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韵”及以“气韵”品画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hu7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法气韵第一宗,
  树立品画度量衡。
  见山见水人所爱,
  从此书画起纷呈。
  或许谢赫能解惑,
  故人仙逝难觅踪。
  难觅踪,还觅踪,
  白云悠悠山青青。
  
  友人一首“读谢赫·六法有感”的小诗,初看平平,却也一箭中的:若以“气韵”品画,必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俗话:人活一口气。气亦命,是人赖以生存的物质存在。人没气了即人没命了,气离开人体,灵魂出窍,化入了另外一个世界。此时的气负有神秘的使命,这是活着的人盼望长生不老的精神寄托。
  “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口气。”说的是人生在世要有志气,做人做事,要顾及脸面影响,即注重精神的修养与追求。因此,气在中国传统文化小有虚实二义:实——物质的气或气的物质;虚——气的精神或精神的气。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认为:虚空而充盈的气能使由对立的阴阳所构成的万物处于平和、和谐而不是冲突的状态。至此,气的使命被推上了极致而达到了“道”的境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的先贤认为此处的“二”是气,有的则认为“三”是气,千百年来,争论不休。可见一个“气”字如何了得,这里暂且也只能是意思意思!
  “徐娘半老,风韵犹存。”风韵就是美。徐娘的美不同于正值豆蔻年华少女的青春、清纯之美;也异于因“小乔初嫁了”而已解男女风情的闺中少妇的柔情,妩媚之美。徐娘的美不在容颜形体上与少女、少妇争高下,更多地是在气质、风度和情趣上竞风流,这就是“韵”所具有的味道。这种味道与形体容颜,修饰打扮,行为举止有关,但主要是体现在只可意会而难以言说的精神方面,这也是一些有品位的男士多青睐半老徐娘的原因所在。“这个女人很有味道。”味道就是“韵”,就是魅力。
  据文献记载:“韵”字最早是在音乐中使用。“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从,随从,跟随,顺从;应,答应,响应,应和;相,相互、互相;此处,音、声同义。不同的声音相互随从在一起就是和谐;相同的声音相互响应、应和在一起就是韵。和谐产生于不同的声音,而韵则产生于相同的声音,可见,韵对声音的要求严于、高于和谐对声音的要求。音乐,歌曲的基本特征是节奏、旋律。音乐里手普遍认为和谐多出之于节奏,优美的韵则多出之于旋律。
  综上所言,半老的徐娘也好,优美的旋律也罢,“韵”在这里也只能是意思意思!
  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将气、韵二个字连接为—个词,以“气韵生动”描绘画中人物,即要在画中表达出入物形象的精神气质、生命元素之所在,而将“形”的描绘放在了次要的位置。谢赫的“六法论”对于绘画艺术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至今在绘画的创作与品赏中仍被人们奉为圭臬。
  谢赫在其著作中,运用自己所创立的“气韵”学说对历代名人画家27人进行了品评。
  所用“气”六处。
  卫协,“虽不该备形妙,颇得壮气。”
  张墨,荀勖:“风范气候,极妙参神,但取精灵,遗具骨法。”
  顾骏之:“神韵气力,不逮前贤,精微谨细,有过往哲。”
  夏瞻:“虽气力不足,而精神有余。”
  晋明帝:“虽略于形色,颇得神气。”
  丁光:“虽善各蝉雀,而笔迹轻羸,非不精谨,乏于生气。”
  用“韵”四处:
  陆绥:“体韵遵举,风彩飘然,一点一拂,动笔皆奇。”
  毛惠远:“力遵雅韵,超迈绝伦。”
  戴逵:“情韵连绵。风趣巧拔。”
  凡用“气”处,气的表达为:壮气、气候、气力、神气、生气;而“韵”则表达为:神韵、体韵、雅韵、情韵。“气”与“韵”并未作一词使用,即使如此一字,如何分清上述“气”之相互区别;而又如何能准确地理解上述“韵”之含义呢?
  “或许谢赫能解惑,
  故人仙逝难觅踪。”
  这里“气”,“韵”及由此而组成的“气韵”也只能是意思、意思!
