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法气韵第一宗,
树立品画度量衡。
见山见水人所爱,
从此书画起纷呈。
或许谢赫能解惑,
故人仙逝难觅踪。
难觅踪,还觅踪,
白云悠悠山青青。
友人一首“读谢赫·六法有感”的小诗,初看平平,却也一箭中的:若以“气韵”品画,必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俗话:人活一口气。气亦命,是人赖以生存的物质存在。人没气了即人没命了,气离开人体,灵魂出窍,化入了另外一个世界。此时的气负有神秘的使命,这是活着的人盼望长生不老的精神寄托。
“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口气。”说的是人生在世要有志气,做人做事,要顾及脸面影响,即注重精神的修养与追求。因此,气在中国传统文化小有虚实二义:实——物质的气或气的物质;虚——气的精神或精神的气。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认为:虚空而充盈的气能使由对立的阴阳所构成的万物处于平和、和谐而不是冲突的状态。至此,气的使命被推上了极致而达到了“道”的境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的先贤认为此处的“二”是气,有的则认为“三”是气,千百年来,争论不休。可见一个“气”字如何了得,这里暂且也只能是意思意思!
“徐娘半老,风韵犹存。”风韵就是美。徐娘的美不同于正值豆蔻年华少女的青春、清纯之美;也异于因“小乔初嫁了”而已解男女风情的闺中少妇的柔情,妩媚之美。徐娘的美不在容颜形体上与少女、少妇争高下,更多地是在气质、风度和情趣上竞风流,这就是“韵”所具有的味道。这种味道与形体容颜,修饰打扮,行为举止有关,但主要是体现在只可意会而难以言说的精神方面,这也是一些有品位的男士多青睐半老徐娘的原因所在。“这个女人很有味道。”味道就是“韵”,就是魅力。
据文献记载:“韵”字最早是在音乐中使用。“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从,随从,跟随,顺从;应,答应,响应,应和;相,相互、互相;此处,音、声同义。不同的声音相互随从在一起就是和谐;相同的声音相互响应、应和在一起就是韵。和谐产生于不同的声音,而韵则产生于相同的声音,可见,韵对声音的要求严于、高于和谐对声音的要求。音乐,歌曲的基本特征是节奏、旋律。音乐里手普遍认为和谐多出之于节奏,优美的韵则多出之于旋律。
综上所言,半老的徐娘也好,优美的旋律也罢,“韵”在这里也只能是意思意思!
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将气、韵二个字连接为—个词,以“气韵生动”描绘画中人物,即要在画中表达出入物形象的精神气质、生命元素之所在,而将“形”的描绘放在了次要的位置。谢赫的“六法论”对于绘画艺术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至今在绘画的创作与品赏中仍被人们奉为圭臬。
谢赫在其著作中,运用自己所创立的“气韵”学说对历代名人画家27人进行了品评。
所用“气”六处。
卫协,“虽不该备形妙,颇得壮气。”
张墨,荀勖:“风范气候,极妙参神,但取精灵,遗具骨法。”
顾骏之:“神韵气力,不逮前贤,精微谨细,有过往哲。”
夏瞻:“虽气力不足,而精神有余。”
晋明帝:“虽略于形色,颇得神气。”
丁光:“虽善各蝉雀,而笔迹轻羸,非不精谨,乏于生气。”
用“韵”四处:
陆绥:“体韵遵举,风彩飘然,一点一拂,动笔皆奇。”
毛惠远:“力遵雅韵,超迈绝伦。”
戴逵:“情韵连绵。风趣巧拔。”
凡用“气”处,气的表达为:壮气、气候、气力、神气、生气;而“韵”则表达为:神韵、体韵、雅韵、情韵。“气”与“韵”并未作一词使用,即使如此一字,如何分清上述“气”之相互区别;而又如何能准确地理解上述“韵”之含义呢?
