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底线思维是一种以底线为导向的思维方法和心态,其核心内容就是“做好最坏的打算,争取最好的结果”,其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一种关注矛盾转化的思维和决策过程,着眼于负面后果,建立防范体系;在防范的同时,更在于积极转化,从坏处准备,向好处努力。各级党员干部在做群众工作中,善于运用底线思维可增强群众工作的忧患意识,培养务实作风,并有助于践行为民宗旨。善于运用底线思维,就要充分认清群众工作的“底”,善于掌握底线思维的“五个问题”,并强化底线思维的“四种意识”。
关键词:底线思维; 群众工作; 党员干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才能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在全党尤其是领导干部中引起广泛共鸣。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底线思维对于我们做好群众工作无疑也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指导意义。各级党员干部应该善于将底线思维运用到群众工作中去。
一、 底线思维及其特征
1.底线思维的科学内涵
所谓“底线”,原指“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运动场地两端的界线”,引申后指众社会活动范围不能超越的纵横两端界线(权利的权限界线与义务的责限界线、活动结果的成功代价与失败后果之认定界线),现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于某种事态心理可以承受的下限(如谈判双方讨价还价时)、或某项活动进行前设定的期望目标的最低要求或最起码保证。所谓“底线思维”,则是指对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有心理准备,并有相应的对策,从而坚定信心,争取最好的结果。换句话说,就是保持头脑清醒,把困难和挑战估计得大一些,足一些,力争结果更好一些。它是以底线为导向的一种思维方法和心态。《礼记.中庸》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个“预”就是有备无患、遇事不慌。这是古人对底线思维高度凝练的概括。在实现生活中,有备无患的关键在于“备”。比如:在一些特别敏感问题的处置上,只有做到了“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就要做百分之百的准备”,才能有惊无险、化险为夷,这就是底线思维的辩证法。《史记》中的破釜沉舟的故事,就是利用“底线思维”激发士气、置之死地而后生、最终取得胜利的典型例证。
2.底线思维的基本特征
底线思维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一种关注矛盾转化的思维和决策过程,着眼于负面后果,建立防范体系;在防范的同时,更在于积极转化,从坏处准备,向好处努力。因此,凡事做了最坏打算,最终结局经常是最好的收获。具体来讲,底线思维的鲜明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底线思维是一种典型的后顾性思维取向,注重危机、风险、底线的界定与防范,对于困难和挑战估计得大一些、足一些,特别是要对不利因素做更加充分的估计和更加充足的准备,确保“托底”、“保底”、“守底”。
其次,底线思维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它令人勇于面对事实并接受出现的最差情况,让人充分觉悟到,一旦你处于底线的位置上,你唯有坚定信心奋发向上,这样有助于克服恐惧心理、摆脱内心的焦虑而得以安心定神。
最后,底线思维立足全局、突出重点,让人明白什么对己才是真正重要的,从而善于取舍,看到事物的远景并有相应的对策,对下一步的行动心中有数,对各种替换方案和解决办法保持更加开放的思维而得以高瞻远瞩。此可谓“做最坏打算,朝最好方向努力”、“百分之一的希望,百分之百的努力”。从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角度看,“底线思维”最大的对立统一就是“底”与“顶”的有机结合,没有“守底”就难达其“顶”,而没有攀高也就无所谓“守底”,此谓“守乎其低而得乎其高”。
二、 善用底线思维对于做好群众工作的意义
1.善用底线思维,有助于增强群众工作的忧患意识
增强忧患意识是我们党新时期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只有增强忧患意识,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激发起锐意进取的精神,做到既干事又干净;只有增强忧患意识,才能团结全国种族人民,沉着面对复杂环境,积极采取之策,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底线思维就恰恰体现了一种“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的忧患意识。我国已进入改革开放攻坚克难的时期,这是一个矛盾多样、冲突多发、薄弱环节较多的阶段,在这一阶段,群众工作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无论是群众工作的主体,还是群众工作的对象,无论是群众工作的时代背景,还是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都呈现出高度的性和不确定性,这无疑给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提出了一系列严峻挑战。越是在成就面前,越要保持头脑清醒;越是在复杂的形势面前,越要树立忧患意识。在这种不确定性居主导地位的工作环境中,就需要我们做群众工作的各级党员干部,必须做到心中有底,做最坏的打算,保住老底,守住底线,必须做到放宽视野,周密思考,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挑战,做好提前预判和周全准备,从而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筑牢执政之基。而底线思维恰恰可以有效界定与科学防范危机、风险,能够帮助我们认准困难在哪里、底在哪里,看到其长期性、曲折性和复杂性,把握底线和症结,挖掘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从而时刻保持头脑清醒。
