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唱哀歌的门农巨像

来源 :大众考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h33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埃及留下的大量金字塔、庙宇、方尖碑,至今令世人神往。每年,世界各地前往埃及旅游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在埃及旅游,有两座雕像是必须要看的,这就是著名的门农巨像(Clossi of Memnon)。
  门农巨像的由来
  所谓门农巨像,原本是古埃及第18王朝(约公元前1567—前1320年)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Amenhotep III,公元前1417—前1377年)葬祭庙前的两座雕像。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葬祭庙本身早已荡然无存,只留下两座雕像孤零零地矗立在尼罗河西岸和王陵谷之间的原野上,成为阿蒙霍特普三世最重要的纪念物。阿蒙霍特普三世在位时是埃及帝国新王国(包括第18—20王朝,约公元前1567—前1085年)的鼎盛期,北部的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君主都向埃及称臣,南方的努比亚则以黄金向埃及朝贡。阿蒙霍特普三世从小就对征战不感兴趣,即位后也从未像古埃及一些著名法老那样,率兵东征西讨,开拓疆域,无多少彪炳史册的建树。他在埃及境内大兴土木,热衷于实施一项项宏伟建筑规划。第18王朝前几代法老在对外征讨中所获得的大量财富,都被他用来修建宏大的神庙和豪华的宫殿,特别是建造太阳神阿蒙神庙。阿蒙霍特普三世在卢克索神庙留下了不朽的建筑艺术杰作。据卢克索神庙中的一块石板记载,阿蒙霍特普三世建在尼罗河西岸的葬祭庙富丽堂皇,全部用黄金装饰,地面镶有白银,到处是精美绝伦的雕像。当时两河流域的亚述国王给阿蒙霍特普三世写信,为其正在建造中的宫殿,向他索要黄金作为装饰。在信中说道:“黄金在你的国家里就像尘土一样平常。” 另一个中东强国米坦尼的国王,提出把自己的女儿献给阿蒙霍特普三世,来换取成堆的黄金。阿蒙霍特普三世在修建他的葬祭庙时,把自己的两尊巨大坐像置于庙门前,作为葬祭庙的守护。这两尊巨像高约19.5米,如果将已经损失的王冠包含在内,巨像原高应在21米以上,重约720吨。两尊巨像并排端坐,面向尼罗河,两者相距十余米。两座巨像的右腿边雕刻有王后泰伊(Teyi)的小雕像。泰伊是古埃及最出名的平民王后。在古埃及那个近亲乱伦盛行的王室,阿蒙霍特普三世突破了埃及王室血统,在他即位的第二年,就娶了并非来自正统王室的富商的女儿泰伊为王后。左腿边有法老母亲穆特姆维娅(Mutemwia)。在每座巨像的膝盖中间还有一座身份不明的小雕像,现已不存。在法老巨像宝座的两侧面浮雕上有尼罗河神像,有莲花(象征上埃及)和纸草(象征下埃及)图案。两尊巨像还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南面的为一整块石雕成,北面的是由石块砌成。由于数千年的风吹日嗮,两尊巨像已风化得十分严重,周身上下伤痕累累,面目也相当模糊,但是仍可以看出整体是法老坐在王位上,双手平放在大腿上的样子。南面的巨像比北面的保存得好一些。




  阿蒙霍特普三世葬祭庙曾是底比斯城西部最大的神庙,负责建造这座葬祭庙的是阿蒙霍特普三世的宠臣、书吏出身的哈布之子阿蒙霍特普(他正好与法老同名)。他是当时的埃及宫廷事务总监,同时也是法老的御用建筑师,死后被奉若神明。
  遗憾的是这座宏伟壮观的葬祭庙仅仅存在了一个半世纪,就被第19 王朝(约公元前1320—前1200年)的美愣普塔(Merenptah,公元前1236—前1223年)法老当成“建材仓库”,他拆除了庙内建筑,把它们运到了哈布城(Nedinet Habu)建起了自己的祭拜殿,仅留下了葬祭庙门前的两座巨像。


