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塘梢

来源 :延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aizj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树


  晚暮西,村庄的表情木木的,太阳刚刚落山,瘦瘦的月亮就爬上了老黄柳的树梢。晚间的乡村向来落寞,几粒萤火拖着忽明忽暗的尾巴,划过村庄,没入旷野的稻禾里。灯光从低矮的窗口迟迟地透出,让家户中的黑暗多了份安详。黑暗被灯火碎碎地搅乱,巴掌大的光明,衬托出的黑暗更加狞厉。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早不是城里人的专利,村庄的约会比起城里人,可能要更早些。乡村的夜来得匆忙,去得倏忽,天黑尽了,夜也就来了。
  二玲和草金有固定的约会地点,村西头的老黄柳树下是他们倾吐心声的地方,一约就是好几年。
  村西头紧贴田地,几户人家人口稀落,连狗也叫得有气无力。黄柳树却有些年头,树干粗壮,半大孩子得三几个才能抱过来,树冠巨大,筛下的阴凉足足盖住了一亩地。黄柳树耸向天空,无遮无挡,方圆上十里一眼就能看到它高大的身姿,上空偶有飞机一掠而过,引起惊呼的同时,村里总有人说:老黄柳树是航标,是用来给飞机指路的,碰不得。无疑问,老黄柳树是村子人的骄傲。
  黄柳树属苦树,枝苦、叶苦、花苦,全身都苦,连结下的种子也苦如黄胆。正因为铁心苦,它的身子不生虫、不生病,长得结结实实、高高挺挺。巨大的树冠除结满一串串清苦的果子外,还结了个硕大的喜鹊巢。按常理,树一大什么样的鸟都会有的,恰恰黄柳树树冠上,只容存下了喜鹊。喜鹊犟,强悍,霸气十足,眼中无其他鸟,把时有来犯的鸟们,撵得贴天飞,牢牢地把控着得天独厚的领地。
  此时正是早稻扬花的日子,虫们、蛙们鼓噪,让一地界不安宁,喜鹊也没闲着,忙着生儿育女,顺带着修理窠巢。小喜鹊已经破壳而出,吃口正旺,晚间也喊饿,喜鹊夫妇怜爱孩子,半夜三更还得扑扇着翅膀外出打食,好在黄柳树居高临下,月光厚厚的铺满方圆地界,虫头足、蛙头满、野果多,乘着月光打食,满载而归不是难事。
  二玲和草金相好了不少个年头,家里人或多或少有点知道,但懒得过问,他们就这么不咸不淡地处着。今晚是头一回二玲主动约草金的,暗号照旧,扔个小“土坷垃头”进院子,草金就明白了。吃过饭他们各自甩着空手,到了黄柳树下。草金听二玲的话,二玲放个屁都是香的。他們性格互补,二玲百灵百巧的能说会道,草金木讷,属三棍打不下一个闷屁型的,但实诚,心里有数。
  草金木讷,追二玲却不含糊,“闷头驴吃麦麸,一吃一大口”,下手快而且猛,起先二玲躲避,但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还是爱上了。二玲嘴碎,心肠好,孝顺,长得在村里也是数一数二的好看。草金面上粗,心却细腻,对二玲的好难找。他们背地里是一对情侣,人面前却藏着掖着,怕露了光。
  还是二玲先开头说话,二玲问草金:晚上吃干的还是吃稀的?草金不多话:干的。二玲痴痴地说:吃干的有劲吧,树可上得动?说完不容草金插上嘴,指了指老黄柳树头。草金憨憨地问:干啥?二玲不多说:抓雀子。草金不再问了,拍拍屁股向黄柳树走去。草金心里明灯笼样亮,二玲说的抓雀子,是让他掏喜鹊窝里的小喜鹊。二玲的父亲老哮喘,犯起来了要人老命。前些日子外头人传了个单方,用没长毛的小喜鹊加上冰糖燉了吃,能割去老病根。上上次约会时,二玲就说了。当时草金就猴急,要去上树,二玲说:草金你真笨到家了,笨死了,喜鹊刚抱上窝,小喜鹊还不知屎在哪屁在哪。搞得草金草草收收,望着二玲一个劲傻笑。看草金傻样,二玲撮着嘴,意思是让草金来亲她,草金不敢,连连后退,恨得二玲想动手扇自己耳光。
  草金小时爬高上梯,翻跟头,竖蜻蜓,上树是拿手好戏,蹭蹭地向树上蹿,树干太粗不好下脚,到了半中腰,树的粗细合辄反而好上了,他瞅准了树桠,一脚窝跟着一脚窝,脚都踩在踏实地方,眼见着就接近了喜鹊窝。二玲仰起头看了又看,月亮明晃晃的,喜鹊窝被月光镀了亮亮的金边,从没有过的好看。草金像只猴子一拱一拱的向上爬,她的心跟着,树太高快贴了天,多少还有些担心,但也不敢大声喊叫,捏着嗓子要草金小心。月光在树枝间穿动,偌大的一棵树把二玲吸进了树影里。
  喜鹊突然“喳喳”地狂叫起来,两只成年喜鹊护窝,轮番向草金发起了冲锋。草金有点措手不及,身子晃了晃,险些从树上摔了下来,吓得二玲捂着嘴叫。草金还是稳住了阵脚,终于将手伸进了喜鹊巢,两只肉乎乎的小喜鹊在草金的手接近时,暖暖和和的,双双张开了嘴巴,嘬他的指头,以为是为它们打食、喂食的老喜鹊回来了。草金的心就猛地颤动了下,但也就是一瞬间,还是将两只小喜鹊小心揣进了怀里,闷闷地对二玲喊了一嗓子,抓到了。二玲听了,似乎也没高兴起来,只是说:小心,快下来。
  老喜鹊一定是认为末日到了,急得、恨得团团转,拼命向草金发起攻击,狠狠地拉下粪便,月光下喜鹊的翅膀把黄柳树的叶子击落下了一地,连同着还有油亮的羽毛。上树时难,下树容易,草金哧溜几下就滑到了地面上。两只老喜鹊也跟着俯冲,没有了树枝的遮拦,草金的头被啄了两口,流出了鲜红的血,痛得他一跳老高跺着脚臭骂,但只骂娘,没骂喜鹊。
