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埃及留下的大量金字塔、庙宇、方尖碑,至今令世人神往。每年,世界各地前往埃及旅游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在埃及旅游,有两座雕像是必须要看的,这就是著名的门农巨像(Clossi of Memnon)。
门农巨像的由来
所谓门农巨像,原本是古埃及第18王朝(约公元前1567—前1320年)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Amenhotep III,公元前1417—前1377年)葬祭庙前的两座雕像。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葬祭庙本身早已荡然无存,只留下两座雕像孤零零地矗立在尼罗河西岸和王陵谷之间的原野上,成为阿蒙霍特普三世最重要的纪念物。阿蒙霍特普三世在位时是埃及帝国新王国(包括第18—20王朝,约公元前1567—前1085年)的鼎盛期,北部的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君主都向埃及称臣,南方的努比亚则以黄金向埃及朝贡。阿蒙霍特普三世从小就对征战不感兴趣,即位后也从未像古埃及一些著名法老那样,率兵东征西讨,开拓疆域,无多少彪炳史册的建树。他在埃及境内大兴土木,热衷于实施一项项宏伟建筑规划。第18王朝前几代法老在对外征讨中所获得的大量财富,都被他用来修建宏大的神庙和豪华的宫殿,特别是建造太阳神阿蒙神庙。阿蒙霍特普三世在卢克索神庙留下了不朽的建筑艺术杰作。据卢克索神庙中的一块石板记载,阿蒙霍特普三世建在尼罗河西岸的葬祭庙富丽堂皇,全部用黄金装饰,地面镶有白银,到处是精美绝伦的雕像。当时两河流域的亚述国王给阿蒙霍特普三世写信,为其正在建造中的宫殿,向他索要黄金作为装饰。在信中说道:“黄金在你的国家里就像尘土一样平常。” 另一个中东强国米坦尼的国王,提出把自己的女儿献给阿蒙霍特普三世,来换取成堆的黄金。阿蒙霍特普三世在修建他的葬祭庙时,把自己的两尊巨大坐像置于庙门前,作为葬祭庙的守护。这两尊巨像高约19.5米,如果将已经损失的王冠包含在内,巨像原高应在21米以上,重约720吨。两尊巨像并排端坐,面向尼罗河,两者相距十余米。两座巨像的右腿边雕刻有王后泰伊(Teyi)的小雕像。泰伊是古埃及最出名的平民王后。在古埃及那个近亲乱伦盛行的王室,阿蒙霍特普三世突破了埃及王室血统,在他即位的第二年,就娶了并非来自正统王室的富商的女儿泰伊为王后。左腿边有法老母亲穆特姆维娅(Mutemwia)。在每座巨像的膝盖中间还有一座身份不明的小雕像,现已不存。在法老巨像宝座的两侧面浮雕上有尼罗河神像,有莲花(象征上埃及)和纸草(象征下埃及)图案。两尊巨像还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南面的为一整块石雕成,北面的是由石块砌成。由于数千年的风吹日嗮,两尊巨像已风化得十分严重,周身上下伤痕累累,面目也相当模糊,但是仍可以看出整体是法老坐在王位上,双手平放在大腿上的样子。南面的巨像比北面的保存得好一些。
阿蒙霍特普三世葬祭庙曾是底比斯城西部最大的神庙,负责建造这座葬祭庙的是阿蒙霍特普三世的宠臣、书吏出身的哈布之子阿蒙霍特普(他正好与法老同名)。他是当时的埃及宫廷事务总监,同时也是法老的御用建筑师,死后被奉若神明。