“或许谢赫能解惑,
故人仙逝难觅踪。”
这里“气”,“韵”及由此而组成的“气韵”也只能是意思、意思!
以“气韵”品画,犹如仰观天象,对于蓝天上的一朵白云,“哇噻!活生生一只大老虎。”胖子吆喝。“米老鼠。”瘦子轻声漫语。“一朵花,一朵花嘛!”女子瞅了一眼,说了二句。“华…华…华君武。”耳背且结舌的老汉急切地絮叨。说着说着,烟消云散,不见了。众人面面相觑,缄默无语。一幅画(一朵云)在不同的人的心白中变成为:“大老虎、米老鼠、一朵花、华君武。”这里没有谁对谁错可言。胖子、瘦子……,他们每一个人都正确地运用了感知思维过程。他们只能够从一幅画(一朵云)中摄取容易在自己的头脑中引起共鸣的信息,并对这些采撷而来的信息利用、进行再度创作,以形成自己心目中的一朵云:大老虎、米老鼠……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气韵”是人们的艺术实践达到一定的境界时,会在人的思维里产生一种反应,这种反应与个体的经历、经验、学识、修养、年龄、环境、情绪等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这种联系,由绘画作品(客体)所承载,但却被观者(主体)所感知;这种感知虽然由这幅作品(客体)所触发,但却被观者(主体)所确认。由此而产生个体差异是永远无法消弭的,所产生的印象必然不同,甚至迥异。
以“气韵”品画所产生的多样化结果,满足了人们各自独特的审美心理,愉悦了情绪,是一种美的体验、美的享受。其过程是观者与画的求异过程,而画中被观者忽视的部分扬弃了,这会出现一些以点带面式或以偏概全式的取舍,甚至歧解,而产生一朵云式的结果是必然的。
谢赫在《古画品录》中,第一句开宗明义:“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画品即品画,就是评定或区分画的优劣。以“气韵生动”作为品评的第一标准,显然是抓住了绘画艺术欣赏品评的根本,又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习惯。实际上,“六法”不仅是对绘画艺术作品品评标准,也是绘画艺术创作应该追求的目标,千百年来它已经渗透到生活,审美以及文化艺术创作的各个领域,为人们所遵循,所倡导。
若以“气韵”作为绘画作品的鉴定标准,会产生什么结果呢?以“气韵”品画的“一朵云”在不同人的心目中已经定格为“大老虎、米老鼠……”当真的“—朵云”呈现时,他们各自的思维定势会自觉地去与“大老虎、米老鼠……”参照、对比,其鉴定结果不言而喻,有的不仅可笑,而且十分荒唐。
“气韵”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概念,具有似静还动的恍惚,转瞬即逝的变化,模糊不清的幽黯,亦真亦幻的二择,“气韵”的这些特征对于品画是十分有利的。品画是——说优劣,属于感性认识,个体情感受起主要作用,可以运用发散性思维,以观者为主,以画为辅的对画的异化过程,追求的是诗人所能达到的境界,所以,形象思维所有的虚拟性模糊性随之而来、如形随影地贯穿品画始终。鉴定字画则不同,是对画——说是非、定真伪,是理性思维过程,注重逻辑推理,更多的是收敛性思维,以画为主,鉴者必须收敛到画上,是与画的同化过程,即从呈现的画中获得信息,按照画(真迹)本身的要求的趋同,求同过程,即严密准确地理性思维过程。唯一性、可操作性、逻辑性、现实性这些科学性所具备的特征鉴画也必须具备。
“气韵”的不可视、不可闻、不可触的特点决定了它只是心理活动,精神领域的事情,变数太多,只能适合于品画——说优劣,而不能用于鉴画——定是非。
下边署名张大千的两幅双鸭图,能够认为它们不“气韵生动”吗?若以“气韵”为标准来鉴定会得出什么结果呢?读者朋友,不仿试一下,孰真?孰假?仰或全真,皆假?
