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上期)
六、教学基本环节解读
“密度·宽度·向度”模式通过引导学生感受、表现、创造,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到美术学习活动中,并获得审美的体验和成功的欢愉。模式的实施分以下五个环节:
1.设境引导,确立目标。
本环节中,情境、美感、激趣、引导是关键,开课的前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审美语言、行动等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德可乐利说:“兴趣是个水闸门。借助它,注意的水库被打开,并规定了流向。”兴趣的激发可采用激趣、启趣、诱趣、引趣、导趣、评趣等策略,引导整堂课顺利进行。
(1)设境导学——根据不同的课型,创设不同的审美情境,引导学生自觉进入课堂预设之中。
(2)目标确定——一般有开门见山、顺水推舟等方法。常用的激学方法有:
目的激学:就是讲授新课前,先将本课的教学目的说清楚,以紧紧抓住学生的有意注意。例如,欣赏课《中国古代雕塑欣赏》,可通过几层目标导学达到教学目的。第一层:①理解陶俑;②了解欣赏方法;③运用欣赏方法欣赏秦兵马俑;④理解陶俑制作技艺的发展变化。第二层:①运用欣赏方法,合作研究赏析佛像;②理解佛像雕塑随佛教传播深化的变化。第三层:①运用欣赏方法导学,欣赏霍去病墓雕刻;②了解其他陵墓雕刻的作用。目的导学在提高教学效率方面不失为很好的教学方法。
引趣激学: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作为课堂的开头。例如,《我的故事》卡通课的第二课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开头:在智利,有一种辣椒名叫“地狱之火”,人的嘴唇只要稍微碰到一点点就会马上肿起来,而吃多了,人就会自焚。1995年,一个胆大妄为者在吃了五个“地狱之火”后就身体冒烟,自焚而死。我们这儿有这么可怕的辣椒吗?如果你吃了“朝天椒”,你会辣成什么样?
比较激学:就是将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共同点、不同点,采用类比方法导入。例如,在学习《花圃》图案课前,学生已经学过《色彩的感情和印象中的〈向日葵〉》这节课,所以,教师设计教学时就可以从梵·高的《向日葵》、学生的作业《向日葵》、图案《向日葵》的比较入手。
激情激学:依据教学内容,设置富有激情的教学环境。例如,欣赏课《百老汇的爵士乐》,师生可以在节奏明快、兴奋热烈的黑人爵士乐中感受奔放的激情,体悟画家蒙特利安的绘画语言。
2.名作启迪,专题研讨。
本环节的任务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审美活动,培养积极的审美态度,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主动参与审美活动,是优化美术教学活动最基本的条件。
(1)名作启迪——美术课堂需要教师利用名家名作对学生进行启迪,这种启迪包括视觉启迪、思维启迪、技法启迪、美学批评启迪等。选择名作的要求是:有代表性,能给予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2)专题研讨——根据教学主题,设置专题研讨题,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力度和密度。研讨题的要求是:有针对性、有深度、有内涵。
(3)归纳梳理——这是前两步的延续与提升,只有通过归纳与梳理,学生才能“跳出”美术看美术,才能提升思维品质。
例如,《〈清明上河图〉赏析》一课,我在教学前,准备了与《清明上河图》原画等大的复制品,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年代、作者等基本常识。随后,引导学生分组观察研讨,研讨题越是具体、越有针对性,实践操作的可能性就越大,效果就越佳。可设置如下研讨题:第一组,画卷中描绘了哪些职业?第二组,画卷中表现了哪几种交通工具?第三组,画卷中表现了哪些样式的建筑?你们能判断出这些建筑分别具有什么功能吗?第四组,虹桥的描绘是本画最具戏剧性的一段,也是本画的高潮部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细节,编成一个故事,并有声有色地表演出来。第五组,仔细研究画卷,分析人群、交通工具、建筑在整幅画卷中的分布情况,说说整幅画呈现出了怎样的节奏和韵律,建议同学们用曲线表现。第六组,仔细研究画卷的内容,如果不用长卷的形式而采用方形的形式好不好?为什么?
