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词语,是我们阅读和写作的基础。面对魅力无穷的语言,我们却苦于学生在使用时的平淡、枯燥、呆板和千篇一律。改变这样的状况,让学生丰富词语积累,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一、培养学生积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活动的驱动力。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能实现“要我学”为“我要学”的情感转化。因此,每接一个班级我就要求每一位学生必须有一本漂亮的读书笔记本,也叫积累运用本。我常利用一些课余时间给他们讲许多积累词语的真人实事,告诉学生积累词语的重要性,同时利用学校的午读时间,我拿着我自己的积累本和孩子们一起利用午读时间看书,做读书笔记,传授一些我积累的方法,让孩子们知道如何进行积累。课间组织学生玩成语接龙的游戏;利用学习园地开设 “优美词句赏析专栏”,选登同学摘记的优美词句。还让孩子们以“优美词句共赏析”作为手抄报的内容,办个人手抄报。
二、课堂是积累的主渠道
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学习是建构认知结构,是个体建构自己知识及关系的过程,是新旧观念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对外界的刺激具有高度的选择加工的能力,进入头脑中的知识,不仅是量的积累,而且还要经历性质的变化过程。”所以,课堂教学的积累不是简单的“积累→贮存→运用” 的过程,而应该是“积累→变换→贮存→运用”的过程。每一项积累的内容都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在上述两种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构建了以积累运用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流程。
1. 创设积累与运用的情境。积累的知识一般要有情境的支持,如与积累的内容相应的特定环境、学习者的心情等。这样,有利于激发情感,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如:人教版第五册第8课《我不能失信》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短语,像“尖尖的嘴巴、红红的眼睛”等。当学到描写鸽子的外貌时,我先让孩子们欣赏鸽子的图片,让孩子们真切的体会到“尖尖的嘴巴、红红的眼睛”这些词语运用的准确性,然后让孩子们想想还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别的动物的嘴巴、眼睛?在这一情境的提示下,孩子们很快就想到了“鳄鱼有大大的嘴巴、圆圆的眼睛、明亮的眼睛”这样就使孩子们能够在特定的环境里学习、积累、运用。
2. 促使积累与运用的内化。这里的“积累”,不仅仅指语言的积累,还包括习惯养成、方法运用、能力培养、情感熏陶等。“变换”是整个流程中最复杂、最重要的过程,它是将积累的书面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一系列的运行,对积累的词语、句子先是理解感悟,接着是情感体验,达到内化目的,在内化时或内化后,进行拓展延伸。如:在教学《听听,秋的声音》这篇课文时,“听听,秋的声音,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话音。”读完这一节,我引导孩子们想:黄叶要离开谁呀?它会怎么称呼大树?又会和大树怎样告别呢?抛出这些问题后,我让孩子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自己的见解。经过这一流程,孩子们的汇报变得很有人情味,有的说:“黄叶对大树妈妈说:‘妈妈,你保重,我明年还会回来看你的。’”有的说:“亲爱的母亲,感谢你这一年来的照顾,我现在就要离开你了,我会想你的。”还有的说:“树妈妈,我就要离开你了,明年我还回来当你的孩子。”这些语言的运用都体现孩子们对信息的内化。
3. 贮存有效积累。将内化并经加工组合的系统化的积累在头脑中存储下来,或在积累本上分类记载下来。如在对课文理解感悟后,进行体验性朗读,并对重要句段进行背诵。其目的就是将信息更有效的存储在头脑中。如:人教版第五册《秋天的雨》这篇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写得很美,也有一定的规律,学完课文指导学生背诵时,我先引导孩子们回顾写作顺序,第一句总起,第二句写黄色的银杏叶,第三句是写红色的枫叶,第四句写金黄色的田野,第五句写橙红色的果园,最后写菊花。结果在这样的引导下,孩子们很快就能背诵这段话,达到有效积累。
4. 积累的有效运用。积累就是为了有效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如:人教版第五册《秋天的雨》的第二段的“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我先引导孩子们去品读,然后我又让孩子们仿写句子,孩子们有的说“白白的雪花像鹅毛,飘呀飘呀,邮来了冬的严寒。”还有的说“嫩绿的柳条像小姑娘的长辫子,飘呀飘呀,送来了春的消息。”(此文为《中年段学生语文有效积累与运用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龙建刚
