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干好动画,首先要喜欢动画,热爱动画,愿意为动画付出。”在迎接一批批动画专业新生,欢送一批批毕业生时,吴云初教授常常如是说。
认识吴云初教授还是在2005年,那时他刚从吉林动画学院转调来到常州纺织服装学院,与我这个晚辈成了同事。记得当时只知道他是动画片《葫芦兄弟》、《鹬蚌相争》等片的造型师或动作设计师,由于这几部动画片曾经是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中难以抹灭的时代记忆,仅此一点,已足以让我心生敬重。同时,还有另外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在这个阶段我刚刚开始有意识的整理、收集有关我国早期的动漫文献资料,整理中也经常会出现“吴云初”的名字,这也让我对他的到来增添了欣喜和得意。多年来,我们经常一起聊天、一起谈论中国动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现在想来,能与吴云初教授同事,在我从最初的喜欢到现在有志于中国动漫艺术史论研究这一转变过程中,他起到了最直接、最有指导意义性的帮助。
1941年12月,吴云初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从小虽喜欢涂涂画画,但文化课更为出色,门门功课在班上都是名列前茅。到了高中阶段,他和几个同学为配合社会宣传需要,在学校周围的墙上画壁画、写标语,以至在毕业时,班委的同学自作主张地帮他填写志愿报考了南京艺术学院油画专业。他抱着考考玩玩的心情赴考,却因为成功的命题创作和优异的文化考分被该校录取,从此走进了艺术的大门。
“当时江阴这样的小地方,油画是什么样子我都没有见过,但是既然读了就要学好。”吴云初回忆说。经过四年的努力,吴云初的绘画水平在班里已经是佼佼者了。作品入选省美展,毕业创作被评为全国艺术院校优秀毕业创作,与老师合作的宣传画被出版发行。
1964年8月,他被分配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工作,正好赶上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他先后在上海郊县和市轻工局等地任上海市委“四清”工作队队员,至“文革”爆发才回到厂里。又逢“停产闹革命”和下“五?七干校”劳动,直到70年代初厂里恢复美术片生产,才真正接触美术电影。
期间,吴云初曾被借调到市出版革命组,成为《珍宝岛英雄谱》、《一二五赞歌》、《赤脚医生》的连环画创者之一。由于这个时期所有创作者的名字不能出现在作品中,因此这些作品的实际作者就鲜有人知了。当年的这几部“小人书”,至今依然是众多连环画收藏家的热宠,成为“大文革”连环画收藏书目中的经典藏品。
文革结束恢复图书出版以后,他利用业余时间创作连环画和儿童读物20余册,发表儿童漫画百余幅,为各种书刊插画2000余幅,作品曾获“冰心儿童图书大奖”及各地期刊“优秀作品奖”、“好作品奖”、“佳作奖”等五个奖项。
在动画影片的创作生产中,他作为见习动作设计先是参加了《万吨水压机战歌》的创作,后又在剪纸片《东海小哨兵》、《出发之前》、《山伢子》等影片的造型设计和动作设计。
“剪纸片和油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油画强调的是立体的视觉审美体验,而剪纸是平面的、带有装饰趣味的艺术形式。”对于此时的吴云初而言,所面临的剪纸片就像当年不知道油画为何物一样,是比较陌生的。但他思想上却是十分较明确的,“既然安排我到这里,就要做一颗螺丝钉,就象当年学习油画一样,要干就要干好。”在这里,他从头学起,默默耕耘,希望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敲开剪纸动画片的大门。
