑造,在教育效果上,具有明显的形式化和主观主义色彩。再加上高职院校大学生与普通高职院校大学生相比较而言,学历文凭的差异性决定了他们更多职业选择的局限性,加之他们在中学阶段所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等,有时也会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内容产生一定的逆反心态,常常表现出“大道理不大懂,而又不愿听大道理”的倾向。因此,学生对教育者所传授的内容被动接受,对教育内容一知半解,难以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这种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强制性灌输方式,已极大地引起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和反感,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马克思人学视阈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建构的取向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不强已成了不争的事实,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形势的变化,高职院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那些不合乎人性甚至是反人性的一面也将日益突出出来。这既给学生个体的发展带来困惑,也给社会的发展带来问题,最终也必然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迫切需要进行范式转换,即由守旧、片面的传统教育范式向创新、全面的人本教育范式的重大转换,不仅强调“练技”,更要注重“育人”,且育人是根本。而具体而言,主要应体现为以下诸方面的根本转变:
  1.本质取向上,实现由“片面发展的无个性的听话人”向“全面发展的具有自由个性的完整人”转变
  英国道德教育理论家约翰·威尔逊说过:“道德教育的任务既不是使受教育者与社会的价值协调一致,也不是把教师们特定的思想强加给受教育者。它的任务是既不培养驯服者,也不培养反抗者,而是培养受教育者对道德原则的尊敬和运用这些原则的能力。”[4]为此,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用统一的内容、统一的方式、统一的标准和要求来对受教育者进行“同一样式”的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培育实质上是对人之不同主体性的践踏,对个体存在的权利的侵犯,最终造就的是一个毫无生机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毫无个性的“听话人”。这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和最高命题,即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和实现自由个性是背道而驰的。
  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注重人的社会性,培养与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具有健全政治人格的人,更要注重提升人的实践能力,激发人的自由自觉的本性,促进人的潜能的发挥。要在关注个体的生存基础和合理需要的基础上,既要注重科学理论的引导,又要面对新时期的社会现实,针对学生思想的共同特征和个性差异,分清层次,运用不同的方法,有的放矢的解决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做,才能培养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和良好素质的现代公民,才能使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实现从传统的“片面发展的无个性的听话人”向“全面发展的具有自由个性的完整人”这一体现现代理念的人性化目标上来,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理论的超越,这也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现代性超越的核心内容。
  2.价值取向上,实现由“工具性价值”向“人本性价值”转变
  马克思人学关于人的价值的理论,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念的确立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解决人的思想、立场、观点问题为核心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晃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促进人的价值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为己任的。其本质以不同的视角进行审视,其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从社会哲学的视角审视,表现为规范人的工具性,若以人学哲学为视野,则表现为发展人的目的性。前者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以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而后者则是在重视社会及其发展的基础之上实现人本身的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只是其目的性本质不断生成、展开、演进的过程和表现,发展人本身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追求。
  因此,为顺应时代发展要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自觉地以培养大学生的独立人格为己任,在注重社会的发展价值的同时,也应充分开掘其个体人的发展价值,不是把人作为“工具”来培养,而是作为“目的”来培养,才会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和渴望。人本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通过对个人的关照实现对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是目的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统一,其最高价值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上,实现由“工具性价值”向“人本性价值”的转变,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之间寻找新的平衡,创造富有“工具性”和“目的性”两重价值统一的教育形式,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的人性化超越,也是马克思价值论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提出的基本要求。
