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生的智慧来自他的手指尖。”这句话深深的打动了我,它让我领悟到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就会逐步增强。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动手操作,互相启发,开阔学生的思维,为构建个人理解不可少的重要素材。学生对问题的感受、领悟和欣赏能力也会大大提高,使数学思考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动手;操作;突破;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生的智慧来自他的手指尖”。这句话深深的打动了我,它让我领悟到动手操作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石,是打开数学智慧之门的一把金钥匙。而小学生的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为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现就如何以“动”促“思”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1 动手感知,促进理解
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它让我感受到动手实践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操作活动。通过数出10根,捆成一捆,“捆”这个动作,让学生形象感知“10个一是1个十”,从而建立“十进制”的概念。在认识十几时,把12根小棒作为研究材料,借助小棒,把抽象的数字具体化,围绕中心问题“这些小棒怎样摆让人一眼看出是12根”,学生进行积极地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思考。然后汇报摆的方法:(1)1根1根地摆;(2)2根2根地摆;(3)5根5根地摆;(4)一边10根,另一边2根;(5)把10根捆成一捆和另外的2根等5种摆法。学生各抒己见,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紧接着追问:“你认为哪一种摆法能很快看出是12根?为什么?”让学生自我比较,充分感受到“十进制”的优越性。从而得出:把10根捆一捆,再加上2根的方法简明又快捷。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最佳方法摆放,摆出14、18、19。进一步加深对计数单位“十”的认识。在此设置问题“如果19根小棒再加上1根小棒是多少呢?”通过摆一摆,说一说,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了“2个十是20”。学生在这次的操作中对“数的组成”的理解相当透彻,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捆一捆、看一看、想一想,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新知识,从而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2 动手体验,突出重点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达尔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模式,在设计、安排和组织重点环节的教学时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与方法。如:在教学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一课时,能够直观辨认和区别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了让学生清楚的区别各种物体,教师把拿一拿,滚一滚,摸一摸三个操作活动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打破常规教法,先让学生拿出圆柱在桌上滚动,发现圆柱有一个面滑滑的会滚。再让学生拿出球在桌子上滚动,发现球更会滚动。这时让学生分别摸一摸这两种物体,发现它们的相同点不和不同点。当学生对这两物体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再学生动手拿、滚、摸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汇报时学生想法就特别的真确,如,生1:长方体跟正方体很像,也有六个滑滑的面。生2:它们都有6个尖尖的点。生3:我发现正方体和长方体不同,它的六个面长得一模一样。尽管有的同学表述不够准确,但教师及时纠正,并给这些同学鼓励、表扬,他们都在这次的操作中开始了自己“空间与图形”的探索之旅。
通过动手拿、滚、摸等体验,学生对四种物体的不同特点感受相当深刻,教学重点尽显无疑。在整个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勤于动手、动脑,思维相当的活跃,学生的认识水平、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3 动手求证,突破难点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对数学的求证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时为了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情境中学习并突破难点。我以故事的情境巧妙的让学生帮特别是在判断是不是角这个环节后,当孩子的回答非常棒时,教师豪不吝啬地给出一个大大的“√”可别小瞧这个勾,它教给孩子的是角的两条边可以不一样长的这个大道理,可见教师对练习的精雕细啄。而本来我认为本题挖掘到此结束,没想到其一个特别调皮的角动起来了,一会儿开口朝上,一会儿朝左,一会儿朝右,一会朝下,加上张老师优美的动作,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激发了,课堂也就异常的精彩。在折角时更是层次分明,通过一个圆片让孩子们自己想想办法,动手折出一个角,当学生把圆形对折时,教师及时抓住这个错误进行分析,让学生对角的两条边一定是直的这个知识点进一步加深。而后第二次折一折,折一个比老师手中大的角,折完与同桌交流为什么现在折的角比老师的角大?通过调动学生动手折角、观察等,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并且采用合作交流的形式,讨论角的大小与什么无关,与什么有关?为学生自己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边的叉开大小有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获得了自己去探究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给人一种特别的“精致”美。
从而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并为以后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通过以上的动手操作之后,学生对拼组其它图形,就更顺手,想法更多了,思路也更加开阔了。
因此,让学生动手操作,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学生对问题的感受、领悟和欣赏能力也大大提高,也促进学生对知识整体性的了解和把握。
4 动手实践,促进思考
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小学生理解、思考能力正处于初级阶段,更要结合学生学习的内容,经常为学生提供亲身参与实践的机会,加强实践,使学生的感性认识越来越丰富,便于让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培养创造力。
如:在教学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二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一课时,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而没有引导学生应用课堂中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创造思维。还有,设计和制作平移或旋转的玩具,达到再学习、再发现和再研究的境界。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进行了一个设计制作的延伸活动:教师先制作一个纸制小风车,让小风车飞向空中,让学生交流小风车在空中做了哪些运动。有的学生说小风车的纸片在做旋转运动;有的说小风车在落下的过程中是做平移运动;还有的说小风车上升和落下时,一边旋转一边平移。当学生对平移和旋转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时,教师及时提出新要求:你们能不能也利用一些废旧物品发挥想象,制作出一些能做平移或旋转运动的小玩具呢?让学生把快乐学习与学会创造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自己设计和制作与所学联系的玩具,使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学习与创造的快乐,使数学知识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延伸。同时,通过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知识与方法在学生的生活和成长发展中大显身手,使数学思考真正落到实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教学时,我们一定要将“动手操作”的方法贯彻到底、落实到位。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一定会逐步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也会得到相应提高,从而促进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关键词】动手;操作;突破;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生的智慧来自他的手指尖”。这句话深深的打动了我,它让我领悟到动手操作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石,是打开数学智慧之门的一把金钥匙。而小学生的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通过动手操作活动为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现就如何以“动”促“思”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1 动手感知,促进理解
