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柴可夫斯基写《天鹅湖》是在1875年,那时他已经写出了相当数量的交响乐作品和歌剧,展示出高超的艺术水平,在俄国音乐界已经享有一定的声誉。一般来说,这样的作曲家不会涉猎舞剧音乐。与柴可夫斯基同时代的音乐评论家拉罗什在谈到舞剧音乐时曾说过:“除了绝少的例外,一般严肃的、真正的作曲家是不碰舞剧音乐的。”他认为在柴可夫斯基之前的俄国芭蕾音乐传统,“就是把舞剧和杂耍音乐混为一谈”。杂耍也罢,马戏班子也罢,柴可夫斯基不在乎这些,此时他已经开始关注芭蕾音乐并且决定涉足其中。他对舞剧音乐没有任何偏见,他说:“我不明白,在舞剧音乐这个名词里包含着一些什么值得非难的地方。”所以,1875年,当莫斯科国家大剧院向柴可夫斯基发出邀请,请其写一部舞剧音乐时,柴可夫斯基立即答应下来。他在写给李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信中说:“我接受《天鹅湖》的作曲工作,一方面固然是为了钱;另一个原因是,从很早以前,我就想在这片音乐天地中试试自己的本领。”《天鹅湖》的作曲酬金是800卢布,这不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可是相比莫斯科音乐学院每月50卢布的薪金来说,已经很可观了。
莫斯科国家大剧院向柴可夫斯基委托作曲并没有确定的题材,柴可夫斯基在创作时想起自己在几年前写过的小芭蕾舞曲《天鹅湖》。那是1872年的夏天,他住在乌克兰的妹妹家,在与孩子们玩耍时写了这个游戏之作。《天鹅湖》的故事出自一个德国童话,在俄国也流传很广。柴可夫斯基向剧院方面建议这个题材,院方立即同意,催促他马上动手作曲,并让剧院的剧目监督贝基契夫同时开始写舞剧脚本。
柴可夫斯基虽然热心于芭蕾音乐,但这毕竟是他第一次为舞剧作曲,因此他对这项工作倾注了很多心血。他从剧院图书馆借来大量总谱阅读,向剧院的工作人员打听应怎样处理舞蹈,以及舞蹈的时间长度和节拍问题。他浏览各种舞剧总谱,并去剧院看戏,以便了解有关舞剧的各种细节。当时在俄国的戏剧舞台上占统治地位的是意大利人普尼,这是一位出色的音乐手艺匠,素以“快手”著稱,他共写过300多部舞剧音乐、10部歌剧和40部弥撒曲,虽然他的音乐俗陋不堪,但是它们迎合了庸俗的欣赏趣味。柴可夫斯基知道自己必须遵循舞台表演的规律,又要避开业已形成的庸俗套路,只有在音乐上有所超越,给人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才不致使作品沦为马戏班子音乐的尴尬境地。
在柴可夫斯基之前,欧洲舞台上的芭蕾音乐也并不都是平庸之作。法国作曲家阿道夫·亚当的《吉赛尔》写于1841年,上演后被誉为浪漫舞剧的杰作。其舞剧音乐并不局限于舞蹈伴奏,音乐的艺术性使它可以脱离舞剧被单独欣赏。柴可夫斯基在动笔写《天鹅湖》之前,对《吉赛尔》的音乐也悉心研究过,这部芭蕾音乐的艺术境界对柴可夫斯基是一种鞭策,使他在动笔之前便以非常审慎的态度对待自己这部正在构思的作品。
柴可夫斯基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创作的准备工作,真正的创作却迟迟没有动手。从1875年5月接受作曲委托直到同年8月,他连一个小节也没写。8月中旬以后才正式动笔,可是创作进行得似乎不太顺利,他只写到第二幕就停笔了。柴可夫斯基无心在艰涩的状态下写作。11月,他完全放下《天鹅湖》,转手去写一部弦乐四重奏。此后柴可夫斯基将已写的乐谱交给柯西金,由他对乐谱做一些技术性加工工作。柯西金也是莫斯科音乐学院的教授,与柴可夫斯基是好友,柴可夫斯基因为《第一钢琴协奏曲》与鲁宾斯坦决裂的那天晚上,柯西金是在场的见证人。