  以“气韵”品画,犹如仰观天象,对于蓝天上的一朵白云,“哇噻!活生生一只大老虎。”胖子吆喝。“米老鼠。”瘦子轻声漫语。“一朵花,一朵花嘛!”女子瞅了一眼,说了二句。“华…华…华君武。”耳背且结舌的老汉急切地絮叨。说着说着,烟消云散,不见了。众人面面相觑,缄默无语。一幅画(一朵云)在不同的人的心白中变成为:“大老虎、米老鼠、一朵花、华君武。”这里没有谁对谁错可言。胖子、瘦子……,他们每一个人都正确地运用了感知思维过程。他们只能够从一幅画(一朵云)中摄取容易在自己的头脑中引起共鸣的信息,并对这些采撷而来的信息利用、进行再度创作,以形成自己心目中的一朵云:大老虎、米老鼠……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气韵”是人们的艺术实践达到一定的境界时,会在人的思维里产生一种反应,这种反应与个体的经历、经验、学识、修养、年龄、环境、情绪等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这种联系,由绘画作品(客体)所承载,但却被观者(主体)所感知;这种感知虽然由这幅作品(客体)所触发,但却被观者(主体)所确认。由此而产生个体差异是永远无法消弭的,所产生的印象必然不同,甚至迥异。
  以“气韵”品画所产生的多样化结果,满足了人们各自独特的审美心理,愉悦了情绪,是一种美的体验、美的享受。其过程是观者与画的求异过程,而画中被观者忽视的部分扬弃了,这会出现一些以点带面式或以偏概全式的取舍,甚至歧解,而产生一朵云式的结果是必然的。
  谢赫在《古画品录》中,第一句开宗明义:“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画品即品画,就是评定或区分画的优劣。以“气韵生动”作为品评的第一标准,显然是抓住了绘画艺术欣赏品评的根本,又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习惯。实际上,“六法”不仅是对绘画艺术作品品评标准,也是绘画艺术创作应该追求的目标,千百年来它已经渗透到生活,审美以及文化艺术创作的各个领域,为人们所遵循,所倡导。
  若以“气韵”作为绘画作品的鉴定标准,会产生什么结果呢?以“气韵”品画的“一朵云”在不同人的心目中已经定格为“大老虎、米老鼠……”当真的“—朵云”呈现时,他们各自的思维定势会自觉地去与“大老虎、米老鼠……”参照、对比,其鉴定结果不言而喻,有的不仅可笑,而且十分荒唐。
  “气韵”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概念,具有似静还动的恍惚,转瞬即逝的变化,模糊不清的幽黯,亦真亦幻的二择,“气韵”的这些特征对于品画是十分有利的。品画是——说优劣,属于感性认识,个体情感受起主要作用,可以运用发散性思维,以观者为主,以画为辅的对画的异化过程,追求的是诗人所能达到的境界,所以,形象思维所有的虚拟性模糊性随之而来、如形随影地贯穿品画始终。鉴定字画则不同,是对画——说是非、定真伪,是理性思维过程,注重逻辑推理,更多的是收敛性思维,以画为主,鉴者必须收敛到画上,是与画的同化过程,即从呈现的画中获得信息,按照画(真迹)本身的要求的趋同,求同过程,即严密准确地理性思维过程。唯一性、可操作性、逻辑性、现实性这些科学性所具备的特征鉴画也必须具备。
  “气韵”的不可视、不可闻、不可触的特点决定了它只是心理活动,精神领域的事情,变数太多,只能适合于品画——说优劣,而不能用于鉴画——定是非。
  下边署名张大千的两幅双鸭图,能够认为它们不“气韵生动”吗?若以“气韵”为标准来鉴定会得出什么结果呢?读者朋友,不仿试一下,孰真?孰假?仰或全真,皆假?
