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薄膜电池的需求可用极其火爆来形容。2008年6月的德国光伏展上,2008年产能仅30MW的台湾绿能,待签约订单量达到200MW,是2009年产能6倍;宇通光能尚未量产,也取得订单60MW。与此相应,继太阳能组件热、多晶硅热之后,薄膜电池又成为国内光伏领域新的投资热点。2008年6月,天威保变计划投入32亿元用于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江西赛维宣布在南昌建设全球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2008年7月,强生光电25MW非晶硅太阳能薄膜电池生产线正式投产;赣能股份宣布组建合资公司,建设目标为年产能50MW的非晶硅光电薄膜电池生产线。此前,无锡尚德、孚日股份、拓日新能、综艺股份等公司也都纷纷宣布进军薄膜电池领域。
关键设备技术不足,原材料受制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70年代,非晶硅薄膜就被研制出来,但由于转换效率只有多晶硅的一半,一直未能得到普及。最近几年光伏产业的日渐受宠,引发了硅材料的供应危机。硅原材料价格的暴涨,使得薄膜电池再次浮出水面。2007年,全球薄膜太阳能电池产量达到400MW,较2006年的181MW大幅增长了120%,市场占有率由2006年的8.2%提升至12%。但是,兴业证券行业分析师王雪峰指出,薄膜电池毕竟处于发展初期,面临多个问题的制约,如工艺成熟性、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缺少成熟设备制造商,有的还存在工艺技术的专利权等问题。从各类薄膜电池内在因素来看,不同的薄膜电池还有各自的缺点,或转换效率偏低,或环境安全问题,有的存在原材料资源稀缺问题,这些问题也需要产业逐渐形成规模后一一解决。
薄膜电池的关键设备技术和原材料主要由国外企业控制。由于薄膜电池技术发展时间较短,并未形成通用技术和通用设备,目前提供大尺寸薄膜电池设备交钥匙工程的主要是美国的应用材料公司(AMAT)、瑞士的Oerlikon以及日本的ULVAC三家,前两家占领了大尺寸薄膜电池的主要市场,其他企业尽管也有进入这一市场,但占有率较低。国金证券新能源行业分析师张帅指出,设备折旧是薄膜电池的主要成本之一,根据目前市场报价,同容量薄膜电池生产线的价格是晶硅的6—10倍,且薄膜电池技术更新速度快,设备更新的周期相应也会比晶硅更短,对薄膜电池生产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张帅强调,目前薄膜电池主要原材料均为国际巨头垄断,价格高且供应无保障,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隐忧。薄膜电池的主要原材料包括玻璃(导电玻璃及其他玻璃)、EVA、靶材以及气体。薄膜电池对导电玻璃要求较高,目前国内厂商实力较弱,市场主要由日本NSG和美国AFG瓜分,随着国内薄膜产量的爆发,很有可能出现供应紧张的格局。靶材目前的国内供应仍被国际大厂把持,德国贺利氏是全球最大的供应商,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另外,国内目前没有企业生产硅烷,而主要国际大厂扩产有限加之LCD等需求量居高不下,硅烷供应仍偏紧张,价格维持高位并不排除继续上涨的可能,是国内诸多新进入薄膜行业的企业需要认真考虑的。
复制First Solar并不容易
近两年全球薄膜电池产业增长迅速,带动了不少增长迅速的企业,最典型的就是First Solar,该公司是总部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一家从事碲化镉薄膜电池生产制造的厂商,目前薄膜电池产品供不应求,订单已排至2010年后;其股价在一年半的时间内上涨近10倍,成为美国市场上享受最高估值水平的光伏股。在国内企业中,无锡尚德已经借助多晶硅电池市场成为全球光伏企业前三强,在薄膜电池领域,国内能不能出现类似甚至超越First Solar的企业呢?