  公元前27年,一场强烈的地震使底比斯城所有的建筑物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阿蒙霍特普三世的两座巨像也未能幸免,全身破裂,变得百孔千疮,特别是北部的巨像从肩部至腰部裂开。地震过后,北面的巨像出现了一种令人惊叹不已的现象:每当太阳初升,晨风吹过,巨像便发出呜呜的鸣声,如泣如诉,哀婉动人。同时,巨像的眼中还会流下泪水。此时埃及正处于希腊人统治的托勒密王朝时期(Ptolemaic Dynasty,约公元前305—前30年)。自公元前4世纪希罗多德访问埃及之后,希腊人特别仰慕古埃及文化,纷纷前来埃及考察或旅游。托勒密王朝建立后,来埃及的希腊人就更多了。他们按照自己熟悉的希腊神话传说解释埃及的事物。地震后北面巨像发生的这种奇特现象,使希腊人相信门农在向他母亲哭唤。门农是荷马史诗《奥德赛》中黎明女神厄俄斯(Eos)的儿子,受其父差遣,在支援特洛伊抗击希腊人的战斗中被阿喀琉斯(Achilles)用长枪刺中胸膛而死。但门农的英魂牵挂着母亲,每当黎明时分,他便哀哀悲啼,呼唤着母亲厄俄斯。希腊人听到巨像黎明时发出的低沉响声,当做了门农的哀吟,就把这两尊巨像命名为“门农巨像”。这样一来,门农巨像的名声越传越远,不少希腊人不远千里前来祭拜,并把感受以诗歌的形式刻在巨像的基座上。据史料记载,公元130年,罗马皇帝哈德良(Publius Aelius Traianus Hadrianus,117—138年)为专门倾听门农巨像的哀婉歌声和祭拜门农的英魂,曾偕王后在巨像旁扎营三日,并在巨像基座上刻下了这段轶事。
  复修后的门农巨像哑口无声
  自公元前27年门农巨像被强烈地震损坏时起,每当清晨日出时门农巨像总会不停地吟唱哀歌。前来聆听哀歌的游客中还有人称之为“门农神谕”。门农巨像成了当时人们崇拜的偶像,使这块荒凉之地变成了人们进香朝圣的圣地。


  大约在公元200年,有一天,羅马皇帝塞维鲁(Septimius Sevenus,193—211年)远道而来听门农巨像的哀歌,但是他很不走运,不知为什么巨像沉默不语。这种情况过去也发生过多次。塞维鲁认为,门农巨像的沉默,很可能是上帝对巨像的支离破碎很不满意,于是便下令对巨像进行修补以恢复其昔日的仪容。没有料到的是,门农巨像在进行修补加固后,堵死了全身的孔洞与缝隙,再也发不出声音了。人们即使贴着巨像竖起两耳,也听不到巨像唱哀歌了。从此门农巨像失去往日的魅力,游客也明显减少了。但门农的名字和相关的传说,仍旧一代代流传,以致许多没有到过埃及的欧洲人,都知道这座曾会唱哀歌的门农巨像。
  门农巨像会唱哀歌的秘密在哪里?为什么修复后的门农巨像却哑口无声了?经过1000多年的日晒风袭的岁月洗礼,本就多孔的岩石巨像身躯上,风化分裂出无数大大小小的缝隙,公元前27年的地震又抖落了部分表层。拂晓前石像的空隙受冷收缩,从河谷吹来的强劲晨风,吹过雕像上沾满夜露的孔洞与缝隙,发出了阵阵低沉的哨笛声;清晨凝聚在石像表面的露珠流入缝隙,经阳光照射发热,成水蒸气冲出缝隙时,使石像温度由冷至热突然转变,石像便会像唱哀歌似地发出低沉的声音,同时,石像眼窝中汇聚的晨露随之溢出流下时,也像是在流泪。当门农巨像修葺后充填了大大小小的空隙,它就再也不能唱哀歌了。
  3000多年过去了,昔日强盛的埃及帝国早已湮没,但门农巨像仍矗立在尼罗河西岸路边的甘蔗田里,忠实地守护着王陵谷的墓地。可以说,门农巨象是古埃及新王国以来历史的见证者,现今已成为一处闻名于世的埃及旅游景观。
  (作者为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
其他文献
郢城遗址位于湖北荆州郢城村,南距荆州古城约2.12公里,西北距楚纪南故城约2.61公里。郢城平面呈方形,城垣由土夯筑,高于城内外地表,其西南角早年遭毁坏,其他均保存较好,城垣周长5.56千米,面积约191.8万平方米。城内的文化堆积以汉代为主,最早为战国时期文化层,但分布较为零散且堆积较薄。在汉代文化层之上,局部地方还堆积有清代、明代文化层。  郢城布局  根据明代涂嘉会、杨景淳修纂的《荆州志》卷
期刊
八角形遗址  丸都山城位于吉林集安市北2.5公里处高山上,利用自然山势围成的环形峰岭筑成山城,向南敞开门户,通沟河环绕山脚。其南2.5公里为国内城遗址,两者共为高句丽中期都城。丸都山城北部地势较高,城墙筑于东、西、北三面山脊处,南北最大落差440米,南部地势多见平缓台地,依照自然冲积沟分为东、西大坡。其宫殿位于南部东大坡台地上,东高西低,落差13米,由西向东分为连续的四层台基。宫殿整体呈周长332
期刊
