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fx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断断续续总共念了将进二十年的书,说起来,同班同学也有几百个,可叫上名字来的恐怕也就百八十个,纯粹没有印象的至少也有一二百人。有的是多年不见,淡忘了,大部分是压根就没有交往过,或交际甚少,记忆中没多储存下珍贵信息,随着岁月的流逝,可憐的信息库如今变得一片空白。为此,还遭遇过不少讥诮,很尴尬,局促别扭的人要命;每逢如此境况,说心理话,总有股浓浓的烦躁局促不安的感觉油然而生。念、念、念、念那么些烂书有何用,同学,同那么多学能顶甚。我全然失去了让人羡慕有那么多同学的荣光感受,完全消失了因有诸多同学,无论生活中,还是事业上,仕途上,互相关照,左右逢缘,神采飞扬的骄傲;只有羞涩,悔恨曾经无所谓的历程。这些是我当时的真实心境。
  每当情绪稳定,恢复自然,回忆起过去经历的一桩桩事情,回想起一个个认识的人,那一副副熟悉的同学面孔就自然而然地浮现在我的眼前。尤其青少年时期的,更是历历在目。绝不亚于《故乡》中,“少年闰土”在鲁迅先生记忆中清晰可见的形象真切。
  我的同学H,从小学到高中,关系一直非常密切,可我说不清楚其中的原因。要说我们之间的相似点,就是个子矮一点儿,除此之外,差别是主要的,熟悉我的人可以比较一番,他长的白白净净,脸色红润,五官端正,比例合理恰当,尤其是眼睛不大不小,眼珠明亮,双眼皮,睫毛长短粗细适中,眼神中即不显凶狠,也不含懦弱;体型不胖不瘦;说话不温不火,不卑不亢,当年学习成绩优秀,我只能勉强占个上等。可是我们无话不谈,大到周边新闻,(那时没电视、不听广播,从来不看报纸,)小到个人感想,甚至连萌芽状态的初恋情感也交流。
  尽管他爸是基层领导干部,他妈是固定做手艺活儿的匠人,我的父母是标准的农民;尽管他家姊妹少、生活比较滋润,穿吃不愁;我家姊女多,少吃缺穿;尽管我们家庭状况不同,贫富有别,关系一直相处得很融洽。其实,我也是一个不愿游离于生活轨迹的人,也试图将我们的距离拉开一些,使关系保持疏密有致,但没达到目的,关系反倒显得更近了些。
  上了初三,我们去了离家三四十里的镇上念书,开始住在一个宿舍,吃住都在学校,大概过了半学期,他父亲心疼他,嫌学校伙食条件太差,让他搬到办公室一起吃住。有一个阶段,他父亲不在,就他一个人住,觉得太孤寂,让我和他住几天,我去了他父亲的办公室,当时的环境条件令我大开了眼界,人家的床铺得又厚又平,床单也是崭新的,并且不叠;沙发、茶几、桌椅,包括脸盆架都是新潮的,我从来没见过,甚至没想象过世界上竟然有如此气派的家设,他诚恳地留住了我。晚上准备睡觉时,我十分后悔自己的选择,因为那时我的脚汗(气)很重,又穿的胶鞋,实在无法外露,他马上看出我的意(心)思,递给我一双布鞋,示意趿拉上,我难为情地脱下臭哄哄的胶鞋,把同样臭哄哄的袜子团起来,迅速将鞋口塞住。他看了我的举动,毫不在意地对我说,洗洗脸,洗洗脚,把袜子也洗干净再睡。其实我那时根本没有每天睡前洗漱的习惯,当时还是难为地做了这一切。
  第一次睡在松软的床上,被褥也很柔滑,还透出淡淡的新鲜的洗衣粉味儿,当时感觉挺新奇,还有些兴奋,现在也无法准确描述其时的那种感受。因为我们那时学校住宿很艰苦,条件很差,所有人全住在同一个土炕上,炕又常年不过火,总是冰凉潮湿的状况;有条件的人家铺一条蒲莲子,即夹潮又暖和些。没条件的就胡乱摊一些麦秸或野草之类的柴草,上面是一块薄薄的毡子,(有的是羊毛的,有的是牛马驴毛混起来擀的杂毛毡)被褥也是薄薄的,有的人只有一条窄窄的皮褥子,并且每天起床要卷起来,方法也是一致的,先把被子平叠(折),铺在褥子上,把枕头放到底部,然后连褥子带被子卷起来靠在潮湿的后墙上,省时省工完成了一次作业,轻而易举就打造出一件当时叫“光棍卷儿”的作品。被褥都是补纳的套子里装着圪哩圪瘩的旧棉花,铺盖上当然感觉不到舒服;所以乍一领略别样的高档享受,确实难以言表啊,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
  我想入非非,不知何时入睡的。
  一睁眼,天已大亮了,恋恋不舍地下了床,他发现我睡觉连衬裤也没脱,友善地嗔怪了我一句。
  我和他住了十来天,从此养成了睡前洗漱的习惯,也暗下了改变未来生活的决心。
  以后的岁月里,我们交往的更随便,也更频繁。我逐渐消除了因为家庭贫困,出生寒酸而产生的那种自卑羞怯的心理,从此理直气壮的与同学保持平等的人际关系,一直延续到现在,培养了不卑不亢的处人态度。
  二十多年来,我们始终保持延续正常的同学关系。
  前阶段,我母亲病故,托了可靠的人给他传了话,没来人,也没来礼,后来电话告知一切,他淡淡地说,当时没得到消息。我豁然明白,啊呀,世态炎凉,经天纬地,任何人永远休想脱离这个圈圈。
  写此文,没有一点责怪同学的意思,只是胡乱地记一下我的思绪。我估计他没有及时得到我真诚邀请的信息,或者还有别的原因和脱不开身的事情,不然的话,他肯定……
其他文献
中国西部散文网是一家国内大型门户网站。由经过国家民政部门正式批准的大区级专业作家学术团体——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主办,同时也是省级公开刊物《西部散文选刊》的官方网站。现点击量已近两千万,每天点击量均在一万人左右。  为反映我国西部散文事业发展的现状,搭建优秀的文学交流展示平台,汇聚、挖掘我国西部地区散文创作人才,同时为帮助散文作家扩大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为了扩大散文作家的知名度,中国西部散文网现免费
期刊
