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信息技术终结性评价模型的构建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er0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改革的进行,提高了对小学信息课程的重视,为了提高课程的質量,要对课堂进行控制。终结性评价模型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是为了更好地对其进行控制与评价,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将对小学信息技术终结性评价模型的构建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终结性评价;模型构建
  【中图分类号】G620
  教育改革以后,国家对小学信息化教育不断投入,给各个学校配备了相应的信息设备,为学校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提供了硬件上的保障,此举措使得城乡教育变得公平。但是,在一些特殊地区,由于对硬件设施的维护不够,且教师资源匮乏,使得信息技术课程被忽视。信息技术课程成为一种摆设,没有实质性作用,教学质量极差。对于这样的情况,加强对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评价与检测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对信息技术终结性评价模型的构建,来对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质量的检测。
  一、 小学信息技术终结性评价模型构建
  1、 模型构建的基本原则
  要想对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质量进行评价,不仅要满足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还要符合信息技术的教学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教学质量进行诊断,从而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提供发展的空间与机会,最终达到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小学信息技术终结性评价模型具有三个原则:
  首先,评价客观上上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是指在评价上,要以对学生的信息教育与培养为根本需求,以教师教学环境下的教育目标为评价依据,从而达到促进教师与学生为主体的发展。
  其次,评价目标的层次性原则。所谓的层次性原则指的是,要根据不同学校的条件,进行等级的划分,从而形成分层次评价等级。根据不同学校、不同的教学设施,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从而形成分层次评价标准,最终对操作性与创作性能力的不同进行诊断,诊断出其中的差异。
  最后,评价实施的操作性原则。操作性指的是在进行评价时,要便于操作,可以满足不同学校的要求。这样便可以根据不同学校的条件,教师的水平等进行综合的检测,使得不同层次的学校有不同的评价结果,最终达到检测的目标能够与实际的教学目标保持一致。
  2、 评价等级的模型构建
  根据分层评价理论以及相关能力的发展规律,因地制宜的进行评价等级模型的构建。以下是楼层式评价模型,英文缩写为FMA,如图一所示。
  图一FMA评价模型
  二、 小学信息技术终结性评价模型的操作
  1、评价标准
  根据FMA评价模型,单位是内容模块、按照各层次的难度来进行分等级,然后对各个等级的模块进行评价标准的建立。对试题进行命制时,会因为等级层次的评价标准不同而出现很大的不同:对基本知识和基本的技能进行评价时,通常是由1A级与2A级来进行;3A级与4A级除了要考察基本技能以外,还要对技能之间的组合以及对情景的应用能力进行评价;5A级是对学生进行考察,考察其对知识的处理能力,属于综合素质的考察,主要包括技能与创造方法。除此之外,1A级与2A级只对模仿能力进行考察;3A级和4A级则对一些开放性创作进行一定的渗入考察;5A级进行考察时,是对开放性创作能力进行全方面的考察,从各个等级考察的范围可以看出,考察时表现出不同等级之间的能力差异。
  2、 设置评价等级
  应用FMA模型后,对评价等级可以设为统一制、半可选制、全可选制。统一制指的是所有的评价样本都要按照统一的等级评价标准进行试题的检测;半可选制指的是组织评价的单位对学校的难度区间进行了指定划分,在此难度区间学生是可以选择的,例如,省市中一级的学校在进行试题选择时,可以选择3A级-5A级之间难度的试题;各区且是一级的学校选择试题难度为3A级的;没有被评为等级的学校在试题难度选择时,选择1A级到3A级难度的。
  3、 选取被评价对象
  对各个学校中学生的学业进行终结性评价时,评价中的主体是教师、教育业务、教育行政领导;评价的客体是学生和学校;对评价客体进行选择时,可以选择全校的学生,也可以进行年级抽样选择,可以以班级为单位,也可以按照学号进行抽取。
  4、 评价的检测操作
  内容模块:根据开课的年级来对其检测的内容进行设定与选取,可以是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中英文的录入、画图技能的掌握等;检测方式:对计算机的上机操作情况进行检测,对英文录入成绩进行检测时,要使用统一的检测软件进行;试题命制:教研员要根据课程的大纲、地方的教学目标等来对试题进行命制,然后再根据检测模块内容进行题目、题量、题号等进行设计;评改方式:对于画图软件应用以及小报制作软件应用进行测试时,是需要人工评改的,评改要有专门的教师集中进行;评价成绩制:成绩采用100分制,根据检测内容的情况来进行分数是分配,最后学生的分数要以A/B/C/D四个等级进行。
  结束语
  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进行终结性评价模型的建立,不仅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一个综合的评价与考察,而且对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有一个综合的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彬.农村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评价的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6).
  [2]樊志华.山东烟台《初中信息技术》结业考试评价[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5).
  [3]冯友梅.李艺.海南山东两省信息技术课程进入高考模式的比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3).
其他文献
摘要: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有利于课堂教学: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展思维能力;引导朗读;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等。同时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也出现了误区:如过分追求形式,为课件而课件;用做课件代替备课,以多媒体演示代替上课,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交流等。多媒体技术必须运用合理才能发挥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双刃剑  【中图分类号】G620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趋于成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中图分类号】G620  数学思维是教学过程与方法中重要的内容,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教会学生以数学化方式思考问题,这也是新课程理念关注学生数学素养,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教师面对的学习主体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不能靠自身独立学习来完成。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进行追问对于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以追问优化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
目的:探讨肠道病毒71型(EV71)体外感染人树突状细胞(DCs)后启动免疫应答反应的机制,研究p38MAPK信号通路在EV71感染中的作用,为寻找新的药物作用靶位奠定实验基础。  方法:
摘要:像患有脑瘫病的这种孩子,不但肢体和语言表达能力上存在问题,而且心理上也有问题,极其不自信,如果引导不当的话还可能形成心理疾病。那么作为教师就应该从心理对学生进行辅导,让他们放下心理防线认可教师,接受教师。本文作者通过两个生动的教学案例讲述了是怎样使一个患有脑瘫病的孩子从害怕上英语课不停地哭泣到成绩优异毕业的过程。  关键词:脑瘫;自信;平等  【中图分类号】G620  2008年9月1日,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