张帅表示,First Solar毛利率高于50%,这对行业的未来的发展释放了非常正面的信息。但是,First Solar掌握了碲化镉薄膜的核心技术,设备多为自行设计,工艺也自行开发,因此其成本较之购买交钥匙工程的企业要低很多。从成本细分中也可以验证这一点,尽管First Solar设备折旧时间为5年,比AMAT的7年要短,但其单位折旧成本仍比AMAT的非晶硅生产线低20%以上,比AMAT的叠层生产线低40%以上。“First Solar为全球的薄膜生产商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标杆,但它令人惊艳的指标却不是一般企业轻易能够企及的。”张帅说。
王雪峰强调,薄膜电池企业的成功需要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拥有稳定的核心技术团队是决胜未来的关键。首先,与晶体硅电池有很大不同,薄膜电池生产制造广泛使用真空镀膜等技术,更似半导体行业,因此技术水平高低直接影响产品良率及良率学习曲线,间接影响到企业的盈利能力,这一点从各大LCD厂、IC制造商盈利能力的巨大差别可略见一斑;其次,薄膜电池行业是一个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的产业,有的工艺路线还不成熟,因此从工艺技术需要持续改进的角度看,薄膜电池厂商要比晶体硅电池厂商更需要强有力的研发与技术团队;第三,薄膜电池生产设备具有较高技术壁垒,因此薄膜电池生产设备的供应存在厂商稀缺、产能有限、技术成熟性、工艺专利权等多个问题,薄膜电池行业的实际产能释放将受此瓶颈约束;第四,薄膜电池设备供应商为客户提供类似“傻瓜机”的交钥匙服务,但实力厂商自行设计工艺设备是发展趋势,拥有强大技术实力的厂商将以此为基础设计更为先进的工艺设备,在技术和成本方面都将超越依赖交钥匙的厂商。
技术前景仍存变数
一般认为,晶体硅电池成本下降存在极限,而薄膜电池的成本下降潜力要大得多,这主要得益于薄膜电池的技术进步日新月异。据《Photon》预测,多晶硅组件平均价格将从2007年底3.92美元/W下降到2012年2.08美元/W,薄膜电池的平均价格将从现在的2.65美元/W降至1.11美元/W,与晶体硅相比优势明显。而相关薄膜电池制造商的预测更加乐观,EPV估计到2011年,薄膜组件的成本将大大低于1美元/W;Oerlikon更估计,随着转化率提高和规模化,2011年GW级别的电站其组件成本将降低于0.7美元/W。
不过,也有分析师对此说法表示谨慎。联合证券研究所分析师杨军表示,晶体硅电池的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仍将在很长时间占据主导地位,而投资者往往会犯迷信新技术的错误,比如以低成本制造多晶硅、电池片转换效率大幅上升、薄膜电池等。“如果这样,为什么不做空石油期货呢?”他反问道。天相投顾分析师李亚辉也指出,在目前太阳能晶体硅片价格高企的情况下,薄膜太阳能电池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市场需求日益旺盛,但如果未来太阳能晶体硅片的价格大幅度下跌,薄膜太阳能电池产品的市场需求可能会受到影响,市场需求可能下降。
关键设备技术不足,原材料受制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70年代,非晶硅薄膜就被研制出来,但由于转换效率只有多晶硅的一半,一直未能得到普及。最近几年光伏产业的日渐受宠,引发了硅材料的供应危机。硅原材料价格的暴涨,使得薄膜电池再次浮出水面。2007年,全球薄膜太阳能电池产量达到400MW,较2006年的181MW大幅增长了120%,市场占有率由2006年的8.2%提升至12%。但是,兴业证券行业分析师王雪峰指出,薄膜电池毕竟处于发展初期,面临多个问题的制约,如工艺成熟性、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缺少成熟设备制造商,有的还存在工艺技术的专利权等问题。从各类薄膜电池内在因素来看,不同的薄膜电池还有各自的缺点,或转换效率偏低,或环境安全问题,有的存在原材料资源稀缺问题,这些问题也需要产业逐渐形成规模后一一解决。
薄膜电池的关键设备技术和原材料主要由国外企业控制。由于薄膜电池技术发展时间较短,并未形成通用技术和通用设备,目前提供大尺寸薄膜电池设备交钥匙工程的主要是美国的应用材料公司(AMAT)、瑞士的Oerlikon以及日本的ULVAC三家,前两家占领了大尺寸薄膜电池的主要市场,其他企业尽管也有进入这一市场,但占有率较低。国金证券新能源行业分析师张帅指出,设备折旧是薄膜电池的主要成本之一,根据目前市场报价,同容量薄膜电池生产线的价格是晶硅的6—10倍,且薄膜电池技术更新速度快,设备更新的周期相应也会比晶硅更短,对薄膜电池生产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张帅强调,目前薄膜电池主要原材料均为国际巨头垄断,价格高且供应无保障,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隐忧。薄膜电池的主要原材料包括玻璃(导电玻璃及其他玻璃)、EVA、靶材以及气体。薄膜电池对导电玻璃要求较高,目前国内厂商实力较弱,市场主要由日本NSG和美国AFG瓜分,随着国内薄膜产量的爆发,很有可能出现供应紧张的格局。靶材目前的国内供应仍被国际大厂把持,德国贺利氏是全球最大的供应商,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另外,国内目前没有企业生产硅烷,而主要国际大厂扩产有限加之LCD等需求量居高不下,硅烷供应仍偏紧张,价格维持高位并不排除继续上涨的可能,是国内诸多新进入薄膜行业的企业需要认真考虑的。
复制First Solar并不容易
近两年全球薄膜电池产业增长迅速,带动了不少增长迅速的企业,最典型的就是First Solar,该公司是总部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一家从事碲化镉薄膜电池生产制造的厂商,目前薄膜电池产品供不应求,订单已排至2010年后;其股价在一年半的时间内上涨近10倍,成为美国市场上享受最高估值水平的光伏股。在国内企业中,无锡尚德已经借助多晶硅电池市场成为全球光伏企业前三强,在薄膜电池领域,国内能不能出现类似甚至超越First Solar的企业呢?