我对寒冷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  我始终觉得,童年时代的冬天要比现在冷的很多,官方的说法是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的暖冬,而我觉得还是那时候生活贫困。试想,过冬的衣服只是一身既无衬衣衬裤又无外套而且一穿就是几年的棉袄棉裤,凛冽的寒风从这条裤腿钻进去,便从那条裤腿跑出来,任其自由流动,走风漏气,不冷才怪气。  穷人家的冬天来的更早。因为没有毛裤或绒裤过渡,国庆过后,萧瑟的秋风已经有了几分寒意,于是,母亲便从凉
期刊
清明祭奠勾起了我们对先祖浓浓的思念缅怀之情,慎终追远的同时,我也在深思究竟何为“孝”?  缅怀奶奶的同时,我想到了她生命的最后日子。祖辈务农的我们很“争气”,兄妹三人全部跳出了农门,成为了“国家干部”,定居在了“城里”,“孝顺的兄妹”想到父母奶奶仍在乡下,照顾不方便,就为他们买了一套一楼,装修停当,接他们也住到了“城里”,很骄傲也很荣光地感觉自己大孝子一个,收获了太多乡邻乡亲的“点赞”,感受到了一
期刊
5月9日的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一片春的气息,一片文学的芳香。当天,中国西部散文學会主席、《西部散文选刊》主编、囯家一级作家刘志成受邀进行了一场以《作家与修炼》为主题的散文讲座,当地及周边四十多名作家及文学爱好者一起分享了这个期盼已久的文学盛宴。  讲座中,刘志成结合自己的文学创作,从作家的一个品质、作家与土地、民俗的两个关系、作家必备的三要素以及作家的四个修炼等四个方面娓娓道来。刘志成说,文学是时间深
期刊
中国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相对于旧诗这个庞然大物和悠久传统,新诗是“一个开天辟地、气势雄大的实践”(谢冕语)。通过变革我们的语言,完成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诗界革命”。中国新诗与中国人的百年命运息息相关,与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情感、思维有着内在的紧密关联。百年来,薪火傳承,群星璀璨,佳作纷呈,新诗已成为中华文化传承中一笔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在全国各地纪念新诗百年之际,本刊与阜康市委、市人民政府于
期刊
我的父亲曾从军6年,参加过解放戰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在朝鲜战场上遭遇了三次死劫,三次死劫父亲都幸免于难。  ——题记  我的父亲叫付三仁,今年85岁。虽然已是满头白发,但他精神饱满,讲起当年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时的情景依然豪情满怀。  1946年,父亲16岁时,顶替兄长被国民党抓壮丁走上了军队生涯。18岁时,张家口解放了,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属华北部队20兵团第67军200师598团,先后参加
期刊
“五一”节快到了,我真高兴。因为孙女蓉蓉放假要跟她爸妈回来!  几年前,蓉蓉入北京市中关村第三小学读书,现已四年级了。蓉蓉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是班里的“全能小明星”,相片还贴在了学校板报栏的光荣榜上。我去了北京,总爱看有蓉蓉相片的板报栏。  自正月分开后,快两个月没见蓉蓉的面了。我掐着指头等着四月三十日那天。近几日,我又是清理院里的卫生,又是在大门上安装崭新的彩带彩灯。明知道孙女她们是晚上九点多才
期刊
2008年8月8日,是个举国欢庆的日子。当奥运会的欢呼声响彻天空时,有太多的感慨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不仅仅是奥运会的开幕,还因为今天是我小叔子刘小红结婚的大喜日子。娶妻生子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的平常人家有时比国家大事都重要,同时他的成家,也意味着我们这个家庭的壮大,也代表着他的长大成人,同时也让我们对爱有了更深的认识、理解、感悟,回想往事那段记忆总浮现在眼前,久久难以忘怀。  (一)  我是在1989年
期刊
2004年秋天,在北京王府井的承古宅里,我看到雕饰考究的各种砚台,想买一个送给大哥。一方温润如玉的端砚,造形古朴典雅,包装盒上附有诗句:“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让人瞬即幻化出书法的美丽意象,于是就买下来。这是我购物记忆中最有文化分量的物件,大哥配用它。  我们的家族从祖父辈上起就有一点书香意味。爷爷曾做私塾先生,传授四书五经等儒家文化。大哥的童年、少年时代,在爷爷的膝前与诗书经文相伴,
期刊
秋耕完了之后,各家的老步犁就闲了下来。老步犁是一种古老的犁地工具,笨重,需双牛拉,一个人在后面扶犁。田里淌过秋水之后,冬天便来了,老步犁一整个冬天躺在墙角或挂在粮仓的墙上,它似乎在眯着眼休息,听着西风渐渐尖利起来,看着河水凝成镜子般的冰面上打擦擦的娃娃们。爷爷和老步犁一样,入冬便闲下来,静静蹲在冬阳之下,眯着眼端着旱烟锅,吸着,吐着。偶尔咳嗽一声,面前觅食的鸡鹅们就张皇地跑开。  下過一场雪再消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