  两只肉肉的小喜鹊,草金捧在了二玲的面前。小喜鹊瑟瑟发抖,月光打湿了它们的身子,绒绒的细毛随风晃动。二玲突然怜爱起来,顾不上大喘粗气、头上淌血的草金,把小喜鹊捧在胸前,两只小喜鹊竟向她的怀里拱去,二玲心跳加快,胸口麻酥酥的痒,心却软绵绵的。草金倚着树,站在一边,棍子样靠着,发愣,看着紧贴二玲胸口的小喜鹊犯孬相。月色真好,密密仄仄的,草金在心里暗地说。转过神来的二玲骂将起来:作死呀。
  尾追而来的两只老喜鹊放弃了进攻,站在了黄柳树的枝头不停地狂啼,时而交颈,时而相互梳理羽毛,垂着头,低低的呢喃商量一气。月光仍在铺陈,绿浪般的稻禾,一波又一波再一波地涌动,散放的虫鸣无边无际无约束,似乎都在迎合喜鹊再无喜气的叫喊声。
  二玲的眼睛亮晶晶的,两只小喜鹊在她的胸前早安静了下来,一只好像进入了梦境打起了呼噜。二玲像对自己也对草金说:喜鹊在哭呢。说得草金心中发毛,果然两只老喜鹊的叫声带着哭音,连动得黄柳树发出难忍的喘息,草金听出了。草金“嗯”了一声,算是回应了。二玲说:送它们回家吧。草金答得及时:叔怎么办?二玲陡的放开嗓音:你听到没有,死样子。   草金再次上樹比第一次要艰难,他怀中揣着的一对宝贝呢,他得小心呵护着,生怕枝枝丫丫碰伤、弄疼了它们。二玲目送的眼光再柔和不过了,早顾不上别人听见,大声吆喝,要草金小心再小心。一对老喜鹊似乎明白了什么,没有“喳喳”叫的俯冲,一只在空中盘旋,一只站在了巢的门前瞭望。草金顺着原路走,省了不少心,只是小喜鹊不大安生,在怀里贴肉的地方,拱来拱去,让他分心,要一次次坐在树丫上,腾出一只手来,抚慰一会,才将两只不安分的小喜鹊安稳下来。
  终于把小喜鹊送回了窝里,月天柔柔的打开了,喜鹊窝好温暖,草金送出的手不愿收回来。两只小喜鹊一进窝里,突然神气了不少,和草金的手亲热,相互抗来抵去,都想占有更多的地方。草金想到了小时候冬天和弟弟争被子的场景,眼圈突然红了。他骂自己不像个男人,但还是把衣兜中揣的一把花生米,轻轻地放在了巢中小喜鹊的身边,这本是他带给二玲的,二玲最喜欢吃花生了。
  草金下树轻松多了,两只老喜鹊立在巢边“吱吱喳喳”叫声稠密地送他,分明是喜庆的吁叹,如同平日里立在枝头,报告家里有喜事的到来。草金在树的枝干里,感受月光平和的洗礼,竟有了多待一会的想法。他寻了个四平八稳的树枝丫坐下了,居高而望四野,村子陷落在阡陌里,萤火飞动着穿针引线,将月光、草木、田埂、水塘、沟壑、渠坝、水稻、旱粮、村庄缝合在了一起,老黄柳最多也只是针脚中的一点点,还有二玲。他看得入迷,也走神。二玲不干了,亮出嗓门大声招呼:死人,还不快下来,不怕露水打潮衣裳呀。声音之大,把一些家户的灯光又震亮了。
  草金滑下树来,二玲从身后一把抱住了草金厚实的身体,草金慌慌地躲。二玲用力抱紧,反将草金的双手捺在了自己的胸上。两只小喜鹊在草金的大手里突突地跳,他有点晕。二玲哭了,泪一个劲地滚,晶晶的。
  村庄生动起来,挑在黄柳树上的月亮,悄悄移步,陡然里,胖了、明了、圆了许多。

封斧


  梁大东最大的愿望是死在自己的屋里。梁大东虚年八十五岁,在村子里算是高龄了。说村子只是过去的事,村子早拆了,早就没有了,若说有,也仅是名义上的事。梁大东身体还硬朗,八十五岁挑得动百十斤的水,名下的两亩田也种得顺溜。所以梁大东说到自己的愿望,别人就打岔:怕什么?你还等不到!意思是说,大东硬朗朗的身体,是能熬来拆迁后的回迁房的。不过,大东还是担心。同一村子的吴老亮,七十九岁,正向八十奔,本也结实,突然病下了,住进医院没几天就去了。
  吴老亮算来不屈寿,丧事按白喜事办的,热热闹闹的。遗憾的是吴老亮没能进家门,事明摆着的,老家拆了,新家没建好,租人家的房子,死了怎能进家呢?租房也是家,可不是自己的屋。
  大东和老亮要好,好得像一个人,老亮死,大东心疼得要掉,但还是撑着身子,为老亮的寿材刨了最后几刨子。大东是祖传的木匠,干了一辈子木匠活。手艺精当得很,十里八里说到梁木匠的,没有不竖大拇指的。一技在身总比别人过得好。首先说房子,他家的房子在原来村子里是一流的,一字甩开十间瓦房,高大敞亮,三个儿子一家三间,他自己住着一间,怎么说都舒心。
  梁木匠有好名声,十间房子是他一斧一斧子砍出的,三个儿子也是他一锯一锯子拉大的。大东二十五岁结婚,老婆一连串生了三个儿子,却在四十岁不到走了,剩下大东拉扯三个儿子,其难就不用说了。全靠木匠手艺,糊口过日子。也因为难,大东对手艺名声讲究,丢了名声和手艺,三个儿子非饿死不可。五十岁上下,大东把房子盖下了,三个儿子相继成亲,日子一下子就亮堂了。
  农村的木匠活有得做。小来小去的家具,娶媳妇嫁丫头的大件,盖新房叉八子做门窗,老人故去的老家,都需要木匠。大东总是十里八里的首选,原因简单,大东手艺好、实诚。拿为故去的老人做老家来说,这是糊死人的活计。木匠大东从不含糊,从选料到动锯子,一板一眼,一榫一卯,就没见过省心,郑重得如给活着的人盖房子。棺材做成了,梁大东一定要睡进去,盖上棺盖,周旋一会。目的有两个,一是看躺得可别扭,再一看可跑气透亮。
  事情由此复杂了,周围上了年纪的老人,都会叮嘱儿孙,死了一定要睡上梁大东做的棺材,否则死不瞑目,这成了地地道道的遗言。儿孙们又有几个敢不听的呢?
