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货铺·空间:未知的探索与突破

来源 :艺术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xh0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杂货铺·空间是张嘉平和叶平在广州小洲村建立的一个艺术空间。与一般的美术馆和画廊等展示空间不同,该空间与村庄和村民融为一体,追求自然而然的健康模式,真正将艺术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尽管该空间规模小,工作人员也只有两位创立者,但从已有的几次项目的实施来看,它给现有的艺术空间运作模式提出了质疑和挑战。
  ARTTIME:“杂货铺”作为一个空间,其建立的初衷和缘起是怎样的?
  张:2012年初,叶子(叶平平,下同)打算开一家杂货铺,但又不想做成单纯只有销售功能的店铺。我和叶子之前曾有合作做展览,我以前也策划过一些展览项目,对展览和空间机构运作较为了解。于是我们以相对便宜的价钱租下这栋房子,同时决定把它做成现在的杂货铺·空间。杂货铺·空间包括一楼销售、展览项目呈现的空间,一楼院子和三楼天台的小型植物园,二楼是工作室。
  ARTTIME:“杂货铺”的定位和宗旨是什么?跟其他相对大型的艺术空间有什么区别?
  张:杂货铺·空间将日常生活的环节与艺术展览项目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空间一半是日常用品的销售,另一半用来呈现艺术项目。观众或顾客在此购买、观看或参与展览以及交流。
  杂货铺·空间力所能及地去拓展艺术实践和交流的空间。去年做的几个展览项目都是和国内几位艺术家的合作,每个展览项目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艺术家想象力、创造性、对现实内在的感知和把握,以及作品形式上的差异使得每个展览项目都呈现出与正式展览空间(美术馆、画廊)不一样的气质。
  ARTTIME:杂货铺·空间一楼的销售区域与一般的画廊、美术馆不同,销售的真正是“杂货”,而不是与空间相关的艺术衍生品。这种店铺与空间的结合一方面打破了人们日常生活与艺术空间的隔离状态,但同时两者也会呈现一种矛盾和不相容,您如何看待和处理这种情况?
  张:在现场,我们并没有感到矛盾和不相容,每个展览项目的呈现和销售区域产生不同的关系。我们在每个项目布展的时候,对于现场空间在视觉结构上会有一个把握,会全局整体一起来考虑。展览区域的项目和销售区域应该是一个整体。
  我们卖的“杂货”是经过选择的,在其视觉、气质和功能上有一定的要求(具体可以看杂货铺销售区域的图片)。我们将所有商品摆得看似杂乱,但也会有一定的讲究,就如一个展览那样去布置。另外,我们也会放进去很多种类的植物,将销售区域调配得比较有视觉上的生动和新鲜感。
  ARTTIME:杂货铺·空间已做过的几个艺术项目呈现出一定的实验性和趣味性,在选择艺术家和艺术项目上您的倾向和标准是什么?
  张:我和参与杂货铺项目的艺术家都曾经合作过,大家比较信任和了解,选择合作上也是相互的。以后的项目我们希望能和其他更多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合作,做得更开放和有质量。倾向和标准也还没有完全固定,我们会一边做一边调整。合作的艺术家本身都应有其独有的处理与现实(生活)关系的方法和实践上的韧度,以及方式上的开放性,这些都比较具体。这个空间的包容性应该很大,展览项目可以做得粗野开放,也可以做得斯文内敛。
  在过渡的档期,杂货铺·空间也可以做一些非当代艺术范畴的展示活动,比如图书展、植物展、农产品展等。
  ARTTIME:杂货铺·空间的运营主要靠一楼销售区的经营所得吗?要维持空间规律、可持续的运营,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张:一楼销售区的经营基本上能负担租金、水电费和一些其它开支。
  难点一是展览项目要做得好,二是“杂货铺”的经营也要好。就目前来看,艺术家资源比较有限,我们会慢慢扩大范围,接触更多的艺术家,比如明年我们计划邀请一些本土的、本土以外或国外的艺术家来开展一些不同方向的项目,我们会尝试去找基金会的支持或其他方法渠道,来解决项目费用上的问题。当然它不一定非要每年做多少个展览项目,有时候也要看机缘。
  杂货铺·空间在视野和方式上不能局限,条件允许的话,它会做出更多的尝试。
  ARTTIME:现在的很多艺术空间和机构都致力于将艺术引入社区,加强公众与当代艺术的互动,在这方面,杂货铺空间的定位也是非常开放的。您打破艺术界限,举办非艺术展示(植物展、农产品展)的想法很有意思,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何在确保空间高度包容性与开放性的同时,保持空间相对明确的倾向性,以避免杂而无法?