树立品画度量衡。
见山见水人所爱,
从此书画起纷呈。
或许谢赫能解惑,
故人仙逝难觅踪。
难觅踪,还觅踪,
白云悠悠山青青。
友人一首“读谢赫·六法有感”的小诗,初看平平,却也一箭中的:若以“气韵”品画,必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俗话:人活一口气。气亦命,是人赖以生存的物质存在。人没气了即人没命了,气离开人体,灵魂出窍,化入了另外一个世界。此时的气负有神秘的使命,这是活着的人盼望长生不老的精神寄托。
“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口气。”说的是人生在世要有志气,做人做事,要顾及脸面影响,即注重精神的修养与追求。因此,气在中国传统文化小有虚实二义:实——物质的气或气的物质;虚——气的精神或精神的气。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认为:虚空而充盈的气能使由对立的阴阳所构成的万物处于平和、和谐而不是冲突的状态。至此,气的使命被推上了极致而达到了“道”的境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的先贤认为此处的“二”是气,有的则认为“三”是气,千百年来,争论不休。可见一个“气”字如何了得,这里暂且也只能是意思意思!
“徐娘半老,风韵犹存。”风韵就是美。徐娘的美不同于正值豆蔻年华少女的青春、清纯之美;也异于因“小乔初嫁了”而已解男女风情的闺中少妇的柔情,妩媚之美。徐娘的美不在容颜形体上与少女、少妇争高下,更多地是在气质、风度和情趣上竞风流,这就是“韵”所具有的味道。这种味道与形体容颜,修饰打扮,行为举止有关,但主要是体现在只可意会而难以言说的精神方面,这也是一些有品位的男士多青睐半老徐娘的原因所在。“这个女人很有味道。”味道就是“韵”,就是魅力。
据文献记载:“韵”字最早是在音乐中使用。“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从,随从,跟随,顺从;应,答应,响应,应和;相,相互、互相;此处,音、声同义。不同的声音相互随从在一起就是和谐;相同的声音相互响应、应和在一起就是韵。和谐产生于不同的声音,而韵则产生于相同的声音,可见,韵对声音的要求严于、高于和谐对声音的要求。音乐,歌曲的基本特征是节奏、旋律。音乐里手普遍认为和谐多出之于节奏,优美的韵则多出之于旋律。
综上所言,半老的徐娘也好,优美的旋律也罢,“韵”在这里也只能是意思意思!
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将气、韵二个字连接为—个词,以“气韵生动”描绘画中人物,即要在画中表达出入物形象的精神气质、生命元素之所在,而将“形”的描绘放在了次要的位置。谢赫的“六法论”对于绘画艺术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至今在绘画的创作与品赏中仍被人们奉为圭臬。
谢赫在其著作中,运用自己所创立的“气韵”学说对历代名人画家27人进行了品评。
所用“气”六处。
卫协,“虽不该备形妙,颇得壮气。”
张墨,荀勖:“风范气候,极妙参神,但取精灵,遗具骨法。”
顾骏之:“神韵气力,不逮前贤,精微谨细,有过往哲。”
夏瞻:“虽气力不足,而精神有余。”
晋明帝:“虽略于形色,颇得神气。”
丁光:“虽善各蝉雀,而笔迹轻羸,非不精谨,乏于生气。”
用“韵”四处:
陆绥:“体韵遵举,风彩飘然,一点一拂,动笔皆奇。”
毛惠远:“力遵雅韵,超迈绝伦。”
戴逵:“情韵连绵。风趣巧拔。”
凡用“气”处,气的表达为:壮气、气候、气力、神气、生气;而“韵”则表达为:神韵、体韵、雅韵、情韵。“气”与“韵”并未作一词使用,即使如此一字,如何分清上述“气”之相互区别;而又如何能准确地理解上述“韵”之含义呢?