  做棺材成了梁木匠的一绝。起先,大东身强力壮,一口棺材的活独揽。后来岁数大了,就当监工,临了刨上几刨子算是收工。丧家认这账,算是梁木匠亲自动手的。再后来,推行火化,似乎棺材没了市场,不知怎么一折腾,人火化了,骨灰还是要放棺材里安葬,棺材又派上用场,且仍是认梁木匠的。梁大东几欲封斧,还是封不了,尽管仅是挂个名子,象征性地刨上几刨子,但老人有心愿,大东不能不遂。
  到了八十五岁,梁木匠还常睡进棺材里,做最后一道工序的验收,最近的就是吴老亮。梁木匠一些日子想事,他掰指头数,一辈子做了多少口棺材,算不过来。老的、小的,长辈、平辈、晚辈,想想,心酸酸的。
  是否要给自己做口棺材?上了八十岁的大东就常想这事,想归想,一直不曾动手,一拖就拖了下来,眼见自己向九十奔了。对自己的棺材,梁大东早有准备,在盖十间大瓦屋时,就在门前栽了一溜楝树。楝树肯长,树质不软不硬,树苦不生虫,长了近四十年,一棵棵都合抱粗了。梁大东在心目中号了其中的五棵楝树,他目测过,五棵楝树做棺材不屈料,老屋会宽敞的。
  树还长着,村子拆迁,梁大东没提别的要求,楝树别砍了,长着好看,其实他心中有小九九。政府现在干事讲究,认为大东讲得在理,一溜楝树留下来了,美美一景,当地树种也得要保护一些。梁大东常去看留下的楝树,开红花了,结绿果了,楝果黄了,鸟抢食了。几个来回,村子拆去竟三年了。
  不知何时起,村子的人向城里涌,先是一个两个,之后是整户整户走,如田地里的花儿,有一朵开,其他就全跟上了。
  梁大东的三个儿子也跟上了趟,两个儿子去了省城,一个在县城,做了农民工。三个儿子书读得不多,却都和他学过手艺,有个三斧头两凿子的功夫。手艺不精,三脚猫般,竟在城里生下了根子。说了梁大东不信,三个儿子主营棺材,还有商标,商标名就叫大东。棺材和棺材不一样。大东的棺材是用来盛人,当人最终老家的。三个儿子的棺材是工艺品,小巧玲珑,受欢迎。   大东看过三个儿子做的棺材,暗暗赞叹,精巧不说,榫卯也极讲究。不用一个钉,小榫小卯,做得到位,挑不出个毛病来。三个儿子做的棺材价格也高,三五百上千的平常,最贵的破万,和真棺材的价格几乎持平了。
  “升官发财”城里人相信彩头,棺材正迎合了。这点大东不喜欢,都升官发财,田里的地都谁种?何况升官不就是发财,乡里的几个官,累得像条狗,也没见发财,日子过得一般般。
  不过儿子们有钱挣,大东还是高兴的,少操了许多心。和儿子们有过不开心的事。一是三个儿子轮番轰炸,要他进城。他吐口唾沫钉根钉,坚决不去。二是儿子们想砍了苦楝树当料,做串工艺棺材,大东更是不允,话说得绝,死也不行。
  不开心添堵,一阵风就刮走了,大东的儿子们孝顺,吃穿用配齐了,还隔三岔五地回来,看望大东,也料理老房子。没过几年,村里就撂棍打不到人了,空的瘆人得很。一个偌大的村子,门多紧紧闭着。大白头黄鼠狼就在村子里打架,叽叽歪歪地闹着响动。
  村里的地管得也少,几乎是撒下一把种子,之后就靠天收了。
  大东护着三个儿子的田,可怎么也护不过来,把儿子们找回了骂,儿子们有理由,种一田水稻的收入,还不如做一个拇指大的棺材。
  儿子们骄傲,棺材都卖到网上去了,供不应求呢。大东年轻时也算走南闯北的人,对新事物接受快,网购的事不陌生,他也三天两头,收到快递的东西,儿子们送上的,五花八门。
  眼见村子里的人走空了,留下几个老人,大东一个、吴老亮一个、花嫂一个,往往是一天见不上一面,各有事忙,守着好大好大的窝。
  田园将芜,都看到了,又像没看到。还是有明白人的,乡里干部牵头,把散在村民各户手头的田收拢了,集中使用,成立合作社,不种水稻麦子,兴种水果养鱼虾,葡萄主打。土地一下子又活蹦乱跳,有了新劲头。三个儿子的地都入了专业合作社,吃地租、分红,也是一笔小收入。梁大东没全入,留下了两亩地,自己种。种些瓜菜,种些不打药的稻子,好在大东身体吃得消,也不止望收多少,当花花草草料理了。
  扭转后的土地开始新一轮发力,瓜果飘香、鱼欢虾跳,引来了一帮帮城里人,采摘、垂钓,玩闹得有模有样。大东的地紧挨着瓜果区,时而有城里人上地里采摘、照相,大东高兴,要给几个钱,大东就摇头,给不掉的。
  三个儿子看家门前热闹了,也跟着凑,把大东牌工艺棺材拿回了,试着销,还真没想到,销得旺。当人们知道,梁大东就是大东牌的拥有者,又忙着和他合影,捧着个小小的棺材,搞得很有仪式感。大东起先不乐意,但求的人心切,再有也是在为儿子们助力,终究还是笑得开心。大东上相,慈祥得很,照片在网上传,搞得像明星,好多人甚至就是奔大东来的,搞得合作社的人,也把他当作人物,要付工资。
  采摘垂钓带动了乡村游,村庄的拆迁上了议事日程。村庄也是该拆迁了,偏僻、交通不便,加上人进了城,房要人住,大多屋子都成了危房。没费多大事,村里人签了协议,搬的搬、租的租,村子就撤空了。
