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武术可以强身健体,可以培养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也可以在生活上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基于此,本文对武术教学中动作组合单元及课时教学设计进行了研究,以期为相关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武术;动作组合;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28-0058-02
引 言
武术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一种传统技术,汇聚了民族的智慧,内容博大精深,具有健身、防病、防身自卫等多种功能,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在生活中具有一定的实用性[1]。学生学习武术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对自身也颇为有益。学生从小学习武术可以培养爱国精神,锻炼意志,对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发展有很大帮助。
一、指导思想
武术教学主要是学习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基本手型,包括拳、掌、钩等;(2)基本功,包括正压腿、侧压腿、后压腿、正踢腿、侧踢腿等;(3)基本动作,包括冲拳、推掌、弹踢、蹬腿、摆掌、撩掌、弓步、马步、仆步等;(4)简单的动作组合。许多数影视剧对中国功夫有很好的展示,青少年通过看影视剧能对武术产生极大的兴趣。武术动作展现了男子气概及中国精神。武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同时能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为其今后更好地学习知识奠定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
第一,让学生了解武术带来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和热情。
第二,学生能够掌握武术的基本手型和步型等技术动作,了解刀术的基本技法,如缠头、裹脑、刺、扎、劈、撩、砍等,做出简单的刀术组合动作。
第三,学生通过练习能掌握动作要点,从而间接培养其灵活度、柔韧性和反应能力等。
第四,加强学生武术运动中的道德的修养,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以及自尊、自信、自爱的品质,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热情。
三、学情分析
學生在青少年时期会在心理和生理上发生较大变化,要想让学生更好地度过该时期,教师需要增加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武术学习中接受自身心理和生理上的变化。学生学习武术的过程中可以树立公平公正的竞争意识,同时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教师可以结合武术传统,借鉴新的技术与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针对学生特点,组织学生学习简单的武术动作,让学生了解武术的动作要点,并鼓励学生进行展示,进而使其树立参与练习自信心。
四、教材分析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形式,可以磨炼人的意志,让人在面对困难时有一个健康的发泄方式[2]。学生在学习武术时,能培养对体育运动的热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健康的品质,提高综合素质能力。由于武术学习有一定的危险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规定安全距离,强调学生之间不能用武术动作进行攻击,严格要求课堂纪律,保证教学过程的安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分组展示、分组练习、集体练习、集体展示的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寻找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不同的武术动作教学。同时,教师要积极地培养学生的兴趣,不能让武术成为一种学习负担,还可以鼓励学生向同学父母展示成果,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五、设计思路
武术课程的设计需要结合学生的差异,并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目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段选择不同的武术动作,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课程设计也以学生的心理状况和身体素质为标准,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到规范的武术动作,也要科学设置教学、练习、展示、评价、纠正错误等环节,从而在不断的纠正中规范学生的武术动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逐步增加练习难度,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针对学生容易犯的错误,教师要及时进行纠正,对学生进行要点分析,分步进行展示,以提高学生动作的规范性。针对教学过程中有难度的动作,教师应给予学生较长的练习时间,对动作思路进行详细讲解,采用小组长口令领做和教师巡视指导、领做的方法,提高学生动作的连贯性。
六、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
第一,教师示范动作,讲解动作要领,帮助学生模仿直观的动作表象,明确技术要点。
第二,分组探究学习,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第三,集体纠错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提高学生的技术动作质量。
第四,分组和集体展示练习成果,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勇于表现的能力。
第五,优秀学生展示动作,发挥体育骨干的示范作用,帮助学生树立自尊与自信。
2.教学手段
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根据学生不同的武术基础,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例如,对于男生,教师应较为严格,教一些有难度的动作,培养学生的男子气概,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对于女生,教师应进行简单的教学,培养女孩子的柔软度。同时,教师应根据学习成果的好坏进行展示,并对学生的动作进行纠正。
七、教学过程
1.课的导入
教师示范基本动作组合练习,激发学生参与练习的兴趣。
2.热身阶段
教师把武术的基本功(弓步、仆步、踢腿、蹬腿、弹腿等)练习渗透于热身练习阶段,发展学生的速度、力量、灵敏度等身体素质,旨在提高学生的身体运动机能和武术基本功,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为学习刀术动作做好准备。
3.学练阶段
教师对单个动作进行教学后,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练习,使其在练习中掌握技巧。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规范彼此的武术动作,这不仅能让学生的武术动作更加规范,也能让学生更好地交流,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应告诉学生规范的动作所带来的优势,如可以强身健体,并让学生明白不规范的动作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在武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注重规范动作之外,还应对学生的品质进行培养,让他们进行分组学习,进而提高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武术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培养了他们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结 语
学习武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规范武术动作有助于学生对武术产生更深的认识。在武术训练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潜能,让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程的同时放松身心,提高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韩雪著.中州武术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姚峰(1977.2—),男,江苏南通人,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关键词:武术;动作组合;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28-0058-02
