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学校往往将其置于各项工作之首,并逐一落实。然而,此工作一直高耗低效,不尽人意。要改变这一现状,除了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外,主要还得靠教师、靠再挖掘各学科中潜在的德育源泉并形成合力且施于过程,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校德育现状,形成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关键词】现状思考 语文课改 德育教育
近年来,各级各类在校学生中违规、违纪现象呈上升趋势,甚而蓄意犯罪现象也时有发生,给社会造成负面影响。这种现象有悖于国家高度重视学校德育工作思想,同时提醒学校要把德育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精心理出管理方案、措施,并强化贯彻和逐一落实。
当前,在新课程改革的引领和推动下,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加大了前所未有的力度,德育工作真正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头戏,使德育教育能结合实际、注重过程而与时俱进,并将过去的政治课改为思想品德课,旨在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和人格品位。然而,事实上效果仍不尽人意,学生违规、违纪,甚而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品德败坏者也随处可见,真令人忧心忡忡。
一、当下中学生品德修养现状
1.缺乏羞耻感,对抄作业,考试舞弊现象不以为耻,反而大吹如何得手,甚至形成恶性攀比之风。
2.缺乏责任感,对集体活动无所谓态度,各项比赛结果和自己无关,对自己考试成绩有时漠不关心,很少关注国内国际重大事件。
3.诚信意识很差,把老师给的改错机会变本加厉,对老师,家长说谎当做智慧的体现。
4.自私心态严重,现在独生子女在家中处于绝对地位,号令父母,在学校牺牲集体利益来达到个人目的。
5.耐挫能力差,面对困难不敢迎难而上,接受不了老师父母的教育,动不以动离家出走,部分学生还伴有自杀现象等等。
二、当下中学生品德修养现状令人堪忧的原因
学校方面,有的学校对德育工作缺乏足够认识,只顾抓学习、追智育,过分注重升学率;有的学校虽对德育工作认识到位,但方式陈旧、传统、措施不力,往往只讲大话、空话,缺乏实效性;也有的源于教师本身,个别教师师德败坏,给学生以耳濡目染,这种“示范因素”直接负面感化学生,教师的德育施教失去信度。
家庭方面,相当部分学生思想品行偏离轨迹,或家庭贫穷而吝啬;或家庭富有而奢度,也有部分父母离异,使学生的家庭教育几乎成为空白等等。
社会方面,社会是一个“大染缸”,中学生由于年龄小阅历浅,大多无自控力,皂白难分,诸如随处可见的黄色、武侠、暴力等不健康书刊、录相、影碟、网吧,以及社会闲散人员的引诱、谋骗等因素的直接影响。这种因素学校也很难抗拒,基本上也是束手无策。
三、在语文教学改革中德育教育的实施策略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为此,我们应该在重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同时,加强德育创新的研究与实践,使德育工作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同步协调发展。那么如何在日常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以下,是笔者对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语文学科思想品德教育的再挖掘、渗透的做法。
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确立以体验生命为目的的教学目标,增强德育的针对性。语文课堂是师生心灵的栖息地,它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语文教育就是人文教育,是和人自身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联系在一起的,它可以内化一个人的思想情感。这一内化的过程就是个人体验的过程。因此,一堂有活力的语文课,它应该是“学生人生中一段生命经历”,充满个人体验。有一名句“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以个性的生命体验去诠释课文,评析文章的意蕴,再以真我的语言去演绎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才能使学生的心灵得以交流、撞击、放飞,得到生命的满足,找到生命的意义,才是学生精神的家园。
在语文教材中挖掘思想品德源泉,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能激励学生思想品德升华的名篇和佳句,教师应适时把握,给学生以点拨,让学生从中感悟,进行思想品德的熏陶。如《背影》、《陋室铭》、《爱莲说》、《藤野先生》、《海燕》、《岳阳楼记》等数不胜数的篇目,均是语文学科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材料,进而挖掘,学生可从中受到全方位的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还能提高其自身的思想品德素养。在学生亲身体验的同时,学生也会被范仲淹、高尔基、鲁迅、朱自清、刘禹锡、周敦颐等这样一些古今中外名家的思想道德品行所感化,将之视为自己学习的典范和做人的楷模,并在自己的人生途中留下烙印。如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反映了伟大的民族气节,深含思德蕴味,能给学生以思考与启迪;“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中蕴含着崇高的追求,能使学生从中悟出哲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现了博大的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流溢出政治抱负,均能激励学生感悟,给学生以思考与启迪,这些千古佳句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内涵,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品味,从中受到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感染和熏陶,从而获得品德教育。这样巧妙拨动学生的思考之弦,更能促使其思想品德素养自然得以提高。