众所周知,我国的剪纸片自万古蟾创立以来,除拍摄了多部美仑美奂的影片,还造就了钱运达、胡雄华、胡进庆等多位才华横溢的领军人物,剪纸片也呈现了风格多变、刚柔并济的发展局面。吴云初十分庆幸能与师长们共事,领略导演们各自的风格和魅力。更为可喜的是,厂领导特意安排他去动画部门工作一段时间,并指定由当时厂内最优秀的原画设计师林文肖和常光希直接带教。吴云初十分珍惜这宝贵时光,象海绵吸水那样吸收着动画专业知识和原动画技能,以弥补专业知识之不足。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有一本“学步集”,上面记录了很多镜头的准备情况、拍摄情况和样片放映效果,更有一些探索和总结。若干年后,当同事发现他还在“学步集”上记东西时,不禁开玩笑的说:“你已经在奔跑了怎么还‘学步’呢?”他只是笑答:“我觉得还不够”。“学步集”见证了他对专业的用心,见证了他“要干好动画,首先要喜欢动画,热爱动画,愿意为动画付出”体会的真切性。
1975年,吴云初进入了由胡进庆导演的柔性剪纸动画《长在屋里的竹笋》摄制组。关于柔性剪纸片的研制,早在1963年,《小林日记》作为胡进庆担任导演工作的第一部影片,就开始刻意追求这种风格的艺术探索,但当时的试验没有成功。现在,《长在屋里的竹笋》正适合以水墨的形式进行拍摄,在曾经导演过多部剪纸片的厂领导钱运达的全力支持下,胡进庆又一次进行了柔性剪纸动画的制作尝试。吴云初作为这个组的造型设计和主要动作设计,积极投入到我国第一部水墨剪纸动画的创作之中
在这段时间里,吴云初临摹了不少国画作品,以探索影片的造型风格,掌握人物的国画表现技法。在完成人物造型定稿以后,又请擅画国画人物的同事给出了水墨效果稿。问题的关键是,怎样使画在纸上的水墨人物变为可操作的水墨人偶?怎样使人物边缘线条虚实相宜,具有水墨画的晕染韵律感,并能与水墨背景融为一体?为此,大家做了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他们先在宣纸上画好形象,然后再沿着边缘线用镊子和钢针去“拉毛”,以制造出一种毛茸茸的边线晕染效果。这种方法能解决一些问题,但比较麻烦又不易控制形体。
“后来我联想到小时候玩折纸,习惯地把纸张折压重叠然后用舌尖沿着折痕用唾液浸湿后,轻轻一拉,则轻易地撕成两截边缘也自然地显出毛茸茸的效果。便随即将此使用到影片制作中。我们将蘸着清水的毛笔沿着画的边缘画过,趁着纸湿,只需轻轻一拉,边缘果然出现了墨色自然渗开的效果。”吴云初回忆说。后来又想到使用不同质地的纸张,利用纸纤维长度的差别,制作不同质感的物体。如片中的小鸡和小花猫便是用绵纸做的。以后又将透明色画在涤纶薄膜上,粘贴于轮廓线边缘,更增添了墨和色与背景相互滋润的效果。
在上下一致的努力下,该片于1976年拍摄完成,实现了剪纸动画艺术的一次历史性飞跃。但由于该片是在“文革”期间完成的,内容上不可避免地受到“三突出”的影响。尽管如此,影片依然于1977年获南斯拉夫萨拉勒布第三届国际动画电影节一等奖的瞩目成绩。
水墨剪纸和拉毛工艺在美术电影领域的出现和运用,在我国的美术电影事业中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艺术档案,正是有了这样的基础,才有可能拍出《淘气的金丝猴》、《鹬蚌相争》、《草人》、《猴子捞月》、《螳螂捕蝉》、《蝶双飞》、《雪狐》等一批优秀的水墨拉毛剪纸片。
1978年以后,传统类型的剪纸片伴随着“文革”的落幕而开始恢复生产。吴云初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工作近四十年间,先后参加了近二十部剪纸片的创作工作,历任造型设计、动作设计、导演等职。为《葫芦兄弟》等九部影片作造型设计,为《鹬蚌相争》等十部影片作主要动作设计,并导演了《蝶双飞》、《雪狐》、《魔鬼芯片》等十余部影片。其作品获中国电影“金鸡奖”、国务院文化部“华表奖”、中国电视“金鹰奖”和“童牛奖”、“腾龙奖”等十余项国内奖;获南斯拉夫萨拉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荣誉奖”、“一等奖”、“特别奖”,德国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动画节“特别奖”,日本广岛国际动画节儿童片“一等奖”,埃及开罗国际儿童电影节“铜奖”等十余项国际奖。其中,葫芦娃造型被中国动画学会、中央电视台联合组织评选为“最喜爱的卡通明星”。由他担任主要动作设计的《鹬蚌相争》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吴云初本人也因此获厂颁发的“优秀动作设计奖”。