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它让我感受到动手实践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操作活动。通过数出10根,捆成一捆,“捆”这个动作,让学生形象感知“10个一是1个十”,从而建立“十进制”的概念。在认识十几时,把12根小棒作为研究材料,借助小棒,把抽象的数字具体化,围绕中心问题“这些小棒怎样摆让人一眼看出是12根”,学生进行积极地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思考。然后汇报摆的方法:(1)1根1根地摆;(2)2根2根地摆;(3)5根5根地摆;(4)一边10根,另一边2根;(5)把10根捆成一捆和另外的2根等5种摆法。学生各抒己见,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紧接着追问:“你认为哪一种摆法能很快看出是12根?为什么?”让学生自我比较,充分感受到“十进制”的优越性。从而得出:把10根捆一捆,再加上2根的方法简明又快捷。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最佳方法摆放,摆出14、18、19。进一步加深对计数单位“十”的认识。在此设置问题“如果19根小棒再加上1根小棒是多少呢?”通过摆一摆,说一说,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了“2个十是20”。学生在这次的操作中对“数的组成”的理解相当透彻,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捆一捆、看一看、想一想,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新知识,从而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2 动手体验,突出重点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达尔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模式,在设计、安排和组织重点环节的教学时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与方法。如:在教学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一课时,能够直观辨认和区别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了让学生清楚的区别各种物体,教师把拿一拿,滚一滚,摸一摸三个操作活动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打破常规教法,先让学生拿出圆柱在桌上滚动,发现圆柱有一个面滑滑的会滚。再让学生拿出球在桌子上滚动,发现球更会滚动。这时让学生分别摸一摸这两种物体,发现它们的相同点不和不同点。当学生对这两物体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再学生动手拿、滚、摸长方体和正方体,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汇报时学生想法就特别的真确,如,生1:长方体跟正方体很像,也有六个滑滑的面。生2:它们都有6个尖尖的点。生3:我发现正方体和长方体不同,它的六个面长得一模一样。尽管有的同学表述不够准确,但教师及时纠正,并给这些同学鼓励、表扬,他们都在这次的操作中开始了自己“空间与图形”的探索之旅。
通过动手拿、滚、摸等体验,学生对四种物体的不同特点感受相当深刻,教学重点尽显无疑。在整个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勤于动手、动脑,思维相当的活跃,学生的认识水平、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3 动手求证,突破难点
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对数学的求证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时为了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情境中学习并突破难点。我以故事的情境巧妙的让学生帮特别是在判断是不是角这个环节后,当孩子的回答非常棒时,教师豪不吝啬地给出一个大大的“√”可别小瞧这个勾,它教给孩子的是角的两条边可以不一样长的这个大道理,可见教师对练习的精雕细啄。而本来我认为本题挖掘到此结束,没想到其一个特别调皮的角动起来了,一会儿开口朝上,一会儿朝左,一会儿朝右,一会朝下,加上张老师优美的动作,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激发了,课堂也就异常的精彩。在折角时更是层次分明,通过一个圆片让孩子们自己想想办法,动手折出一个角,当学生把圆形对折时,教师及时抓住这个错误进行分析,让学生对角的两条边一定是直的这个知识点进一步加深。而后第二次折一折,折一个比老师手中大的角,折完与同桌交流为什么现在折的角比老师的角大?通过调动学生动手折角、观察等,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并且采用合作交流的形式,讨论角的大小与什么无关,与什么有关?为学生自己发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边的叉开大小有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获得了自己去探究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给人一种特别的“精致”美。
从而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并为以后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通过以上的动手操作之后,学生对拼组其它图形,就更顺手,想法更多了,思路也更加开阔了。
因此,让学生动手操作,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学生对问题的感受、领悟和欣赏能力也大大提高,也促进学生对知识整体性的了解和把握。
4 动手实践,促进思考
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小学生理解、思考能力正处于初级阶段,更要结合学生学习的内容,经常为学生提供亲身参与实践的机会,加强实践,使学生的感性认识越来越丰富,便于让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培养创造力。
如:在教学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二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一课时,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按要求画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而没有引导学生应用课堂中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创造思维。还有,设计和制作平移或旋转的玩具,达到再学习、再发现和再研究的境界。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进行了一个设计制作的延伸活动:教师先制作一个纸制小风车,让小风车飞向空中,让学生交流小风车在空中做了哪些运动。有的学生说小风车的纸片在做旋转运动;有的说小风车在落下的过程中是做平移运动;还有的说小风车上升和落下时,一边旋转一边平移。当学生对平移和旋转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时,教师及时提出新要求:你们能不能也利用一些废旧物品发挥想象,制作出一些能做平移或旋转运动的小玩具呢?让学生把快乐学习与学会创造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自己设计和制作与所学联系的玩具,使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学习与创造的快乐,使数学知识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延伸。同时,通过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知识与方法在学生的生活和成长发展中大显身手,使数学思考真正落到实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教学时,我们一定要将“动手操作”的方法贯彻到底、落实到位。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一定会逐步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也会得到相应提高,从而促进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