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身为大学教师,我经常有这种感觉:每一年新同学的加入,都会让学校变得更年轻,也给老师带来更大的挑战。对老师来说,最难的是与年轻人对话。如果缺少这一能力,就意味着可能被淘汰。这也使我一直在思考,如果自己再回到年轻时,应该做哪些事情可以有长期与年轻人对话的能力?
“万物之中,生长最美。”大自然和整个世界一直都呈现着多元的力量,因为其中每一个物种和存在都可以持续生长,这就是生命的魅力所在。在这个宅在家中的春天,年轻人们,不要忘记自己的持续生长,只有这样才能与世界对话。
保持生长,是使命的深长寓意
无论组织的逻辑或个人的逻辑,都要有一个能够回归的起点,这其实就是初心和使命。有使命才能支撑一个人和一个组织不断往前走,但同时,使命本身也要有满满的生命力和扩展空间。
真正优秀的人都会自我生长。研究中国优秀企业30年,我发现优秀企业最重要的共性,就是自我生长。人跟组织也一样,一个人之所以很优秀,也源于自我生长,而不仅仅是机遇或起点等外部因素。
一个人如果获得了一个新起点,能否变得更优秀,不仅取决于他的环境,也不仅取决于他身边的人,而主要取决于自己是否有足够好的初心和使命,是否有足够强大的自我生长动力。
寻找对成长有益、而可能被“消灭”的因素
德国哲学家尼采说过:“那些没有消灭你的东西,会使你变得更强大”。从我个人来说,过去30年有两种东西始终没有能消灭我。
第一个想消灭我的是懈怠,比如对于写作的懈怠。我每天坚持写作,但这并不容易。因为要写作,就需要不断面对困顿、疲惫、时间的挑战,需要阅读并思考更多东西。为此,自己要主动消灭一定的睡眠、与朋友相聚的欢乐、喜欢看的电影等等,甚至还要消化有可能招来的批评。但写作的懈怠未能消灭掉我,我因为坚持写作而变得更强大。
第二个想消灭掉我的是自满。人们常常会沉迷于过去的成绩,并为此沾沾自喜。这样未来就不可能继续强大。在数字化的今天,我们不得不持续学习,开放地学习,从而更好地面向未来。为此,我不仅要写作和阅读思考,还要四处行走,接受新的人和新的想法带来的刺激,让自己真正常怀恐惧和忐忑之心。人一旦清醒地知道自己很渺小,很容易有局限性,那就更有动力去接受新的知识。
也许每一个人都需要不断地问自己,“有什么真正对我成长有益的东西,有可能被消灭掉?”当你找到了,守住了,没有被消灭,你一定会变得更加强大。
生长的准备是认识自己
要持续生长,就需要问自己:需要准备什么,是否已准备好了?
希腊是西方文明的起点,在古希腊德尔菲神殿里写着两句话“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度”。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对此的阐述是,一个人如果不能反思自己,无法认清自己的局限性,那就不会获得一个有价值的人生。
人始终有三个最根本的障碍:
第一是摆不好自己对别人、对外界、对世界的关系,这在与人沟通时,会构成很大的局限性。
第二个障碍是很多人相信“眼见为实”,其实不然,很多时候眼中的事实并非真的事实。人要“持续生长”就必须让自己的认知更贴近真实,缩短真实与认知之间的差距。
第三个障碍就是经验,经验是对过去的总结,是静态不变的,而我们的世界是变化的,当经验不变而世界改变时,经验就成了绊脚石。我们不能受限于经验,必须有能力接受变化,创造新的价值。
众所周知:性格决定命运。但是这句话背后的逻辑是:行为决定性格,习惯决定行为,思维决定习惯。所以,只要你愿意改变思维和习惯,命运就是可以改变的。
生长中的四个心态与四个相信
不确定性和变化,是这个世界唯一的不变。面对不确定性和变化,为什么有些人可以应对自如,总能利用变化,而有些人总显得手足无措?