东汉兴平二年(195年),孙策立足江东并开始实际控制江南地区,开启了中国历史上长达400余年的六朝时期。苏州地区作为孙氏集团早期的政治中心,地位十分重要,直至公元280年,孙吴政权被西晋所灭,苏州一直都是其最重要的几个核心城市之一。20世纪后半叶开始,苏州地区发现了大量六朝早期墓葬。  从兴平二年到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称帝,前后长达四分之一个世纪,名义上这段时间属于东汉。曹魏黄初三年(222年
期刊
首题类型  墓志首题相当于墓志的“名字”,是一篇墓志的首要内容,一篇完整详实的墓志首题可以视为志主的“人物简介”。与文字冗长、信息丰富的男性士人墓志首题相比,士家女眷墓志首题在文字和信息上要简略很多,较完整的女眷墓志首题一般包括女性志主所处朝代、夫(子)姓氏、官职与爵位、女性诰命与姓氏、郡望等内容。依照其包含的人物信息,可分为三类:包含志主丈夫信息的附夫首题、包含志主儿子信息的附子首题、只有女性志
期刊
柳格庄墓群位于山东蓬莱柳格庄村西北,20世纪60年代因农田水利建设而陆续被发掘,目前9座墓葬已有发掘简报,时间跨度为春秋至战国。其中M6的规格很高,由于缺乏能证明墓主身份的实物和文字资料,无法确言墓主人是谁,但从其墓葬规格、随葬物品等可以揭示出该墓主人的社会阶层。  墓葬形制  柳格庄M6为竖穴土坑墓,墓圹东西长6米,南北宽4.4米,深6.2米。东周时期,齐鲁地区的墓葬有竖穴土坑墓、積石墓、洞室墓
期刊
一提到“印度”,中国人最难以割舍的情结可能就是唐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了。可对大部分不熟悉古代“印度”文明史的人来说,这一故事里却暗藏着诸多“玄机”。首先,此“印度”并不是现在的印度;其次,此“印度”与中国的接触和交往也不是从唐代才开始;再次,此“印度”与中国的交往也不仅有“西去”一条路线;最后,此“印度”的文明史更为久远和丰富多彩,佛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而已。  借着参加印度河流域古代遗址考古发掘
期刊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发掘了四五百座东晋南北朝至唐代的墓葬,出土物中有几件难得的纸画,这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绘画艺术提供了实物资料。其中有一件珍贵的习作纸画,是中原和西域文化交流的见证。  纸画内容  该纸画可分为5个部分:图一为休憩图,位于图像上半部分,展现的是带冠贵族在室内行乐休憩的场面,上部为悬挂起的帷帐,有绶带自然下垂,一带髭男子跽坐在四足榻上,当为主
期刊
在古晋阳地区(今山西太原),考古工作者发掘整理了大批北齐时期的墓葬,诸如徐显秀墓、娄睿墓、张海翼墓、贺拔昌墓以及厍狄回洛墓等都是其中较为知名的。在这些墓葬随葬品中所占比例极大的陶俑为我们窥探北齐时期人们的衣冠服饰、风俗习惯提供了可能。仅仅存在二十余年的北齐政权虽然如昙花一现,但其上承北魏,下接隋唐,是华夷杂糅、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  北齐作为北魏的文化承接者,不仅继承了鲜卑民族豪放洒脱、兼容并蓄的
期刊
2019年3月,江苏连云港灌南县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当地教育工作者武红兵老师的介绍下,从新安镇陈庄村陈玉能老先生处征集到一块《仪制令》石碑(下称陈庄《仪制令》碑)。据陈老先生回忆,此碑是在20世纪80年代当地组织挑河时被他们一帮人从河边的淤泥里挖上来的,后来被他弄回家当普通石板用。博物馆工作人员第一次到陈老家时,此碑还砌在他家猪圈上。该碑无背文,正面碑文字迹模糊,犹可分辨,上半部竖刻“仪制令”3个大字
期刊
过去的人们在遗址上不只是生活、抛弃物品、建筑房舍,他们还与周边的景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景观考古学就要研究遗址周围的情况。若只把遗址看作地图上有限的圆点,信息量有限,而结合景观考古学来思考则要有意义得多。考古学家以多种多样的方式理解景观:第一,景观是一系列经济资源,或是遗址资源域/利用区域分析;第二,景观是社会的反映,这与复杂社会及国家的形成理论相关联;第三,景观是文化意义系统的表达,“景观”有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