“《鹬蚌相争》这部影片的动作设计有比较大的难点,难在什么地方呢?主角一个是鹬鸟,一个是河蚌,蚌在实际生活中形体动作很少,那么如何设计它的动作呢?怎么样才能表现出它跟鹬鸟之间的争斗,这是这部影片的动作难点。我们到水乡的地方看那里的环境,看老百姓怎么撑船、怎么捕鱼,到菜市场买来河蚌,观察它如何将壳慢慢张开使肉外露,碰到紧急情况时它又怎样极快合起双壳射出水柱来。这些都要经过仔细的观察,我们将每一个小动作每一个小情节,记在脑海里,需要时就能拿出很生动的动作设计来。”
《鹬蚌相争》于1983年摄制完成,代表了80年代这一时期剪纸片的最高水准,全片没有语言台词,全部是依靠角色动作来叙述故事情节。影片中的人物和动物都采用了水墨绘画的写意风格,但动作行为上却极为写实,却又特别赋予了鹬鸟与河蚌人格化的灵气,这使得原本情节极为简单的成语故事被影片演绎的饶有情趣,而这一切都是通过动作设计师对角色心理的理解和娴熟的动画表演技能实现的,同时也基于业已成熟的柔性剪纸动画制作技术。例如鹬鸟的长脖子,为了使它能够灵活自如地弯曲,在鹬的脖子上设置了十多个关节,如果不仔细看,还以为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水墨动画呢!
80年代上半期,吴云初在动画艺术上的探索与剪纸片的发展一样,同步进入到辉煌阶段,不论是造型设计还是动作设计都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艺术见解。“我们搞动作设计的人,要在导演的基础上做加法,不做减法。凡是导演能想到的你必须做出来,而且你要想办法体现的比导演的要求更好。”吴云初再三强调。在谈到《葫芦兄弟》的造型时,吴云初说:“《葫芦兄弟》的造型是我和导演两个人共同设计的。我们俩人从《万吨水压机战歌》开始,到后来的《长在屋里的竹笋》、《丁丁战猴王》、《淘气的金丝猴》、《鹬蚌相争》、《草人》已经经过长期的合作,艺术上有共同的语言,配合比较默契。”
之所以是共同设计,开始时他与导演同时都在各自探索,并试画了不少初稿。吴云初的造型强调的是葫芦娃的“虎气”,并用裙子的叶片造型和上衣领口的葫芦形装饰赋予了角色的标志型特征。在与胡进庆导演的沟通中,特别是在看到分镜头画面台本后,他领会到导演对角色形象的构想与创作意图,便对自己原有造型进一步修改,主动靠拢,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和优化,尽力使两个人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形成了最终的这套造型。造型不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神奇色彩,也比较符合现代儿童的观赏情趣。
《葫芦兄弟》是国内原创最好的剪纸动画片之一 ,由于片长的原因,在制作形式上没有强调剪纸的特色,最终还是回归到单线平涂的表现上来,以致于很多人以为这是一部动画片。制作过程中,采用了先复印后上色的技术,拍摄过程就像演皮影戏一样,工作人员需要先把人物剪成有活动关节的纸片,然后在大的背景画面上摆出不同的动作,再一格一格地拍下来。另有许多镜头都使用动画制作手段,先画出原动画,再制作出成套的纸质人物,与背景合成拍摄。13集的动画片,两千多个镜头,仅拍摄了一年略多一点时间,这在剪纸片生产史上是少有的。该片自1986年播出以来,一直深受广大观众、尤其是少年儿童们的喜爱。
2008年,葫芦兄弟再战江湖,经重新剪辑的电影版《葫芦兄弟》在儿童节期间上映。早年看着《葫芦兄弟》长大的一代,如今已是为人父母,影院里形成两代人共同观影的热潮。该片还在杭州国际动漫节中囊获最佳影院片奖,排名在同时获奖的《功夫熊猫》之前,淘汰了同时参赛角逐的《小兵张嘎》、《风云决》等影片。
