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声琅琅 琴韵悠悠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ji1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古典诗词教学表现出较强的功利性。在许多学生看来,诗歌的内涵高不可攀,如冰川雪峰一般难以亲近;在许多中学语文教师看来,诵读诗词是在浪费时间,不如做几道题来得实在。于是,我们的语文课堂再也难以看到那摇头晃脑的身影,难以听到那琅琅的读书声,取而代之的是茫茫的题海和刷刷的做题声。“三味书屋”中寿镜吾先生那如痴如醉的读书神情——“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恐怕也成为遥远的回忆。
  语文老师,作为诗词阅读的引领者,如果能跳出单纯的技术层面指导,借助某些方式,既做相荡之水,又做相击之石,点燃学生学习诗词的热情,唤醒学生内心的情绪积淀,引导学生将泉水倾听成琴声,将枯树抚摸成硕果,和学生一起感受诗词的意蕴和韵味,领略诗词无可比拟的魅力,相信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自己都是一件幸福的事。但如何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诗词的鉴赏兴趣和能力”的要求呢?
  听完刘占泉老师的《语文教学论》中吟诵小专题,笔者与老师心有戚戚焉。
  一、吟咏诵读,把握辞气
  宋词以其典雅的语言,悠远的意境、丰富的内容和深沉的情感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宝石,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风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学习宋词首先得吟咏诵读。引导学生通过有声的朗读,借助音节的抑扬顿挫感获作者沉淀在词中的辞气。通过对文章辞气的诵读演吟,激起与作者类似的情感反应,进而顺势进入作者的心灵世界,真切地感受作者丰富的情感。吟咏诵读的方式有很多,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有以下三种:
  (一)教师范读
  正所谓“言传身教”,想让学生诵读,教师自己首先就得做好示范。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可以让学生视其人,闻其声,悟其情,更加直接的体会宋词的内容和感情。
  特级教师于漪在《往事依依》中回忆她中学时代的国文老师时写道:“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一辈子的,教师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是点燃学生朗读的火焰,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歌声。但是,值得强调的是,教师范读应注意时机,不可一上课就上来范读。正如孔子所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有了自己的朗读品味,想读而读不好的时候,教师再予以示范,给予启发,这样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又可避免让学生陷入先入为主的感情套路化模式化之中,防止抹杀学生对文本的个体体验和品味,有利于学生个性化朗读能力的培养。
  如在教学《声声慢》时,我先请学生尝试用自己的声音表现自己的解读。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的朗诵虽很认真,但都有些“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味,学生对这种婉约的小情小调,自己也不太满意。于是,我来范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由浅入深、字字哽咽,我朗诵着,设身处地地进入了李清照心灵的深处,感受她那痛彻心扉的迷惘与凄凉,倾尽生命的寻寻觅觅,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再传递给学生,我看到学生的表情随着我表情的变化而变化,眸子里闪烁着泪光,这种感情传染了整间教室,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看到我的范读后,学生们更是劲头十足,朗读得更加专注,更加动情了。
  (二)学生诵读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教师的范读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反复地诵读,整体感知诗词,品味诗词的意境才是最终的目的。实践表明,以朗读带解析,往往比教师单纯的分析讲解效果更优越。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除传统的齐读、单人朗读、比赛读等形式外,还可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朗读形式。
  比如,我把《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声声慢》这两首风格迥异的词放到一起,请一男生读《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女生读《声声慢》,一阴一阳,一柔一刚,一婉约一豪放,两人的诵读句句交错,让听者在对比中感到李清照的凄迷和无奈,感受苏轼的豪放和旷达。无形中也让其他学生听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什么是婉约和豪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同时,由于每一首宋词的文词有限,为了使感情能进一步淋漓尽致地抒发,还可在词前或词中插入串词,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和解读文本,增强朗读的效果。
  (三)“裸读”与理解相结合
  要想准确、富有情感地通过有声语言再现诗词,必须建立在对作品的充分理解基础上。但我反对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分析讲解、知识传授以及标答式的分析结论上。真正的好词,都有一份委婉曲折、含蓄蕴藉之美。我希望学生从“裸读”开始,以文字为凭依,吟咏、聆听宋词那每一个汉字组成的参差错落、音韵和谐之美,用真情去解读,用智慧去品味,用生命去体验,亦是真色。
  二、配乐吟唱,相互裨益
  宋词是“奏着音乐的哲学”,是兼具文学性和音乐性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每一首词都有一个词牌,都可以和乐而唱,音乐可以强化宋词的感情,丰富宋词的表现力,提升宋词的感染力。
  比如,在吟咏《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器乐班同学现场用龚一和罗守诚合作的琴箫合奏《赤壁怀古》为朗诵的同学配乐。曲调典雅细腻,愁而无伤,中国的古典音乐和宋词完美结合,学生的朗诵在空灵淡远的琴音和温柔敦厚的箫声的衬托下,时而高亢,时而苍凉,透过感官直达心底,在心灵深处回旋、激荡。
  声乐班同学激情演唱了音乐理论家青主依据原词谱曲的《大江东去》。歌曲旷达雄迈、悲凉苍劲,一下子就抓住了所有的听众。我们似乎和词人一起站在江边一至高点上,看长江东去,叹人生沉浮。作曲班同学更是结合自身专业特长,为词作谱曲,用音乐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
  三、深度揣摩,引发争鸣
  古人说“诗无定解”,好诗没有终结的诠释。不同的人读同一首诗,或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心境对诗的鉴赏都会有所差异,读诗的乐趣也在于此。所以在教学中,我非常尊重学生对诗词的个性化解读。
  比如在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最后两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时同学们进行了探索与争鸣。有些同学声调低沉,透出消沉、感伤,而另一些同学截然相反,他们语调高昂,洒脱而达观。他们各执己见,互不相让。
  对于这两种处理方式,我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回顾了苏轼之前的作品《江城子·密州出猎》和《定风波》。介绍了林语堂《苏东坡传》和余秋雨《苏东坡突围》中对苏轼的评价后告诉学生,老师更倾向后一种看法,因为它在困境中更能带给自己精神的力量。