到了1876年年初,柴可夫斯基终于找回了灵感,再度着手《天鹅湖》的创作。此时,业已完成的第一幕音乐中的几支曲子在戏剧学校进行了预演,据柴可夫斯基说:“音乐厅里的朋友们都被我的音乐逗得欢天喜地。”预演的效果不错,柴可夫斯基的创作热情也因此大增,虽然他感到这项工作很棘手,但他仍然保有很大的热情,而且在写作过程中可谓是殚精竭虑、呕心沥血。
1876年4月,《天鹅湖》总谱全部完成。剩下的工作就是编舞、舞美设计、乐队排练等。1877年2月,《天鹅湖》在莫斯科国家大剧院正式首演。柴可夫斯基对首演抱有很大的期望,他盼望这部舞剧能像他的交响乐那样受到公众的热烈欢迎,但是他的希望落空了。观众的反应很冷淡,沙皇亚历山大在观看演出时中途退场,柴可夫斯基的朋友们对演出的评价也不高。人们一致认为,演出的成绩平平,但并不像在某些书里说的那样“遭遇惨败”,只是平平而已。柴可夫斯基却有如铩羽而归。由于舞剧的题材最初是由他提出的,从接受作曲委托到首演又经历了长达两年的时间,演出没有获得强烈的反响,他认为责任主要在自己,是自己的音乐不好才导致了失败。事实上,这部舞剧不具备吸引人的艺术魅力,原因并不在于音乐。主要原因在于舞剧的编导列津格是一个缺乏想象力的平庸之辈,这位编导在柴可夫斯基作曲时就给他增添过不少麻烦。看过《天鹅湖》首演的人评论说:“列津格表现的不是合乎要求的艺术,而是用一些体操练习来代替舞蹈演员的出色本领。舞蹈队原地踏步、挥动双手,好像风车摆动桨叶,而独舞演员们围着舞台跳着体操的步子。”看过今天舞台上《天鹅湖》精彩表演的我们,无法想象当年类似体操的舞姿是何等风采,但舞蹈是主要败笔,这一点是可以认定的。当时的著名音乐评论家拉罗什说:“我从未看过如此糟糕的芭蕾舞。”他对舞剧音乐的评价却很高,他写道:“在这次演出中,没有一位芭蕾舞爱好者能得到5分钟以上的乐趣。相反地,获得最大快乐的却是音乐爱好者。从序曲开始,他们就听出这是出自大师之手的音乐,稍后他们更能体会到这是作曲家在最佳状态下写出的作品,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才能在这里展现无遗。”柴可夫斯基的性格里似乎天生带有忧郁内向的特点,他自怨自艾,认为自己的音乐写得不够水准,甚至向剧院承诺改写音乐,但是直到他去世,他都没有再碰过《天鹅湖》的乐谱,在与亲友的通信中,他再也没有提起过这部芭蕾舞剧。
柴可夫斯基当年没有机会对《天鹅湖》音乐加以修改,可以说是一件幸事,这让我们今天得以听到其原貌。《天鹅湖》的音乐当初在编舞排练时就已被编导、舞蹈演员们删节篡改得面目全非了,音乐只保留了2/3,其余部分取而代之的是从庸俗的时髦舞剧里摘取的段落,破坏了音乐的完整性。直到柴可夫斯基去世后,为了纪念这位俄罗斯音乐大师,才有人想起尘封的《天鹅湖》。圣彼得堡的著名舞剧编导、法国人彼季帕,写信给莫斯科国家大剧院,要求阅读《天鹅湖》的音乐原稿。读过总谱之后彼季帕欣喜若狂,他觉得自己又找到了一个发挥艺术才华的剧目。柴可夫斯基去世第二年即1894年,圣彼得堡试演了舞剧的第二幕,由此掀起了《天鹅湖》热潮。1895年,《天鹅湖》全剧在圣彼得堡上演,所获得的成功是空前的,从此之后,《天鹅湖》在世界舞台上就再也没有衰微过。这次演出的导演彼季帕、编舞伊凡诺夫和乐队指挥德里戈,在艺术上都很严肃认真,非常尊重音乐原著。尤其是指挥德里戈,他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夜曲的作者,坚持要保持总谱的原貌——不是柴可夫斯基的原作,一个音符也不准插进去,这才使我们今天听到的《天鹅湖》音乐没有狗尾续貂之音。
柴可夫斯基在《天鹅湖》音乐里打破当时的陈规陋习,对芭蕾舞音乐加以戏剧性处理,使音乐具有故事性,白天鹅奥杰塔、王子、恶魔都有各自鲜明的音乐主题,在故事情节的推进中音乐起着主导作用。尤其是奥杰塔的音乐形象,不仅抒情、浪漫,而且超出了对戏剧局部的性格刻画,被推展到全剧音乐中,构成了整部音乐的浪漫色彩。这样的音乐处理是柴可夫斯基对芭蕾音乐使用交响性手法的革新,正是这样的音乐处理,给当时的芭蕾舞台带来一股清新的风。