“或许谢赫能解惑,
故人仙逝难觅踪。”
这里“气”,“韵”及由此而组成的“气韵”也只能是意思、意思!
以“气韵”品画,犹如仰观天象,对于蓝天上的一朵白云,“哇噻!活生生一只大老虎。”胖子吆喝。“米老鼠。”瘦子轻声漫语。“一朵花,一朵花嘛!”女子瞅了一眼,说了二句。“华…华…华君武。”耳背且结舌的老汉急切地絮叨。说着说着,烟消云散,不见了。众人面面相觑,缄默无语。一幅画(一朵云)在不同的人的心白中变成为:“大老虎、米老鼠、一朵花、华君武。”这里没有谁对谁错可言。胖子、瘦子……,他们每一个人都正确地运用了感知思维过程。他们只能够从一幅画(一朵云)中摄取容易在自己的头脑中引起共鸣的信息,并对这些采撷而来的信息利用、进行再度创作,以形成自己心目中的一朵云:大老虎、米老鼠……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气韵”是人们的艺术实践达到一定的境界时,会在人的思维里产生一种反应,这种反应与个体的经历、经验、学识、修养、年龄、环境、情绪等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这种联系,由绘画作品(客体)所承载,但却被观者(主体)所感知;这种感知虽然由这幅作品(客体)所触发,但却被观者(主体)所确认。由此而产生个体差异是永远无法消弭的,所产生的印象必然不同,甚至迥异。
以“气韵”品画所产生的多样化结果,满足了人们各自独特的审美心理,愉悦了情绪,是一种美的体验、美的享受。其过程是观者与画的求异过程,而画中被观者忽视的部分扬弃了,这会出现一些以点带面式或以偏概全式的取舍,甚至歧解,而产生一朵云式的结果是必然的。
谢赫在《古画品录》中,第一句开宗明义:“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画品即品画,就是评定或区分画的优劣。以“气韵生动”作为品评的第一标准,显然是抓住了绘画艺术欣赏品评的根本,又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习惯。实际上,“六法”不仅是对绘画艺术作品品评标准,也是绘画艺术创作应该追求的目标,千百年来它已经渗透到生活,审美以及文化艺术创作的各个领域,为人们所遵循,所倡导。
若以“气韵”作为绘画作品的鉴定标准,会产生什么结果呢?以“气韵”品画的“一朵云”在不同人的心目中已经定格为“大老虎、米老鼠……”当真的“—朵云”呈现时,他们各自的思维定势会自觉地去与“大老虎、米老鼠……”参照、对比,其鉴定结果不言而喻,有的不仅可笑,而且十分荒唐。
“气韵”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概念,具有似静还动的恍惚,转瞬即逝的变化,模糊不清的幽黯,亦真亦幻的二择,“气韵”的这些特征对于品画是十分有利的。品画是——说优劣,属于感性认识,个体情感受起主要作用,可以运用发散性思维,以观者为主,以画为辅的对画的异化过程,追求的是诗人所能达到的境界,所以,形象思维所有的虚拟性模糊性随之而来、如形随影地贯穿品画始终。鉴定字画则不同,是对画——说是非、定真伪,是理性思维过程,注重逻辑推理,更多的是收敛性思维,以画为主,鉴者必须收敛到画上,是与画的同化过程,即从呈现的画中获得信息,按照画(真迹)本身的要求的趋同,求同过程,即严密准确地理性思维过程。唯一性、可操作性、逻辑性、现实性这些科学性所具备的特征鉴画也必须具备。
“气韵”的不可视、不可闻、不可触的特点决定了它只是心理活动,精神领域的事情,变数太多,只能适合于品画——说优劣,而不能用于鉴画——定是非。
下边署名张大千的两幅双鸭图,能够认为它们不“气韵生动”吗?若以“气韵”为标准来鉴定会得出什么结果呢?读者朋友,不仿试一下,孰真?孰假?仰或全真,皆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