从吴云初从事剪纸片的艺术探索道路上来看,1991年至2002年,是他专心从事导演的10年。先后导演了《智斗乌鸦》(1991)、《大气球》(1992—1993)、《蝶双飞》(1997)、《雪狐》(1998)、14集系列片《聪明的笨小猪》(1998—1999)和26集(52本)系列电视美术片《魔鬼芯片》(2000—2002)等作品(后两部系列片与沈如东合作)。其中《蝶双飞》获第十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和第二届上海“宝钢高雅艺术奖”,《雪狐》于1999年获1998年度广播电影电视局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美术片奖,系列片《魔鬼芯片》2002年获第十二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电视美术片优秀奖。
剪纸片在1958年《猪八戒吃西瓜》的诞生算起,到2002年的《魔鬼芯片》,步履蹒跚的走过了40多个春秋。然而,遗憾的是剪纸影片作为“中国学派”的重要支撑在90年代末开始急剧衰落,现实的市场环境并没有给剪纸片更多的时间在叙事内容与和形式表现上进行更长远的探索。在它的发源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剪纸片作为我国美术片中的一个片种,因种种原因不能再继续生产,剪纸片组也人才流失,伴随着老一辈艺术家的退休,迎来的是剪纸片后继无人的残酷现实。
尽管如此,吴云初仍乐观地相信:“剪纸动画不会亡!”他看到了许多动画学生的剪纸动画后说:“动画艺术家将一切美术形式都引到动画,各种不同画种,不同风格流派都被作为二维动画制作手段和画面载体,剪纸和水墨都是我国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也必将在我国动漫中占有一席之地。”
自2002年吴云初教授退休以后,离开了他所钟爱的剪纸片导演的岗位,投身到为新世纪培养更多的动画人才的教育岗位中来。2003年至2005年,他受邀来到吉林艺术学院动画学院教授三年,任动画系学科带头人。指导的学生动画短片中,十余部获院优秀作品奖,其个人获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第五届学院奖“优秀指导老师奖”。2006年转聘到常州纺织服装学院创意学院,从事动画艺术的教学,培养了一届届动画专业人才,部分青年教师在他的指导下也获得了专业上的长足进展,为中国动画的再次崛起储备了优秀的人才力量。多年的教学实践,使他看到了当前动画教育中的某些不足。自2008年起,他先后出版《动画实例实训》、《动画角色表演》、《动画短片创作》、《动画基础技法》等专业教材,将自己丰富的动画实践经验和多年的动画教学感悟融入到这些教材之中,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和同行的关注。其中《动画短片创作》为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并获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广播影视类专业教指委“百部(篇)工程”评选“优秀教材奖”。《动画角色表演》获教育部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教指委第二届“精品教材奖“,《动画实例实训》获江苏省高等学校09年评优精品教材奖。
吴云初,这位有着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导演,国家一级美术设计师、动作设计师;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动画学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等一系列头衔的动漫艺术大师,始终默默地守望着中国剪纸动画的再次崛起,期待着有更多喜欢动画、热爱动画、愿意为动画付出的年轻人,肩负起“中国学派”的艺术大旗,这才是他最想要的!