进入20世纪,《天鹅湖》的演出范围扩大到全世界,它成为世界经典剧目。著名芭蕾舞团都保留这个剧目,舞蹈家都把饰演奥杰塔这个角色当作自己艺术生涯中的挑战。《天鹅湖》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舞蹈艺术家,而这一代代芭蕾明星也把《天鹅湖》的舞台艺术推向高峰。这一切,都是柴可夫斯基遭遇首演失败时所不曾料到的。
(友谊摘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经典音乐故事》)
莫斯科国家大剧院向柴可夫斯基委托作曲并没有确定的题材,柴可夫斯基在创作时想起自己在几年前写过的小芭蕾舞曲《天鹅湖》。那是1872年的夏天,他住在乌克兰的妹妹家,在与孩子们玩耍时写了这个游戏之作。《天鹅湖》的故事出自一个德国童话,在俄国也流传很广。柴可夫斯基向剧院方面建议这个题材,院方立即同意,催促他马上动手作曲,并让剧院的剧目监督贝基契夫同时开始写舞剧脚本。
柴可夫斯基虽然热心于芭蕾音乐,但这毕竟是他第一次为舞剧作曲,因此他对这项工作倾注了很多心血。他从剧院图书馆借来大量总谱阅读,向剧院的工作人员打听应怎样处理舞蹈,以及舞蹈的时间长度和节拍问题。他浏览各种舞剧总谱,并去剧院看戏,以便了解有关舞剧的各种细节。当时在俄国的戏剧舞台上占统治地位的是意大利人普尼,这是一位出色的音乐手艺匠,素以“快手”著稱,他共写过300多部舞剧音乐、10部歌剧和40部弥撒曲,虽然他的音乐俗陋不堪,但是它们迎合了庸俗的欣赏趣味。柴可夫斯基知道自己必须遵循舞台表演的规律,又要避开业已形成的庸俗套路,只有在音乐上有所超越,给人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才不致使作品沦为马戏班子音乐的尴尬境地。
在柴可夫斯基之前,欧洲舞台上的芭蕾音乐也并不都是平庸之作。法国作曲家阿道夫·亚当的《吉赛尔》写于1841年,上演后被誉为浪漫舞剧的杰作。其舞剧音乐并不局限于舞蹈伴奏,音乐的艺术性使它可以脱离舞剧被单独欣赏。柴可夫斯基在动笔写《天鹅湖》之前,对《吉赛尔》的音乐也悉心研究过,这部芭蕾音乐的艺术境界对柴可夫斯基是一种鞭策,使他在动笔之前便以非常审慎的态度对待自己这部正在构思的作品。
柴可夫斯基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创作的准备工作,真正的创作却迟迟没有动手。从1875年5月接受作曲委托直到同年8月,他连一个小节也没写。8月中旬以后才正式动笔,可是创作进行得似乎不太顺利,他只写到第二幕就停笔了。柴可夫斯基无心在艰涩的状态下写作。11月,他完全放下《天鹅湖》,转手去写一部弦乐四重奏。此后柴可夫斯基将已写的乐谱交给柯西金,由他对乐谱做一些技术性加工工作。柯西金也是莫斯科音乐学院的教授,与柴可夫斯基是好友,柴可夫斯基因为《第一钢琴协奏曲》与鲁宾斯坦决裂的那天晚上,柯西金是在场的见证人。
到了1876年年初,柴可夫斯基终于找回了灵感,再度着手《天鹅湖》的创作。此时,业已完成的第一幕音乐中的几支曲子在戏剧学校进行了预演,据柴可夫斯基说:“音乐厅里的朋友们都被我的音乐逗得欢天喜地。”预演的效果不错,柴可夫斯基的创作热情也因此大增,虽然他感到这项工作很棘手,但他仍然保有很大的热情,而且在写作过程中可谓是殚精竭虑、呕心沥血。
