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与反思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qing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着重通过《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来探索如何在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对每个环节的安排都作了及时的点评和反思,旨在突出自己设计的意图和目的.
  [关键词]直线 圆 位置关系 合作 主动 能力
  一、教学设计思路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九年级下册《圆》这一章的重点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了圆、圆的对称性、圆周角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它在这一章中也是一个难点,同时为后面学习切线、利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进行证明、计算等打下基础.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一种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让学生在轻松、自然、融洽而又具有挑战性的情境中,通过动手、动脑或与他人合作去学习数学.用观察、猜测和归纳的方法获取知识,使数学课堂变为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参与的一个舞台,从而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及与同学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相交、相切、相离.
  2.会运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三、教学过程
  现以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5.5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第一课时)为例,进行如下设计.
  教学片断(一):板书课题
  出示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自学:看课本P127到P129,练习前面的内容并思考:(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2)如何判断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6分钟后请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
  点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第一课时,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有能力自学.为使学生学得紧张,最大化地提高课堂效率,可让学生带着思考题自学,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片断(二):完成自学检测一
  自学检测一的设计构想:主要检测学生自学指导中的问题一.
  检测方式:口答竞赛,有困难的可以让其他学生补充.
  教学片断(三):自学检测二
  自学检测二的设计构想:围绕本节课的第二个目标:“会运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而设计的.
  检测方式:口答竞赛,让学生说出答案的同时,说出依据或方法,若说不完整,由其他学生补充,教师适时点拨.
  点评:这是一个从自学实践到感知内化的过程,在自学的基础上,学生参与课堂的欲望得以激发.部分学生的回答出错,其他学生帮纠错,及时反馈了学生的自学情况,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在课堂这一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
  教学片断(四):小试牛刀
  在Rt△ABC中,∠C=90°,AC=3cm,BC=4cm,则以C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与A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1)r=2cm;(2)r=2.4cm;(3)r=3cm.
  设计构想:这节课的重点是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道题主要培养学生严谨的解题习惯.
  检测方式:三位学生到黑板板演,其余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大家都做完后,开展“大家来找茬”的活动,鼓励学生找出板演过程中的问题,积极到黑板上纠错.
  教师点拨:横向分布点评.先评第一步:要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应比较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的数量关系.本题已知圆的半径,由此要求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应过点C作AB的垂线.再评第二步:运用相似法或面积法求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最后评第三步:位置关系判断正确与否.
  四、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学习平台,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2.本节课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这节课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研究者.组织学生自学,完成自学检测,引导学生归纳、小结,教师成为学生的导师和伙伴.在课堂上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活动外,更多的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适时点拨,帮助学生归纳数学思想方法,形成自己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学生会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并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个性得到了张扬.把时间和空间还给了学生,真正使学生走上了课堂的舞台,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课堂检测的完成及纠错、小结都由学生完成,其余学生作出判断和补充,以竞赛的方式组织完成自学检测题.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避免了部分学生课堂上开小差的现象,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训练了他们边听边思考的能力.
其他文献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多媒体运用已经常态化,教师在充分发挥其功能的同时,更要注重避免误区。部分教师对多媒体过于迷信,使用时机不够科学,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教师应当强化
[摘要]教材里的情境展现比较单一,容易让学生失去新鲜感,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中的情境进行再创造、再加工。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情境有活动情境、媒体情境、故事情境、问题情境等。  [关键词]情境 活动 媒体 故事 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078  现行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每一个章节中,都编制了一些情境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课堂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针对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有效生活情境创设,提出几种创设生活情境的具体方法:结合生活故事创设生活情境;结合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结合实践活动创设生活情境。  [关键词]初中语文 生活情境 创设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20018  语文来源于生活,是
[摘 要]在《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教材的教学中,采用让学生开展辩论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比较抽象的道德知识,主动地指导自己的行为,这使财会金融专业课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辩论 财经法规 会计 职业道德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30121  随着山东省教育厅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和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