  吴老亮和花嫂都在村子不远处的乡政府所在地租房子,成了集头上的人。梁大东本打算跟儿子进城住,等回迁房建好,再搬回来。梁大东留恋土地,但识大体,好事要支持。谁知合作社负责人找上了门。恳求大东不要进城,高帽子戴了一堆,大东是采摘园的符号,也是一景呢。
  大东松了口,他心中也难舍,他的二亩地,他的一溜子楝树,还有心中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比如棺材,周边还有老人等着了心愿呢。
  合作社人在大东两亩地的荒埂上,为大东搭了两间简易房,通电通水,舒适得很,况且和合作社的人在一起,游客不断,一点不寂寞。吴老亮、花嫂时而也来,说说笑笑,喝点个小酒,说说陈芝麻烂谷子事,一天的日子过得快。
  梁大东每天一件事必干,他去拆了的村子,看留下的一溜苦楝树。树精神,离开了烟火气反而长得更好。據村里人说,这一溜苦楝树,规划为楝园,相邻着还有枣园。楝苦、枣甜,有一个大大的比照,先苦后甜,甜才更有味。
  梁木匠有些恍惚了,老家该用之中的哪五棵楝树做?馋婆娘斩鸡,块块都是好的。说给老亮、花嫂听,他们也没主意。
  村子一拆,梁大东和众乡亲们一样,把目光转向了圈定的一块土地,临着水库上方的地,这里将是他们新居的落成地。
  小区规划得不错,一家一户独立的小楼,点状分布,有廊有亭有绿地有花园有健身地,和城里最高档的小区有一比。梁大东不信风水,但知些皮毛,将建的小区上风上水,实在是块妙地。不过,他存在心里不说出。
  拆迁时,乡长说得好,快则一年,慢不过两个年头,就能住上花园般的房子。一晃三年了,小区还在建设中,楼们冒出了黄土,就是长得慢。就这过程中,吴老亮走了,临终时,还巴着进自家的屋。
  大东有点沉不住气了,一天看过在建的小区,径直去找乡长。乡长和气,说了半天,大东算是听懂了。建设体量大、土地指标、招投标、各种手续走完了,耽误快一年。建设中,又发现建筑公司有毛病,忙着纠正,再误些时间。乡长诚恳,说得头冒汗,还一个劲赔礼。大东本想说几句硬话,突然说不出了,两年前一头青发的乡长,竟两鬓花白了,他知道,乡长也就三十大几的人。
  实际上大东去找乡长,肚子里窝着事。刚过八十的花嫂快不行了,几天前去看她,花嫂挺在卫生院,哀哀地和他说,想死在老屋里。大东吼了花嫂几句,大意是说,好好坚持住,新房就要建好了,死也要死在家中。花嫂咧嘴笑了笑,还是没关住眼中的泪。
  大东和花嫂年轻时是有故事的。花嫂四十岁死丈夫,大东也是在这个点老婆死了。一个村子住着,就有人穿线,让两家合一家。鬼使神差,这事没成。不过,还是有些闲话,看见过大东和花嫂走动,相互帮衬着。
  又有什么呢?大东三个儿子,破衣难裳的要补补连连。花嫂家大活体力活,要人伸手。相互帮帮忙,怎么也说得过去。
  吴老亮问过大东,和花嫂可睡过。大东也回了句,好过。好过和睡过是一回事,吴老亮心坐实在了。他的意思是,大东和花嫂都不憋屈了。   花嫂还是没挺过来,在卫生院去世了。儿子从外地赶回,一头打到大东处讨主意。大东有法子,让花嫂的儿子找人在原村子老屋地,搭个简易棚办丧事,算是灵堂,也算花嫂回了老屋,至少沾老屋的地气。花嫂是火化的,还要入土,棺材要做,花嫂死前有交代,做棺材要大东主持。和吴老亮相同,众人帮忙,大东最后刨上几刨子,所不同的是大东多刨了几遍,用力气地刨。棺材做好,大东躺了进去,盖了棺盖,泪突然落了一串,忙用手接了,还是有几滴落在棺材里。将花嫂落了地,梁大东全身像散了架,支不住了。歇了好几天,才慢慢恢复了。
  又进入采摘季节,游客一拨一拨地往采摘园涌来,葡萄长势好,酸甜可口,游客摘得猛。大东在一边高兴,游客多,乡亲们挣的钱多,他和游客的合影也表情生动,其中有意味呢。
  也就在采摘季,小区的楼的拔节加快了,见着见着就封顶了。记得花嫂办丧事时,乡长率了一众人来吊唁,对着花嫂的遗像,乡长一下子跪了下去,抬头时已泪流满面。梁大东在一边看得真切,心软得要掉。
  乡长拉过大东的手捏得紧,对一边的棺材也打量再三,似乎有话说,但没说出。楝园边的枣树开始挂果了,楝树高大,一些阴凉静静地向枣园筛。据说,枣是冬枣,楝的叶子落了,冬枣还要可劲地长些日子。梁大东去看楝树,顺带着看枣,时间一久,也就不知去看谁了,眼睛模糊得不像样子。
  有句话梁大东好久不说了,就是:不知可能死在家里。家就要建好了,而他比过去更硬气。采摘季过去不久,梁大东发了命令,让三个儿子率众回来。都回来了,加上亲朋好友,乡里乡亲,一下子炸了棚。合作社知道了,忙将会议室让了出来。还真有了声势,梁大东气足,大声宣称,从今往后封斧了!意思明摆着,棺材的事他不参与了。
  三个儿子有点懵,忙问,你的老屋呢?梁大东吼着嗓子:我的棺材我自己做!