遗憾的是这座宏伟壮观的葬祭庙仅仅存在了一个半世纪,就被第19 王朝(约公元前1320—前1200年)的美愣普塔(Merenptah,公元前1236—前1223年)法老当成“建材仓库”,他拆除了庙内建筑,把它们运到了哈布城(Nedinet Habu)建起了自己的祭拜殿,仅留下了葬祭庙门前的两座巨像。
公元前27年,一场强烈的地震使底比斯城所有的建筑物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阿蒙霍特普三世的两座巨像也未能幸免,全身破裂,变得百孔千疮,特别是北部的巨像从肩部至腰部裂开。地震过后,北面的巨像出现了一种令人惊叹不已的现象:每当太阳初升,晨风吹过,巨像便发出呜呜的鸣声,如泣如诉,哀婉动人。同时,巨像的眼中还会流下泪水。此时埃及正处于希腊人统治的托勒密王朝时期(Ptolemaic Dynasty,约公元前305—前30年)。自公元前4世纪希罗多德访问埃及之后,希腊人特别仰慕古埃及文化,纷纷前来埃及考察或旅游。托勒密王朝建立后,来埃及的希腊人就更多了。他们按照自己熟悉的希腊神话传说解释埃及的事物。地震后北面巨像发生的这种奇特现象,使希腊人相信门农在向他母亲哭唤。门农是荷马史诗《奥德赛》中黎明女神厄俄斯(Eos)的儿子,受其父差遣,在支援特洛伊抗击希腊人的战斗中被阿喀琉斯(Achilles)用长枪刺中胸膛而死。但门农的英魂牵挂着母亲,每当黎明时分,他便哀哀悲啼,呼唤着母亲厄俄斯。希腊人听到巨像黎明时发出的低沉响声,当做了门农的哀吟,就把这两尊巨像命名为“门农巨像”。这样一来,门农巨像的名声越传越远,不少希腊人不远千里前来祭拜,并把感受以诗歌的形式刻在巨像的基座上。据史料记载,公元130年,罗马皇帝哈德良(Publius Aelius Traianus Hadrianus,117—138年)为专门倾听门农巨像的哀婉歌声和祭拜门农的英魂,曾偕王后在巨像旁扎营三日,并在巨像基座上刻下了这段轶事。
复修后的门农巨像哑口无声
自公元前27年门农巨像被强烈地震损坏时起,每当清晨日出时门农巨像总会不停地吟唱哀歌。前来聆听哀歌的游客中还有人称之为“门农神谕”。门农巨像成了当时人们崇拜的偶像,使这块荒凉之地变成了人们进香朝圣的圣地。
大约在公元200年,有一天,羅马皇帝塞维鲁(Septimius Sevenus,193—211年)远道而来听门农巨像的哀歌,但是他很不走运,不知为什么巨像沉默不语。这种情况过去也发生过多次。塞维鲁认为,门农巨像的沉默,很可能是上帝对巨像的支离破碎很不满意,于是便下令对巨像进行修补以恢复其昔日的仪容。没有料到的是,门农巨像在进行修补加固后,堵死了全身的孔洞与缝隙,再也发不出声音了。人们即使贴着巨像竖起两耳,也听不到巨像唱哀歌了。从此门农巨像失去往日的魅力,游客也明显减少了。但门农的名字和相关的传说,仍旧一代代流传,以致许多没有到过埃及的欧洲人,都知道这座曾会唱哀歌的门农巨像。
门农巨像会唱哀歌的秘密在哪里?为什么修复后的门农巨像却哑口无声了?经过1000多年的日晒风袭的岁月洗礼,本就多孔的岩石巨像身躯上,风化分裂出无数大大小小的缝隙,公元前27年的地震又抖落了部分表层。拂晓前石像的空隙受冷收缩,从河谷吹来的强劲晨风,吹过雕像上沾满夜露的孔洞与缝隙,发出了阵阵低沉的哨笛声;清晨凝聚在石像表面的露珠流入缝隙,经阳光照射发热,成水蒸气冲出缝隙时,使石像温度由冷至热突然转变,石像便会像唱哀歌似地发出低沉的声音,同时,石像眼窝中汇聚的晨露随之溢出流下时,也像是在流泪。当门农巨像修葺后充填了大大小小的空隙,它就再也不能唱哀歌了。
3000多年过去了,昔日强盛的埃及帝国早已湮没,但门农巨像仍矗立在尼罗河西岸路边的甘蔗田里,忠实地守护着王陵谷的墓地。可以说,门农巨象是古埃及新王国以来历史的见证者,现今已成为一处闻名于世的埃及旅游景观。
