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遗嘱制度的立法思考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9294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共同遗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遗嘱人共同设立的同一份遗嘱,我国《继承法》并没有对共同遗嘱做出明文规定,但随着我国遗产多元化和继承关系复杂化,共同遗嘱却大量存在,而在实务中处理中出现很多分歧,法学界对这一问题也一直争论不休,所以我们迫切需要从法律层面上确定共同遗嘱的效力,为实务处理提供法律理论依据。
  关键词:共同遗嘱;学理争议;制度设想
  遗嘱继承能否发生法律效力取决于遗嘱是否合法有效,我国《继承法》并未对共同遗嘱做出相关规定,这导致了法学界对共同遗嘱问题历来存在争议。所以,有必要对共同遗嘱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研讨,为司法实务提供法律依据,解决存在的争议。
  一、共同遗嘱概述
  (一)共同遗嘱的概念
  共同遗嘱又称共立遗嘱、联合遗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遗嘱人共同订立相同一份遗嘱,对他们死亡后共同遗留下来的财产指定继承人继承的一种遗产继承方式,属于特殊的遗嘱继承方式。
  共同遗嘱包括形式意义上的共同遗嘱和实质意义上的共同遗嘱两种形式,形式意义上的共同遗嘱也称为单纯共同遗嘱,它是指内容各自独立的几份遗嘱书写在同一份遗书上;而实质意义上的共同遗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遗嘱人将一致的遗产处分意见通过同一份遗嘱表达出来,从而形成一个内容存在相互关联的整体遗嘱,遗嘱人之间的遗嘱意思表示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之间存在制约和牵连的。严格来讲,共同遗嘱应只限于实质意义上的共同遗嘱,因此本文所探讨的共同遗嘱仅指实质意义上的共同遗嘱。
  (二)共同遗嘱的特征
  共同遗嘱作为一种特殊的遗嘱继承形式,既具有遗嘱的一般特性,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共同遗嘱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订立主体的复数性
  一般遗嘱行为是立遗嘱人的单方法律行为,而共同遗嘱行为则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遗嘱人的共同法律行为,此种行为是“基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共同的意思表示一致而成立的法律行为”。共同遗嘱至少有两个主体的意思表示一致,所以不是单方法律行为,而属于共同法律行为。
  2、处分对象的特定性
  共同遗嘱所涉及的财产属于共同遗嘱人之间的共同财产,共同遗嘱人基于婚姻或者家庭关系而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之间存在共同财产的可能性较大,而且这种共同财产是很难分割清楚的,这不仅为订立共同遗嘱提供了便利,而且也是其通过共同遗嘱行使共有财产权的一种方式。
  3、生效时间的特殊性
  一般遗嘱的设立属于单方民事法律行为,遗嘱人死亡时遗嘱即发生法律效力。但共同遗嘱是两人或两人以上共同订立的遗嘱,而在正常情况下共同遗嘱人之间很难确定死亡的先后顺序,从而遗嘱生效的时间不能按照一般遗嘱的认定方法来认定。从总体上来说,共同遗嘱人之一死亡,共同遗嘱或不发生法律效力,或部分发生法律效力,只有当共同遗嘱人全部死亡后,遗嘱才能全部生效。
  二、关于共同遗嘱学理上的争议
  在我国,一方面,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订立共同遗嘱的现象,而另一方面,我国于1985年4月10日通过,同年10月1日实施的《继承法》回避了共同遗嘱这一问题,对共同遗嘱没有做出明文规定。因此,共同遗嘱在我国法学理论界引起了广泛争议,其中产生了两种主流观点。第一种为肯定说,该说认为,虽然我国《继承法》对于共同遗嘱没有做出明文规定,但是只要其与《继承法》立法精神不相抵触的,就可以在审判实践中承认其效力,符合“法无明文规定禁止即自由”的原则,从我国国情出发,应当承认共同遗嘱的法律效力。第二种为否定说,该说认为,我国《继承法》对共同遗嘱不做任何规定,这说明我国《继承法》不承认共同遗嘱这种遗嘱继承形式,不能承认共同遗嘱的法律效力。
  笔者认为,在共同遗嘱问题上,无论是肯定说或者否定说都缺乏合理性,从我国国情和我国《继承法》的发展方向上看,共同遗嘱在我国确有存在的必要,但是应该对共同遗嘱做必要的限制。
  三、构建共同遗嘱制度设想
  (一)共同遗嘱的法律界定
  1985年《继承法》的施行,完善了我国继承制度,弥补了我国在原有继承制度上的漏洞与不足,规范了我国的继承行为,并为司法审判活动提供法律依据。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它的历史局限性。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变得更加纷繁复杂,这二十多年前制订的,简单、原则、模糊的法律已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另外,加之法学理论的日趋成熟,立法经验的日趋丰富和立法技术的日渐提高,制订出一部更加细腻、更加完善的《继承法》是完全可能和十分必要的。
  (二)共同遗嘱的合理限定
