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思路与发展

来源 :中国文艺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na57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最为重要、珍贵的文化资源,其象征着人类文明曾经经历的历史阶段,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民族和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毕竟已经无法完全的适应于当今社会的要求,这就意味着,在进行相关保护的实践中,必须要对其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以期能够符合当今社会大众的需求,实现相应的发展和重组,在保证其精神内涵不变的前提,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化“复活”。本文对于咸丰县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统元素如何继承与保留并适应社会发展,加入人们审美需求的创新元素进行研究,以期为相关学界和业界提供相应的借鉴和思路。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基于本质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必然和当今社会的现实生活存在着差距。因此,我们必须对于这些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进行科学、创新的转换和发展,使其适应于当今社会的需求。
  温家宝总理曾经明确的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物质性,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和物质性结合在一起,正因如此,我们必须以创新和科学的手段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新的生命活力。
  一、创新和传统保护模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世界最为宝贵的文化形式和内容,是人类历史漫长的发展期所孕育出的璀璨成果,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在当今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群体的共同愿望,采取了各种方法和措施来保护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一实践过程之中,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和思路,即“原生态”的保护和“创新”的保护。
  所谓“原生态”的保护,其核心在于以政府为中心,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整体的保护,对于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进行人为的复原,而是为其划定一个保护区,任凭原汁原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中自然遵循客观规律进行存在和发展[1]。
  与“原生态”的保护截然不同的是“创新”的保护,这种观点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并不是需要耗费大量资金和物力进行保护的“包袱”,而是我们人类祖先为我们留下的珍贵资源,因此,应当采取积极地措施进行保护,否则,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当今社会必然存在的不协调性,总归会泯灭。总而言之,采取“创新”的保护模式,可以使得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精髓和当今社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既能保持其核心内容不变,而且还适应于当今社会大众的价值取向和审美需求,从而向人们展现出来一个新的形势,最终促进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快速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提出,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文化环保”,即最大程度的使得各种文化都能得到生存和发展,避免这些人类历史上的璀璨明珠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消亡、推出人类历史的舞台。正因如此,我们可以说,在当今的社会环境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需要的是“创造性”的保护,以新的形势来代替其内部违背社会实际情况的内容,激发其中的基因,从而实现精神内涵和外在表现额度共同发展。
  可以说,若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现代社会的新的社会环境相结合,其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新传媒和新兴的创意产业。总而言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地区、各民族人民群众智慧的精华,是世世代代累积的宝贵文化财富,是人类美丽艺术殿堂中不可获取的重要支柱,因此,必须采取各种创新性的方法,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
  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出路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学者林毓生的《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中提到,推行文化传统必须依靠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否则,再好的艺术形式也会脱离时代的背景,无法取得应有的效果。马克思曾经论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任何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文化和艺术形式都有着其不同的时代背景,这是文化的必然属性。