认识吴云初教授还是在2005年,那时他刚从吉林动画学院转调来到常州纺织服装学院,与我这个晚辈成了同事。记得当时只知道他是动画片《葫芦兄弟》、《鹬蚌相争》等片的造型师或动作设计师,由于这几部动画片曾经是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中难以抹灭的时代记忆,仅此一点,已足以让我心生敬重。同时,还有另外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在这个阶段我刚刚开始有意识的整理、收集有关我国早期的动漫文献资料,整理中也经常会出现“吴云初”的名字,这也让我对他的到来增添了欣喜和得意。多年来,我们经常一起聊天、一起谈论中国动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现在想来,能与吴云初教授同事,在我从最初的喜欢到现在有志于中国动漫艺术史论研究这一转变过程中,他起到了最直接、最有指导意义性的帮助。
1941年12月,吴云初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从小虽喜欢涂涂画画,但文化课更为出色,门门功课在班上都是名列前茅。到了高中阶段,他和几个同学为配合社会宣传需要,在学校周围的墙上画壁画、写标语,以至在毕业时,班委的同学自作主张地帮他填写志愿报考了南京艺术学院油画专业。他抱着考考玩玩的心情赴考,却因为成功的命题创作和优异的文化考分被该校录取,从此走进了艺术的大门。
“当时江阴这样的小地方,油画是什么样子我都没有见过,但是既然读了就要学好。”吴云初回忆说。经过四年的努力,吴云初的绘画水平在班里已经是佼佼者了。作品入选省美展,毕业创作被评为全国艺术院校优秀毕业创作,与老师合作的宣传画被出版发行。
1964年8月,他被分配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工作,正好赶上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他先后在上海郊县和市轻工局等地任上海市委“四清”工作队队员,至“文革”爆发才回到厂里。又逢“停产闹革命”和下“五?七干校”劳动,直到70年代初厂里恢复美术片生产,才真正接触美术电影。
期间,吴云初曾被借调到市出版革命组,成为《珍宝岛英雄谱》、《一二五赞歌》、《赤脚医生》的连环画创者之一。由于这个时期所有创作者的名字不能出现在作品中,因此这些作品的实际作者就鲜有人知了。当年的这几部“小人书”,至今依然是众多连环画收藏家的热宠,成为“大文革”连环画收藏书目中的经典藏品。
文革结束恢复图书出版以后,他利用业余时间创作连环画和儿童读物20余册,发表儿童漫画百余幅,为各种书刊插画2000余幅,作品曾获“冰心儿童图书大奖”及各地期刊“优秀作品奖”、“好作品奖”、“佳作奖”等五个奖项。
在动画影片的创作生产中,他作为见习动作设计先是参加了《万吨水压机战歌》的创作,后又在剪纸片《东海小哨兵》、《出发之前》、《山伢子》等影片的造型设计和动作设计。
“剪纸片和油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油画强调的是立体的视觉审美体验,而剪纸是平面的、带有装饰趣味的艺术形式。”对于此时的吴云初而言,所面临的剪纸片就像当年不知道油画为何物一样,是比较陌生的。但他思想上却是十分较明确的,“既然安排我到这里,就要做一颗螺丝钉,就象当年学习油画一样,要干就要干好。”在这里,他从头学起,默默耕耘,希望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敲开剪纸动画片的大门。