以第六组为例,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学生看到了平时不可能看到的细节——此画只能以长卷的形式表现,理由有五:第一,此画表现的内容从汴梁城外一直延伸到城内,洋洋千里,方形的图画形式容纳不了如此富有震撼力的内容,这就是所谓的“内容决定形式”;第二,作者张择端创作此画的目的,就是要人们了解京城的繁荣;第三,本长卷以汴河为主要场景,汴河的河流方向以及交通枢纽等特点,也只有长卷才能得以体现;第四,所谓风俗画,就是要将当时人们各种各样的生活习性一一呈现,那么,长卷形式比方形构图更便于铺展;第五,这幅画像一首歌,一幕戏,跌宕起伏,方形构图相较于长卷构图,就比较难呈现戏剧的线性结构……不得不说,学生的分析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这样的探究成果只有团队协作、思维碰撞,才可能实现。
3.双基导学,尝试表达。
本环节是美术课堂的关键所在,因为这是学生掌握技能的重要环节。
(1)双基导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与学,在这个环节将得以充分体现。
(2)尝试表达——对学生掌握双基的情况进行检测,然后引导学生及时纠正,以巩固知识。
例如,《现代剪纸艺术》教学,教师采用当堂示范的形式进行双基教学,同时邀请学生给教师的示范做旁白,一来吸引学生凝神观摩,二来使他们清晰地了解现代剪纸的制作过程。这对于学生来讲是一种积极的引导和暗示,同时也是一种“领舞”,教师与学生一起舞动思维、言说和动作,这种示范真正体现了“平等中的首席”的引领意义。
4.发散启智,创造表现。
美术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本环节的任务是反馈评价、促进交流、外化创新、体验成功、激励创造。通过创意表现和实践练习,引导学生在“动中学,学中创”,尝试运用创作的作品进行表达和交流。
(1)发散启智——启发性的教学素材展示、问题引导,都将带领学生发散思维。 (2)创造表现——这是充分展示学生个性特色的环节,也是双基教学的重要环节。
例如,《我们的奥运》教学,教师利用了一个真实的情境——学校即将举行第32届运动会,我们该如何策划这届运动会的宣传活动?学生热情高涨,很快以班级为单位提出了活动方案,包括设计徽标、主题词、会旗、吉祥物、宣传画、运动会活动手册、秩序册等,方案中十分详细地描述了意义、设想、分工、经费等。然后,学校通过招标的形式将宣传任务落实到班级,班级要提供一份更详细的方案。学生在此活动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设计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标志作品。在刚刚过去的学校体育节上,学校为参与此次活动的班级、学生颁发了录用证书,还评选出了20名入围奖。学生的想象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转化为了学习成果,并且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这对学生而言是终生难忘且是受益无穷的,学生在感受和扩大美感的同时,得到审美的愉悦和共鸣,并在体验、理解中,思维从闭合转向开放。
5.个性展示,完善自我。
本环节是上一环节的延伸、拓展、升华,它的任务是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互学、互助、互促中,体现美术教学的宽度和向度,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向主动地探究知识,对知识进行探索、发现、重组和再创造,达到对知识的掌握和迁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心灵与经验的相互作用中重组知识,学会质疑、发散思维,从而运用已有的知识创造性地去分析、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和灵活性,从而凝聚智慧。
(1)个性展示——展示形式有:学生个体作品展示、小组作品展;室内展、室外展;个体展、班级展、年级展;作业性展示、评比性展示。
(2)形成理念——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例如,这样“另类”的写生课很有意思。第一堂课——《与莫奈一起赏花》,学生坐在映月河畔,赏着夏日盛开的荷花,读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品着八大山人的《荷花小鸟》、莫奈的《荷塘》,一起为荷花的风姿绰约而喝彩;第二堂课——《我也来画》,坐在映月河旁,学生有的用铅笔作画,有的以水彩点染,有的用陶泥信手捏就,为荷花的多变而兴奋;第三堂课——《请大家与我共享》,学生带来了更多东西:学生的作品、大师的作品,还有大块展览板,和着委婉的音乐《荷塘月色》,他们各显其能,举办了一次有声有色的荷花展览会,让所有的老师、同学、家长一起领略自然美、艺术美、人文美。
