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墓室壁画与传世卷轴

来源 :大众考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jun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除了绘于绢帛上的绘画,另一个重要载体就是墓室壁画。
  唐墓壁画题材
  人物画
  唐代墓室壁画中的人物主题除少数飞天、仙人外,主要属于现实性的府邸内外生活场景图像,在配置上有严格的内外秩序,是画师们最用心设计和绘制的部分。所以人物画是唐墓壁画中内容最丰富、绘制水平最高、实物系列最完整、年代序列最完备的题材类型,较全面地反映了唐代人物的审美情趣、风格特征和服饰风尚在各个时期的嬗变。
  高祖至高宗时期是传承与蜕变期。初唐墓室壁画与南北朝晚期和隋代墓室壁画中的人物画有关。一方面人物造型在一定程度上仍保持隋代式样,另一方面在线条用笔、上色上又有新进展,呈现出多元化的风格。服饰方面,在继承隋代旧制的基础上也有新变化,逐渐形成唐代服饰的常制。
  武则天至睿宗时期是主流风格的精进期。“武周风格”是大唐风格中继初唐后的精进和升华。女性人物一般身材修长,略成三曲状,姿态自然而有韵致,线条粗细均匀,行笔流畅,衣纹简洁。盛行于武周、中宗和睿宗时期的呈三曲状身段的女性形象应该是受到西域艺术的影响所致。
  玄宗时期是盛世经典期。目前属于这一时期的重要壁画墓有惠庄太子墓、薛默墓、李宪墓等。此时一个重要特点是敷色趋向简淡,像武周时期章怀太子墓敷色比较浓艳的情况逐渐减少,这与吴道子设色简淡的作风是一致的。
  肃宗至唐末是延续与渐变期。这个时期的主流风格是在延续盛唐风格的基础之上发生渐变,与盛唐时期挥洒奔放、突忽变幻的兰叶描和简淡敷色为主要特征的画风有明显区别。此时壁画先用白色宽线勾勒轮廓,再填色,最后以均匀的细墨线和宽厚的赭红线勾定。这种造型画法更趋向理性,用线写实而机巧,敷色考究的作风昭示了五代北宋人物画的某些风格因素。
  山水画
  隋代初唐时的山水画在技法上有了相当大的提高,尤其在画面空间处理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尚未脱离古拙的古风阶段。盛唐时期,岩石、山峦、草木、溪流等在一幅画中,不仅它们本身得到比较完善表达,它们彼此也能融合在一起。这是盛唐“山水之变”的一个方面。
  花鸟画
  已发现的唐代墓室壁画中的花鸟画可分为三类:神瑞花鸟画、作为人物画点缀的花鸟形象、独立成幅的主题性花鸟画。
  神瑞禽鸟一般画在墓室天井上部、甬道拱顶或四壁上方、穹顶下部,有仙鹤、鸾鸟、孔雀等,往往伴随着莲花、忍冬、飞花、祥云等。这些瑞禽不是现实中的凡鸟,而具有某种神性。多数为仙鹤,鹤原本是现实中的珍禽,由于其高雅的仪表和特殊的习性被赋予了高贵、优雅、长寿等象征意义,进而又与神仙世界联系起来,获得了一种神性。


  附属点缀性的花鸟画属于府邸内外现实场景图像,是人物画的附属部分,它们或是画中人物逗玩的禽鸟,或是点缀人物环境背景的花草、飞鸟和昆虫,在唐代墓室壁画中比较常见。它们和人物画一同模拟皇室或贵族家居生活的景观,旨在营造一种温馨的、鸟语花香的宅院情景。
  独立主题性的花鸟一般是以屏风画的形式出现,其本身是对居室内陈设物屏风的模拟再现。贵族的居室往往设置绘有花鸟画的屏风,花鸟画是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品。
  唐墓壁画与传世卷轴的比较
  唐墓壁画中存在着大量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鳥画,与传世卷轴相呼应。从题材、构图、线条和用色等方面来与传世卷轴作对比,给研究唐代绘画史提供了更多实物资料。但由于时代久远,唐代虽有诸如薛稷、殷仲容、边鸾等花鸟画大师,但却没有画作流传下来。
  盛唐时期重要的人物画家有吴道子、周昉、阎立本、梁令赞、张萱、韩干等,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吴道子和张萱。