众所周知,我国的剪纸片自万古蟾创立以来,除拍摄了多部美仑美奂的影片,还造就了钱运达、胡雄华、胡进庆等多位才华横溢的领军人物,剪纸片也呈现了风格多变、刚柔并济的发展局面。吴云初十分庆幸能与师长们共事,领略导演们各自的风格和魅力。更为可喜的是,厂领导特意安排他去动画部门工作一段时间,并指定由当时厂内最优秀的原画设计师林文肖和常光希直接带教。吴云初十分珍惜这宝贵时光,象海绵吸水那样吸收着动画专业知识和原动画技能,以弥补专业知识之不足。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有一本“学步集”,上面记录了很多镜头的准备情况、拍摄情况和样片放映效果,更有一些探索和总结。若干年后,当同事发现他还在“学步集”上记东西时,不禁开玩笑的说:“你已经在奔跑了怎么还‘学步’呢?”他只是笑答:“我觉得还不够”。“学步集”见证了他对专业的用心,见证了他“要干好动画,首先要喜欢动画,热爱动画,愿意为动画付出”体会的真切性。
1975年,吴云初进入了由胡进庆导演的柔性剪纸动画《长在屋里的竹笋》摄制组。关于柔性剪纸片的研制,早在1963年,《小林日记》作为胡进庆担任导演工作的第一部影片,就开始刻意追求这种风格的艺术探索,但当时的试验没有成功。现在,《长在屋里的竹笋》正适合以水墨的形式进行拍摄,在曾经导演过多部剪纸片的厂领导钱运达的全力支持下,胡进庆又一次进行了柔性剪纸动画的制作尝试。吴云初作为这个组的造型设计和主要动作设计,积极投入到我国第一部水墨剪纸动画的创作之中
在这段时间里,吴云初临摹了不少国画作品,以探索影片的造型风格,掌握人物的国画表现技法。在完成人物造型定稿以后,又请擅画国画人物的同事给出了水墨效果稿。问题的关键是,怎样使画在纸上的水墨人物变为可操作的水墨人偶?怎样使人物边缘线条虚实相宜,具有水墨画的晕染韵律感,并能与水墨背景融为一体?为此,大家做了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他们先在宣纸上画好形象,然后再沿着边缘线用镊子和钢针去“拉毛”,以制造出一种毛茸茸的边线晕染效果。这种方法能解决一些问题,但比较麻烦又不易控制形体。
“后来我联想到小时候玩折纸,习惯地把纸张折压重叠然后用舌尖沿着折痕用唾液浸湿后,轻轻一拉,则轻易地撕成两截边缘也自然地显出毛茸茸的效果。便随即将此使用到影片制作中。我们将蘸着清水的毛笔沿着画的边缘画过,趁着纸湿,只需轻轻一拉,边缘果然出现了墨色自然渗开的效果。”吴云初回忆说。后来又想到使用不同质地的纸张,利用纸纤维长度的差别,制作不同质感的物体。如片中的小鸡和小花猫便是用绵纸做的。以后又将透明色画在涤纶薄膜上,粘贴于轮廓线边缘,更增添了墨和色与背景相互滋润的效果。
在上下一致的努力下,该片于1976年拍摄完成,实现了剪纸动画艺术的一次历史性飞跃。但由于该片是在“文革”期间完成的,内容上不可避免地受到“三突出”的影响。尽管如此,影片依然于1977年获南斯拉夫萨拉勒布第三届国际动画电影节一等奖的瞩目成绩。
水墨剪纸和拉毛工艺在美术电影领域的出现和运用,在我国的美术电影事业中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艺术档案,正是有了这样的基础,才有可能拍出《淘气的金丝猴》、《鹬蚌相争》、《草人》、《猴子捞月》、《螳螂捕蝉》、《蝶双飞》、《雪狐》等一批优秀的水墨拉毛剪纸片。
1978年以后,传统类型的剪纸片伴随着“文革”的落幕而开始恢复生产。吴云初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工作近四十年间,先后参加了近二十部剪纸片的创作工作,历任造型设计、动作设计、导演等职。为《葫芦兄弟》等九部影片作造型设计,为《鹬蚌相争》等十部影片作主要动作设计,并导演了《蝶双飞》、《雪狐》、《魔鬼芯片》等十余部影片。其作品获中国电影“金鸡奖”、国务院文化部“华表奖”、中国电视“金鹰奖”和“童牛奖”、“腾龙奖”等十余项国内奖;获南斯拉夫萨拉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荣誉奖”、“一等奖”、“特别奖”,德国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动画节“特别奖”,日本广岛国际动画节儿童片“一等奖”,埃及开罗国际儿童电影节“铜奖”等十余项国际奖。其中,葫芦娃造型被中国动画学会、中央电视台联合组织评选为“最喜爱的卡通明星”。由他担任主要动作设计的《鹬蚌相争》多次在国内外获奖,吴云初本人也因此获厂颁发的“优秀动作设计奖”。