为了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教师还可根据美术课程领域的四个不同特点进行结构变通。“欣赏·评述”细化为作品呈现、审美直觉、文化解析(艺术通感、历史地理、科技自然、生活社会)、比较梳理(中西横向比较、历史纵向比较)、观点评述;“造型·表现”细化为观察、思考、认识、表现、评价;“设计·应用”细化为分析设计对象的应用功能、构思设计草图、选择制作材料、动手制作、整理、评价;“综合·探索”细化为发现或呈现问题、提供或搜集参考资料、思考或讨论问题、寻找解决方法、选定方法付诸实施。
七、实践意义
冈布里奇曾说:“一个人永远不能穷尽对美术的探究,他会在其中不断发现新的东西。伟大的作品,在每次观赏时,看上去的手法都不同。它们好像与活生生的人一样,令人揣摩不透。美术本身是一个令人兴奋不已的世界,有着它本身独特的法则和神奇的境界。”美术以自己独特的语言与人们交流。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美术作品的同时,要着重唤起学生美的情感,以达到艺术审美与道德教育的统一,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
1.给学生建构一个像阳光般温暖的审美生活空间。
快乐的美术课堂,快乐的审美生活,这是本模式的理想与追求。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可以提高视觉表达能力,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用其所擅长的方式表达情感,学会用语言表达“美术”,掌握一种“武器”来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以下是两名学生的“美术评论”:
“草后,便是树丛,依然是大片大片的绿色,像盛夏时柳树上茂密的柳叶,燃烧了整个河岸,给人炙热的气息。每一棵树都与其他绿色融为一体,然而又都像黝黑的大地上升起的绿云,分得极其清楚,草绿、墨绿、翠绿、淡绿——一拨一拨地生长着。风大了些,它们便向乡村的金色麦浪一样,一浪一浪地摇曳着,情景颇为壮观。”(姜雨阳《绿的和声——兼读莫奈的〈睡莲〉》)
“朝阳懒懒地将光芒斜照在海面上,使大海露出了一抹抹红晕,像一个羞怯的女孩儿。天边落下丝丝蓝光,海与天便连成了一体,太阳努力地想跳出海面,但那阵浓浓的雾却拖累着它,就这样,一切便变得朦胧而又雅致。海面上的几只小船缓缓地、静静地荡在海面上,激起串串涟漪。而海边的建筑已经全部在大海中留下了美丽的虚幻的倒影,宁静、甜美,却时不时地因被那些小船打搅而颤悠起来……风,似乎从画面上迎面吹来,大海的味道越来越浓烈了。”(张超《大海的味道——读〈日出·印象〉》)
真正为了学生发展的美术课堂,真正符合学生需要的教学样式,是要唤起学生生活的知觉经验,并产生多元碰撞。美术与教育,都指向人性,都功用教化,都温润、纯粹,能引人向上、向善!
2.给教师建构一个可操作可变通的美术教学模式。
教学有规律可循,所以,教学是一门科学;教学有创造表现,所以,教学是一门艺术。美术作为融理性的科学与感性的艺术于一体的学科,它的教学设计将是在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下的创作性活动,必须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不能固守一成不变的模式,应努力做到“无意于法则,而自合于法则”。
本模式只是给教师提供一个范例,它具有共性,而共性只要寓于个性之中,那模式就可以成为不束缚教师的创造性的一种借鉴,可以给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提供一点启示。
最优化的教学模式是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灵活运用,以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3.给美术建构一个提高课堂效率的教学操作方略。
美术,是一门极容易教但又极不容易教好的学科。说它容易,是因为它的技术性很强,在教师的建构下,在课程标准的理念、思想统摄下所反映的教材范围内,将色彩、造型、构图等视觉元素通过一节节课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系统相联系起来,然后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基础上兼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现,课堂会被呈现得生活化且有趣,学生乐意参与其中,也能感受到美术所彰显的艺术美及其内涵,所以,教美术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如果追问:通过美术课,我们能给学生的将来留下些什么?是怎样画好一朵花?还是知道《向日葵》的作者是梵·高?仅此而已吗?如果仅仅满足于此,美术教育的功能就被削弱得只剩下骨骸了。