第一,要有积极的心态,主动拥抱不确定性和挑战。第二,归零心态,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大空间去接受未来。第三,开放心态,开放意味着平等对话、互动,每個人都必须能与别人进行有价值的交流。第四,确信心态,仅有质疑绝没有价值,质疑之外要有自己的确信。
这四个心态对应的是四个相信:第一,相信你的上司,你的老师。太阳照到大地上,给每个人的光是一样的,但你能接受到多少,不取决于太阳,而取决于你自己。第二,相信你的伙伴。一定要相信班级里所有的同学和陪伴的老师。第三,相信家人。你的学习会给他们带来影响,但你要相信只要你本着学习和成长的目的,他们会真诚地支持你,哪怕为此要多做一些牺牲。第四,一定要相信自己。
有了这四种心态和四个相信,潜力一定会激发出来。
融合于社会、进步和美好,更多维的改变才能成就持续的生长
同时,每个人都存在于组织之中。而组织的概念意味着:如果个人不能对组织目标做出贡献,在组织中就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组织往往可以忽略个人;在变化的环境中,组织一定要想办法活下去;组织一定要自我成长,不断淘汰落后的事物。
每一个人都必须理解组织的重要观念,如果与自己原有观念不同,你就可能需要自我改变,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自我成长的更高起点,未来空间才会更加广阔。
而年轻人的另一个观念革命就是,必须把自己的愿望融合于社会,融合于进步,融合于美好,而不是只关注人际间的竞争、组织里的输赢。当你停留于这些层面的时候,你的成长性就会遇到瓶颈,甚至出现方向性问题。
最后,我想分享两句自己特别喜欢的话。一句是契诃夫的:“他种下了一棵树,他就已经看见了千百年后的结果,已经憧憬到人类的幸福。”另一句是居里夫人说的:“我相信我们应该在一种理想主义中去寻找精神上的力量,这种理想主义既要能使我们不至于骄傲,又能使我们把希望和梦想放得很高。”你的理想越高,你的努力就会越大,但你的理想要和现实结合,和实践结合,这样你的价值才会更大。
(作者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院长、北京大学王宽诚讲席教授)
(岐岐摘自2020年2月25日《文汇报》,西米绘图)
“万物之中,生长最美。”大自然和整个世界一直都呈现着多元的力量,因为其中每一个物种和存在都可以持续生长,这就是生命的魅力所在。在这个宅在家中的春天,年轻人们,不要忘记自己的持续生长,只有这样才能与世界对话。
保持生长,是使命的深长寓意
无论组织的逻辑或个人的逻辑,都要有一个能够回归的起点,这其实就是初心和使命。有使命才能支撑一个人和一个组织不断往前走,但同时,使命本身也要有满满的生命力和扩展空间。
真正优秀的人都会自我生长。研究中国优秀企业30年,我发现优秀企业最重要的共性,就是自我生长。人跟组织也一样,一个人之所以很优秀,也源于自我生长,而不仅仅是机遇或起点等外部因素。
一个人如果获得了一个新起点,能否变得更优秀,不仅取决于他的环境,也不仅取决于他身边的人,而主要取决于自己是否有足够好的初心和使命,是否有足够强大的自我生长动力。
寻找对成长有益、而可能被“消灭”的因素
德国哲学家尼采说过:“那些没有消灭你的东西,会使你变得更强大”。从我个人来说,过去30年有两种东西始终没有能消灭我。
第一个想消灭我的是懈怠,比如对于写作的懈怠。我每天坚持写作,但这并不容易。因为要写作,就需要不断面对困顿、疲惫、时间的挑战,需要阅读并思考更多东西。为此,自己要主动消灭一定的睡眠、与朋友相聚的欢乐、喜欢看的电影等等,甚至还要消化有可能招来的批评。但写作的懈怠未能消灭掉我,我因为坚持写作而变得更强大。
第二个想消灭掉我的是自满。人们常常会沉迷于过去的成绩,并为此沾沾自喜。这样未来就不可能继续强大。在数字化的今天,我们不得不持续学习,开放地学习,从而更好地面向未来。为此,我不仅要写作和阅读思考,还要四处行走,接受新的人和新的想法带来的刺激,让自己真正常怀恐惧和忐忑之心。人一旦清醒地知道自己很渺小,很容易有局限性,那就更有动力去接受新的知识。
也许每一个人都需要不断地问自己,“有什么真正对我成长有益的东西,有可能被消灭掉?”当你找到了,守住了,没有被消灭,你一定会变得更加强大。
生长的准备是认识自己
要持续生长,就需要问自己:需要准备什么,是否已准备好了?
