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卢梭是18世纪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也是划时代的教育思想家。他的著作《爱弥尔》以动人的文学风格、优美的文字语言批判了当时的封建教育制度,提出了遵从自然的儿童教育观。卢梭说:“在人生的次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把孩子看做孩子”是卢梭对待儿童的教育原则:孩子是自然天成的璞玉,只有未经雕琢才能散发出迷人的光辉,让孩子们脱出樊笼,返归自然,在自然中感悟真理,才是最好的儿童教育。在《爱弥尔》中,有关儿童时期教育的论述主要集中在第一卷和第二卷,其主旨思想可概括为:
一、适应天性发展
卢梭认为,人的天性或“内在自然”的发展是有秩序的,“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教育必须适应不同时期的儿童“内在自然”的发展水平,既然孩子是大自然的学生,教育就应该适应其天性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的道路前进”,作为教师,则“要按照你的学生的年龄去对待他。要把他放在他应有的地位,而且要好好地把他保持在那个地位”。如果违背了生长规律,“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不成熟的果实,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因为儿童是有自己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成年人一味用自己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除了论述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外,卢梭还谈到要适应儿童的个性差异,“每一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他。”只有很好地了解每个儿童之后,才能让他身上的个性种子自由自在地生长起来,并对它的发展给予正确的指导。
拥有快乐的童年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然而,许多成年人却“让孩子像服苦役的囚徒似的不断学习”,将任务重重地加压在孩子柔弱的肩上。对成年人来说,逼迫孩子学习的目的有二:一是父母的爱,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所谓的“光明的未来”;二是父母和教师的虚荣,想让孩子将自己所教的东西“显示于人”。然而这样的方式方法在卢梭看来,却是极端错误和野蛮的。爱和虚荣只会过犹不及,“硬要孩子按照他们的心意做那些连大自然也不要求他做的事情”,后果就是扼杀了孩子的天性,依赖性增强,变得越来越柔弱;或者是反抗,“你想用数不清的桎梏去束缚你的学生,结果反而使他们更加活泼;他们在你面前愈受到约束,他们在你看不到的时候就愈闹得凶。”反观当今,这种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并不少见,从小为孩子报读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一到周末节假日使孩子有上不完的课,学不完的才艺,他们完全被剥夺了玩乐的自由,这哪是培养?分明是荼毒和扼杀孩子的天性!卢梭极端痛恶剥夺孩子快乐童年的教育方式,他斥责道:“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瞬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他指出,孩子对于学习这样一种有趣的艺术感到畏惧是因为成年人“采取了强迫的方法叫他去学它”,让还处在“理性睡眠期”的孩子对学习过早地产生了倦怠心。因此,不要担心孩子在童年岁月的无所事事,让他们自由地跑,欢乐地跳,尽可能地展示出应有的童真。当然,卢梭的“无所事事”绝非真的一事不做,而是寓教于乐,他例举了柏拉图的《理想国》的教育方法,“完全是通过节目、体操、唱歌和娱乐活动来教育孩子的;当他教他们玩耍的时候,他把其他的东西也一起教给他们了”。孩子是在玩乐中长大的,童年的时光无比宝贵,任何一段时期都无法取代,成年人应该“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学习必须以兴趣为原则,释放孩子的野性和天性,让他们在自由自在中学习,因为他们“在校园中互相学习的知识,比你在课堂上给他们讲的东西还有用一百倍”。最终,如果不以牺牲快乐的时光达到完满成熟境地,成长和学习是能齐头并进的。
二、进行感性教育
在卢梭看来,按照自然的秩序,首先需要锻炼孩子的感官,培养感性思维。因为没有感官的发展和感觉经验的基础,就没有理性思维。卢梭还把人的理智官能称作第六感觉,认为这个感觉只存在于人的头脑里,是由触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综合使用产生的,它是最迟得到发展的官能。因此,他提出,“我们最初的哲学老师是我们的脚、我们的手和我们的眼睛。”要培养人的理性,必须先充实人的感觉经验,发展感性能力。