  共同遗嘱在我国存在有其合理性、必要性,应当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但是由于共同遗嘱是一种特殊的遗嘱继承形式,它各个方面都比一般遗嘱复杂得多,在现实生活中也极容易引起纠纷。因此,对共同遗嘱的各个方面都应该严格把握、引导,才能使得共同遗嘱真正为人民服务,方便人民生活。具体而言,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共同遗嘱加以限制:
  1、构成要件的限制
  有效遗嘱的成立,必须符合一定的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才是具有法律效力的遗嘱。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共同遗嘱,其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的规定理应更加严格。
  (1)共同遗嘱的形式要件
  共同遗嘱有别于一般遗嘱,其制作、设立的方式都应当由法律做出明确规定,共同遗嘱应该限定使用自书、代书和公正三种形式,不允许采用口头和录音形式。
  (2)共同遗嘱的实质要件
  首先,共同遗嘱人在设立遗嘱时都必须具有遗嘱能力。我国继承法规定:“无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所立遗嘱无效。”该条文规定可视为对共同遗嘱人遗嘱能力的限定;其次,共同遗嘱必须是共同遗嘱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如共同遗嘱人在欺诈、威胁或其他不正当手段影响下所立遗嘱应视为无效,伪造或被篡改的共同遗嘱违背了共同遗嘱人的真实意思表示,也不应承认其效力;最后,与一般遗嘱一样,共同遗嘱也要求遗嘱的内容必须合法,不得违反我国有关法律的强制性规定。   2、主体的限制
  就共同遗嘱适用范围而言,共同遗嘱的适用范围不应太大。没有特定关系的民事主体之间不存在共同财产的基础,如果允许其订立共同遗嘱,在情势变更或当事人意思变更的情况下,势必会产生许多问题,并造成本可避免的人为矛盾。因此,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将订立共同遗嘱的主体限定在夫妻双方,因为在夫妻双方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夫妻双方的个人财产很难从共同财产中分割出来,这样,夫妻之间订立共同遗嘱既有坚实的伦理基础,又有现实的财产基础。
  3、客体的限制
  家庭共同财产是成立共同遗嘱的物质基础,共同遗嘱所涉及到的财产必须是共同遗嘱人共有的财产,且应以最后死亡的共同遗嘱人死亡时的遗产实际状况来确定。共同遗产中,对共同遗嘱中遗产范围的界定,有学者主张,原则上应以最后死亡的被继承人死亡时的遗产实际状况来确定,而不能分别确定。该主张是很有一定道理,但是不全面的,而应当根据不同内容的共同遗嘱来确定遗产的范围,原则上应以最后死亡的被继承人死亡时的遗产实际状况来确定,但是后亡的被继承人在管理先亡者的遗产时应本着善意进行占有、使用和收益甚至处分,否则相关第三人可以主张提前进行继承。
  4、遗嘱内容的限制
  与一般遗嘱一样,订立共同遗嘱时,也必须保障缺乏劳动能力又无生活来源继承人的继承权,为他们保留必要的继承份额。未给缺乏劳动能力又无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份额的共同遗嘱,应视为部分无效。
  5、变更撤销的限制
  在遗嘱撤销的问题上,赋予当事人撤销的权利,对单方面的撤销,则可以列举特定的法定事由,只有符合该特定事由,才能产生遗嘱撤销的法律效力。共同遗嘱的撤销可分为夫妻双方合意的撤销和一方死亡后的撤销。对于前者之撤销,根据遗嘱自由和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只要符合法定程序,应认定有效。
  对于后者之撤销,原则上应认定无效,但发生特定法定事由的除外。出现下列事由的,生存一方可依法定程序撤销遗嘱:
  (1)故意杀害生存的被继承人的(未遂);
  (2)继承人遗弃生存的被继承人的,或者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的;
  (3)发生不可抗力或意外事件致使生存一方生存有困难的。
  6、失效事由的限制
  明确共同遗嘱失效事由,减少不必要的争议,共同遗嘱以夫妻关系为前提,因此,当婚姻无效、被撤销或夫妻离婚时,共同遗嘱的全部内容应自动失效。所以共同遗嘱在时间上应当限定于夫妻在法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订立,即其必须以夫妻关系的存在为条件。对于符合法定情形的无效婚姻,因其缺乏合法的维系基础,故依此建立起来的夫妻共同遗嘱亦自始无效;对于可撤销婚姻,在婚姻关系被依法撤销之前,夫妻共同遗嘱有效,在婚姻关系被依法撤销之后,夫妻共同遗嘱亦随之失效;对于非法同居双方合立的遗嘱,则可以视作单纯的共同遗嘱,如意思表示真实,可各自接受对方的遗赠。
  参考文献:
  [1]王利明.民法总论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15.
  [2]曹诗权.婚姻家庭继承法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357.
  [3]刘素萍.继承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262.
  [4]郭明瑞.继承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267.
  [5]张玉敏.继承制度研究[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4.169.
  [6]史尚宽.继承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211.