2.善用底线思维,有助于培养群众工作的务实作风
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也是我们党的路线的核心内容。求真务实,人人有份,个个有责,领导干部更要率先垂范,既要坚守求真务实,敢于求真务实,又要善于求真务实,把求真务实贯彻到群众工作中去。
底线思维恰恰体现了一种求真务实、实干兴邦的作风。底线思维要求我们把问题考虑得严重一些,把形势估计得严峻一些,制造出一种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从而激励自身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实效性,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改革发展的每一步。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需要这种求真务实、实干兴邦的底线思维,唯有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方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领导干部既要看到有利条件,增强信心,更要正视困难,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把工作的出发点放到为党尽责、为民造福上,把落脚点放到办实事、求实效上,努力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3.善用底线思维,有助于践行群众工作的为民宗旨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不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全部使命和责任始终是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人民群众的利益又是具体的,多元经济成分和多样分配方式导致了纷繁复杂的利益需求。
由此可见,对于群众工作而言,其最大的底线就是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好群众利益就是我们领导干部的最大使命。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尽全力去办,也要动感情去办;凡是对群众有利、有益于调动群众积极性的事,既使更琐碎,也要不厌其烦地去做好。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得到群众的坚定支持和拥护,党的事业才能无往而不胜。所以,只有在群众工作过程中善用底线思维方法,才能永远将国家、社会、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有所担当、勇于承担职责,关于履职尽责;才能充分发挥“底线思维”鲜明而又强烈的责任取向、全局取向、实效取向的功能。
三、在群众工作中善用底线思维的方法
1.充分认清群众工作的“底”
我们运用底线思维思考与解决群众工作问题时,首先就要确定并把握好群众工作的“底”:其一,这个“底”是一种界线,意味着我们活动的范围、框架而不得逾越,无论是利益底线(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心理底线(个人、社会)、安全底线,还是道德底线(社会、行业、家庭、个人)和法律底线等,一旦突破,将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造成被动局面;其二,这个“底”是一种结果,它是预期与实际、想象与现实的结合,它是我们不愿看到却必须做好准备接受的最坏结果;其三,这个“底”是一种最低目标或最起码的保证,确保它就可以“托底”、“守底”、“保底”,以维护既定的局面与态势。
在群众工作中,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这个“底”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从群众工作的总体来看,群众工作的底线是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公平。面对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司法公正、权益保障的新期待,群众工作必须守好社会秩序的底线、守好司法公正的底线、守好维护群众利益的底线、守好清正廉洁的底线,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不以公权牟私利,彻底摒弃特权思想,以一身正气取信于民;如果单单从各级党员干部的角度来看,他们的“底”就是要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提高抵御各种诱惑的心理防线、远离违法乱纪的高压线;而单单从人民群众的角度来看,他们的“底”就是坚守个人的道德底线、捍卫公正平等的社会底线。
2.善于掌握底线思维的“五个问题”
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技巧,底线思维必定蕴含着一整套科学、完善的思维路径、思考步骤。底线思维的思维路径可以归纳为“五个问题”:一是有没有底线?二是底线在哪里,具体有哪些底线?三是能否突破这些底线,突破的后果会怎样?四是突破这些底线都会触及哪些客体与对象,而防范这些底线的主体是谁?五是守住这些底线的路径与举措是什么?只有始终将这“五个问题”铭记于心,形成底线思维的长效机制,养成善用底线思维思考问题的习惯,才能真正更好地发挥底线思维的正向功能与实际效用。在群众工作中,这种思维路径同样适用。
在开展群众工作过程中,首先要问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联系群众以及服务群众有没有底线要求?其二要如果有底线,群众工作的底线是什么?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联系群众以及服务群众又具体有哪些不可逾越的底线?其三要问对于群众工作的这些底线要求,能否逾越?倘若逾越后,会产生哪些后果?会对群众工作的开展产生哪些影响?其四要问倘若突破了群众工作的上述底线,都会触及到哪些群体的利益?同时谁又应当来负责防范这些底线?最后要问守住群众工作的底线,需要采取哪些具体的路径和措施?