如何对这一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卢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由于儿童的理性在这个阶段还处于睡眠状态,所以不能用理性来教育儿童,“当心灵还处于蒙昧状态,你给它一个火炬它也看不见”,最重要的是发展他们的感官,进行感官教育,卢梭提出,“锻炼感官,并不仅仅是使用感官,而是要通过他们学习正确的判断,也就是说要学会怎样去感受……要使每一种感官都各尽其用”。而在所有感觉中,他认为对触觉和视觉进行训练最为重要,因为这两种感觉是最经常使用的。卢梭主张不要让儿童学习空疏无用的、他们所不理解也不喜欢学习的东西。比如强迫孩子死记文字、接受抽象的道德说理教育,这无疑“是孩子们在童年时期遇到的灾难”,结果“只能使他们产生偏见、成见,养成听信权威和别人见解的恶习”。他建议,当儿童感到有需要知识的时候,就让他们自己动手用感官去量、称、计算和比较各种事物,通过与实际事物的关系的体验,从经验中学习。而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卢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采用“行动多于口训”的方法或是“自然后果法”,前者主张成年人用鲜明的正确行为示范于孩子,让孩子从感性上得到理解;后者是让孩子从感官上懂得自由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自然。比如对打破窗的孩子,就让他“昼夜受风吹”,让他感受这些惩罚正是他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当儿童在适当的时期很好的发展了感官经验和感性思维,则能为下一个阶段的理智活动创造条件。
三、感悟
卢梭的自然教育,是将幼儿的天性释放,回归真正的本我。从教育角度来讲,他把作为学习主体的儿童发展问题提到了重要的地位,抛开了教育中的以教育者为中心的传统观念,是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卢梭“返其璞,归其真”的自然教育观念,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让孩子在自然中成长
适应天性发展,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是“内在自然”的发展表现,自然教育就是要顺应人的自然天性,崇尚自由、平等和自然,尊重儿童发展的规律,以遵循自然发展作为确定其原则、内容和方法的基础。对于幼儿教师和家长来说,自然教育就是要突出儿童的主体地位、遵循儿童发展规律,让儿童自由地进行探索活动,使他们的本性得到发展,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成长。
(二)让孩子师从自然、亲近自然
在我们日常教育中,感性教育的真谛就在于将学习和生活中事物的自主选择权和自主探索权交给幼儿。千万不能将孩子禁锢于精心编织的温室中,而是让他们亲身用自己的眼手耳鼻去触摸自然、感受自然,体会自然带来的新鲜、真实甚至是教训。正如卢梭所说:“让他自由,就可以使他愉快;给他锻炼,则让他能抵抗今后的灾难。”在自然中成长,呼吸新鲜空气,这种开放式的教育,才能让每个幼儿真正获得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明德.卢梭与爱弥尔.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55-70
[2]李平沤译.卢梭·爱弥尔.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5-211
[3]马玲娥.感悟卢梭的“自然主义的儿童教育观”.学前课程研究,2009,3:49-50
一、适应天性发展
卢梭认为,人的天性或“内在自然”的发展是有秩序的,“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教育必须适应不同时期的儿童“内在自然”的发展水平,既然孩子是大自然的学生,教育就应该适应其天性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的道路前进”,作为教师,则“要按照你的学生的年龄去对待他。要把他放在他应有的地位,而且要好好地把他保持在那个地位”。如果违背了生长规律,“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不成熟的果实,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因为儿童是有自己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成年人一味用自己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除了论述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外,卢梭还谈到要适应儿童的个性差异,“每一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他。”只有很好地了解每个儿童之后,才能让他身上的个性种子自由自在地生长起来,并对它的发展给予正确的指导。
拥有快乐的童年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然而,许多成年人却“让孩子像服苦役的囚徒似的不断学习”,将任务重重地加压在孩子柔弱的肩上。对成年人来说,逼迫孩子学习的目的有二:一是父母的爱,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所谓的“光明的未来”;二是父母和教师的虚荣,想让孩子将自己所教的东西“显示于人”。然而这样的方式方法在卢梭看来,却是极端错误和野蛮的。爱和虚荣只会过犹不及,“硬要孩子按照他们的心意做那些连大自然也不要求他做的事情”,后果就是扼杀了孩子的天性,依赖性增强,变得越来越柔弱;或者是反抗,“你想用数不清的桎梏去束缚你的学生,结果反而使他们更加活泼;他们在你面前愈受到约束,他们在你看不到的时候就愈闹得凶。”反观当今,这种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并不少见,从小为孩子报读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一到周末节假日使孩子有上不完的课,学不完的才艺,他们完全被剥夺了玩乐的自由,这哪是培养?