  吴道子“早年行笔差细”,尚属六朝遗风,中年开始“行笔磊落,挥霍如莼菜条”。这种所谓的“莼菜条”线型成为他绘画风格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富于粗细变化和起伏转折,运笔时有轻重提按。因而吴道子所画人物的衣带被称为“吴带当风”。从盛唐墓室壁画中的人物画来看,早在景云元年(710年)薛世墓人物画的线条已经接近典型的“莼菜条”。而章怀太子墓、惠庄太子墓、李宪墓、朱家道村墓的线条均是兰叶描,也是“莼菜条”,只是更加成熟。1985年在临潼唐代庆山寺发现的舍利塔地宫壁画,是西安地区目前罕见的唐代佛教人物壁画,其中较完整的《伎乐天图》墨线和色彩的运用与吴道子的画风十分相似。庆山寺地宫壁画是印证吴道子佛画风格特点的珍贵实物资料。
  开元天宝时期另一个重要的人物画家是张萱,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仕女画经过长期的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是杨玉环的姐姐虢国夫人和宫女、侍从一行骑马游春的情景,人物面部红里透黄,贵妇们的脸、颈、胸、手等肌肤裸露处皆细腻白皙,衣裙以淡墨线描绘,整个画面虽然没有花草树木装饰,但给人一种春风拂面的感觉。有两个贵妇的发髻为两鬓抱面,鬓发一边较多一边较少,顶部束一椎状髻,向一侧倾斜。盛唐时期仕女形象大多是高髻,鬓发向上拢起或作两鬓抱面状。此图中抱小孩的侍姆发髻与前两位不同,头发向上束了一个向后倾的发髻,并在前面插了一把梳子,这种发髻尚未出现在初唐和盛唐。赵逸公墓壁画中的仕女虽插若干小梳子,但发式较为特殊,与此亦不相同。贵妇上身穿窄袖襦衫,着长裙,这与唐代妇女裙装相符。长裙高束,虽然胸上部微露,但不像武周时期和盛唐时期墓室壁画中的贵妇那样胸怀大敞,双乳半露,而更接近中晚唐的风格。贵妇面颊丰润,腰腹肥大,为盛唐至晚唐流行的造型。但轮廓线条十分细秀,不似唐代那样圆浑,而更具宋代的写实性。


  综合上述服饰和人物造型、线条用笔的特征,多数为中唐及中唐以后,有的甚至是北宋风格,所以此画的底本应不早于中唐,而临摹时又加入了一些北宋特征。由此看来此画并非张萱的原作摹本,而是托张萱之名的中唐作品。
  唐墓壁画中的山水大多是作为背景出现,起着烘托气氛的作用。1994年在朱家道村发掘的唐墓中发现了一副六扇屏风山水壁画,这是目前已知唐墓壁画中唯一的独立画幅的山水画,属盛唐时期。与其他作为背景的山水画不同,它更加充分反应了唐代山水画的构图情况。
  现存的唐代传世卷轴绢帛绘画数量太过稀少,唐墓壁画的发掘和研究恰恰填补了这一方面的缺失。唐墓壁画大都有确切纪年,它能够真实反映当时的绘画状况、人们的生活与信仰,为文献中的唐代绘画提供了可以比照的实物。这些壁画画作细致,绘制水平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作者为南京市高淳区博物馆文博馆员)
其他文献
柳格庄墓群位于山东蓬莱柳格庄村西北,20世纪60年代因农田水利建设而陆续被发掘,目前9座墓葬已有发掘简报,时间跨度为春秋至战国。其中M6的规格很高,由于缺乏能证明墓主身份的实物和文字资料,无法确言墓主人是谁,但从其墓葬规格、随葬物品等可以揭示出该墓主人的社会阶层。  墓葬形制  柳格庄M6为竖穴土坑墓,墓圹东西长6米,南北宽4.4米,深6.2米。东周时期,齐鲁地区的墓葬有竖穴土坑墓、積石墓、洞室墓
期刊
一提到“印度”,中国人最难以割舍的情结可能就是唐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了。可对大部分不熟悉古代“印度”文明史的人来说,这一故事里却暗藏着诸多“玄机”。首先,此“印度”并不是现在的印度;其次,此“印度”与中国的接触和交往也不是从唐代才开始;再次,此“印度”与中国的交往也不仅有“西去”一条路线;最后,此“印度”的文明史更为久远和丰富多彩,佛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而已。  借着参加印度河流域古代遗址考古发掘
期刊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发掘了四五百座东晋南北朝至唐代的墓葬,出土物中有几件难得的纸画,这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绘画艺术提供了实物资料。其中有一件珍贵的习作纸画,是中原和西域文化交流的见证。  纸画内容  该纸画可分为5个部分:图一为休憩图,位于图像上半部分,展现的是带冠贵族在室内行乐休憩的场面,上部为悬挂起的帷帐,有绶带自然下垂,一带髭男子跽坐在四足榻上,当为主
期刊