  不是封斧吗?儿子们还是醒过来了,大东死后不睡棺材了。
  众人散去,梁大东靠在楝树下做了个长梦,乱七八糟的,理了理有几条线。一是搬进了花园式的小楼房。二是活到九十九,死了,葬进公墓,公墓里一帮老兄老弟迎他。三是和花嫂拜了天地。四是枣树长得比楝树高了。五是去城里的儿孙们又回到了土地。
  醒来时,有鸟儿在叫,欢欢的。梁大东脸红如霞,“啪”地打了自己一巴掌,老不正经的。他骂和花嫂拜堂的事。
  梦中其他几件事,是梦也不是梦哦。

钓鱼


  吴老西钓鱼,直钩。和渭水垂钓,愿者上钩的姜子牙相譬。
  塘是好塘,水是好水,好塘好水中,寄存着一泡好鱼。明眼人说,吴老西钓鱼意不在鱼,全为打发时间。实际上只说对了一半,另一半掖在心里,秘不示人。
  村子显然老了,到处倒廊塌壁,古意的砖石椽子露在风雨中,时不时发出太息的咏叹,和一些同样苍老的虫子对视,钻出一个个风灌不满的洞孔。屋要人住,再好的房子,三五载空下来,就会隔三岔五地发生变化。小洞不补,大洞一尺五。谁来补呢?众多房子的主人,房门一闭,撂腿走人,一走七年、八年,但让房子空落,唯剩匆匆而过的时光。
  吴老西是村子里掰着手指头数过来的留守者之一。
  村子里有些物事是不长腿的,树、塘,还有长腿的鱼,河道、水系不畅,长腿也枉然,走不远。
  塘过去唤为清水塘,塘底有井眼,活水常来往,一汪水就如青春女子的眼睛了。吴老西吃这塘水长大,他的父辈、祖辈也是。只是近年用上了自来水,清塘水吃得少了。俗话,不要紧(井),吃塘水,在吴老西的心中,是清白又有分量的。
  清水塘就交给了鱼。不少年里,土地被糟蹋得不像样子,鱼的安身之地越来越少,过去有水就有鱼虾的景象不见了,碰上只青皮翠衣的青蛙,也算很幸运的事。清水塘,竟成了鱼虾蟹鳖的最后家园。
  村子里的鱼有多少种,谁也说不清楚,水里的事情朦胧,无法干了所有水,竭泽而渔,也只是想象。吴老西钓鱼,对清水塘的鱼情,摸个十之八九,幸运的是,大多曾见过的鱼种都露了面,连稀奇的草鞋掌、麻混也见过。清水塘,倒像是大熊猫保护基地了,让一些鱼不因环境恶化绝种了。
  吴老西就在清水塘垂钓。吴老西钓鱼讲究,一桌、一凳、一把伞,桌上有茶,酽酽的一杯,特级瓜片,袅袅地冒着青烟。偶尔还会有酒,喝上一小杯,再把鱼线抛远了,静静地等鱼儿咬钩。茶和酒都是儿子从省城捎回的,儿子孝敬,连带着儿媳、孙子也跟着孝顺。
  有一样不好,吴老西拗,不愿进城,任凭儿子说狠话,就是不离村。理由简单,舍不得一溜老宅子,舍不得清水塘和塘中的鱼。
  坐在凳子上,吴老西垂钓,不紧不慢地穿饵子,钩不是钩,一小段直直的铜丝,蚯蚓等好穿,不费事,也不下位子,抛下不久,就有鱼来咬,先轻点,之后拖着跑,送浮子,忙着起竿,用劲均匀,鱼露头了,但大多在半空中又落入水中。直钩怎能钓上鱼来?