  张:杂货铺·空间应该是在这里(小洲村)自然生发出来的。我们没有“引入”,也不加强“互动”,希望能自然而然。这里提供了什么,他们需要的话就进入这个空间,买东西、看展览、参与和交流。
  我们要在实践的过程中去寻找方法和节奏,属于杂货铺·空间本身的那种节奏。从它本身的实践出发,相信在展览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得到一些经验和启示。
  植物展和农产品展展品主要是来自于我们的小型植物园——一楼院子、二楼阳台是用来种植物,三楼天台是用来种蔬果类的。做这类型的展览需要找到一个比较合适的方式和时机,太过刻意就会与自然规律相悖。
  ARTTIME:目前,杂货铺·空间的观众主要是哪些人群?您一直强调空间与观众、环境之间的自然关系,避免刻意的互动,但对于走进空间的观众会在这里获得什么,您有没有特定的心理期待?
  张:观众主要是游客(各行各业)、学生、艺术工作者、村民等等。
  进入到这个空间的每个人都应该有他,她们不同的理解和体会,我们提供的空间,没有任何限定,观众或顾客有他们自己的需求,他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来面对这个空间所呈现的事物。
  ARTTIME:杂货铺·空间的组织和运行方式是自然、健康的,它绕开了艺术系统的一般模式,或者可以说是艺术系统中的一种特殊形式。但一种新事物抵抗或者独立于系统的过程也是自身“系统”和“模式”形成的过程,“模式”会带来效率,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僵化。在杂货铺·空间的运行中,您如何看待或避免有可能正在形成的“系统”和“模式”的影响?
  张:这也是我们正在考虑的事情,就是说,我们要避免为了做空间而做空间,为了做项目而做项目,而是希望从这个空间引发出一些有突破性、有新鲜感的艺术实践,我们不会随意去对待每一个项目,怎样具体去做也要根据每个合作艺术家的情况,要看他们的发挥,以及我们空间的现实条件和实施能力。每个新项目都是未知的,其产生和实施过程有时候效率很高,但有时候则需要慢慢磨。
  在充满摸索和未知的过程中,杂货铺·空间的“模式”可能永远都不会很清晰,“系统”就是在做。
  ARTTIME:寻求其他机构的赞助会在某种程度上改变或影响空间的自然生成、自我组织的性质和形式吗?如果将来杂货铺·空间做大,会不会走出小洲村?
  张:杂货铺·空间的性质是不会改变的。我们之前想的是能用销售的这块盈利来搞定所有的费用,包括每个展览项目的开支,但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容易。寻求基金会的赞助是为了项目活动能做得更宽阔,因为随着空间与其他更多的艺术家合作,就需要相应的资金去支持每个项目的展开,还有出版物、硬件等方面的开支。
  关于杂货铺·空间的将来会如何,我们现在也没有很清晰的概念,目前要做的就是不断将展览项目做下去,但应该不会做得更大(面积上)。并且,空间暂时只有两个员工,也就是我与叶子两个创办人。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空间去做一些与现有的其它空间不一样的事情,当然,也不是刻意要强调它的“不一样”,而应该是对现有展览实践方式上的补充,对现有艺术生态的拓展。一开始的时候很冒险,因为我们没有可以参考的范本,也不知道有没有艺术家愿意在这样的空间来展示他们的作品。可能大部分艺术家更愿意在正规的美术馆或大机构和画廊去展示他们的作品。但如果总是那样,也太单调了点。
其他文献
将意志和生命冲动视为人类活动的本质,同时忘记了艺术作品最初为真理空间奠基的生产性身份。西方美学的终极目的地是一种意志的形而上学,即从能量和创造冲动意义上理解的生命的形而上学。  “人在大地上拥有一种诗意,即生产性质的身份。”现在是时候回过头来对上一章出现过的这句话做一次更加本质的解读了。在如今这个时代,要追问艺术的命运问题,我们就不得不面对与之密不可分的另外一个问题,即:生产活动的意义或人类“行为
期刊
另一种审美:一种从符号学走向能量学的审美
期刊