  3.内容取向上,实现由“理论世界”向“生活世界”转变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话语中,生活世界是指“现实的个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所关涉着的诸要素的整体,它是由现实的个人、人的活动、人的活动的对象和条件所构成。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以人为目的,承蕴着对人的生成、发展和完善的功能的的社会实践活动。回归对话式的、作为教学意义生成之域的“生活世界”,摆脱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抽象化、纯理论化、空谈化的弊端,确立一种以人为主体、以生活为中心、以教育为导向的新教育样式无疑成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走出自身困境的必由之路。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大学生是当前高职院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从智力类型上看,较多的是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对涉及经验、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具有较强的掌握能力,对专业实践比较感兴趣,而对概念、原理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和纯理论的课程内容兴趣不高。为此,那种拘泥于课本的一般性教学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了,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上,紧密联系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关注大学生的现实生活需要,并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对现实社会生活当中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并对高职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当中所碰到的诸如学生专业、学生就业以及学生成才等方面的困惑做出有说服力的回答、释疑,并给大学生以具体的生活指导,引导大学生去创造美好的、道德的、理想的生活,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中所存在着的对生活的疏离、对人的疏离,以及对人生意义的疏离,促成价值的回归与重建、意义的去蔽与呈露,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师生喜闻乐见的价值诉求与精神需求就显得尤为必要。
  4.方法取向上,实现由“物化人的单向灌输”向“发展人的双向互动”转变
  高职院校大学生是当前高职院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入学分数较低、学制时间较短、所在学校教学设备和师资队伍相对薄弱,这些使他们既没有引以自豪的“硬件”装备——文凭,也缺乏与名牌大学生甚至普通本科生竞争的“心理优势”。加上当前社会上对高职教育在整个教育结构中的地位以及对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还普遍不太了解,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还不够重视等,都从客观上导致了高职学生求学及就业方面的巨大压力。所以,对于大多数高职学生而言,尽管他们是大众教育的得益者,但同时又是精英教育的失败者,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失败的阴影。因此,与本科院校的大学生相比,他们的自卑心理比较强,感情比较脆弱,抗打击能力也比较差。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根据高职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体学生之情,思学生之想,解学生之惑,尊重、理解、关爱每一位学生,把学生的现实状况、精神需求和价值目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依据,把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和种种困惑作为思想政治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为此,摒弃陈旧的单向“灌输”,走向师生平等的互动,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教与学之间寻求最佳结合点、在情感与理性的平衡中寻求最佳支点就显得尤为必要。因为,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育心、育德、育人的“文化一心理”活动,是一种人与人心灵的沟通,是在尊重学生情感的基础上,将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内化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提升能力,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而要达到这个目标,更多的是富有爱心的人格教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和一般的认知活动相比,其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信息的传递、加工过程,同时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感染的过程,是教育主客体在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同时进行的交互作用过程。所以,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注重情感注入。要把大学生看作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主体,而不是一个知识容器;要密切关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多样性、丰富性的需要,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思想政治成长的需要相契合;要改变过去较偏重理性对感性的制约作用,积极发掘大学生的情感因素,促成大学生主体的情感参与,突出人的主体范畴的因素对客观外在的制约,而只有当学生的思想感情积极地参与其中,只有紧扣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指向,任何文章、资料和观念体系对于学习它们的大学生来说,才有可能成为一条通向高素质人才的道路,而不是一堵围墙。因此,在方法论上,实现由“物化人的单向灌输”向“发展人的双向互动”转变,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情感,必然会对他们良好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催化和推动作用。
  四、结束语
  总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固然是一种当今高职院校正在实践的教育模式,但它更应该是一种高职院校的指导思想,一种教育观念,甚至是一种永无止境的教育理想。因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但应以人为中心,还要以人为出发点,着眼于人的可能性,从尊重人、人的需要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入手,在关注人的专业素质的同时,更加关注人的心灵、关注人的价值,以人的方式调动人的主体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实现人的自我教育、自我建构和自我提升与自我完善,为实现人对“自己本质的全面占有”打下坚实的基础。惟其如此,才能不断唤醒在应试教育中沉睡已久的主体意识,逐渐培养其丧失殆尽的健全人格,从而在不断的自我超越中从自然人到自由人,由片面的人到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转变。
  注释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73、56