在教学方法上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素质的提高和情感的培养转变。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及凭借语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在教育方法上做到“灌”和“导”相结合,变“被动”为“主动”。《语文课程标准》中表明语文课堂应注重“活动教学”,语文活动是一个由认知到实践,从实践中学会做人的教育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也就随之而提高。从语文活动的目的任务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本身就融入了思想品德内容,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提高可以在健康有益的语文活动中得以实现。学习某篇课文后,可挖掘文中的思想品德内涵,寻找思想品德教育的线索和突破口,展开活动。
上语文活动课时,可有目的性地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参加社会实践,搞社会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诸如去工矿商贸企业调查、去青少年活动中心实践、去军烈属老大娘家感受、去英雄劳模家体验,也可由学生就近欣赏自然美景、人文景观,感受大自然气息,通过学生亲身体验,从而激发其爱自己、爱他人、爱自然、爱家乡、爱祖国的爱的情怀。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能迁移学生知识能力并吸收内化,还能将语文活动与思想品德教育相整合,真正打破学科界线,融入思想品德教育。
总之,语文课堂需要人文性,需要人文精神。新课改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与德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挖掘语言文字中丰富的思想内容,在教学中自然渗透德育内涵,可谓“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德育的情感熏陶,让“空白”丰富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寻找到自身的精神家园。引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思想品德大氛围中也得到人格、人品、学识诸方面的完善和升华。在校学生中的思想品德现状就会出现改观,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将会得以规范,学校的德育工作就会出现前所未有的更新的起色,且慢慢步入良性的、健康的、和谐的、有效的、可持续性的发展轨道。
作者单位:湖北省竹溪县第二高级中学。
【关键词】现状思考 语文课改 德育教育
近年来,各级各类在校学生中违规、违纪现象呈上升趋势,甚而蓄意犯罪现象也时有发生,给社会造成负面影响。这种现象有悖于国家高度重视学校德育工作思想,同时提醒学校要把德育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精心理出管理方案、措施,并强化贯彻和逐一落实。
当前,在新课程改革的引领和推动下,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加大了前所未有的力度,德育工作真正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头戏,使德育教育能结合实际、注重过程而与时俱进,并将过去的政治课改为思想品德课,旨在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以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和人格品位。然而,事实上效果仍不尽人意,学生违规、违纪,甚而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品德败坏者也随处可见,真令人忧心忡忡。
一、当下中学生品德修养现状
1.缺乏羞耻感,对抄作业,考试舞弊现象不以为耻,反而大吹如何得手,甚至形成恶性攀比之风。
2.缺乏责任感,对集体活动无所谓态度,各项比赛结果和自己无关,对自己考试成绩有时漠不关心,很少关注国内国际重大事件。
3.诚信意识很差,把老师给的改错机会变本加厉,对老师,家长说谎当做智慧的体现。
4.自私心态严重,现在独生子女在家中处于绝对地位,号令父母,在学校牺牲集体利益来达到个人目的。
5.耐挫能力差,面对困难不敢迎难而上,接受不了老师父母的教育,动不以动离家出走,部分学生还伴有自杀现象等等。
二、当下中学生品德修养现状令人堪忧的原因
学校方面,有的学校对德育工作缺乏足够认识,只顾抓学习、追智育,过分注重升学率;有的学校虽对德育工作认识到位,但方式陈旧、传统、措施不力,往往只讲大话、空话,缺乏实效性;也有的源于教师本身,个别教师师德败坏,给学生以耳濡目染,这种“示范因素”直接负面感化学生,教师的德育施教失去信度。
家庭方面,相当部分学生思想品行偏离轨迹,或家庭贫穷而吝啬;或家庭富有而奢度,也有部分父母离异,使学生的家庭教育几乎成为空白等等。
社会方面,社会是一个“大染缸”,中学生由于年龄小阅历浅,大多无自控力,皂白难分,诸如随处可见的黄色、武侠、暴力等不健康书刊、录相、影碟、网吧,以及社会闲散人员的引诱、谋骗等因素的直接影响。这种因素学校也很难抗拒,基本上也是束手无策。
三、在语文教学改革中德育教育的实施策略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为此,我们应该在重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同时,加强德育创新的研究与实践,使德育工作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同步协调发展。那么如何在日常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以下,是笔者对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语文学科思想品德教育的再挖掘、渗透的做法。