“《鹬蚌相争》这部影片的动作设计有比较大的难点,难在什么地方呢?主角一个是鹬鸟,一个是河蚌,蚌在实际生活中形体动作很少,那么如何设计它的动作呢?怎么样才能表现出它跟鹬鸟之间的争斗,这是这部影片的动作难点。我们到水乡的地方看那里的环境,看老百姓怎么撑船、怎么捕鱼,到菜市场买来河蚌,观察它如何将壳慢慢张开使肉外露,碰到紧急情况时它又怎样极快合起双壳射出水柱来。这些都要经过仔细的观察,我们将每一个小动作每一个小情节,记在脑海里,需要时就能拿出很生动的动作设计来。”
《鹬蚌相争》于1983年摄制完成,代表了80年代这一时期剪纸片的最高水准,全片没有语言台词,全部是依靠角色动作来叙述故事情节。影片中的人物和动物都采用了水墨绘画的写意风格,但动作行为上却极为写实,却又特别赋予了鹬鸟与河蚌人格化的灵气,这使得原本情节极为简单的成语故事被影片演绎的饶有情趣,而这一切都是通过动作设计师对角色心理的理解和娴熟的动画表演技能实现的,同时也基于业已成熟的柔性剪纸动画制作技术。例如鹬鸟的长脖子,为了使它能够灵活自如地弯曲,在鹬的脖子上设置了十多个关节,如果不仔细看,还以为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水墨动画呢!
80年代上半期,吴云初在动画艺术上的探索与剪纸片的发展一样,同步进入到辉煌阶段,不论是造型设计还是动作设计都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艺术见解。“我们搞动作设计的人,要在导演的基础上做加法,不做减法。凡是导演能想到的你必须做出来,而且你要想办法体现的比导演的要求更好。”吴云初再三强调。在谈到《葫芦兄弟》的造型时,吴云初说:“《葫芦兄弟》的造型是我和导演两个人共同设计的。我们俩人从《万吨水压机战歌》开始,到后来的《长在屋里的竹笋》、《丁丁战猴王》、《淘气的金丝猴》、《鹬蚌相争》、《草人》已经经过长期的合作,艺术上有共同的语言,配合比较默契。”
之所以是共同设计,开始时他与导演同时都在各自探索,并试画了不少初稿。吴云初的造型强调的是葫芦娃的“虎气”,并用裙子的叶片造型和上衣领口的葫芦形装饰赋予了角色的标志型特征。在与胡进庆导演的沟通中,特别是在看到分镜头画面台本后,他领会到导演对角色形象的构想与创作意图,便对自己原有造型进一步修改,主动靠拢,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和优化,尽力使两个人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形成了最终的这套造型。造型不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神奇色彩,也比较符合现代儿童的观赏情趣。
《葫芦兄弟》是国内原创最好的剪纸动画片之一 ,由于片长的原因,在制作形式上没有强调剪纸的特色,最终还是回归到单线平涂的表现上来,以致于很多人以为这是一部动画片。制作过程中,采用了先复印后上色的技术,拍摄过程就像演皮影戏一样,工作人员需要先把人物剪成有活动关节的纸片,然后在大的背景画面上摆出不同的动作,再一格一格地拍下来。另有许多镜头都使用动画制作手段,先画出原动画,再制作出成套的纸质人物,与背景合成拍摄。13集的动画片,两千多个镜头,仅拍摄了一年略多一点时间,这在剪纸片生产史上是少有的。该片自1986年播出以来,一直深受广大观众、尤其是少年儿童们的喜爱。
2008年,葫芦兄弟再战江湖,经重新剪辑的电影版《葫芦兄弟》在儿童节期间上映。早年看着《葫芦兄弟》长大的一代,如今已是为人父母,影院里形成两代人共同观影的热潮。该片还在杭州国际动漫节中囊获最佳影院片奖,排名在同时获奖的《功夫熊猫》之前,淘汰了同时参赛角逐的《小兵张嘎》、《风云决》等影片。