3.强化底线思维的“四种意识”
对于新时期的党员干部而言,在群众工作中,底线思维旨在警惕党员干部要摆正心态、强化思想意识,准确判断形势,处变不惊,及时采取应对之策,化挑战为机遇,推动事业发展。在群众工作中,党员干部应注重强化以下“四种意识”。
一是强化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凝聚着我们党深刻的历史经验。越是形势好,越要保持忧患意识。面对 内忧外患、前路艰险的复杂局面,一系列未可知的风险和挑战如高山般矗立面前,盲目乐观和鲁莽冒失极可能无法到达山巅,党员干部要能够直面事实、正视困难,保持清醒头脑,客观分析,着力解决问题。要树立起强烈的风险意识,宁可把风险、困难估计得更多一点,这样就不会因为估计不足而在突如其来的危机中手足无措、陷于被动。
二是强化全局意识。看待问题、处理矛盾,不能“一点论”,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站在全局角度辩证地全面地分析。党员干部要摒弃只有前瞻没有后顾的错误思维方式,看形势、作决策既看到有利一面,又看到不利一面,既能抓住机遇、控制局面,又能扭转不利局势、化解危难。党员干部要转变封闭狭隘的观念,努力冲破局部思想束缚,提高全局意识,多角度、多维度通盘考虑,立足长远,整体思维,为广阔大局谋发展。
三是强化责任意识。责任重于泰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干部要能够坚守住底线,做到“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就要做百分之百的准备”,时刻以群众需要为根本,不计较个人得失,对于自己职责范围以内的事,不怕担风险,果断决策,避免贻误战机;遇到问题迎难而上,不回避矛盾,敢于承担责任,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履行好职责。
四是强化开拓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没有一点闯敢冒的精神是不行的。党员干部要客观地预测某种环境下可能产生的最差后果,接受现状,并意识到一旦处于底线的位置上,唯一能做的事只有:向上!即使风险加大,困难加大,仍然可以占据主动地位,胸有成竹、随机应变,开拓探索、寻找更多可能性,从守住底线开始,量力而行、步步为营,逐项落实预案,最终战胜困难,化危为机。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4-07-10
关键词:底线思维; 群众工作; 党员干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才能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在全党尤其是领导干部中引起广泛共鸣。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底线思维对于我们做好群众工作无疑也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指导意义。各级党员干部应该善于将底线思维运用到群众工作中去。
一、 底线思维及其特征
1.底线思维的科学内涵
所谓“底线”,原指“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运动场地两端的界线”,引申后指众社会活动范围不能超越的纵横两端界线(权利的权限界线与义务的责限界线、活动结果的成功代价与失败后果之认定界线),现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于某种事态心理可以承受的下限(如谈判双方讨价还价时)、或某项活动进行前设定的期望目标的最低要求或最起码保证。所谓“底线思维”,则是指对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有心理准备,并有相应的对策,从而坚定信心,争取最好的结果。换句话说,就是保持头脑清醒,把困难和挑战估计得大一些,足一些,力争结果更好一些。它是以底线为导向的一种思维方法和心态。《礼记.中庸》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个“预”就是有备无患、遇事不慌。这是古人对底线思维高度凝练的概括。在实现生活中,有备无患的关键在于“备”。比如:在一些特别敏感问题的处置上,只有做到了“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就要做百分之百的准备”,才能有惊无险、化险为夷,这就是底线思维的辩证法。《史记》中的破釜沉舟的故事,就是利用“底线思维”激发士气、置之死地而后生、最终取得胜利的典型例证。
2.底线思维的基本特征
底线思维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一种关注矛盾转化的思维和决策过程,着眼于负面后果,建立防范体系;在防范的同时,更在于积极转化,从坏处准备,向好处努力。因此,凡事做了最坏打算,最终结局经常是最好的收获。具体来讲,底线思维的鲜明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底线思维是一种典型的后顾性思维取向,注重危机、风险、底线的界定与防范,对于困难和挑战估计得大一些、足一些,特别是要对不利因素做更加充分的估计和更加充足的准备,确保“托底”、“保底”、“守底”。
其次,底线思维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它令人勇于面对事实并接受出现的最差情况,让人充分觉悟到,一旦你处于底线的位置上,你唯有坚定信心奋发向上,这样有助于克服恐惧心理、摆脱内心的焦虑而得以安心定神。