分明是荼毒和扼杀孩子的天性!卢梭极端痛恶剥夺孩子快乐童年的教育方式,他斥责道:“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瞬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他指出,孩子对于学习这样一种有趣的艺术感到畏惧是因为成年人“采取了强迫的方法叫他去学它”,让还处在“理性睡眠期”的孩子对学习过早地产生了倦怠心。因此,不要担心孩子在童年岁月的无所事事,让他们自由地跑,欢乐地跳,尽可能地展示出应有的童真。当然,卢梭的“无所事事”绝非真的一事不做,而是寓教于乐,他例举了柏拉图的《理想国》的教育方法,“完全是通过节目、体操、唱歌和娱乐活动来教育孩子的;当他教他们玩耍的时候,他把其他的东西也一起教给他们了”。孩子是在玩乐中长大的,童年的时光无比宝贵,任何一段时期都无法取代,成年人应该“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学习必须以兴趣为原则,释放孩子的野性和天性,让他们在自由自在中学习,因为他们“在校园中互相学习的知识,比你在课堂上给他们讲的东西还有用一百倍”。最终,如果不以牺牲快乐的时光达到完满成熟境地,成长和学习是能齐头并进的。
二、进行感性教育
在卢梭看来,按照自然的秩序,首先需要锻炼孩子的感官,培养感性思维。因为没有感官的发展和感觉经验的基础,就没有理性思维。卢梭还把人的理智官能称作第六感觉,认为这个感觉只存在于人的头脑里,是由触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综合使用产生的,它是最迟得到发展的官能。因此,他提出,“我们最初的哲学老师是我们的脚、我们的手和我们的眼睛。”要培养人的理性,必须先充实人的感觉经验,发展感性能力。
如何对这一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卢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由于儿童的理性在这个阶段还处于睡眠状态,所以不能用理性来教育儿童,“当心灵还处于蒙昧状态,你给它一个火炬它也看不见”,最重要的是发展他们的感官,进行感官教育,卢梭提出,“锻炼感官,并不仅仅是使用感官,而是要通过他们学习正确的判断,也就是说要学会怎样去感受……要使每一种感官都各尽其用”。而在所有感觉中,他认为对触觉和视觉进行训练最为重要,因为这两种感觉是最经常使用的。卢梭主张不要让儿童学习空疏无用的、他们所不理解也不喜欢学习的东西。比如强迫孩子死记文字、接受抽象的道德说理教育,这无疑“是孩子们在童年时期遇到的灾难”,结果“只能使他们产生偏见、成见,养成听信权威和别人见解的恶习”。他建议,当儿童感到有需要知识的时候,就让他们自己动手用感官去量、称、计算和比较各种事物,通过与实际事物的关系的体验,从经验中学习。而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卢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采用“行动多于口训”的方法或是“自然后果法”,前者主张成年人用鲜明的正确行为示范于孩子,让孩子从感性上得到理解;后者是让孩子从感官上懂得自由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自然。比如对打破窗的孩子,就让他“昼夜受风吹”,让他感受这些惩罚正是他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当儿童在适当的时期很好的发展了感官经验和感性思维,则能为下一个阶段的理智活动创造条件。
三、感悟
卢梭的自然教育,是将幼儿的天性释放,回归真正的本我。从教育角度来讲,他把作为学习主体的儿童发展问题提到了重要的地位,抛开了教育中的以教育者为中心的传统观念,是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卢梭“返其璞,归其真”的自然教育观念,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让孩子在自然中成长
适应天性发展,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是“内在自然”的发展表现,自然教育就是要顺应人的自然天性,崇尚自由、平等和自然,尊重儿童发展的规律,以遵循自然发展作为确定其原则、内容和方法的基础。对于幼儿教师和家长来说,自然教育就是要突出儿童的主体地位、遵循儿童发展规律,让儿童自由地进行探索活动,使他们的本性得到发展,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成长。
(二)让孩子师从自然、亲近自然
在我们日常教育中,感性教育的真谛就在于将学习和生活中事物的自主选择权和自主探索权交给幼儿。千万不能将孩子禁锢于精心编织的温室中,而是让他们亲身用自己的眼手耳鼻去触摸自然、感受自然,体会自然带来的新鲜、真实甚至是教训。正如卢梭所说:“让他自由,就可以使他愉快;给他锻炼,则让他能抵抗今后的灾难。”在自然中成长,呼吸新鲜空气,这种开放式的教育,才能让每个幼儿真正获得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明德.卢梭与爱弥尔.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55-70
[2]李平沤译.卢梭·爱弥尔.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5-211
[3]马玲娥.感悟卢梭的“自然主义的儿童教育观”.学前课程研究,2009,3: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