从吴云初从事剪纸片的艺术探索道路上来看,1991年至2002年,是他专心从事导演的10年。先后导演了《智斗乌鸦》(1991)、《大气球》(1992—1993)、《蝶双飞》(1997)、《雪狐》(1998)、14集系列片《聪明的笨小猪》(1998—1999)和26集(52本)系列电视美术片《魔鬼芯片》(2000—2002)等作品(后两部系列片与沈如东合作)。其中《蝶双飞》获第十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和第二届上海“宝钢高雅艺术奖”,《雪狐》于1999年获1998年度广播电影电视局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美术片奖,系列片《魔鬼芯片》2002年获第十二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电视美术片优秀奖。
剪纸片在1958年《猪八戒吃西瓜》的诞生算起,到2002年的《魔鬼芯片》,步履蹒跚的走过了40多个春秋。然而,遗憾的是剪纸影片作为“中国学派”的重要支撑在90年代末开始急剧衰落,现实的市场环境并没有给剪纸片更多的时间在叙事内容与和形式表现上进行更长远的探索。在它的发源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剪纸片作为我国美术片中的一个片种,因种种原因不能再继续生产,剪纸片组也人才流失,伴随着老一辈艺术家的退休,迎来的是剪纸片后继无人的残酷现实。
尽管如此,吴云初仍乐观地相信:“剪纸动画不会亡!”他看到了许多动画学生的剪纸动画后说:“动画艺术家将一切美术形式都引到动画,各种不同画种,不同风格流派都被作为二维动画制作手段和画面载体,剪纸和水墨都是我国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也必将在我国动漫中占有一席之地。”
自2002年吴云初教授退休以后,离开了他所钟爱的剪纸片导演的岗位,投身到为新世纪培养更多的动画人才的教育岗位中来。2003年至2005年,他受邀来到吉林艺术学院动画学院教授三年,任动画系学科带头人。指导的学生动画短片中,十余部获院优秀作品奖,其个人获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第五届学院奖“优秀指导老师奖”。2006年转聘到常州纺织服装学院创意学院,从事动画艺术的教学,培养了一届届动画专业人才,部分青年教师在他的指导下也获得了专业上的长足进展,为中国动画的再次崛起储备了优秀的人才力量。多年的教学实践,使他看到了当前动画教育中的某些不足。自2008年起,他先后出版《动画实例实训》、《动画角色表演》、《动画短片创作》、《动画基础技法》等专业教材,将自己丰富的动画实践经验和多年的动画教学感悟融入到这些教材之中,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和同行的关注。其中《动画短片创作》为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并获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广播影视类专业教指委“百部(篇)工程”评选“优秀教材奖”。《动画角色表演》获教育部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教指委第二届“精品教材奖“,《动画实例实训》获江苏省高等学校09年评优精品教材奖。
吴云初,这位有着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导演,国家一级美术设计师、动作设计师;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动画学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等一系列头衔的动漫艺术大师,始终默默地守望着中国剪纸动画的再次崛起,期待着有更多喜欢动画、热爱动画、愿意为动画付出的年轻人,肩负起“中国学派”的艺术大旗,这才是他最想要的!