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改的顺利进行需要相应的教育变革作为前提。语文教育的本质要求和终极目标是“以人为本”。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关注生命教育,教改的主阵地在课堂。中学语文教学需要师生用理性的思维与平静的心态去面对教与学,与时俱进,贴近现实生活,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教学误区 自主探索 人文教育资源
19世纪中叶,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指出:“不称职的教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知,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学生主动寻求真知。”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觉地形成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该是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充满灵性和理性,充满人文情怀的教书育人的工作。语文教师如何以人性化的方式搭建通向学生心灵的桥呢?我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努力。
一、走出“传统式”和“应试式”教学误区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学习主体的学生的自主的、个性的发挥,应是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教学的目的所在。而创造力培养能否在教学中得以体现,首先取决于教师是否有相应的教学观,因为教学观左右着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评估的标准,等等。受传统的影响和应试教育的干扰,课堂结构刻板程式化,教学方法填鸭灌输化,作文内容瞎编抄袭化,作文形式陈腐八股化,造成学生语文能力低下,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其身上荡然无存。从整体看,当前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很不适应创造力的培养的要求。占主流的教学观有两种:一种是认为教学的本质是传授知识的教学观;一种是以帮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才是教师最主要的任务的应试式教学观。这两种教学观使大量语文老师无法把学生当作教学主体,没有把学生会学当作教学追求的目标,而是把考试作为终极目标。在这样的教学观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当然会封闭、僵化、呆滞,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什么才是创造力培养所需要的教学观呢?就是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三个“面向”为方针,以激励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教学的主要方面,以帮助学生具备语言理解和应用能力为教学的本质内涵,以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人为根本目的的教学观。有了这样的教学观,教师才能处理好自己、学生、教材之间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创造力。
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增强自主探索的精神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园丁”。“园丁”虽然是令人尊敬的,但又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园丁”把“花木”视作“另类生命”,不仅要给花木“浇水、施肥”,而且要给它们“修枝”、“造型”,即按照“园丁”自己的审美标准把“花木”塑造出来供人们欣赏。在“园丁”看来不合自己情趣的“歪枝”、“残枝”是可以“判死刑”的,可以随意“修剪”,可以培育出以曲为美的“病梅”。新课程注重人文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
教师要大胆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与学生变换位置,让学生唱主角,这是让课堂充满生机的方式之一。传统语文教学是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再加上一张嘴,这单一的方法,陈旧的形式已经使学生腻烦透了。随着教学手段的更新,电脑显示出它特有的魅力。过去我们传授给学生的是单一的语言文字,而现在,借助电脑就可以把知识信息变成图像、动画、影视录象,并附以音乐等,直观、新奇、生动。例如《苏州园林》一课,让学生在幽雅的古筝音乐中欣赏苏州园林的图片,感受苏州园林景色之美、成就之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借此导入。随着课文的阅读,又用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印证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等方面的特征,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使学生获得了美的享受。又如学完《愚公移山》一文,在讨论愚公是挖山好还是搬家好这一问题时,有人说挖山好,体现了愚公不怕困难的意志;有人说搬家好,可以巧妙地避过障碍,节省人力、物力;更有人提出既不挖山又不搬家,而是因地制宜地把它建成旅游景点,发挥经济效益。众说不一,而教师也根本没有必要给一个结论。对学生提出的很有个性的意见,即便不完善或与权威意见不同,只要言之有理,就不应否定,而应从特殊角度给予鼓励,留给学生发展个性的空间,让他们发现自我,表现自我,逐渐成为大胆探索与个性丰富的人。这样的课堂,无疑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挖掘课内的人文教育资源,培养审美能力
语文教材中平凡朴实但撼人心魄的形象比比皆是。如《一件小事》中的车夫,只是旧中国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千万劳动者之一。透过车夫停下车,扶起老女人,搀着走向巡警驻所愈来愈远的身影,我们可以借此引导学生看到他勇于负责的质朴的人性光辉,这正是语文课程基本特点赋予语文教学的历史使命:“起于生命,达于精神。”又如魏巍小学时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鲁迅留学日本时的藤野先生,《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爱生如子、毫无民族偏见、热爱祖国等优秀品质都是那样的感人至深。“父亲”为二十来岁的朱自清蹒跚买橘子的深情背影,身背年幼的邹韬奋元宵看花灯的慈母情怀……均感染了学生。这些平凡琐碎中所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内涵,都会让学生一次次地读出珍爱生活的情愫。语文教育除了以正面的形象感召学生外,还应该用反面的形象去反思,把握人生的航向。如《皇帝的新装》中狡猾的骗子,愚蠢至极的皇帝,自私虚伪的大臣们,人云亦云的市民,都是揭露人性中灰暗及至阴暗的典型。在与天真无邪的敢说真话的孩子的对比中,要引导学生看清那个被功利主义思想所毒化了的虚荣世界,明白人生不能被虚名浮利所累,而应脚踏实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又如《变色龙》中警官奥楚蔑洛夫的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厚颜无耻的本领可谓炉火纯青,但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的是:做人应不畏权势,堂堂正正做人,而决不能做奴颜婢膝的走狗。
新课标为语文教学现状提供了很好的理念与操作方法,也为教育评价提出了新的思路,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又有具体可行的实践操作方法,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为语文教学搭建了一个极好的平台。“自主、合作、探究”是基本的理念和方法,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正是当前语文教学所缺乏的,也正是当前语文教师所应关注的内容。所以,语文教师应理解新课标,用积极的态度践行新课标。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有不少的挑战,但更多的是发挥能力的机遇;语文教师在具体教学中有许多的彷徨,但更多的是积极应对。语文老师,请在新时期新课标指导下,走好,到那时,你就不会痛苦:谁动了我的奶酪?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教学误区 自主探索 人文教育资源