(作者为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
门农巨像的由来
所谓门农巨像,原本是古埃及第18王朝(约公元前1567—前1320年)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Amenhotep III,公元前1417—前1377年)葬祭庙前的两座雕像。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葬祭庙本身早已荡然无存,只留下两座雕像孤零零地矗立在尼罗河西岸和王陵谷之间的原野上,成为阿蒙霍特普三世最重要的纪念物。阿蒙霍特普三世在位时是埃及帝国新王国(包括第18—20王朝,约公元前1567—前1085年)的鼎盛期,北部的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君主都向埃及称臣,南方的努比亚则以黄金向埃及朝贡。阿蒙霍特普三世从小就对征战不感兴趣,即位后也从未像古埃及一些著名法老那样,率兵东征西讨,开拓疆域,无多少彪炳史册的建树。他在埃及境内大兴土木,热衷于实施一项项宏伟建筑规划。第18王朝前几代法老在对外征讨中所获得的大量财富,都被他用来修建宏大的神庙和豪华的宫殿,特别是建造太阳神阿蒙神庙。阿蒙霍特普三世在卢克索神庙留下了不朽的建筑艺术杰作。据卢克索神庙中的一块石板记载,阿蒙霍特普三世建在尼罗河西岸的葬祭庙富丽堂皇,全部用黄金装饰,地面镶有白银,到处是精美绝伦的雕像。当时两河流域的亚述国王给阿蒙霍特普三世写信,为其正在建造中的宫殿,向他索要黄金作为装饰。在信中说道:“黄金在你的国家里就像尘土一样平常。” 另一个中东强国米坦尼的国王,提出把自己的女儿献给阿蒙霍特普三世,来换取成堆的黄金。阿蒙霍特普三世在修建他的葬祭庙时,把自己的两尊巨大坐像置于庙门前,作为葬祭庙的守护。这两尊巨像高约19.5米,如果将已经损失的王冠包含在内,巨像原高应在21米以上,重约720吨。两尊巨像并排端坐,面向尼罗河,两者相距十余米。两座巨像的右腿边雕刻有王后泰伊(Teyi)的小雕像。泰伊是古埃及最出名的平民王后。在古埃及那个近亲乱伦盛行的王室,阿蒙霍特普三世突破了埃及王室血统,在他即位的第二年,就娶了并非来自正统王室的富商的女儿泰伊为王后。左腿边有法老母亲穆特姆维娅(Mutemwia)。在每座巨像的膝盖中间还有一座身份不明的小雕像,现已不存。在法老巨像宝座的两侧面浮雕上有尼罗河神像,有莲花(象征上埃及)和纸草(象征下埃及)图案。两尊巨像还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南面的为一整块石雕成,北面的是由石块砌成。由于数千年的风吹日嗮,两尊巨像已风化得十分严重,周身上下伤痕累累,面目也相当模糊,但是仍可以看出整体是法老坐在王位上,双手平放在大腿上的样子。南面的巨像比北面的保存得好一些。
阿蒙霍特普三世葬祭庙曾是底比斯城西部最大的神庙,负责建造这座葬祭庙的是阿蒙霍特普三世的宠臣、书吏出身的哈布之子阿蒙霍特普(他正好与法老同名)。他是当时的埃及宫廷事务总监,同时也是法老的御用建筑师,死后被奉若神明。
遗憾的是这座宏伟壮观的葬祭庙仅仅存在了一个半世纪,就被第19 王朝(约公元前1320—前1200年)的美愣普塔(Merenptah,公元前1236—前1223年)法老当成“建材仓库”,他拆除了庙内建筑,把它们运到了哈布城(Nedinet Habu)建起了自己的祭拜殿,仅留下了葬祭庙门前的两座巨像。