引 言
武术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一种传统技术,汇聚了民族的智慧,内容博大精深,具有健身、防病、防身自卫等多种功能,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在生活中具有一定的实用性[1]。学生学习武术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对自身也颇为有益。学生从小学习武术可以培养爱国精神,锻炼意志,对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发展有很大帮助。
一、指导思想
武术教学主要是学习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基本手型,包括拳、掌、钩等;(2)基本功,包括正压腿、侧压腿、后压腿、正踢腿、侧踢腿等;(3)基本动作,包括冲拳、推掌、弹踢、蹬腿、摆掌、撩掌、弓步、马步、仆步等;(4)简单的动作组合。许多数影视剧对中国功夫有很好的展示,青少年通过看影视剧能对武术产生极大的兴趣。武术动作展现了男子气概及中国精神。武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同时能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培养学生的抗压能力,为其今后更好地学习知识奠定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
第一,让学生了解武术带来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和热情。
第二,学生能够掌握武术的基本手型和步型等技术动作,了解刀术的基本技法,如缠头、裹脑、刺、扎、劈、撩、砍等,做出简单的刀术组合动作。
第三,学生通过练习能掌握动作要点,从而间接培养其灵活度、柔韧性和反应能力等。
第四,加强学生武术运动中的道德的修养,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以及自尊、自信、自爱的品质,激发其对传统文化的热情。
三、学情分析
學生在青少年时期会在心理和生理上发生较大变化,要想让学生更好地度过该时期,教师需要增加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武术学习中接受自身心理和生理上的变化。学生学习武术的过程中可以树立公平公正的竞争意识,同时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教师可以结合武术传统,借鉴新的技术与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针对学生特点,组织学生学习简单的武术动作,让学生了解武术的动作要点,并鼓励学生进行展示,进而使其树立参与练习自信心。
四、教材分析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形式,可以磨炼人的意志,让人在面对困难时有一个健康的发泄方式[2]。学生在学习武术时,能培养对体育运动的热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健康的品质,提高综合素质能力。由于武术学习有一定的危险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规定安全距离,强调学生之间不能用武术动作进行攻击,严格要求课堂纪律,保证教学过程的安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分组展示、分组练习、集体练习、集体展示的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寻找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不同的武术动作教学。同时,教师要积极地培养学生的兴趣,不能让武术成为一种学习负担,还可以鼓励学生向同学父母展示成果,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五、设计思路
武术课程的设计需要结合学生的差异,并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目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段选择不同的武术动作,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课程设计也以学生的心理状况和身体素质为标准,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到规范的武术动作,也要科学设置教学、练习、展示、评价、纠正错误等环节,从而在不断的纠正中规范学生的武术动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逐步增加练习难度,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针对学生容易犯的错误,教师要及时进行纠正,对学生进行要点分析,分步进行展示,以提高学生动作的规范性。针对教学过程中有难度的动作,教师应给予学生较长的练习时间,对动作思路进行详细讲解,采用小组长口令领做和教师巡视指导、领做的方法,提高学生动作的连贯性。
六、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
第一,教师示范动作,讲解动作要领,帮助学生模仿直观的动作表象,明确技术要点。
第二,分组探究学习,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第三,集体纠错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提高学生的技术动作质量。
第四,分组和集体展示练习成果,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勇于表现的能力。
第五,优秀学生展示动作,发挥体育骨干的示范作用,帮助学生树立自尊与自信。
2.教学手段
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根据学生不同的武术基础,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例如,对于男生,教师应较为严格,教一些有难度的动作,培养学生的男子气概,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对于女生,教师应进行简单的教学,培养女孩子的柔软度。同时,教师应根据学习成果的好坏进行展示,并对学生的动作进行纠正。
七、教学过程
1.课的导入
教师示范基本动作组合练习,激发学生参与练习的兴趣。
2.热身阶段
教师把武术的基本功(弓步、仆步、踢腿、蹬腿、弹腿等)练习渗透于热身练习阶段,发展学生的速度、力量、灵敏度等身体素质,旨在提高学生的身体运动机能和武术基本功,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为学习刀术动作做好准备。
3.学练阶段
教师对单个动作进行教学后,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练习,使其在练习中掌握技巧。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规范彼此的武术动作,这不仅能让学生的武术动作更加规范,也能让学生更好地交流,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应告诉学生规范的动作所带来的优势,如可以强身健体,并让学生明白不规范的动作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在武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注重规范动作之外,还应对学生的品质进行培养,让他们进行分组学习,进而提高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武术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培养了他们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结 语
学习武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规范武术动作有助于学生对武术产生更深的认识。在武术训练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潜能,让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程的同时放松身心,提高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韩雪著.中州武术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姚峰(1977.2—),男,江苏南通人,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