19世纪中叶,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指出:“不称职的教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知,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学生主动寻求真知。”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觉地形成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该是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充满灵性和理性,充满人文情怀的教书育人的工作。语文教师如何以人性化的方式搭建通向学生心灵的桥呢?我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努力。
一、走出“传统式”和“应试式”教学误区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学习主体的学生的自主的、个性的发挥,应是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教学的目的所在。而创造力培养能否在教学中得以体现,首先取决于教师是否有相应的教学观,因为教学观左右着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评估的标准,等等。受传统的影响和应试教育的干扰,课堂结构刻板程式化,教学方法填鸭灌输化,作文内容瞎编抄袭化,作文形式陈腐八股化,造成学生语文能力低下,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其身上荡然无存。从整体看,当前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很不适应创造力的培养的要求。占主流的教学观有两种:一种是认为教学的本质是传授知识的教学观;一种是以帮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好成绩才是教师最主要的任务的应试式教学观。这两种教学观使大量语文老师无法把学生当作教学主体,没有把学生会学当作教学追求的目标,而是把考试作为终极目标。在这样的教学观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当然会封闭、僵化、呆滞,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什么才是创造力培养所需要的教学观呢?就是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三个“面向”为方针,以激励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教学的主要方面,以帮助学生具备语言理解和应用能力为教学的本质内涵,以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人为根本目的的教学观。有了这样的教学观,教师才能处理好自己、学生、教材之间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创造力。
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增强自主探索的精神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园丁”。“园丁”虽然是令人尊敬的,但又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园丁”把“花木”视作“另类生命”,不仅要给花木“浇水、施肥”,而且要给它们“修枝”、“造型”,即按照“园丁”自己的审美标准把“花木”塑造出来供人们欣赏。在“园丁”看来不合自己情趣的“歪枝”、“残枝”是可以“判死刑”的,可以随意“修剪”,可以培育出以曲为美的“病梅”。新课程注重人文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
教师要大胆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与学生变换位置,让学生唱主角,这是让课堂充满生机的方式之一。传统语文教学是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再加上一张嘴,这单一的方法,陈旧的形式已经使学生腻烦透了。随着教学手段的更新,电脑显示出它特有的魅力。过去我们传授给学生的是单一的语言文字,而现在,借助电脑就可以把知识信息变成图像、动画、影视录象,并附以音乐等,直观、新奇、生动。例如《苏州园林》一课,让学生在幽雅的古筝音乐中欣赏苏州园林的图片,感受苏州园林景色之美、成就之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借此导入。随着课文的阅读,又用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印证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等方面的特征,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使学生获得了美的享受。又如学完《愚公移山》一文,在讨论愚公是挖山好还是搬家好这一问题时,有人说挖山好,体现了愚公不怕困难的意志;有人说搬家好,可以巧妙地避过障碍,节省人力、物力;更有人提出既不挖山又不搬家,而是因地制宜地把它建成旅游景点,发挥经济效益。众说不一,而教师也根本没有必要给一个结论。对学生提出的很有个性的意见,即便不完善或与权威意见不同,只要言之有理,就不应否定,而应从特殊角度给予鼓励,留给学生发展个性的空间,让他们发现自我,表现自我,逐渐成为大胆探索与个性丰富的人。这样的课堂,无疑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挖掘课内的人文教育资源,培养审美能力
语文教材中平凡朴实但撼人心魄的形象比比皆是。如《一件小事》中的车夫,只是旧中国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千万劳动者之一。透过车夫停下车,扶起老女人,搀着走向巡警驻所愈来愈远的身影,我们可以借此引导学生看到他勇于负责的质朴的人性光辉,这正是语文课程基本特点赋予语文教学的历史使命:“起于生命,达于精神。”又如魏巍小学时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鲁迅留学日本时的藤野先生,《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爱生如子、毫无民族偏见、热爱祖国等优秀品质都是那样的感人至深。“父亲”为二十来岁的朱自清蹒跚买橘子的深情背影,身背年幼的邹韬奋元宵看花灯的慈母情怀……均感染了学生。这些平凡琐碎中所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内涵,都会让学生一次次地读出珍爱生活的情愫。语文教育除了以正面的形象感召学生外,还应该用反面的形象去反思,把握人生的航向。如《皇帝的新装》中狡猾的骗子,愚蠢至极的皇帝,自私虚伪的大臣们,人云亦云的市民,都是揭露人性中灰暗及至阴暗的典型。在与天真无邪的敢说真话的孩子的对比中,要引导学生看清那个被功利主义思想所毒化了的虚荣世界,明白人生不能被虚名浮利所累,而应脚踏实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又如《变色龙》中警官奥楚蔑洛夫的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厚颜无耻的本领可谓炉火纯青,但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的是:做人应不畏权势,堂堂正正做人,而决不能做奴颜婢膝的走狗。
新课标为语文教学现状提供了很好的理念与操作方法,也为教育评价提出了新的思路,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又有具体可行的实践操作方法,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为语文教学搭建了一个极好的平台。“自主、合作、探究”是基本的理念和方法,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正是当前语文教学所缺乏的,也正是当前语文教师所应关注的内容。所以,语文教师应理解新课标,用积极的态度践行新课标。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有不少的挑战,但更多的是发挥能力的机遇;语文教师在具体教学中有许多的彷徨,但更多的是积极应对。语文老师,请在新时期新课标指导下,走好,到那时,你就不会痛苦:谁动了我的奶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