美术教育不能轻视、更不能忽视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这是涉及完备人格的核心素养,因为美术教育有责任也有能力培育学生的卓越人格,帮助学生追求丰富而充实的精神生活,过一种美好、幸福、快乐的人生——审美人生。
(作者为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中学美术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海门市东洲国际学校副校长)
六、教学基本环节解读
“密度·宽度·向度”模式通过引导学生感受、表现、创造,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到美术学习活动中,并获得审美的体验和成功的欢愉。模式的实施分以下五个环节:
1.设境引导,确立目标。
本环节中,情境、美感、激趣、引导是关键,开课的前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审美语言、行动等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德可乐利说:“兴趣是个水闸门。借助它,注意的水库被打开,并规定了流向。”兴趣的激发可采用激趣、启趣、诱趣、引趣、导趣、评趣等策略,引导整堂课顺利进行。
(1)设境导学——根据不同的课型,创设不同的审美情境,引导学生自觉进入课堂预设之中。
(2)目标确定——一般有开门见山、顺水推舟等方法。常用的激学方法有:
目的激学:就是讲授新课前,先将本课的教学目的说清楚,以紧紧抓住学生的有意注意。例如,欣赏课《中国古代雕塑欣赏》,可通过几层目标导学达到教学目的。第一层:①理解陶俑;②了解欣赏方法;③运用欣赏方法欣赏秦兵马俑;④理解陶俑制作技艺的发展变化。第二层:①运用欣赏方法,合作研究赏析佛像;②理解佛像雕塑随佛教传播深化的变化。第三层:①运用欣赏方法导学,欣赏霍去病墓雕刻;②了解其他陵墓雕刻的作用。目的导学在提高教学效率方面不失为很好的教学方法。
引趣激学: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作为课堂的开头。例如,《我的故事》卡通课的第二课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开头:在智利,有一种辣椒名叫“地狱之火”,人的嘴唇只要稍微碰到一点点就会马上肿起来,而吃多了,人就会自焚。1995年,一个胆大妄为者在吃了五个“地狱之火”后就身体冒烟,自焚而死。我们这儿有这么可怕的辣椒吗?如果你吃了“朝天椒”,你会辣成什么样?
比较激学:就是将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共同点、不同点,采用类比方法导入。例如,在学习《花圃》图案课前,学生已经学过《色彩的感情和印象中的〈向日葵〉》这节课,所以,教师设计教学时就可以从梵·高的《向日葵》、学生的作业《向日葵》、图案《向日葵》的比较入手。
激情激学:依据教学内容,设置富有激情的教学环境。例如,欣赏课《百老汇的爵士乐》,师生可以在节奏明快、兴奋热烈的黑人爵士乐中感受奔放的激情,体悟画家蒙特利安的绘画语言。
2.名作启迪,专题研讨。
本环节的任务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审美活动,培养积极的审美态度,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生主动参与审美活动,是优化美术教学活动最基本的条件。
(1)名作启迪——美术课堂需要教师利用名家名作对学生进行启迪,这种启迪包括视觉启迪、思维启迪、技法启迪、美学批评启迪等。选择名作的要求是:有代表性,能给予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2)专题研讨——根据教学主题,设置专题研讨题,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力度和密度。研讨题的要求是:有针对性、有深度、有内涵。
(3)归纳梳理——这是前两步的延续与提升,只有通过归纳与梳理,学生才能“跳出”美术看美术,才能提升思维品质。
例如,《〈清明上河图〉赏析》一课,我在教学前,准备了与《清明上河图》原画等大的复制品,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年代、作者等基本常识。随后,引导学生分组观察研讨,研讨题越是具体、越有针对性,实践操作的可能性就越大,效果就越佳。可设置如下研讨题:第一组,画卷中描绘了哪些职业?第二组,画卷中表现了哪几种交通工具?第三组,画卷中表现了哪些样式的建筑?你们能判断出这些建筑分别具有什么功能吗?第四组,虹桥的描绘是本画最具戏剧性的一段,也是本画的高潮部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细节,编成一个故事,并有声有色地表演出来。第五组,仔细研究画卷,分析人群、交通工具、建筑在整幅画卷中的分布情况,说说整幅画呈现出了怎样的节奏和韵律,建议同学们用曲线表现。第六组,仔细研究画卷的内容,如果不用长卷的形式而采用方形的形式好不好?为什么?