  吴老西每天都在重复差不多的动作,风雨无阻,乐此不疲。鱼们不惊不乍,高興从吴老西的直钩上抢食,有时还能免费坐飞机,在半空周折,看一眼水外的世界。
  也有被直钩钓上岸的,比如虾子和蟹,它们的钳子夹上了饵子,就不忍弃了,随着钓竿的悠劲,跌在了坚硬的土地上,跌得浑身疼。每在这时,吴老西都叽咕:好吃也慢点。接着把虾、蟹放进水里。还有一些小鱼不懂事,贪,往往被拽上岸,折腾几次,又跳进水里。小鱼无耳性,一会忘了,再被拽上岸,七拽八拽竟也长大了。
  例外的是两条红鲤,隔上十天半月,就将直钩咬得紧紧的,轮流被吴老西拽上岸来。红鲤都有半尺长,红彤彤的艳,摇尾鼓鳃,如一朵盛开的花。吴老西对钓上的红鲤尽心,用湿毛巾包了,跌跌撞撞向家奔,好在家近在咫尺。带回家的鱼,有大鱼缸伺候,缸中水清,鱼在此之中,没亏吃。
  鱼缸摆在条案上,条案的上方挂着吴老西老伴的遗像。老伴笑嘻嘻的,如生前样。红鲤在家过夜,第二天一早,吴老西注定把鱼放了,看着它向水深处奔去。
  有人看中这红鲤,花大价钱买,吴老西坚决不愿意。要钱干什么,不能带土里去。不过自此吴老西多了个心,日日夜夜盯着清水塘,甚至让儿子出了大价钱,承包下了塘口,一包就是二十年。   吴老西钓鱼也是有观众的,孙石头算铁杆。孙石头和吴老西同庚,都是八十开外的人,都硬硬朗朗的。看钓鱼,主要是拉拉家常,村子里人太少,找个说话的人不容易。
  除了看钓鱼、说话,他们喝茶、喝酒,将时间打发得顺顺溜溜。孙石头爱喝鱼汤,吴老西总是把钓上岸的虾、蟹、小鱼拣上几条,送给孙石头,不多,一顿猫食的量。孙石头不嫌不弃,多是摘个荷叶、树叶包了,中午或晚上美美地吃上一顿。
  有一次,红鲤又咬钩了,欢欢地上了岸,不知孙石头发了什么疯,求着吴老西将红鲤给他下酒,软缠硬磨,气得吴老西一脚将桌子踢翻了,差点把孙石头推进清水塘。红鲤第一次没进吴老西大门,在岸上蹦跶几下,恹恹地跳进了清水塘。
  为这事,吴老西和孙石头好几个月不说话。那些天,清水塘,一桌、一凳、一伞、一杆、一老人,清静得很,只是吴老西的酒喝得更频繁了。
  实际上吴老西爱吃鱼,早先钓鱼的钩也是锋利的,儿子进城打工,几经打拼,成了一家公司的老总,有模有样。他和老伴铁心不进城,村里人越来越少,田地荒了,荒也就荒了,都不指望田里那点收成,倒好了一些走走停停飞飞落落的野物。
  就在这时,吴老西迷上了钓鱼。
  清水塘的鱼真好钓,半天钓上十斤八斤毫不费劲。老伴也爱吃鱼,吃不厌,尤其是鲫鱼,红烧、清蒸、熬汤,都有滋有味。钓多了吃不掉,就盐腌了,当小菜吃。按老伴的说法,鱼吃得天天屙白屎。
  儿子、媳妇时而回来,让吴老西钓鱼劲头更足,蹬在塘边一蹬半天。一来钓儿子、媳妇喜欢的鲜美。二来多钓些给他们带回城,城里人好这口,一说野生的,口水就流得老长。儿子回来匆匆忙忙,好陪在塘边看吴老西钓鱼,穿饵、摘鱼,一会也不闲。不过,围绕的中心还是劝吴老西进城,吴老西无话,把鱼线甩得更远,不久,一条斤把重的鳊鱼上竿了,活蹦乱跳着。吴老西有了话把:城里有这鱼,有这一甩?儿子反过来无话了。
  儿媳妇比儿子乖巧,顺着公公、公婆,说,不进城就不进城,常回来看看。公婆高兴,顺口就说,还不是喜欢吃清水塘的鱼。儿媳妇忙答,是的,是的。正说话,吴老西起竿了,一条尺把长的白丝鱼上岸了。清水塘边其乐融融的,连柳丝也摆出另样姿势,婀娜,喜庆。
  有了孙子,儿媳妇回得勤,搂着宝宝,一住就有些日子。乡下空气好,还有鲜美的鱼吃,难得的享受。好鱼发奶,儿媳妇奶足,孙子长得好,乐得吴老西和老伴合不拢嘴。孙子略大点,也喜欢喝鱼汤,和奶奶一样,对鲫鱼汤最爱,喝得小肚子圆。吴老西添了新动力,研究鲫鱼的习性,没几天,就成了钓鲫鱼的高手,想钓鲫鱼,绝对十拿九稳。
  孙子满地跑,吴老西钓鱼添了小助手,不过捣乱的成分多,拣个瓦片、石头向塘里扔,或把钓上的鱼丢进水里,扰得清水塘一阵阵地涟漪。吴老西反而高興,抱着孙子在清水塘转了一圈又一圈。
  清水塘实在是口好塘,水清澈见底,水草在水中舞蹈,掩护着鱼的浅翔。吴老西还是小西的时候,潜进过塘底,井眼汩汩的涓流,发出细微的声音,大群小阵的鱼抢鲜活,倒让他近不得身,只能听听井眼的喟叹。塘埂上的花草也明亮,飞蓬、小菊、桔梗、红蓼、薄荷、火把草,混杂而有序,高高低低的分出层次。还有一些树,伸出枝条摸天探水,还原大自然的质朴和始样。
  听吴老西说,孙子好奇,也就听个大概,一不小心,孙子已拽了个野果塞进嘴里,有滋有味地咬起来。吴老西不吃惊,清水塘边的果子们,鱼吃得,人也吃得,无毒养人呢。
  孙子五六岁开始懂事,陪吴老西钓鱼,有时也抢过钓竿,人模狗样,一本正经地钓。清水塘鱼厚道,老少不欺,孙子同样钓了一条又一条。起先孙子高兴,之后一天,他突然把竿子甩在地上,捧起从钩上摘下的鱼,自言自语地说:鱼,你的嘴好疼。果然,一条不大不小的鲫鱼,嘴豁了,一丝丝地渗血。吴老西怔在一边,钓鱼的心劲猛地降了几成。
  又发生了件大事,吴老西的老伴福分浅,六十来岁得了胸口疼病,一查竟是癌症。一家人慌成一团,忙着去省城住院手术。儿子媳妇孙子,轮流转服侍,吴老西两头跑,钓鱼的事也就荒了。
  老伴出院,在儿子家调理,儿孙绕膝,也还满意。但不久就喊着回家,她念清水塘,想吴老西,主意拿定,儿子劝不住,媳妇留不下,连孙子的哭闹都不起作用。
  老伴回家,捧了一堆东西,吃的喝的,还有大堆的药,显眼的却是一个鱼缸,游着两条指头粗细的红鲤。红鲤精神,在透明的鱼缸里左投右突、上下求索。
  红鲤有来历,老伴住院,孙子怕奶奶寂寞,用零花钱买的。红鲤红得鲜亮,一身子的剔透劲。老伴欢喜,看到鱼就想到孙子,不知不觉地,添了不少生活下去的劲。
  红鲤鱼摆在了家的显眼处,老伴当宝贝,天天换水照应,时不时还和它们说话,说着说着就漏了嘴,喊孙子。
  老伴最大的变化是不再吃鱼,让吴老西的钓鱼失去了不少味道。钓鱼有瘾,三天不钓手和心都发痒。吴老西隔三岔五还是在清水塘垂下钩子,钓鱼,也钓远远近近的风光。就好了孙石头,他站在吴老西的边上,钓一条,拿走一条,许多日子,孙石头的身上散发着鱼腥味,不用说拉的是白屎。
  吴老西钓鱼的劲头锐减,有时鱼上钩了,自己的嘴唇也连带着疼。
  红鲤却在吴老西家活得特自在,两条卿卿我我,见风样长,一年没过,就有了成人巴掌般大小。红鲤好看,老伴天天瞅不够,转身看,磨身看,似乎看几眼,就能看出花来。
  吴老西也喜欢红鲤,老伴爱的,他能不喜欢吗?