  [7]司艳丽,申静梅.共同遗嘱质疑[J].西部法学论丛,2002,(3):264-266.
  (作者通讯地址:安溪县人民检察院,福建 泉州 362400)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八大把关注民生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石的高度,在刑事案件中,刑事被害人正当合法利益的维护和实现是最大的民生问题之一。因此,如何维护刑事被害人的权益,保障经济困难的刑事案件被害人的基本生活条件,对部分有救助需要的被害人实施救助,减少社会对抗,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漳浦县检察院结合漳浦县情和检察工作实际,积极开展刑事被害人救助。  一、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全院联动,强化刑事被
期刊
摘 要:从“同命不同价”到“同命同价”,观点不一,争议颇多。众多学者否定了生命价值的可偿性,本人认为,死亡赔偿金制度的最终立法目的是在赔偿中要消除社会公众的不公平感,尽可能减少生命伤害行为。本文从生命权平等视角,对我国死亡赔偿金的性质进行了界定。  关键词:死亡赔偿金;生命价值  死亡赔偿金制度是我国立法的热点问题,其改革与实践均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案例一:2005年底,重庆市发生一起特大交
期刊
摘 要:检察工作一体化对于维护检察机关的宪法地位,推进检察一体化建设,增强法律监督合力,提高抗干扰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事实上,由于案件集中管理工作发展不平衡,已经给检察工作一体化建设带来了不少阻力。本文拟以检察一体化为视角,就如何推进案件集中管理一体化谈谈粗浅看法。  关键词:检察;一体化;案件;管理;研究  检察工作一体化是指“检察机关在运作检察权时形成的整体统筹、上下一体、内部整合、横向协
期刊
摘 要:  商事契约是商事交易行为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订立和履行商事契约的时候必须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本文从契约正义理论、职业责任、社会责任和信赖利益分析了商事契约注重诚实信用的法伦理基础。并基于此提出了建立规则透明的商业文化,避免制度性弱者、建立商事诚信自律制度,强化专业化行为人的职业责任、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增强商人的社会责任和加强商事主体的附带责任四个方面了完善商事诚信制度的构建。  关键词:商事
期刊
摘 要:检察机关传统的案件管理,主要采取条线管理和业务部门分散管理相结合的模式。为了防止错案、漏案,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根据各地实际,对新案件管理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关键词:案件;管理;模式;探索  检察机关传统的案件管理,主要采取条线管理和业务部门分散管理相结合的模式,上层由检察长、分管检察长、检委会进行宏观管理,下层由各业务部门具体承担案件管理职责和考核评定。  在这一模式下,对案件的监
期刊
摘 要:  公正,就是公平、正义;廉洁,就是清正廉明,洁身自好。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是检察机关的使命。公正廉洁执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对于促进社会正义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实现检察机关的公正廉洁执法值得研究与探索。本文结合检察工作实际,对检察机关推进公正廉洁执法作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公正廉洁;意义;措施  当前,检察机关的执法活动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执法不公、不廉很容易引起
期刊
一、漳浦县绥安镇存在的主要治安问题  (一)社会矛盾纠纷依然突出  绥安镇是漳浦的县城区所在地,全镇土地面积128平方公里,辖有33个社区(村)和4个镇办场,总人口16.6万人,常住人口10.9万人,流动人口约5.7万人。近年来,因县城大建设、项目大引进,征地大拆迁引发矛盾纠纷问题突出,社会维稳任务十分艰巨。  (二)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  随着集市贸易增多,流动人口、闲散人员也随之增加,由此滋生
期刊
摘 要:法律的有效实施在于执法,反垄断法的有效实施离不开私人执法。美国反托拉斯法重视私人执行,强制性3倍赔偿制度、单方诉讼机制使其蓬勃发展,维护了该法的稳定性。我国反垄断法对私人执行制度只做了原则性规定,今后应重视私人执行制度的发展,使其成为公共执行的有力补充。在私人执行具体操作模式上,还应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选择直接执行模式。  关键词:反垄断;私人执行;中国;国际经验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和
期刊
摘 要:近日,频频发生的幼儿园虐童事件,使得公众要求增设“虐童罪”的呼声不断高涨。我国刑法针对虐童行为确实存在立法空白,但仅仅依靠刑法单方面的约束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单设虐童罪并无必要。扩大虐待罪的适用主体、设立专门的儿童保护福利机构等措施,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监管机制,形成成熟的儿童保护法律体系,才是解决虐童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虐童;虐待罪;儿童保护  从河北邢台八岁男孩未完成作业被扇十三
期刊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新刑事诉讼法,对1996年刑事诉讼法作了重要补充和完善。既赋予了检察机关更多新职责新任务,又对检察执法办案提出严峻的挑战。从公诉工作上看,新刑诉法的实施,公诉工作责任加重,诉讼监督任务增多,为公诉工作带来了一系列发展机遇,也对公诉职能和诉讼监督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执法理念、职责任务、素质能力、体制机制都面临着新的考验。  一、执法理念面临的挑战  法律的生命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