1876年4月,《天鹅湖》总谱全部完成。剩下的工作就是编舞、舞美设计、乐队排练等。1877年2月,《天鹅湖》在莫斯科国家大剧院正式首演。柴可夫斯基对首演抱有很大的期望,他盼望这部舞剧能像他的交响乐那样受到公众的热烈欢迎,但是他的希望落空了。观众的反应很冷淡,沙皇亚历山大在观看演出时中途退场,柴可夫斯基的朋友们对演出的评价也不高。人们一致认为,演出的成绩平平,但并不像在某些书里说的那样“遭遇惨败”,只是平平而已。柴可夫斯基却有如铩羽而归。由于舞剧的题材最初是由他提出的,从接受作曲委托到首演又经历了长达两年的时间,演出没有获得强烈的反响,他认为责任主要在自己,是自己的音乐不好才导致了失败。事实上,这部舞剧不具备吸引人的艺术魅力,原因并不在于音乐。主要原因在于舞剧的编导列津格是一个缺乏想象力的平庸之辈,这位编导在柴可夫斯基作曲时就给他增添过不少麻烦。看过《天鹅湖》首演的人评论说:“列津格表现的不是合乎要求的艺术,而是用一些体操练习来代替舞蹈演员的出色本领。舞蹈队原地踏步、挥动双手,好像风车摆动桨叶,而独舞演员们围着舞台跳着体操的步子。”看过今天舞台上《天鹅湖》精彩表演的我们,无法想象当年类似体操的舞姿是何等风采,但舞蹈是主要败笔,这一点是可以认定的。当时的著名音乐评论家拉罗什说:“我从未看过如此糟糕的芭蕾舞。”他对舞剧音乐的评价却很高,他写道:“在这次演出中,没有一位芭蕾舞爱好者能得到5分钟以上的乐趣。相反地,获得最大快乐的却是音乐爱好者。从序曲开始,他们就听出这是出自大师之手的音乐,稍后他们更能体会到这是作曲家在最佳状态下写出的作品,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才能在这里展现无遗。”柴可夫斯基的性格里似乎天生带有忧郁内向的特点,他自怨自艾,认为自己的音乐写得不够水准,甚至向剧院承诺改写音乐,但是直到他去世,他都没有再碰过《天鹅湖》的乐谱,在与亲友的通信中,他再也没有提起过这部芭蕾舞剧。
柴可夫斯基当年没有机会对《天鹅湖》音乐加以修改,可以说是一件幸事,这让我们今天得以听到其原貌。《天鹅湖》的音乐当初在编舞排练时就已被编导、舞蹈演员们删节篡改得面目全非了,音乐只保留了2/3,其余部分取而代之的是从庸俗的时髦舞剧里摘取的段落,破坏了音乐的完整性。直到柴可夫斯基去世后,为了纪念这位俄罗斯音乐大师,才有人想起尘封的《天鹅湖》。圣彼得堡的著名舞剧编导、法国人彼季帕,写信给莫斯科国家大剧院,要求阅读《天鹅湖》的音乐原稿。读过总谱之后彼季帕欣喜若狂,他觉得自己又找到了一个发挥艺术才华的剧目。柴可夫斯基去世第二年即1894年,圣彼得堡试演了舞剧的第二幕,由此掀起了《天鹅湖》热潮。1895年,《天鹅湖》全剧在圣彼得堡上演,所获得的成功是空前的,从此之后,《天鹅湖》在世界舞台上就再也没有衰微过。这次演出的导演彼季帕、编舞伊凡诺夫和乐队指挥德里戈,在艺术上都很严肃认真,非常尊重音乐原著。尤其是指挥德里戈,他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夜曲的作者,坚持要保持总谱的原貌——不是柴可夫斯基的原作,一个音符也不准插进去,这才使我们今天听到的《天鹅湖》音乐没有狗尾续貂之音。
柴可夫斯基在《天鹅湖》音乐里打破当时的陈规陋习,对芭蕾舞音乐加以戏剧性处理,使音乐具有故事性,白天鹅奥杰塔、王子、恶魔都有各自鲜明的音乐主题,在故事情节的推进中音乐起着主导作用。尤其是奥杰塔的音乐形象,不仅抒情、浪漫,而且超出了对戏剧局部的性格刻画,被推展到全剧音乐中,构成了整部音乐的浪漫色彩。这样的音乐处理是柴可夫斯基对芭蕾音乐使用交响性手法的革新,正是这样的音乐处理,给当时的芭蕾舞台带来一股清新的风。
进入20世纪,《天鹅湖》的演出范围扩大到全世界,它成为世界经典剧目。著名芭蕾舞团都保留这个剧目,舞蹈家都把饰演奥杰塔这个角色当作自己艺术生涯中的挑战。《天鹅湖》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舞蹈艺术家,而这一代代芭蕾明星也把《天鹅湖》的舞台艺术推向高峰。这一切,都是柴可夫斯基遭遇首演失败时所不曾料到的。
(友谊摘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经典音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