  孙子回来,也围着红鲤转,陡然将清水塘的钓鱼放在了一边,非得吴老西左三声右三声敞开嗓门喊,才被奶奶目光推着,不情愿去。
  不过儿子一家对清水塘的鱼不拒绝,吃了,还要带上,这倒让吴老西,多了一条钓鱼的理由。
  有一天老伴悄悄对吴老西说,以后再吃鱼,得把红鲤搬开,红鲤在哭呢?
  吴老西瞪大了眼,差点把天望了个洞。
  村庄一天天衰老,在吴老西的心中村庄真正老去的分界线,是老伴撒手归西。老伴终没敌过病魔,五年前故去了。老伴死后一段日子,天如何黑下去亮起来,吴老西一概不知,天昏地暗,整天里灰蒙蒙的,生活没甚嚼头。儿孙们都有自己的正事,陪了几天,还是一溜烟奔他们城市去了。城市是他们的,和吴老西没关系。   死寂开始包围村庄,活物不多,清水塘算其中之一,水中游鱼,塘就活着。何况清水塘中鱼花色品种众多,鱼跃虾跳,它的生命呈澎湃状。
  清水塘众多的鱼中,又增添了新的品种,两尾红鲤。
  红鲤是吴老西的老伴临终前的一些日子放生的。红鲤跟着吴老西夫妇生活,连头带尾有五个年头,算得上是家中要員,捻捻指头,两条红鲤就会浮起头来,亲吻他们的指头。
  吴老西老伴的最后日月,红鲤始终陪在她身旁。红鲤无腿,走不远,不像儿孙抬腿来,抬腿又走了。吴老西和老伴,常对着红鲤发呆,看它们游动、进食,看它们吵架,前头吵架后头好,眼睛中有怜爱,更多的是愁怨。孙子的心意,夫妻俩看得重,怎么也不会慢待了。
  孙子说过,让鱼陪奶奶。鱼听话,这么多年没离开半步。孙子天真,心也真。
  被病痛折磨了一夜的老伴,清早就推醒了吴老西,她让吴老西把红鲤搬过来。无缚鸡之力的老伴把鱼缸拥在怀里,两条红鲤抬头,晨光从窗户许许的飘进,红鲤抢食,左一块,右一块,欢畅得很。吴老西的老伴伸出鸡爪一样的手,终是没抬起来。泪顺着吴老西老伴的脸颊慢慢地流,但也星星点点,苦涩苦涩的。吴老西问老伴,想孙子了?老伴点头又摇头。
  老伴蚊子样哼,吴老西听明白了,要他把红鲤放生了。
  放生的仪式简单,吴老西先把鱼缸搬到了塘边,再把老伴捧起,一步步和塘亲近。老伴好轻好轻,吴老西的额贴着老伴的脸,风缕缕从他们咬合的皱纹间穿过,有些凉意。
  吴老西扶起老伴,老伴突然有了力气,捧起红鲤,还在它们的头上轻轻拍了两下,鱼入清水,箭样游去,鱼奔深处,一塘水微微漾动。老伴深深叹了口气,转眼,两条红鲤又游了回来,浮着头、吐着气泡,似有难忍的不舍,老伴的眼中汪满了湿气,摆摆手让红鲤离去。
  放生了红鲤,老伴再也无话,只是把目光投向窗户,窗户外是清水塘,清水塘边,一条蜿蜒的路通向辽远……
  吴老西开始直钩钓鱼,是好久后的事。老伴的坟已爬满了青蒿、蓬草,他决定再次钓鱼。
  清水塘边有了一景,一桌、一凳、一伞、一个白发老人,时而起杆,把时光甩得啪啪响。红鲤常常浮起头,它们的身后是一群杂色的鱼群。
  一晃五年。这天,孙石头又来了,天气特别的好,塘边的合欢花艳艳地开,落花无数,将清水塘染得色彩斑斓。桌上有酒,还有一碟花生米,孙石头不客气,连端三杯,让酒贯穿五脏。吴老西沉默,一次次把渔线向清水塘中央抛去。
  难有的鱼不吃钩,乱泛花的鱼围着钓钩打转转。吴老西不急,他何尝是在钓鱼?终于还是有鱼咬钩了,吴老西不紧不慢地起竿,是红鲤,牙关死死地咬,红鲤长大了,把钓竿扯成了弓形。
  孙石头帮忙,俩老人几乎是抬着,将红鲤请回家中。鱼缸早换成了木盆,满当当的水成了红鲤的窝。
  气喘吁吁,吴老西又将鱼线抛进水中,不久另一条红鲤又住进了吴老西备下的木盆里。
  木盆的上方是老伴的遗像,笑嘻嘻的,比吴老西年轻多了。两条红鲤困在木盆中,偶尔浮头,也是把目光投向嘻嘻地笑。两条红鲤映照着吴老西家的堂屋,家兀自有了精神。
  一股苍老的声音从吴老西的胸腔冒出,混沌而短促。孙石头听出了,那是哭声,由不得也加入了,哞哞的,如杀牛。
  这天是吴老西老伴的祭日,老伴死天,塘边的合欢花也开得欢。
  红鲤忽然摇动尾巴,搅得水声四起,将两管混沌的哭声送到了村子的各个角落。
  孙石头止住哭,对吴老西说,村子就要拆迁了,当湿地,清水塘留下了。吴老西揉着眼睛点头,眼里无泪,干哭了一场。
  是哭吗?吴老西怀疑。
  还是钓鱼,一桌、一凳、一伞、一老人,直钩。
  吴老西在清水塘边做了个长梦,鱼们都上了岸、长了腿,领头和压阵的是红鲤,中间竟有老伴、儿子、儿媳、孙子,他们都成为美人鱼,和鱼们说话,可惜他一句听不懂。
  村庄好静好静,没人喊醒吴老西的梦。
  责任编辑:丁小龙
其他文献
他们的命运以及他们的语言截然不同。  ——巴·聂鲁达先锋者  2002年的一个阴雨绵绵的早晨,我认识了作家孟。那时我在杭州读书,作为一个酷爱远离人群的青年,我与孟一见投缘。而直到2006年,在某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我回到家乡小镇(浙西山区一个日渐喧嚣的所在),第一次结识了作家郁。关于这两个于我有特殊意义的朋友,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之与上述的阴雨绵绵或阳光灿烂的印象纠缠不清。我如是叙述绝非出自什么隐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采用盆腔三维适形放疗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为直肠癌术后的放疗方法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将46例直肠癌患者手术后的放疗分成A,B俩组各23例,治疗时间均为3-6个周期,其中A组采用盆腔三维适形技术进行放射治疗,B组采用传统的盆腔调强方法进行放疗,并在手术后2年内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跟踪与观察。结果:放疗靶区剂量均匀性方面三维适形放疗方法方面明显好于调强放疗方法;根据WHO的疗效判定标