  [2] 徐生.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9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ElisaJ.MoralEducation.SecularandReligiow.Malabar,Florida:RobertE.KfiegerPublishingCompany,1989:60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4-07-19
其他文献
摘 要:编辑业务是由编辑活动和写作两方面组成,编辑业务对于编辑来说是最基本的工作。虽说是最基本的工作,如果平平淡淡的将其按部就班的完成没有远见即使再卓越的完成也是停滞不前。所以业务理想是完成基本工作的推动力。正所谓有了目标才能更好地向前迈进;编辑活动上的理想和写作上的理想能够培养编辑运用独到的眼光去编辑、审视出优秀的期刊,使之着眼于不同的视角呈现出更完美的刊物。  关键词:期刊; 编辑; 业务理想
期刊
摘 要:本文对艺工复合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探讨,从艺工复合型服装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课程革新设置以及实践教学四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培养技能性强、适应性强、竞争性强,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发展有空间的艺工复合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  关键词:艺工复合; 服装设计与工程; 卓越工程师; 人才培养  为适应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于现代服装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及服装行业
期刊
摘 要:多媒体教学的核心即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制作,集文字、图形、图象、动画、声音及视频等信息于一体的优秀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使教师在课堂上自如地运用各种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发现、探索者。本文对多媒体CAI课件的功能特点、开发工具和环境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多媒体 CAI;Authorware;WINDOWS XP  引言  
期刊
语文作业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摇篮。学生完成作业的优良差,直接影响到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成败。一次优质作业的设计,不仅可以巩固一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还能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这真可谓“教者有心,学者有益”。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把学生从堆积如山的作业中解放出来,让语文彰显个性,给学生以思维的时间和空间,不给学生造成负担。那么,在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指导
期刊
摘 要:底线思维是一种以底线为导向的思维方法和心态,其核心内容就是“做好最坏的打算,争取最好的结果”,其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一种关注矛盾转化的思维和决策过程,着眼于负面后果,建立防范体系;在防范的同时,更在于积极转化,从坏处准备,向好处努力。各级党员干部在做群众工作中,善于运用底线思维可增强群众工作的忧患意识,培养务实作风,并有助于践行为民宗旨。善于运用底线思维,就要充分认清群众工作的“底”,善于掌握
期刊
英山县石镇中学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近年来,学校牢固树立“科学育人,共享幸福”的办学思路,精心挖掘属地善行文化的精髓,围绕“日行一善,善形一生”的理念,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以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深入扎实的开展特色素质教育,实现了办学水平、管理层次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和跨越发展。  一、让师生感受快乐,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让教师快乐的
期刊
数学教学的改革是促进数学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关键一环,是素质教育发展的根本保证。为了“能切实的使学生打好数学基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从以下五方面进行转变:  一、 由“教书”转变为“育人”  学生是发展的人,从理论上讲,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做数学,同样地在教师的指导下也能学会学数学,关键是在于学生是否学会
期刊
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是由人们的认识需要引起的、由浓厚的兴趣维持的、积极主动的大脑活动过程。而“求异思维”是指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另辟蹊径”——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的一种思维。大家都知道,“创新”是现在教育教学中提出的比较时髦新名词,是新课程提出的新要求。创新与“求异思维”有关吗?可以说,没有“求异思维”,也就不存在“创新”。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呢
期刊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它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对待自然、社会、人生的基本方法。过去常说“中庸之道”是庸俗的处世哲学,这是对“中庸之道”的曲解。在我们倡导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儒家的中庸思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中庸其词与《中庸》其书  1.中庸其词  《论语·雍也》中,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也乎。”从字面意思看,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庸作为一种
期刊
摘 要:在初中英语课堂中,要想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就应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必须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方针,课堂是学生的舞台,教师只是搭台唱戏,是课堂的参与者,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本文是我根据平时教学实践总结思考所得,只是探索了一些方法而已,期待同行指正。  关键词: 初中英语; 课堂教学; 情境; 效果; 提升能力  Talking about practi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