在古晋阳地区(今山西太原),考古工作者发掘整理了大批北齐时期的墓葬,诸如徐显秀墓、娄睿墓、张海翼墓、贺拔昌墓以及厍狄回洛墓等都是其中较为知名的。在这些墓葬随葬品中所占比例极大的陶俑为我们窥探北齐时期人们的衣冠服饰、风俗习惯提供了可能。仅仅存在二十余年的北齐政权虽然如昙花一现,但其上承北魏,下接隋唐,是华夷杂糅、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  北齐作为北魏的文化承接者,不仅继承了鲜卑民族豪放洒脱、兼容并蓄的
期刊
2019年3月,江苏连云港灌南县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当地教育工作者武红兵老师的介绍下,从新安镇陈庄村陈玉能老先生处征集到一块《仪制令》石碑(下称陈庄《仪制令》碑)。据陈老先生回忆,此碑是在20世纪80年代当地组织挑河时被他们一帮人从河边的淤泥里挖上来的,后来被他弄回家当普通石板用。博物馆工作人员第一次到陈老家时,此碑还砌在他家猪圈上。该碑无背文,正面碑文字迹模糊,犹可分辨,上半部竖刻“仪制令”3个大字
期刊
过去的人们在遗址上不只是生活、抛弃物品、建筑房舍,他们还与周边的景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景观考古学就要研究遗址周围的情况。若只把遗址看作地图上有限的圆点,信息量有限,而结合景观考古学来思考则要有意义得多。考古学家以多种多样的方式理解景观:第一,景观是一系列经济资源,或是遗址资源域/利用区域分析;第二,景观是社会的反映,这与复杂社会及国家的形成理论相关联;第三,景观是文化意义系统的表达,“景观”有两
期刊
古代埃及留下的大量金字塔、庙宇、方尖碑,至今令世人神往。每年,世界各地前往埃及旅游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在埃及旅游,有两座雕像是必须要看的,这就是著名的门农巨像(Clossi of Memnon)。  门农巨像的由来  所谓门农巨像,原本是古埃及第18王朝(约公元前1567—前1320年)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Amenhotep III,公元前1417—前1377年)葬祭庙前的两座雕像。由于自然和人为
期刊
香炉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焚香器具,其用途或为熏香、熏衣、把玩、陈设的一般生活用具,或为祭祖、敬神、礼佛的宗教祭祀法器。邢台市文物管理处库藏文物中,有一件高浮雕双龙纹并镌刻铭文的石柱,从铭文内容分析,这是一件北宋时期石香炉的构件。虽非完整的香炉,但它却集精美的雕刻工艺和可资进一步解读的铭文于一体,此类文物并不多见。  香炉石为青石质,圆柱形,高53.5厘米。上端面大致圆形,平顶,最宽处达28厘米。下端面
期刊
釉是附着于陶瓷胎体表面的一种连续的玻璃质层,用矿物原料按一定配比制作釉料施于陶瓷坯体之上,经一定温度煅烧而成。釉的主要原料熔点都很高,如石英熔点高达1710℃,高岭土熔点约为1785℃,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添加助熔剂来降低釉的烧成温度。古代陶瓷釉料按照助熔剂种类和烧制温度的不同,一般分为高温釉和低温釉,我国传统高温釉主要有钙釉和钙碱釉,钙釉的熔融温度在1150—1250℃之间,钙碱釉为1200—13
期刊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及发展过程、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中华文明的世界贡献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王巍语)。回溯70年前,1950年10月开始的辉县发掘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正式的、大规模的考古发掘,有学者评价说“新中国的考古工作从辉县走出”,辉县发掘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11月6—8日,由河南省文物局、新乡市人民政府指导,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