以第六组为例,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学生看到了平时不可能看到的细节——此画只能以长卷的形式表现,理由有五:第一,此画表现的内容从汴梁城外一直延伸到城内,洋洋千里,方形的图画形式容纳不了如此富有震撼力的内容,这就是所谓的“内容决定形式”;第二,作者张择端创作此画的目的,就是要人们了解京城的繁荣;第三,本长卷以汴河为主要场景,汴河的河流方向以及交通枢纽等特点,也只有长卷才能得以体现;第四,所谓风俗画,就是要将当时人们各种各样的生活习性一一呈现,那么,长卷形式比方形构图更便于铺展;第五,这幅画像一首歌,一幕戏,跌宕起伏,方形构图相较于长卷构图,就比较难呈现戏剧的线性结构……不得不说,学生的分析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这样的探究成果只有团队协作、思维碰撞,才可能实现。
3.双基导学,尝试表达。
本环节是美术课堂的关键所在,因为这是学生掌握技能的重要环节。
(1)双基导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与学,在这个环节将得以充分体现。
(2)尝试表达——对学生掌握双基的情况进行检测,然后引导学生及时纠正,以巩固知识。
例如,《现代剪纸艺术》教学,教师采用当堂示范的形式进行双基教学,同时邀请学生给教师的示范做旁白,一来吸引学生凝神观摩,二来使他们清晰地了解现代剪纸的制作过程。这对于学生来讲是一种积极的引导和暗示,同时也是一种“领舞”,教师与学生一起舞动思维、言说和动作,这种示范真正体现了“平等中的首席”的引领意义。
4.发散启智,创造表现。
美术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本环节的任务是反馈评价、促进交流、外化创新、体验成功、激励创造。通过创意表现和实践练习,引导学生在“动中学,学中创”,尝试运用创作的作品进行表达和交流。
(1)发散启智——启发性的教学素材展示、问题引导,都将带领学生发散思维。 (2)创造表现——这是充分展示学生个性特色的环节,也是双基教学的重要环节。
例如,《我们的奥运》教学,教师利用了一个真实的情境——学校即将举行第32届运动会,我们该如何策划这届运动会的宣传活动?学生热情高涨,很快以班级为单位提出了活动方案,包括设计徽标、主题词、会旗、吉祥物、宣传画、运动会活动手册、秩序册等,方案中十分详细地描述了意义、设想、分工、经费等。然后,学校通过招标的形式将宣传任务落实到班级,班级要提供一份更详细的方案。学生在此活动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设计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标志作品。在刚刚过去的学校体育节上,学校为参与此次活动的班级、学生颁发了录用证书,还评选出了20名入围奖。学生的想象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转化为了学习成果,并且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这对学生而言是终生难忘且是受益无穷的,学生在感受和扩大美感的同时,得到审美的愉悦和共鸣,并在体验、理解中,思维从闭合转向开放。
5.个性展示,完善自我。
本环节是上一环节的延伸、拓展、升华,它的任务是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互学、互助、互促中,体现美术教学的宽度和向度,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向主动地探究知识,对知识进行探索、发现、重组和再创造,达到对知识的掌握和迁移。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心灵与经验的相互作用中重组知识,学会质疑、发散思维,从而运用已有的知识创造性地去分析、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和灵活性,从而凝聚智慧。
(1)个性展示——展示形式有:学生个体作品展示、小组作品展;室内展、室外展;个体展、班级展、年级展;作业性展示、评比性展示。
(2)形成理念——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例如,这样“另类”的写生课很有意思。第一堂课——《与莫奈一起赏花》,学生坐在映月河畔,赏着夏日盛开的荷花,读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品着八大山人的《荷花小鸟》、莫奈的《荷塘》,一起为荷花的风姿绰约而喝彩;第二堂课——《我也来画》,坐在映月河旁,学生有的用铅笔作画,有的以水彩点染,有的用陶泥信手捏就,为荷花的多变而兴奋;第三堂课——《请大家与我共享》,学生带来了更多东西:学生的作品、大师的作品,还有大块展览板,和着委婉的音乐《荷塘月色》,他们各显其能,举办了一次有声有色的荷花展览会,让所有的老师、同学、家长一起领略自然美、艺术美、人文美。
为了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教师还可根据美术课程领域的四个不同特点进行结构变通。“欣赏·评述”细化为作品呈现、审美直觉、文化解析(艺术通感、历史地理、科技自然、生活社会)、比较梳理(中西横向比较、历史纵向比较)、观点评述;“造型·表现”细化为观察、思考、认识、表现、评价;“设计·应用”细化为分析设计对象的应用功能、构思设计草图、选择制作材料、动手制作、整理、评价;“综合·探索”细化为发现或呈现问题、提供或搜集参考资料、思考或讨论问题、寻找解决方法、选定方法付诸实施。