期刊
摘要:目的:研讨血清酶联荧光分析法VIDAS D-二聚体检测能否作为急诊高危胸痛患者的筛查及诊断指标,以帮助急诊科医生对急诊胸痛病人做出及时准确的诊断、鉴别诊断并提供最佳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月至2014 年3 月以急诊胸痛收治的264 例患者,以酶联荧光分析VIDAS检测其血清D-二聚体水平,并随机抽取同期无胸痛症状的4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 比较不同病因组D-二聚体水平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培哚普利与安体舒通联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对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 FM D) 的影响。方法: 将300例 高血压患者随机分3 组: A 组 培哚普利; B 组 培哚普利加吲哒帕胺 ; C 组培哚普利加安体舒通,疗程8 周。观察治疗前后血压及肱动脉 FM D的变化。结果: 3 组患者治疗8 周后血压均降低,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1. 2方法
期刊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常规驱梅治疗联合免疫调节剂治疗对二期梅毒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二期梅毒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驱梅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驱梅治疗基础上给予免疫调节剂治疗,随访患者治疗3、6、9、12个月后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相比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治疗
期刊
噩耗传出  被证实为谣言  然后删除  噩耗再次传出  激怒的人们  都隐藏着更大的期盼  相信再次被证实为谣言  然后再次删除  一个自称为一颗种子的老人啊  您的生命  牵动着多少人的生命  您的毕生梦想  就是让天下所有人  远离饥饿  所以您的走  是多么的一波三折  您是支撑着释放完  最后一克稻香能量  守护着人们  把这顿午饭安心吃完  才走的呀  您说  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  也
期刊
梧桐花  明媚缝合的天与地  野鸡硕肥,春草悽悽  山涧的梧桐剥茧抽丝,面朝朝露  伸出诵经的喇叭  我在种菜。芥菜长势凶猛,意境壮阔  瓜蔬则如遭遇一场空前浩劫  枝叶霜冷,气息奄奄  我愤怒,奋力,却也无奈  攫一把芥菜,焯水入盘,悲苦下咽  无立锥之地,何谈归隐  也罢,开门去看梧桐花  这个季节最不隐晦的花望,以及茶  飘细雨的日子  稚嫩的油白菜越發绿翠  无名的灰色鸟儿在屋脊飞去飞来 
期刊
【摘 要】  目的:分析影响断指再植术后发生血管危象的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02年 1月 1日~2012年1月1日期间,接受断指再植术并发血管危象的患者32例,分析其各项临床资料,讨论影响断指再植术后发生血管危象的因素。结果:32例患者中,有6例接受了手术探查,有26例接受了保守治疗,手术探查成功4例,失败2例,保守治疗恢复通血并成活20例,失败6例。结论:断指再植术后发生血管危象的影响因素复杂
期刊
[美]理查德·鲍尔斯  1950年,女孩帕蒂·韦斯特福德爱上了她的宠物鹿,她很快就会发现,神话里的美少年库帕里索斯也是一样。她的鹿虽然是小树枝做的,但每一个细节都活灵活现。她还有用两只核桃壳粘合做成的松鼠,用枫香球做的熊,用肯塔基咖啡树豆荚做的龙,穿着橡子帽衣衫的仙女,还有一只用松果做身体的天使,只需要两片冬青树的叶子就能做翅膀。  她还精心为这些小动物造了家园,门前有鹅卵石小路,屋子里有蘑菇做的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银杏叶注射液(舒血宁)对慢性肾脏病肾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40例慢性肾脏病患者,随机分两组为常规组和治疗组,每组2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低蛋白饮食、控制血压、纠正贫血、纠正酸碱、水盐代谢紊乱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舒血宁20ml/d,静点,共20d。观察常规组和治疗组治疗前后24小时尿蛋白定量(NPro)、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血和尿 2 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