张帅表示,First Solar毛利率高于50%,这对行业的未来的发展释放了非常正面的信息。但是,First Solar掌握了碲化镉薄膜的核心技术,设备多为自行设计,工艺也自行开发,因此其成本较之购买交钥匙工程的企业要低很多。从成本细分中也可以验证这一点,尽管First Solar设备折旧时间为5年,比AMAT的7年要短,但其单位折旧成本仍比AMAT的非晶硅生产线低20%以上,比AMAT的叠层生产线低40%以上。“First Solar为全球的薄膜生产商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标杆,但它令人惊艳的指标却不是一般企业轻易能够企及的。”张帅说。
王雪峰强调,薄膜电池企业的成功需要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拥有稳定的核心技术团队是决胜未来的关键。首先,与晶体硅电池有很大不同,薄膜电池生产制造广泛使用真空镀膜等技术,更似半导体行业,因此技术水平高低直接影响产品良率及良率学习曲线,间接影响到企业的盈利能力,这一点从各大LCD厂、IC制造商盈利能力的巨大差别可略见一斑;其次,薄膜电池行业是一个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的产业,有的工艺路线还不成熟,因此从工艺技术需要持续改进的角度看,薄膜电池厂商要比晶体硅电池厂商更需要强有力的研发与技术团队;第三,薄膜电池生产设备具有较高技术壁垒,因此薄膜电池生产设备的供应存在厂商稀缺、产能有限、技术成熟性、工艺专利权等多个问题,薄膜电池行业的实际产能释放将受此瓶颈约束;第四,薄膜电池设备供应商为客户提供类似“傻瓜机”的交钥匙服务,但实力厂商自行设计工艺设备是发展趋势,拥有强大技术实力的厂商将以此为基础设计更为先进的工艺设备,在技术和成本方面都将超越依赖交钥匙的厂商。
技术前景仍存变数
一般认为,晶体硅电池成本下降存在极限,而薄膜电池的成本下降潜力要大得多,这主要得益于薄膜电池的技术进步日新月异。据《Photon》预测,多晶硅组件平均价格将从2007年底3.92美元/W下降到2012年2.08美元/W,薄膜电池的平均价格将从现在的2.65美元/W降至1.11美元/W,与晶体硅相比优势明显。而相关薄膜电池制造商的预测更加乐观,EPV估计到2011年,薄膜组件的成本将大大低于1美元/W;Oerlikon更估计,随着转化率提高和规模化,2011年GW级别的电站其组件成本将降低于0.7美元/W。
不过,也有分析师对此说法表示谨慎。联合证券研究所分析师杨军表示,晶体硅电池的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仍将在很长时间占据主导地位,而投资者往往会犯迷信新技术的错误,比如以低成本制造多晶硅、电池片转换效率大幅上升、薄膜电池等。“如果这样,为什么不做空石油期货呢?”他反问道。天相投顾分析师李亚辉也指出,在目前太阳能晶体硅片价格高企的情况下,薄膜太阳能电池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市场需求日益旺盛,但如果未来太阳能晶体硅片的价格大幅度下跌,薄膜太阳能电池产品的市场需求可能会受到影响,市场需求可能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