  如今,人类社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正在向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社会前进,因此,在这一过程中,立足于农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然和社会现实所脱节,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毛泽东主席曾经明确的指出,: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因此,一旦一种文化已经无法满足或者无法吸引所处社会的人民群众时,这种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受到极大地挑战。
  正因如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应被动的等待社会大众的保护和抢救,而应顺应社会现实背景的发展潮流,进行适当的变革,适应当代社会,融入当代生活,以积极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潮流,在这个生活日新月异、变化天翻地覆的现代大工业社会中焕发出别样的光彩。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保存,但更要延续:要延续,但更要发展。而一切的关键莫不在于依托具有当代特色的产品或融合当代技术以实现“创造性转化”[2]。
  三、创新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
  仅仅的从理论上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途径进行研究是完全的不够,若想真正的实现传统文化和现实社会的结合,就必须采取创意产业来进行,以现代化的形式展现传统文化,以此最终实现保护的目的。
  咸丰传统舞蹈“地盘子”,俗称“三人转”,又名“丁丁猫”,集歌舞乐于一体。过去,人们只在春节期间玩耍,本是一种乞讨艺术,而今无论是重大集会还是节日庆典都成了一种喜闻乐道甚至搬上了舞台的一种艺术形式。舞蹈的基本步伐、(下转第98页)(上接第96页)形态、构图高度统一,生、旦、丑三个角色都以“丁丁步”为基本步伐,分别展现了轻盈、灵活,文静,潇洒,诙谐、粗犷的不同风格,显示了别至的山民形体姿态和流动的舞蹈韵律;它的音乐唱腔曲牌丰富,揉合了咸丰本地的音乐曲调,旋律优美,音程宽广;它的唱词讲究随机应变,非常具有创造性;生动地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情景,语言地方化、服饰民族化,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据统计,截止目前,文化部门专业干部根据原生态“地盘子”改编创作出的舞蹈作品5个,如《打端阳》、《从小明理讲诚信》、《一江春水映朝阳》等;改编成“地盘子”音乐作品2个,如《朝阳欢歌》;改编成“地盘子”小品3个;从事“地盘子”业余表演团队3个,爱好者多达上1000人;“地盘子”这一艺术形式存活在民间,走进了学校和社区。无论是搬上舞台了的“地盘子”,还是人们自发表演的,万变不离其宗,都遵循“地盘子”表演 “丁丁步” 屈膝、蹲颤、诙谐的舞蹈基本元素,都离不开伴唱五声羽调式、徵调式等基本调式。对于“地盘子”这类表演性项目而无实际物资价值、核心在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应当采取何种方式进行保护和发展呢?   正如同温家宝总理所言,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没有物质性,只是不像其他物质性文化遗产那样物质性特点明显而稳定。可以说,完全没有物质性的文化遗产是无法存在的。因此,在当今现实环境下,对于表演类项目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就需要进行格外的关注。
  覃遵元执导的群舞“地盘子”《打端阳》荣获“天鹅山庄杯”第三届湖北舞蹈金凤奖(非职业组舞蹈)作品一等奖。端阳节本是我国为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传统节日,“打端阳”又属于咸丰土家族婚俗中未婚男青年在端阳节这天拜访女方家的一个习俗。覃遵元编导便利用这样一个土家族生活民俗事项创编了“地盘子”舞蹈,其阵容庞大,打破原始的生、旦、丑“三人转”传统表演角色,一改群舞形式,伴奏音乐也改原来只有马锣(冬子锣)、大钹、大锣、鼓等的伴奏,而是采用民乐与西洋乐旗鼓并进的伴奏形式。这样一来,大大吸引人们研究,也极大丰富了“地盘子”的表演性。就这样,覃遵元导演在舞蹈中一方面继承传统的舞蹈核心,遵循传统之路,但又不乏加上现代的解读和创新,令这个舞蹈更为丰满。这一实践正是当今对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经典例子,值得我们业界的借鉴和思索。
  四、创新必须遵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核心万变不离其宗
  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的精神创造,都是一种生命的存在,有自己的核心、要素、结构、本质和生命链,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本质密码。尤其保护部门的专业人员更是要掌握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要素。近期,咸丰县选送的其中一个“地盘子”表演节目参加了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该节目的创编,完全脱离了“地盘子”这一传统舞蹈的本来面目,其大的核心内容都已偏离,也就是说已不是一个舞蹈节目,全篇的舞蹈动作、表演服饰、表现手法完全偏离甚至于扭曲变形从古至今流传定性的传统舞蹈形式,如果不是舞蹈,又何必冠以“地盘子”这一牌子呢?这样一来,会导致观众形成对“地盘子”错误的理解,不仅没有达到宣传保护的效果,反而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一种断裂的危险。
  参考文献:
  [1]陈建宪.文化创新与母题重构一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功能整合[J].民间文化论坛,2006,02(17):22-61.
  [2]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M].三联书店,1988.