最后,底线思维立足全局、突出重点,让人明白什么对己才是真正重要的,从而善于取舍,看到事物的远景并有相应的对策,对下一步的行动心中有数,对各种替换方案和解决办法保持更加开放的思维而得以高瞻远瞩。此可谓“做最坏打算,朝最好方向努力”、“百分之一的希望,百分之百的努力”。从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角度看,“底线思维”最大的对立统一就是“底”与“顶”的有机结合,没有“守底”就难达其“顶”,而没有攀高也就无所谓“守底”,此谓“守乎其低而得乎其高”。
二、 善用底线思维对于做好群众工作的意义
1.善用底线思维,有助于增强群众工作的忧患意识
增强忧患意识是我们党新时期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只有增强忧患意识,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激发起锐意进取的精神,做到既干事又干净;只有增强忧患意识,才能团结全国种族人民,沉着面对复杂环境,积极采取之策,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底线思维就恰恰体现了一种“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的忧患意识。我国已进入改革开放攻坚克难的时期,这是一个矛盾多样、冲突多发、薄弱环节较多的阶段,在这一阶段,群众工作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无论是群众工作的主体,还是群众工作的对象,无论是群众工作的时代背景,还是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都呈现出高度的性和不确定性,这无疑给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提出了一系列严峻挑战。越是在成就面前,越要保持头脑清醒;越是在复杂的形势面前,越要树立忧患意识。在这种不确定性居主导地位的工作环境中,就需要我们做群众工作的各级党员干部,必须做到心中有底,做最坏的打算,保住老底,守住底线,必须做到放宽视野,周密思考,对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挑战,做好提前预判和周全准备,从而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筑牢执政之基。而底线思维恰恰可以有效界定与科学防范危机、风险,能够帮助我们认准困难在哪里、底在哪里,看到其长期性、曲折性和复杂性,把握底线和症结,挖掘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从而时刻保持头脑清醒。
2.善用底线思维,有助于培养群众工作的务实作风
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也是我们党的路线的核心内容。求真务实,人人有份,个个有责,领导干部更要率先垂范,既要坚守求真务实,敢于求真务实,又要善于求真务实,把求真务实贯彻到群众工作中去。
底线思维恰恰体现了一种求真务实、实干兴邦的作风。底线思维要求我们把问题考虑得严重一些,把形势估计得严峻一些,制造出一种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从而激励自身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实效性,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改革发展的每一步。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需要这种求真务实、实干兴邦的底线思维,唯有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方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领导干部既要看到有利条件,增强信心,更要正视困难,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把工作的出发点放到为党尽责、为民造福上,把落脚点放到办实事、求实效上,努力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3.善用底线思维,有助于践行群众工作的为民宗旨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不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全部使命和责任始终是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人民群众的利益又是具体的,多元经济成分和多样分配方式导致了纷繁复杂的利益需求。
由此可见,对于群众工作而言,其最大的底线就是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好群众利益就是我们领导干部的最大使命。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尽全力去办,也要动感情去办;凡是对群众有利、有益于调动群众积极性的事,既使更琐碎,也要不厌其烦地去做好。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得到群众的坚定支持和拥护,党的事业才能无往而不胜。所以,只有在群众工作过程中善用底线思维方法,才能永远将国家、社会、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有所担当、勇于承担职责,关于履职尽责;才能充分发挥“底线思维”鲜明而又强烈的责任取向、全局取向、实效取向的功能。
三、在群众工作中善用底线思维的方法
1.充分认清群众工作的“底”