  
其他文献
2005年岁首,在京举槌的红太阳迎春拍卖会名为御用品、邮、币、卡专场,实际上御用品珐琅吉祥灯虽拍出6600万元的天价,但拍品以数量而言,主体拍品还是琳琅满目的纸币拍品。  这次拍出的纸币约200余张,看起来洋洋大观,但是却缺乏钱币收藏家眼中的大珍品,不但没有像“大清兑换券”、“客商洋钞”各省大清银行龙票、军用钞票等为人关注的名誉品,就是连建国后的第二套人民币中的“大团结”黑拾元也未见露面。可见这次
期刊
石龙明清家具博物馆探宝  千 里    在东莞的石龙镇有一家民间博物馆,是“全国十大民间博物馆”之一,收藏的展品也相当“专”,专集古家具。石龙家具博物馆的藏品以明、清两代为主,年代跨度就有五百多年,其中又以北方家具居多,多产自河南、陕西、山东、山西等地。也有少数清末民初的南方浙、沪一带的家具,雕工细致、精密,带有南方人特有的灵气与精致。从匾额、屏风,到中国古代传统的桌、椅、条案、翘头案、床榻等,一
期刊
2004年第9期《收藏界》发表周少华先生文章,认为他收藏的“宝巩当五十”钱是“难得一见的祖钱”,“难得一见”我承认,但说“祖钱”则站不住脚。由于泉界素来重视母钱的识别和鉴赏,董大勇先生也认为:“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所以在下不揣谫陋,愿提出来与周先生商榷。  “祖钱”即钱中之祖,是最早的母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雕母”。雕母,顾名思义即手上雕刻的,由技艺很高的工匠在优质精炼的铜
期刊
钱币上的严重锈蚀会影响到钱币的质地与价值。有的古币收藏者为了能使币保持原有的“古代风采”,不愿意除锈,这样古币上可能会附上一层含有结晶水的无机盐化合物,其化学反应就易形成更加严重的腐蚀。但除锈时应小心谨慎,根据不同情况对症下药。对古币上轻微的锈色,则不必除去,因为古币适当的锈色能增加其审美价值。此外由于年代久远被氧化锈蚀极其严重的“脱胎”古币,因为其已十分脆弱,也不能作除锈处理,否则钱体会断裂。 
期刊
这枚币经能谱仪扫描,含锌高达70%,含铜不到30%,经擦拭币的边缘,见币色已非黄色,而呈白色,故称其为锌币。  我力所能及地查资料,终于在1991年版的《中国硬币标准图录》第20页上找到了咸丰通宝宝泉局所铸的锌币,定为珍稀品,惜至今尚未见实物。此锌币更早其数十年,我想它在中国铸币史上应有一定研究价值,也应有其一席之地。  该币径24毫米,厚1.45毫米,重3克,铸工精美,钱文无粘连,表面有一层金红
期刊
竹雕西厢记笔筒    笔者在深入市郊农村收集藏品时,偶尔在一古老村庄的一户四合院家庭,发现了一个竹雕西厢记笔筒(见图)。由于设计独特,雕刻精美,令人爱不释手。    这一用竹雕成的西厢记笔筒,口沿为花瓣形。高17.8厘米,径12.8厘米,周长40.2厘米,其中雕刻西厢记图案的长度为24.8厘米,约占周长的60%。图案采用浅雕、深雕和透雕三种技法,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图案内容是:在高高的垂杨柳下,有
期刊
咸阳乃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为秦王朝国都之所在,汉唐帝王多葬于斯,故地下文物极为丰富。咸阳博物馆建馆四十年,馆藏文物多达万余件(组)。其中,玉器为精品中之重要一宗。本文从数百件玉器中选精撷要,作一介绍,供大家鉴赏,以证咸阳人文荟萃、物华天宝之不虚也。  龙虎玉剑首(图1)外径4.7厘米,孔径0.3厘米,厚0.5厘米,征集。玉质润白细腻,局部有黄褐色小沁斑。正面图案为浮雕龙虎曲身舞爪相斗的场面。龙体细
期刊
青瓷又称为“绿瓷”,是我国古代生产历史最悠久、最著名的颜色釉瓷器品种。它是在坯体上施用以铁元素为呈色剂的釉,经高温烧制后呈青绿色或青黄色的一种瓷器。我国的青瓷经历了原始青瓷(始于商代)、早期青瓷之后,一般认为在1800年前的东汉时期进入成熟阶段。浙江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而根据地下发掘出土的实物证明,远在东汉时期四川就能烧制出相当成熟的青瓷。  四川考古工作者在发掘邛窑系中的青羊宫窑址的过程中,认识
期刊
扒村窑是黄河南岸宋代著名的民间瓷窑之一,它位于禹州市浅井乡。该窑以烧制白地绘黑花瓷为代表,产品大多是当时民间常用物品。纹饰内容取自民间流行的历史故事以及人们喜闻乐见的花卉、禽鸟、文字、风景、人物等(图1)。因此被人们誉为是北方古代瓷窑的一个典型代表。过去很少见有文献对该窑产瓷记载,但是在民间发现的传世品很多,大都是宋、金、元时期的产品,它以白地绘黑花纹饰为主,其次是白地划花,翠青地绘黑花或印花,白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