艺术时代=ARTTME  李明=李  ARTTIME:你怎么看做作品的随机性?作品中的或者作品外的。  李:这个“随机性”指什么?是偶然出现的不可控因素?  ARTTIME:是吧。我觉得你做作品似乎很注重这个。  李:我理解的是,我并不是注重创作时出现的偶然性,“偶然”是一个动态的时间状态,是非常当下的。我指的是,当艺术家在构想一个方案的时候,那个想象的时间是跟现实断层的。比如,在想象的时间里艺术
期刊
相比聊作品之外的故事,李明更愿意谈及创作本身。记得在一次和李明聊完他的作品后,我问他如何看待自己目前的创作并是否有相对满意的作品时,他说:每一次创作过程会有很多妥协的地方,当然,这里的“妥协”只是客观地描述一个行动过程的记录词,没有贬义。它是抱着对艺术本体的实践去的,抛开评判标准,都是可以量化成经验,他们是不带任何情绪的客观事实。因此,所谓的“满意”,在信息量上会更加复杂,可能还得把观众的反应加进
期刊
费尔威亚·卡纳瓦勒:你的研究轨迹很特别,开始是19世纪的工人斗争和乌托邦的档案研究,现在又研究当代艺术、美学和电影。你认为你的哲学之路是断裂的,还是连续的?  雅克·朗西埃:我不是那种从政治到美学、从过去的解放运动到当代艺术的哲学家。我总是设法批驳那种预设历史必然性的全球化思想。在1970年代我从事19世纪早期工人档案的研究,是因为1968年五月风暴凸显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工人解放的实际形式之复杂历
期刊
TOF小组(丁力,金锋)自2011年成立以来,一直关心为“特定”顾客需求提供服务的理念,TOF小组致力于充分利用其艺术创作经验和手段,在这个“特殊”的展示场域为“特殊”的顾客提供展示,以某种样本的扩张体验为其出发点,在其普遍日常的超真实经验中提取可能性。在这个场域中,客户的出现是超验的,这个场域面对每一个个体的到来,同时确信每一个观众,都是等待特殊客户身份的随时降临的神圣个体,这种对象被待定的感受
期刊
杂货铺·空间是一个很有趣的现实表征。我们试想一下,杂货铺与艺术空间结合在一起,它多少都会给人一种生疏感和失落,甚至还有一种失落后的喜悦。这种情感来自艺术与消费之间长期以来的尴尬关系被人自发地、轻而易举地解除了,也来自人们对“杂货铺”的简单化认知。  杂货铺作为一种形态与模式,它不仅仅是为消费活动提供空间,它还提供了闲逛、娱乐、审美行为与各种可能性活动。当人们来到这个自主选购的非压迫性社会空间——杂
期刊
展览前一个月采访过石青,谈了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空间的生产和德波的情景国际。“穿刺,打通”原有生产关系形成新的“再生产”是一个很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进底层大厅,扑面而来的好感,简洁、明快、有层次。4个像城规学院学生的建筑模型:剧场、堤坝上的临时房、纸箱加铁网盒作为草场地和机场、纸箱金字塔。其它就是加上了法语的铁丝笼、穿过的T恤,轮子和音箱之类的组合。作品都是新的,难道石青刻意模仿一个“小清新”和
期刊
石青是从艺术生产作为一种“再生产”过程这个角度来看,认为艺术生产可以作为一种潜伏的事件或者运动的生产。艾未未是从运动角度来理解,比如文艺复兴和现代主义运动。金峰与郝楠则认为事件是创作思考的起点,但不是结果,也不能让希望成为一件作品来束缚住事件。吴小军则是更多谈了社会政治商业事件与艺术事件之间的边界与关系。徐震简短地回答了一些问题,并且强调他从自身直觉开始的探索。意大利归国艺术家马涛则认为如果文本与
期刊
本文是蒋洪生就雅克·朗西埃在四川美术学院小剧场所作演讲《讲、展和做:在政治与艺术之间》的评论。  理解朗西埃川美演讲的关键,首先还是在于把握其独一无二的政治概念。政治(politics)对朗西埃而言,不是权力的运用,或权力的争夺,更不意味着福柯式的推论:因为处处都有权力,所以处处都有政治。对朗西埃来说,处处有权力这样的说法是毫无意义的,如果处处都有权力,那就无所谓权力了。对于什么是政治这一核心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