我们运用底线思维思考与解决群众工作问题时,首先就要确定并把握好群众工作的“底”:其一,这个“底”是一种界线,意味着我们活动的范围、框架而不得逾越,无论是利益底线(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心理底线(个人、社会)、安全底线,还是道德底线(社会、行业、家庭、个人)和法律底线等,一旦突破,将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造成被动局面;其二,这个“底”是一种结果,它是预期与实际、想象与现实的结合,它是我们不愿看到却必须做好准备接受的最坏结果;其三,这个“底”是一种最低目标或最起码的保证,确保它就可以“托底”、“守底”、“保底”,以维护既定的局面与态势。
在群众工作中,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这个“底”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从群众工作的总体来看,群众工作的底线是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公平。面对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司法公正、权益保障的新期待,群众工作必须守好社会秩序的底线、守好司法公正的底线、守好维护群众利益的底线、守好清正廉洁的底线,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不以公权牟私利,彻底摒弃特权思想,以一身正气取信于民;如果单单从各级党员干部的角度来看,他们的“底”就是要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提高抵御各种诱惑的心理防线、远离违法乱纪的高压线;而单单从人民群众的角度来看,他们的“底”就是坚守个人的道德底线、捍卫公正平等的社会底线。
2.善于掌握底线思维的“五个问题”
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技巧,底线思维必定蕴含着一整套科学、完善的思维路径、思考步骤。底线思维的思维路径可以归纳为“五个问题”:一是有没有底线?二是底线在哪里,具体有哪些底线?三是能否突破这些底线,突破的后果会怎样?四是突破这些底线都会触及哪些客体与对象,而防范这些底线的主体是谁?五是守住这些底线的路径与举措是什么?只有始终将这“五个问题”铭记于心,形成底线思维的长效机制,养成善用底线思维思考问题的习惯,才能真正更好地发挥底线思维的正向功能与实际效用。在群众工作中,这种思维路径同样适用。
在开展群众工作过程中,首先要问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联系群众以及服务群众有没有底线要求?其二要如果有底线,群众工作的底线是什么?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联系群众以及服务群众又具体有哪些不可逾越的底线?其三要问对于群众工作的这些底线要求,能否逾越?倘若逾越后,会产生哪些后果?会对群众工作的开展产生哪些影响?其四要问倘若突破了群众工作的上述底线,都会触及到哪些群体的利益?同时谁又应当来负责防范这些底线?最后要问守住群众工作的底线,需要采取哪些具体的路径和措施?
3.强化底线思维的“四种意识”
对于新时期的党员干部而言,在群众工作中,底线思维旨在警惕党员干部要摆正心态、强化思想意识,准确判断形势,处变不惊,及时采取应对之策,化挑战为机遇,推动事业发展。在群众工作中,党员干部应注重强化以下“四种意识”。
一是强化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凝聚着我们党深刻的历史经验。越是形势好,越要保持忧患意识。面对 内忧外患、前路艰险的复杂局面,一系列未可知的风险和挑战如高山般矗立面前,盲目乐观和鲁莽冒失极可能无法到达山巅,党员干部要能够直面事实、正视困难,保持清醒头脑,客观分析,着力解决问题。要树立起强烈的风险意识,宁可把风险、困难估计得更多一点,这样就不会因为估计不足而在突如其来的危机中手足无措、陷于被动。
二是强化全局意识。看待问题、处理矛盾,不能“一点论”,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站在全局角度辩证地全面地分析。党员干部要摒弃只有前瞻没有后顾的错误思维方式,看形势、作决策既看到有利一面,又看到不利一面,既能抓住机遇、控制局面,又能扭转不利局势、化解危难。党员干部要转变封闭狭隘的观念,努力冲破局部思想束缚,提高全局意识,多角度、多维度通盘考虑,立足长远,整体思维,为广阔大局谋发展。
三是强化责任意识。责任重于泰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干部要能够坚守住底线,做到“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就要做百分之百的准备”,时刻以群众需要为根本,不计较个人得失,对于自己职责范围以内的事,不怕担风险,果断决策,避免贻误战机;遇到问题迎难而上,不回避矛盾,敢于承担责任,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履行好职责。
四是强化开拓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没有一点闯敢冒的精神是不行的。党员干部要客观地预测某种环境下可能产生的最差后果,接受现状,并意识到一旦处于底线的位置上,唯一能做的事只有:向上!即使风险加大,困难加大,仍然可以占据主动地位,胸有成竹、随机应变,开拓探索、寻找更多可能性,从守住底线开始,量力而行、步步为营,逐项落实预案,最终战胜困难,化危为机。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4-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