  四、尝试仿写,提高能力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中说:“我国有句老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吟。’过去我国学习诗文的人大半都从精选精度的一些模范作品入手,用的是‘集中全力打歼灭战’的办法,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懂透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等到自己动笔行文时,于无意间支配着自己的思路和气势。”
  在引领学生对宋词反复诵读和吟唱之后,我鼓励学生尝试仿写,哪怕只是“涂鸦”。
  高中生正处在花样年华、诗意萌发的阶段,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应书声琅琅,琴韵悠悠。鼓励学生在“题海”的缝隙,朗诵些诗词,吟唱些诗词,写点诗词吧!这与大纲中提出的“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诗词的鉴赏兴趣和能力”的要求并不相悖,相反激发学生的诗情,欣赏他们的诗意,相信无论过去多少年,他们都会感念语文所带来的诗意生活。
其他文献
【摘 要】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学校往往将其置于各项工作之首,并逐一落实。然而,此工作一直高耗低效,不尽人意。要改变这一现状,除了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外,主要还得靠教师、靠再挖掘各学科中潜在的德育源泉并形成合力且施于过程,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校德育现状,形成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关键词】现状思考 语文课改 德育教育     近年来,
【摘要】本文将2007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从赋分、所考知识点、试题难度、解题方法等方面进行逐一评析,并对2008年江苏语文命题趋向进行全面分析,希望给广大师生的复习提供指导。  【关键词】江苏高考试卷;述评;命题;思考    一、2007年江苏高考语文卷评述    综观2007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它总体上很好地体现了《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科考试大纲》的要求。注重基础与能力的考查
[摘要]在传统教学观与现代教学现之间,褒此贬彼抑或褒彼贬此都不是科学的态度。可传统、可现代、还可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这三种做法因文制宜却殊途同归,都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存在,都应努力获得学生语文能力的现实发展。  [关键词]教学观 传统 现代 预设 开放    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人选首都师范大学霍秀全先生主编的由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一书。在我们宁夏课改实验区,这本书被作
【摘 要】《荆轲刺秦王》中,司马迁热情讴歌了一种弱者的胜利。荆轲慷慨刺杀秦王,体现了舍生取义的道德和人格魅力,刺秦失败的悲歌,昭示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美学。  【关键词】司马迁 《荆轲刺秦王》 人格魅力 悲剧美学     读《荆轲刺秦王》这篇文章,感觉自始至终弥漫着一种隐忍的压抑,又感觉自始至终被某种东西激荡着。再三品读,终于发现全文从叙写荆轲受人侮辱开始,到田光、樊於期先后为了
[摘要]中国古代历史名将李广的悲剧命运,一直是文史学界关注的话题。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归结为统治者的偏见、排挤。本文从李广自身的素质、修养存在的缺陷入手,分析论述了李广悲剧结局的内在原因。  [关键词]李广 悲剧 命运    在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李广无疑是一个充满浓厚悲剧色彩的人物,他给后人留下了“李广难封”的浩叹。一代名将为什么难以封侯呢?司马迁在《史记》中把根本的原因归结为封建统治者的偏
【摘要】充分利用课本扉页上的插图,既可以加深我们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又可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陶治他们的情操。所以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当充分利用这些插图,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把握内容。  【关键词】语文课本;插图欣赏    新课程改革推进了教育教学的重大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尤其是教材多版本的出现使我们教学有了选择的余地,但综观不同版本的新教材虽不乏新奇、新颖之处,但我还是常常回忆起本次课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沈从文在《边城》里描写的湘西世界,剖析沈从文的写作动机,揭示出小说《边城》强烈的象征意义。笔者围绕小说《边城》所描写的环境、人物以及文字后面的隐喻,从人类学、社会学的角度,深刻分析了小说《边城》的文化意义,即小说《边城》充满的幻灭感,不仅是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无可挽回的必然衰落,而且象征了沈从文追求重塑民族形象、重铸民族精神梦想的破灭;小说《边城》以一个田园牧歌神话的诗意终结,
【摘 要】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体现出其对语文各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水平。本文总结了初中作文教学中的一些方法,供师生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信心 兴趣 教学方法  写作的能力是学生自由运用语言的水平体现,在中考中,写作占据着很大的分值,如若在写作上失分严重,那么可想而知,会拉下整个语文试卷的卷面分。然而,一部分的学生对写作产生了畏惧感,不知如何下笔。其实,将作文写好,并不是那么困难,接下
[摘要]在文言散文教学中,通过“读品评”,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读”有利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品”有利于学生情感的积极体验:“评”有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文言散文 读 品 评    王荣生先生认为:“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或者只有在考试的试卷上才有用,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是的,“教什么”要比“怎么教”重要。但是老师选择怎样的教
【摘 要】本文以《氓》、《孔雀东南飞》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为例,分析和探讨了三篇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异同及悲剧命运,并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探寻其悲剧产生的根源,从而剖析了中国古代社会女性的生存状态。  【关键词】女性形象 悲剧命运 生存状态    《氓》、《孔雀东南飞》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三篇作品,分别是中国古代诗歌和小说的经典名篇,其中都塑造了光辉的女性人物形象,具有其深刻的现实性。  一、三位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