  (作者单位:湖北省咸丰县文化馆)
其他文献
【摘 要】庄户剧团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是对农村自发的多种艺术团队的统称。庄户剧团是农村人在经济环境和物质生活持续好转的条件下,对生活质量,特别是文化娱乐和精神生活方面的自发需求而产生的,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本文就庄户剧团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庄户剧团;剧团管理;文化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在精神文化方面,愈加感觉到天天晚上坐在家里看电视的
期刊
【摘 要】如今,老年人的活动越来越多,老年合唱团的成立也随之繁荣起来。合唱起源于欧洲,是一种群体性的声乐艺术,到如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但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气息与音准关系,音色、音量是否和谐,曲目选择是不是适合等问题。为此,本文结合实际简述如何训练老年合唱团。  【关键词】老年;合唱团;训练  虽然现在老年合唱团的数量越来越多,老年合唱团的演唱水平越来越高,但是在合唱团的实际训
期刊
【摘 要】中国书画是中国民族传统绘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它也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以及审美方式;其鲜明的特色和风格在整个世界绘画界也独具体系。笔墨与气韵是我国传统美学中尤为重要的两个方面,体现着中国文化的特征。笔墨是艺术表现的手段,它不仅仅是绘画功底的体现,更体现出画者的品格和感情。气韵作为中国画的最高标准,都是通过笔墨表现出来。两者关系微妙,更是缺一不可的。  【关键词】中国画;笔
期刊
【摘 要】作为美国20世纪的著名作家,约翰.斯坦贝克在美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他的作品多是针对种族、文化、社会以及环境问题的探讨,对于当前生态问题的研究,有着相当的参考价值。本文对约翰.斯坦贝克生态思想的形成语境进行了分析,应用生态批评理论,对其作品中的生态思想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约翰€Y屗固贡纯耍蛔髌罚簧枷  前言:约翰.斯坦贝克,20世纪美国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6
期刊
【摘 要】哈萨克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舞蹈尤其能展现他们这个民族群体的独特生活方式和民族性格。流传在新疆巴里坤的马奶酒舞,通过质朴地舞蹈动作和表现形式,直观、生动地再现了哈萨克人的欢愉生活和民族风情。从马奶酒舞源自劳动生产的角度,分析其内涵及社会价值与保护传承,使人们对哈萨克族民间舞蹈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新疆文化;哈萨克族;民间舞蹈;非遗保护  历史源流  每一个民族的舞蹈都与其
期刊
【摘 要】北魏洛阳墓志是中国书法中的一个审美典型,因其质朴、奇崛、洒脱、豪迈等艺术特点,受到清末以来尤其是当今社会书家的青睐和推崇,成为书家们的取法对象。本文通过分析北魏墓志书法的本质特征、艺术规律或倾向,讨论对北魏洛阳墓志书法的学习方法,及今人取法中的弊端。  【关键词】北魏洛阳墓志;奇崛 豪迈;粗野狂怪  墓志在西晋末年已经发育成熟,进入北朝时达到兴盛时期。尤其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
期刊
【摘 要】章子怡和苏菲·玛索都是在时代背景下涌现出的优秀女演员,她们顺应了时代需求,实现了从本土走向国际的艺术超越,在表演艺术方面也完成了由本色表演向性格表演的转变。她们不仅体现了时代特色,更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民族表演艺术的发展。本文从符号化的配角形象、超越民族艺术形象的出色创作等方面,对二人在国外影片中女性角色创造进行了分析对比。并在此基础上从性格化角色塑造、多元化的尝试创造等方面,对二人在本土
期刊
【摘 要】《智取威虎山》是徐克执导的一部3D动作电影,于2014年12月23日在中国大陆上映。电影改编自曲波小说《林海雪原》,讲述的是解放军一支骁勇善战的小分队与在东北山林盘踞多年的数股土匪斗志斗勇的故事。《林海雪原》之前已经被改编为样板戏,电影以及电视剧,此次徐克导演的改编也格外引人注目。本文从创作技术、叙事手法、人物设置三个方面剖析了电影《智取威虎山》的改编策略,从而挖掘出此次文学改编的技巧以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自己民族唱法的演唱实践和声乐理论的学习,阐述了真假声的特点、混声唱法以及如何训练混声。在此基础上,浅析了民族唱法借鉴混声唱法时如何把握借鉴的适度感,调节真假声比例。  【关键词】民族唱法;混声唱法;适度感;真假声比例  现在,我们的民族声乐队伍已经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歌唱家能够较为自如地运用真假混合声。但对于民族唱法的初学者来说,女生用嗓的真假声问题还是个难点。而对于学习到一定程度
期刊
【摘 要】作为非物质文化的传统安代仪式歌舞,以自己独特的宗教表现方式,记载着那个时代背景下的重要作用。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的歌舞蕴含的独特社会价值意义与自身艺术价值。,通过那个年代安代舞所伴随的民俗、宗教、艺术特点、以及社会价值等多方面来综合分析。  【关键词】传统安代歌舞;宗教;医疗;文化;艺术特点  在富饶、辽阔、神秘的内蒙古草原文化生活圈中盛开着许多带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的花朵,这些花朵有些具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