公元前27年,一场强烈的地震使底比斯城所有的建筑物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阿蒙霍特普三世的两座巨像也未能幸免,全身破裂,变得百孔千疮,特别是北部的巨像从肩部至腰部裂开。地震过后,北面的巨像出现了一种令人惊叹不已的现象:每当太阳初升,晨风吹过,巨像便发出呜呜的鸣声,如泣如诉,哀婉动人。同时,巨像的眼中还会流下泪水。此时埃及正处于希腊人统治的托勒密王朝时期(Ptolemaic Dynasty,约公元前305—前30年)。自公元前4世纪希罗多德访问埃及之后,希腊人特别仰慕古埃及文化,纷纷前来埃及考察或旅游。托勒密王朝建立后,来埃及的希腊人就更多了。他们按照自己熟悉的希腊神话传说解释埃及的事物。地震后北面巨像发生的这种奇特现象,使希腊人相信门农在向他母亲哭唤。门农是荷马史诗《奥德赛》中黎明女神厄俄斯(Eos)的儿子,受其父差遣,在支援特洛伊抗击希腊人的战斗中被阿喀琉斯(Achilles)用长枪刺中胸膛而死。但门农的英魂牵挂着母亲,每当黎明时分,他便哀哀悲啼,呼唤着母亲厄俄斯。希腊人听到巨像黎明时发出的低沉响声,当做了门农的哀吟,就把这两尊巨像命名为“门农巨像”。这样一来,门农巨像的名声越传越远,不少希腊人不远千里前来祭拜,并把感受以诗歌的形式刻在巨像的基座上。据史料记载,公元130年,罗马皇帝哈德良(Publius Aelius Traianus Hadrianus,117—138年)为专门倾听门农巨像的哀婉歌声和祭拜门农的英魂,曾偕王后在巨像旁扎营三日,并在巨像基座上刻下了这段轶事。
复修后的门农巨像哑口无声
自公元前27年门农巨像被强烈地震损坏时起,每当清晨日出时门农巨像总会不停地吟唱哀歌。前来聆听哀歌的游客中还有人称之为“门农神谕”。门农巨像成了当时人们崇拜的偶像,使这块荒凉之地变成了人们进香朝圣的圣地。
大约在公元200年,有一天,羅马皇帝塞维鲁(Septimius Sevenus,193—211年)远道而来听门农巨像的哀歌,但是他很不走运,不知为什么巨像沉默不语。这种情况过去也发生过多次。塞维鲁认为,门农巨像的沉默,很可能是上帝对巨像的支离破碎很不满意,于是便下令对巨像进行修补以恢复其昔日的仪容。没有料到的是,门农巨像在进行修补加固后,堵死了全身的孔洞与缝隙,再也发不出声音了。人们即使贴着巨像竖起两耳,也听不到巨像唱哀歌了。从此门农巨像失去往日的魅力,游客也明显减少了。但门农的名字和相关的传说,仍旧一代代流传,以致许多没有到过埃及的欧洲人,都知道这座曾会唱哀歌的门农巨像。
门农巨像会唱哀歌的秘密在哪里?为什么修复后的门农巨像却哑口无声了?经过1000多年的日晒风袭的岁月洗礼,本就多孔的岩石巨像身躯上,风化分裂出无数大大小小的缝隙,公元前27年的地震又抖落了部分表层。拂晓前石像的空隙受冷收缩,从河谷吹来的强劲晨风,吹过雕像上沾满夜露的孔洞与缝隙,发出了阵阵低沉的哨笛声;清晨凝聚在石像表面的露珠流入缝隙,经阳光照射发热,成水蒸气冲出缝隙时,使石像温度由冷至热突然转变,石像便会像唱哀歌似地发出低沉的声音,同时,石像眼窝中汇聚的晨露随之溢出流下时,也像是在流泪。当门农巨像修葺后充填了大大小小的空隙,它就再也不能唱哀歌了。
3000多年过去了,昔日强盛的埃及帝国早已湮没,但门农巨像仍矗立在尼罗河西岸路边的甘蔗田里,忠实地守护着王陵谷的墓地。可以说,门农巨象是古埃及新王国以来历史的见证者,现今已成为一处闻名于世的埃及旅游景观。
(作者为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