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确立以体验生命为目的的教学目标,增强德育的针对性。语文课堂是师生心灵的栖息地,它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孩子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语文教育就是人文教育,是和人自身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联系在一起的,它可以内化一个人的思想情感。这一内化的过程就是个人体验的过程。因此,一堂有活力的语文课,它应该是“学生人生中一段生命经历”,充满个人体验。有一名句“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以个性的生命体验去诠释课文,评析文章的意蕴,再以真我的语言去演绎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才能使学生的心灵得以交流、撞击、放飞,得到生命的满足,找到生命的意义,才是学生精神的家园。
在语文教材中挖掘思想品德源泉,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能激励学生思想品德升华的名篇和佳句,教师应适时把握,给学生以点拨,让学生从中感悟,进行思想品德的熏陶。如《背影》、《陋室铭》、《爱莲说》、《藤野先生》、《海燕》、《岳阳楼记》等数不胜数的篇目,均是语文学科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材料,进而挖掘,学生可从中受到全方位的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还能提高其自身的思想品德素养。在学生亲身体验的同时,学生也会被范仲淹、高尔基、鲁迅、朱自清、刘禹锡、周敦颐等这样一些古今中外名家的思想道德品行所感化,将之视为自己学习的典范和做人的楷模,并在自己的人生途中留下烙印。如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反映了伟大的民族气节,深含思德蕴味,能给学生以思考与启迪;“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中蕴含着崇高的追求,能使学生从中悟出哲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现了博大的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流溢出政治抱负,均能激励学生感悟,给学生以思考与启迪,这些千古佳句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内涵,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品味,从中受到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感染和熏陶,从而获得品德教育。这样巧妙拨动学生的思考之弦,更能促使其思想品德素养自然得以提高。
在教学方法上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素质的提高和情感的培养转变。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及凭借语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在教育方法上做到“灌”和“导”相结合,变“被动”为“主动”。《语文课程标准》中表明语文课堂应注重“活动教学”,语文活动是一个由认知到实践,从实践中学会做人的教育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也就随之而提高。从语文活动的目的任务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本身就融入了思想品德内容,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提高可以在健康有益的语文活动中得以实现。学习某篇课文后,可挖掘文中的思想品德内涵,寻找思想品德教育的线索和突破口,展开活动。
上语文活动课时,可有目的性地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参加社会实践,搞社会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诸如去工矿商贸企业调查、去青少年活动中心实践、去军烈属老大娘家感受、去英雄劳模家体验,也可由学生就近欣赏自然美景、人文景观,感受大自然气息,通过学生亲身体验,从而激发其爱自己、爱他人、爱自然、爱家乡、爱祖国的爱的情怀。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能迁移学生知识能力并吸收内化,还能将语文活动与思想品德教育相整合,真正打破学科界线,融入思想品德教育。
总之,语文课堂需要人文性,需要人文精神。新课改下的中学语文教学必须与德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挖掘语言文字中丰富的思想内容,在教学中自然渗透德育内涵,可谓“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德育的情感熏陶,让“空白”丰富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寻找到自身的精神家园。引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思想品德大氛围中也得到人格、人品、学识诸方面的完善和升华。在校学生中的思想品德现状就会出现改观,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将会得以规范,学校的德育工作就会出现前所未有的更新的起色,且慢慢步入良性的、健康的、和谐的、有效的、可持续性的发展轨道。
作者单位:湖北省竹溪县第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