一、培养学生积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活动的驱动力。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能实现“要我学”为“我要学”的情感转化。因此,每接一个班级我就要求每一位学生必须有一本漂亮的读书笔记本,也叫积累运用本。我常利用一些课余时间给他们讲许多积累词语的真人实事,告诉学生积累词语的重要性,同时利用学校的午读时间,我拿着我自己的积累本和孩子们一起利用午读时间看书,做读书笔记,传授一些我积累的方法,让孩子们知道如何进行积累。课间组织学生玩成语接龙的游戏;利用学习园地开设 “优美词句赏析专栏”,选登同学摘记的优美词句。还让孩子们以“优美词句共赏析”作为手抄报的内容,办个人手抄报。
二、课堂是积累的主渠道
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学习是建构认知结构,是个体建构自己知识及关系的过程,是新旧观念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对外界的刺激具有高度的选择加工的能力,进入头脑中的知识,不仅是量的积累,而且还要经历性质的变化过程。”所以,课堂教学的积累不是简单的“积累→贮存→运用” 的过程,而应该是“积累→变换→贮存→运用”的过程。每一项积累的内容都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在上述两种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构建了以积累运用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流程。
1. 创设积累与运用的情境。积累的知识一般要有情境的支持,如与积累的内容相应的特定环境、学习者的心情等。这样,有利于激发情感,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如:人教版第五册第8课《我不能失信》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短语,像“尖尖的嘴巴、红红的眼睛”等。当学到描写鸽子的外貌时,我先让孩子们欣赏鸽子的图片,让孩子们真切的体会到“尖尖的嘴巴、红红的眼睛”这些词语运用的准确性,然后让孩子们想想还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别的动物的嘴巴、眼睛?在这一情境的提示下,孩子们很快就想到了“鳄鱼有大大的嘴巴、圆圆的眼睛、明亮的眼睛”这样就使孩子们能够在特定的环境里学习、积累、运用。
2. 促使积累与运用的内化。这里的“积累”,不仅仅指语言的积累,还包括习惯养成、方法运用、能力培养、情感熏陶等。“变换”是整个流程中最复杂、最重要的过程,它是将积累的书面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一系列的运行,对积累的词语、句子先是理解感悟,接着是情感体验,达到内化目的,在内化时或内化后,进行拓展延伸。如:在教学《听听,秋的声音》这篇课文时,“听听,秋的声音,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话音。”读完这一节,我引导孩子们想:黄叶要离开谁呀?它会怎么称呼大树?又会和大树怎样告别呢?抛出这些问题后,我让孩子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自己的见解。经过这一流程,孩子们的汇报变得很有人情味,有的说:“黄叶对大树妈妈说:‘妈妈,你保重,我明年还会回来看你的。’”有的说:“亲爱的母亲,感谢你这一年来的照顾,我现在就要离开你了,我会想你的。”还有的说:“树妈妈,我就要离开你了,明年我还回来当你的孩子。”这些语言的运用都体现孩子们对信息的内化。
3. 贮存有效积累。将内化并经加工组合的系统化的积累在头脑中存储下来,或在积累本上分类记载下来。如在对课文理解感悟后,进行体验性朗读,并对重要句段进行背诵。其目的就是将信息更有效的存储在头脑中。如:人教版第五册《秋天的雨》这篇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写得很美,也有一定的规律,学完课文指导学生背诵时,我先引导孩子们回顾写作顺序,第一句总起,第二句写黄色的银杏叶,第三句是写红色的枫叶,第四句写金黄色的田野,第五句写橙红色的果园,最后写菊花。结果在这样的引导下,孩子们很快就能背诵这段话,达到有效积累。
4. 积累的有效运用。积累就是为了有效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如:人教版第五册《秋天的雨》的第二段的“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我先引导孩子们去品读,然后我又让孩子们仿写句子,孩子们有的说“白白的雪花像鹅毛,飘呀飘呀,邮来了冬的严寒。”还有的说“嫩绿的柳条像小姑娘的长辫子,飘呀飘呀,送来了春的消息。”(此文为《中年段学生语文有效积累与运用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