七、实践意义
冈布里奇曾说:“一个人永远不能穷尽对美术的探究,他会在其中不断发现新的东西。伟大的作品,在每次观赏时,看上去的手法都不同。它们好像与活生生的人一样,令人揣摩不透。美术本身是一个令人兴奋不已的世界,有着它本身独特的法则和神奇的境界。”美术以自己独特的语言与人们交流。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美术作品的同时,要着重唤起学生美的情感,以达到艺术审美与道德教育的统一,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
1.给学生建构一个像阳光般温暖的审美生活空间。
快乐的美术课堂,快乐的审美生活,这是本模式的理想与追求。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可以提高视觉表达能力,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用其所擅长的方式表达情感,学会用语言表达“美术”,掌握一种“武器”来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以下是两名学生的“美术评论”:
“草后,便是树丛,依然是大片大片的绿色,像盛夏时柳树上茂密的柳叶,燃烧了整个河岸,给人炙热的气息。每一棵树都与其他绿色融为一体,然而又都像黝黑的大地上升起的绿云,分得极其清楚,草绿、墨绿、翠绿、淡绿——一拨一拨地生长着。风大了些,它们便向乡村的金色麦浪一样,一浪一浪地摇曳着,情景颇为壮观。”(姜雨阳《绿的和声——兼读莫奈的〈睡莲〉》)
“朝阳懒懒地将光芒斜照在海面上,使大海露出了一抹抹红晕,像一个羞怯的女孩儿。天边落下丝丝蓝光,海与天便连成了一体,太阳努力地想跳出海面,但那阵浓浓的雾却拖累着它,就这样,一切便变得朦胧而又雅致。海面上的几只小船缓缓地、静静地荡在海面上,激起串串涟漪。而海边的建筑已经全部在大海中留下了美丽的虚幻的倒影,宁静、甜美,却时不时地因被那些小船打搅而颤悠起来……风,似乎从画面上迎面吹来,大海的味道越来越浓烈了。”(张超《大海的味道——读〈日出·印象〉》)
真正为了学生发展的美术课堂,真正符合学生需要的教学样式,是要唤起学生生活的知觉经验,并产生多元碰撞。美术与教育,都指向人性,都功用教化,都温润、纯粹,能引人向上、向善!
2.给教师建构一个可操作可变通的美术教学模式。
教学有规律可循,所以,教学是一门科学;教学有创造表现,所以,教学是一门艺术。美术作为融理性的科学与感性的艺术于一体的学科,它的教学设计将是在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下的创作性活动,必须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不能固守一成不变的模式,应努力做到“无意于法则,而自合于法则”。
本模式只是给教师提供一个范例,它具有共性,而共性只要寓于个性之中,那模式就可以成为不束缚教师的创造性的一种借鉴,可以给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提供一点启示。
最优化的教学模式是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灵活运用,以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3.给美术建构一个提高课堂效率的教学操作方略。
美术,是一门极容易教但又极不容易教好的学科。说它容易,是因为它的技术性很强,在教师的建构下,在课程标准的理念、思想统摄下所反映的教材范围内,将色彩、造型、构图等视觉元素通过一节节课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系统相联系起来,然后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基础上兼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现,课堂会被呈现得生活化且有趣,学生乐意参与其中,也能感受到美术所彰显的艺术美及其内涵,所以,教美术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如果追问:通过美术课,我们能给学生的将来留下些什么?是怎样画好一朵花?还是知道《向日葵》的作者是梵·高?仅此而已吗?如果仅仅满足于此,美术教育的功能就被削弱得只剩下骨骸了。
美术教育不能轻视、更不能忽视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这是涉及完备人格的核心素养,因为美术教育有责任也有能力培育学生的卓越人格,帮助学生追求丰富而充实的精神生活,过一种美好、幸福、快乐的人生——审美人生。
(作者为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中学美术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海门市东洲国际学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