希腊是西方文明的起点,在古希腊德尔菲神殿里写着两句话“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度”。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对此的阐述是,一个人如果不能反思自己,无法认清自己的局限性,那就不会获得一个有价值的人生。
人始终有三个最根本的障碍:
第一是摆不好自己对别人、对外界、对世界的关系,这在与人沟通时,会构成很大的局限性。
第二个障碍是很多人相信“眼见为实”,其实不然,很多时候眼中的事实并非真的事实。人要“持续生长”就必须让自己的认知更贴近真实,缩短真实与认知之间的差距。
第三个障碍就是经验,经验是对过去的总结,是静态不变的,而我们的世界是变化的,当经验不变而世界改变时,经验就成了绊脚石。我们不能受限于经验,必须有能力接受变化,创造新的价值。
众所周知:性格决定命运。但是这句话背后的逻辑是:行为决定性格,习惯决定行为,思维决定习惯。所以,只要你愿意改变思维和习惯,命运就是可以改变的。
生长中的四个心态与四个相信
不确定性和变化,是这个世界唯一的不变。面对不确定性和变化,为什么有些人可以应对自如,总能利用变化,而有些人总显得手足无措?
第一,要有积极的心态,主动拥抱不确定性和挑战。第二,归零心态,只有这样才能有更大空间去接受未来。第三,开放心态,开放意味着平等对话、互动,每個人都必须能与别人进行有价值的交流。第四,确信心态,仅有质疑绝没有价值,质疑之外要有自己的确信。
这四个心态对应的是四个相信:第一,相信你的上司,你的老师。太阳照到大地上,给每个人的光是一样的,但你能接受到多少,不取决于太阳,而取决于你自己。第二,相信你的伙伴。一定要相信班级里所有的同学和陪伴的老师。第三,相信家人。你的学习会给他们带来影响,但你要相信只要你本着学习和成长的目的,他们会真诚地支持你,哪怕为此要多做一些牺牲。第四,一定要相信自己。
有了这四种心态和四个相信,潜力一定会激发出来。
融合于社会、进步和美好,更多维的改变才能成就持续的生长
同时,每个人都存在于组织之中。而组织的概念意味着:如果个人不能对组织目标做出贡献,在组织中就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组织往往可以忽略个人;在变化的环境中,组织一定要想办法活下去;组织一定要自我成长,不断淘汰落后的事物。
每一个人都必须理解组织的重要观念,如果与自己原有观念不同,你就可能需要自我改变,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自我成长的更高起点,未来空间才会更加广阔。
而年轻人的另一个观念革命就是,必须把自己的愿望融合于社会,融合于进步,融合于美好,而不是只关注人际间的竞争、组织里的输赢。当你停留于这些层面的时候,你的成长性就会遇到瓶颈,甚至出现方向性问题。
最后,我想分享两句自己特别喜欢的话。一句是契诃夫的:“他种下了一棵树,他就已经看见了千百年后的结果,已经憧憬到人类的幸福。”另一句是居里夫人说的:“我相信我们应该在一种理想主义中去寻找精神上的力量,这种理想主义既要能使我们不至于骄傲,又能使我们把希望和梦想放得很高。”你的理想越高,你的努力就会越大,但你的理想要和现实结合,和实践结合,这样你的价值才会更大。
(作者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院长、北京大学王宽诚讲席教授)
(岐岐摘自2020年2月25日《文汇报》,西米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