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lix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进步,创新能力的高下成为衡量人才优劣的重要因素。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人类的主动性活动都是从兴趣入手的,兴趣是积极从事某种活动的第一步。没有兴趣,一切创造性的活动都无从谈起。可以说兴趣是从事某一种活动的发动机和催化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对于语文学习而言,只有培养学生对语言现象的敏感,对读书的热爱,对写作的情有独钟,对文化历史的深入思考,才能有思想情感的火花闪耀,才能有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当然,培养语文兴趣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兴趣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因素。对于后天因素欠佳的学生来说,培养兴趣就不是三两天能见效的。兴趣的培养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它除了与教师的人格因素有关之外,还需要教师对学生积极引导,热情鼓励,使学生感受到进步与成功的愉悦,同时可以根据不同地方、不同班级的情况,通过演讲会、辩论会、报告会、作品讨论会、诗歌朗诵会、自办报纸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或庄重、或幽默、或细腻、或深刻的语言,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创造性的活动都是从问题开始的,从解决问题的角度看,创造性思维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该鼓励学生善于质疑问难,有了疑才能启动学生联想与想象的闸门。作为教师,不要怕学生提问题,哪怕学生的提问是简单的幼稚的,教师也应该在回答的同时,肯定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因为看似幼稚的问题,往往是创新欲念的开始。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反观我们的传统语文教学,在课堂上,长期以来形成一种“教师问,学生答”的有序交流方式。这种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是被动的,不是主动的,因而也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提问题,也需要教师有极大的勇气。一个水平不高的教师,往往惧怕学生提问。而一个好的教师首先就能激发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探索的精神。哪怕学生的提问很刁钻,很抽象,教师也应对学生的敢于发问的精神予以肯定,即便当时不能作答也应该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明确告诉学生,这更容易得到学生的理解和信任,表现了教师实事求是的态度,同样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因为学生提出了一个连教师都回答不出的问题。不可敷衍塞责,蒙混过关,不懂装懂;更不可因为学生提问刁钻、思考离奇而打击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三、打破思维定势
  创造力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心理能力,每个人都具有创造的潜能,并不是只有天才人物才有创新的能力。创新并不是优秀学生的专利,只要我们善待每一个学生,即便是按成绩而论的“差生”也可以发掘出创新的潜能,因为许多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文学艺术家,他们在中学阶段的成绩并不理想。事实上,一个人在现有的知识储备和智力水平下,对未知事物的探究和完善都可看作是一种创新活动。对于学生来说,只要其思考认识成果在现有的年龄段和知识水平上有某种创意,就可看作是一种创新。但创新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扎实的知识基础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石,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在培养兴趣、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的同时,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合理的能力结构。
  其次,要打破思维定势,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在思考问题、确立观点时,人们往往习惯于凭借自己的经验或已有的定论看问题,由于这种思维定势牢牢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导致人们在刚开始考虑问题时就落入某种俗套而无创造性,要使学生不落入某种既定的思路,灵活多变地思考问题,就要打破思维定势,冲破旧的条条框框,尤其要打破教材中一些既定的观点。
  比如说,莫泊桑的《项链》表现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其实,虚荣是人性的弱点之一,难道说无产阶级就没有虚荣心吗?《荆轲刺秦王》中的荆轲虽有大无畏的冒险精神,但盲目蛮干的恐怖行径正是我们坚决反对的,况且,忠君不等于爱国。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白,书上写的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作家不是高不可攀的,课本上的名作不是只可仰视的高山,也可以是我们脚下的小路。这样,学生就会提高自信心,不是只匍匐在巨人的脚下,同时也可以站在巨人的肩上,对名家名作产生新的认识,从而产生创新性的成果。
  四、拓展发散思维空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开端。在语文学习中,对课文的认读、理解和鉴赏,是进行发散思维的前提。阅读一篇课文,首先要由点到面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特点,然后才能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拓展思维空间,对课文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和探求。在课堂的具体操作中,要尽可能把问题目标指向学生感兴趣的热点上,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参与,有效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潜能。
  比如,学完《愚公移山》之后,可以让学生讨论:你认为愚公“愚”还是“智”?有学生认为:愚公很愚,多年居住山区,孤陋寡闻,他不知道山外还有更广阔的世界,在两座山挡路的情况下,他完全可以搬到别处去住,没有必要死守一隅;他挖山不止,费时费力,得不偿失;况且,挖山还会破坏生态环境。也有学生认为;愚公不愚,他热爱自己的家乡,决心改变家乡的面貌,他不是静止地看问题,而是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而且在挖山过程中,能够发动群众。教师进一步提问:愚公的所作所为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有学生说:人定胜天。有学生说:诚心能够感动上帝。也有学生说:我们要把苦干的精神和巧干的智慧结合起来。还有学生说:智叟只说不干,害怕困难,所以他永远不会取得成功;而愚公能取得成功,关键在于他不仅有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而且有坚持不懈的苦干精神。通过这样的讨论,冲破了教材对课文内容的单一理解,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对课文有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把握,提高了思想认识。
  当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路径有很多,除了上述几个方面还需要整个评价体系的配合。另外,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小抓起,从小就要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一个开放的体系,少一些条条框框的限制。如果在学生唯唯诺诺地享受教师或课本的现成结论十年之后,再来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那是很难奏效的。
  作者单位:甘肃省平凉一中(744000)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同一个班级中,不同学生的基础、智力、能力以及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差异。所以,如果长期采用“一刀切”、“满堂灌”的方法教学,就会出现优秀学生“吃不饱”,后进学生“不消化”的现象。如何改变传统教法的弊端,达到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呢?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体会,在教学实施中总结出的“阶梯教学法”十分有效,现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阶梯教学,就是以“面向全体,促进学生全面发
一、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反思对梁启超来讲.戊戌变法的失败可谓刻骨铭心。从1898年9月26日亡命日本起.他的许多论著都对变法进行了评论.个别论点真是人木三分。到达日本不久.他就
2006年10月-2007年6月,我院运用火山泥湿热敷治疗颈椎病,取得很好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共观察治疗192例,均为本院住院患者。其中男92例,女100例;年龄18~67岁,平均年龄
曾经的春暖花开   还有蜻蜓蝴蝶   像手中的风筝   若离若即   梦中的碎片   化作美丽的残缺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志。但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害怕作文,一见到作文课就唉声叹气,一提起笔就抓耳挠腮,私下里,学生都管作文叫“榨文”,管作文课叫“黑暗80分”。为什么作文会让学生如此害怕?笔者认为,这与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是有联系的。    一、误区分析    1 作文指导应试化。从本质上来说,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一方面脱离了学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作为阅读命题材料,在2009高考中仍占有一定的比例.譬如天津卷的《老屋》(楚
[文题设计]    “人类所曾做到的最高贵的征服,就是征服了这豪迈而刻悍的动物——马”。马和人类同生死,共荣辱,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风雨雨,最终,马成为我们忠诚的朋友。昨天,马展现了它驰骋沙场的雄姿风采,演绎了一曲曲动人的故事;而明天,马的命运将是如何?现在,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一起来走进马的世界,接受马文化的熏陶,增强对马的认识,从而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请以“马的世界”为主题写一篇文章,既可以
波奖专家:从运动员到裁判记者:我们都知道,施乐是世界上最大的现代化办公设备制造商、复印机的发明者,是有着几十年商业历史的企业.
读高中时,周鸿祎获得过全国物理竞赛奖,很多大学都向他抛来了橄榄枝,其中父母最看中的是一所著名大学的食品工程专业,但周鸿祎却选择了西安交通大学的计算机专业。那时,周鸿祎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